?

中國民俗文化英譯中的缺省及補償策略

2020-12-20 09:18盧靜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譯文補償

盧靜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民俗文化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使中國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精髓能夠更廣泛的傳播,民俗文化的翻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民俗文化翻譯不得不應對文化缺省的現象。文化缺省是否需要補償、如何進行補償,這是民俗文化翻譯需要應對的難題。

一、文化缺省的概念及其對交際活動的影響

“文化缺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語言學家Charles F·Hockett于1954年提出,他將缺省現象稱之為“形式上的任意漏洞”[1]。中國對“文化缺省”的研究始于1997年,王東風于《外國語》雜志第六期發表了一篇題為《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的文章。他認為,文化缺省指因被交際雙方共享而在交際中被默認的、自動省略的背景知識,因而屬于不在場的背景知識,但是實際上那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2]223。根據缺失內容的不同,缺省可以分為“情景缺省”“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而“文化缺省”就是指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信息在原文中被省略的現象。

這些被省略的信息會對讀者產生什么影響、是否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障礙,我們可以從圖式理論中找到問題的答案?!皥D式”的概念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書中提出,即“圖式作為先前的經驗和知識結構儲存在人的大腦中,是概念與事物的連接”[3]。而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知識在大腦里是以圖式的形式貯存起來的”[4]234。圖式的基本結構包含帶有標記的若干空位,空位又由填充項填充[4]39。這些填充項是指能夠體現該圖式基本特征的詞匯,而客觀世界或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理解為一個單獨的圖式。當這些填充項填滿所有空位時,人類的大腦就會出現該圖式的畫面。在理解的過程中,當大腦輸入的某一圖式是之前出現過的,該圖式的所有空位就會被立刻激活。這也就意味著,當說話者或寫作者在提及之前大腦儲存過的某一事物或者概念時,他不再需要描述具體的細節,讀者便可以通過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及大腦中自然而然浮現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感知或理解。

基于圖式理論可得出如下結論:當讀者和說話者處于同一語言環境時,適當的缺省非但不會對讀者的理解產生障礙,反而能夠讓原文更加簡潔流暢。就語內交際而言,由于說話者和讀者處于同一種文化之中,文化缺省的現象不會對讀者的理解產生障礙。那么,在語際交際過程中,這種文化缺省現象對目的語讀者又會產生什么的影響?王大來認為,“由于文化缺省成分一般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語篇之外,是某一文化內部運動的結果,因而會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中的讀者造成意義真空,他們因缺乏應有的圖式無法將語篇內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從而難以建立起理解話語所必須的語義連貫和情景連貫”[5]。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這些文化的差異性勢必會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從圖式理論的角度分析,當目的語讀者輸入的信息是他們不熟悉的,甚至從未接觸過的信息時,大腦中自然也沒有合適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相對應的圖式來進行搜索,因此就沒法激活它的圖式空位。這些空位填充項的缺失,會造成理解的真空,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也無法達到理解上的共鳴。

綜上所述,圖式理論為文化缺省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在語內交際中,文化缺省并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在語際交際中,文化缺省會因意義的真空而造成讀者理解的障礙。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缺省的信息進行適當的補償,使目的語讀者對文化背景有進一步的了解。Nida和Taber也指出,若譯者對其研究對象非常熟悉,則會潛意識地認為他們的讀者也是很了解此信息的,結果其譯文內容往往就會超越讀者的理解范疇[6]99。只有進行適當的補償,才能使得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所獲得的語義形成對等。

二、民俗文化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

Nida將文化劃分為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這五種子文化[7]73。根據這一分類,并結合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缺省現象可以大致分為物質文化缺省、社會文化缺省、宗教文化缺省和語言文化缺省四大類別。

(一)物質文化缺省

民俗文化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在建筑、服飾、飲食、生產、交通、貿易等領域都有著獨特的傳統與習俗。一種語言中常見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有可能并不存在,或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對這些缺省的文化信息不加以補充和解釋,就無法保證語義的連貫。如“八仙桌(Eight-immortal table)”,八仙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具,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八仙桌通??梢匀菹掳巳藝?,猶如中國民間傳說中道教的八位神仙,故中國民間將其雅稱為八仙桌。八仙桌命名的典故這一文化信息,由于廣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因此在原文中進行了省略。如果將“八仙桌”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Eight-immortal table”,會讓西方讀者產生困惑——這個桌子和八位仙人有何關聯。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將缺省的信息補充完整,建議改譯為“Eight-immortal table(a table with a rectangular top,normally with eight seats around it)”。同樣,在翻譯“八仙”專有名詞時,也應該將缺省的信息補充完整,可以翻譯為“the Eight Immortals(in Taoist mythology,usually identified as Han Zhongli,Zhang Guolao,Lyu Dongbin,Tie Guaili,Han Xiangzi,Cao Guojiu,Lan Caihe and He Xiangu)”?!拔姆克膶?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這一譯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拔姆克膶殹笔侵袊鴤鹘y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具體指“筆”“墨”“紙”和“硯”這四樣工具,而這些信息在原文中省略了。譯文僅僅將其字面意思翻譯出來,顯然并不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因此建議將其譯為“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namely writing brush,ink stick,paper and ink slab)”。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對于民俗文化中物質文化缺省的現象,譯者只有在翻譯中將缺省的具體功能、用途、出處和典故等信息補充完整,才有助于譯文更好地被目的語讀者接受。

(二)社會文化缺省

民俗文化往往與歷史背景、風俗習慣、來源典故息息相關,筆者將這類民俗文化的文本歸納為社會文化的民俗資料。中國歷史悠久,許多中國人所熟知的朝代、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在漢語文獻資料中往往省去了相關的背景介紹。這些缺省的信息只有在譯文中進行有效的補償,才能使得不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讀者對源語的信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筆者在南京云錦博物館收集到部分資料,原文和譯文如下:

南京云錦和宗教的關系也是源遠流長,十分密切,從六朝到隋唐,佛教和道教的宗教藝術,對云錦的創作和裝飾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Yun Brocad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eligion.The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creation and decoration of Yun Brocade from Six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譯文對“六朝”和“隋唐”兩個歷史時期均采取了直譯的翻譯方法,沒有對兩個時期所處的時代背景這一缺省的信息進行補償。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西方讀者而言,并不能僅從朝代的名稱了解朝代所處的歷史時期。因此,對于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和重要時期,譯者需要以加注的形式增加具體年份,以便目的語讀者對這些朝代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

除了歷史背景,與風俗習慣相關的民俗資料中也存在大量的缺省現象。許多中國人所熟悉的節日風俗、飲食習慣、婚嫁禮儀等,在西方文化中要么不盡相同,要么存在文化空缺,無法被西方讀者所理解。筆者在閱讀一段關于中秋節民俗的文字時發現,“人們以放孔明燈的方式慶祝中秋”被譯為“People often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by the releasing of sky lanterns”。從詞匯和語義層面看,這段譯文并沒有問題,但從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看,對于不了解中國民俗習慣的西方人而言,他們無法了解古人為何要放孔明燈這一缺省的信息。在中國,孔明燈又稱“祈福燈”或“許愿燈”,在中秋這一闔家團圓的傳統節日放飛孔明燈,表達了人們希望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的愿望。因此,對于社會文化類的民俗文化翻譯,譯者可以采取注釋或釋義的方法,適當增添文化背景信息以便于讀者理解。

若民俗資料中涉及歷史典故,翻譯時需要將典故的信息補充完整?!皠Τ亍睘樘K州虎丘著名的一處名勝古跡,劍池相傳為吳王闔閭之墓。闔閭珍愛寶劍,而劍池水下埋葬了他的許多寶劍和其他珍寶。翻譯時,如果僅僅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譯為“Sword Pond”,目的語讀者無法理解“寶劍”和“池塘”到底有何關聯。當這些缺省的文化信息不能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時,該景點名稱便喪失了其人文內涵?;⑶鸬牧硪惶幘包c名稱的譯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岸赏?Two Immortals Pavilion)”,譯文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再現景點名稱的字面意思,卻沒能表達出景點名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二仙亭的石碑上雕刻著呂洞賓和陳摶二位仙人的雕像,相傳兩位神仙曾在此對弈,故得此名。漢語用“二仙”二字指代呂洞賓和陳摶兩位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因此,這兩位仙人的背景信息在原文中都進行了缺省,而譯文只是簡單地將景點名稱進行直譯,沒能對缺省的文化信息進行有效的補償。

(三)宗教文化缺省

中國歷史悠久,宗教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中國民俗文化與宗教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儒、佛、道三教在中國思想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民俗中許多詞匯或俗語都與宗教密切相關,如“雷公”“山神”“門神”“閻王”“誦經”“還愿”“不看僧面看佛面”“無事不登三寶殿”“泥菩薩過河自身難?!钡?。英語語言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對中國的宗教文化的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拔逍?the Five Elements)”這一譯文就不是一個很好的譯文?!拔逍小笔侵袊澜绦g語,中國古人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指代陰陽演變的五種基本動態。五行的概念后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占卜、命理等領域。而這些背景信息在英語語言文化中是缺省的,為了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在英譯的過程中應加以補充。筆者建議“五行”可以翻譯為“the Five Elements(th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 which are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to compose the physical universe and later be widely used in TCM,divination and other fields)”。

“四大金剛”的譯文“Four Guardian Warriors”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四大金剛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他們的佛像通常被放置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是“風調雨順”的化身。譯文將“四大金剛”翻譯為“Four Guardian Warriors(四名守護衛士)”,不僅沒有體現出這些詞匯的宗教內涵,甚至會引起歧義。由于“四大金剛”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識廣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在原文中進行了省略,而在目的語中為了避免文化沖突的產生,應加以補充。筆者建議“四大金剛”改譯為“the Four Heavenly Guardians of Buddhism whose statues are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trance to a Buddhism temple”。此外,“千里眼、順風耳(Thousand-mile Eye,Wind-accompanying Ear)”和“太上老君(Taishanglaojun)”這兩例譯文中的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的翻譯也應進行文化補償,建議分別改譯為“Thousand-mile Eye(a person who can see a long way off)”“Wind-accompanying Ear(a person who can see hear voice a long way off”和“Taishanglaojun,the Highest Old Master by Taoist”。對于宗教文化缺省的現象,譯者在翻譯時應充分了解相關的宗教背景知識,將缺省的宗教信息補充完整。

(四)語言文化缺省

漢語中有大量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和歇后語,這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風俗民情息息相關的語言形式往往蘊含著獨特的文化信息。如“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如果僅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西方讀者不禁會問“是誰三顧茅廬”“其拜訪的用意何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么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將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補充完整;要么采取意譯的方法再現“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層比喻義。倘若對文化背景知識置之不理,一味地就字面意思逐字翻譯,顯然欠妥?!叭齻€臭皮匠賽過諸葛亮(Three cobblers surpass Zhuege Liang)”,這一俗語的譯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其中諸葛亮的身份、三個臭皮匠的智慧等文化缺省的信息都沒能得以體現。因此,筆者建議改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xceed the master mind of Zhuege Liang”,或采用西方讀者所熟悉的“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這一俗語進行套譯。

對于語言文化缺省的現象,筆者認為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將原文中省去的文化背景補充完整,將所蘊含的來源典故補充完整;二是舍棄文中的形象及其本義,補充其寓意,指出該語言形式的用法。

三、民俗文化翻譯的補償策略

“補償”是一種借助于目標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彌補在翻譯過程中原文本重要信息缺失的策略,使譯文達到近似于原文本的功效[8]25。王大來在《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中提出文化缺省補償的三原則:使原文讀者獲得美學價值的享受;使譯文讀者獲得文化探索的享受;根據翻譯的接受語境選擇文化缺省的策略和方法[9]5。借鑒王大來總結的補償三原則,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翻譯中的缺省現象可采取以下補償策略。

(一)直譯加注法

直譯的翻譯方法能夠保留源語的語言形式,注釋能夠對文化缺省做出補償,使得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源語中省略的文化內涵。如果只采取直譯的方法而不加注,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將無法在目的語讀者身上引起共鳴,勢必會造成譯文干澀無趣。直譯加注的方法尤其適用于社會文化或宗教文化缺省的現象,其譯者在翻譯時應將缺省的社會背景、宗教信息等補充完整。筆者在南京博物院收集了兩段中國民俗的資料,譯文對文化缺省的信息就沒能做到很好的補償,節選內容如下: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的起源與紀念屈原投江這一傳說有關。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May 5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ale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th of Qu Yuan.

該段文字主要介紹端午節的典故,譯文采取音譯的方式翻譯“屈原”的名字,但是對于中國歷史了解甚微的西方讀者而言,屈原生活的朝代、身份地位、社會貢獻等信息都無法了解。因此,筆者建議在譯文下面采取尾注的方式增加背景知識。增補內容如下:

QuYuan(340 BC―278 BC):a Chinese scholar and minister to the King from the southern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明代就在南京設立了“神帛堂”,其所織神帛是封建官府用于各種不同祭祀內容的神帛。

The feud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Magic Silk Mill in Ming Dynasty to weave different brocades for worship ceremony.

譯文對“神帛堂”的翻譯采取了意譯的翻譯方法,甚至將“神”字理解為“神奇”的意思,與中國民俗文化中的“神帛”意思相去甚遠。神帛是中國古時招魂所用的布帛,古人認為死者之魂將隨帛而還。為了在譯文中體現這層意思,筆者建議將譯文改譯為“The feudal government set up Holly Silk Hall in Ming Dynasty to weave different brocades for worship ceremony”。在文字后面可以采取加注的形式,增添神帛堂的介紹。加注內容如下:

Holly Silk Hall is a place special silks are put which can call back the spirit of the dead.

(二)增譯法

直譯加注的方法雖能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但由于常采用尾注或腳注的方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需要往返于譯文和注釋兩處,無法保證閱讀的連貫性。增譯法允許譯者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語或句子,以便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信息。這種方法可以直接在譯文中植入文化信息,既保留了源文本的語言特色和文化內涵,又有助于提高讀者閱讀的流暢性。對于民俗文化中蘊含的物質文化信息,增譯的翻譯方法尤其適用。

筆者在蘇州博物館收集的一段關于蘇州地理位置介紹的文字,其譯文就采取了增譯法,對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部分進行了有效補償。

蘇州,襟湖帶江,東望大海,河蕩密布。

Besides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gazing from the east in the distance,Suzhou seems to wear a garment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waters such as Taihu Lake like the upper part,Yangtze River as a belt and small rivers and marshes scattering here and there like ornaments.

原文中“襟湖帶江”一詞,并沒有明確指出是什么湖哪條江,其原因在于熟悉中國地理的人都了解蘇州周邊的主要河流湖泊是太湖和長江。對于這一文化缺省的現象,譯者在翻譯時采取增譯的方法,補充了地理信息,將缺省的文化背景知識補充完整,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目的語讀者。同樣,在譯文中將“東望大?!敝械奈幕笔〔糠诌M行補償,用“Yellow Sea(黃海)”和“East China Sea(東海)”對應原文中的“大?!?。譯文在兩處都采用了增譯法,補充了原文缺省的地理信息,使不了解蘇州的外國游客對蘇州周邊河道密布的狀況有了更詳盡的了解。

增譯法除了可以用于物質文化缺省的翻譯,對社會文化的現象也同樣適用。這篇關于蘇州簡介的文字還有兩處譯文也使用了增譯法,恰到好處地對文化缺省進行了補償。

在明清文人的集體記憶中,蘇州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位置。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literati from Ming(1368―1644)and Qing Dynasty(1644―1911),Suzhou occupies as irreplaceable rank of history and culture.

中國人對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歷史時期十分熟悉,因此原文中沒有提及兩個朝代的起止年份,而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西方讀者而言,他們必然會一頭霧水。譯文在朝代后面補充了明朝和清朝的起止年份,讓讀者對這兩個朝代所處的時期有了深刻的了解。

蘇州,吳地重心,鑲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Acting as the center of Wu Region(12 Century―473 BC),Suzhou has been shining like a resplendent pearl inlaid into the vast land on the sou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創立于公元前12世紀的吳國,是長江下游地區的一個諸侯國,而蘇州所處的太湖流域便是吳國的核心。對于西方讀者而言,這些背景知識在原文中缺省,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補償,他們就無法了解吳國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譯文增添了吳國的起止年份,對讀者而言無疑是有所裨益的。

在譯文中除了要對時代背景進行補充外,對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風俗習慣也要進行補償。以下是筆者收集到的有關中國婚嫁風俗的一段文字:

在送嫁的過程中,女家一位屬全福之人的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隨著新娘走,以保護她不受妖邪入侵。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eing the bride off,the bride's will invite an elder female who has healthy parents,sons and daughters,and gets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husband or a female emcee to open a red umbrella and go with the bride,in order to protect her from evil.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國傳統的婚嫁風俗,文中的全福之人是指父母健在、有丈夫且兒女雙全的婦人。在送嫁中由全福之人陪同新娘是為了圖個吉利,希望新婚夫婦能夠家庭美滿幸福。而在西方婚嫁風俗中卻沒有全福之人的概念,如果不進行補充介紹,讀者無法了解全福的內涵和寓意。譯文采取釋義的翻譯方法,用單詞“who”引導的定語從句,補充了全福之人的內涵,這樣讀者便能很好地理解為何要在送嫁過程中要求全福之人出席,使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在漢語文獻資料英譯的過程中,尤其是與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宗教文化相關的民俗文獻翻譯時,對于西方人不熟悉的朝代、歷史時間、地理信息、風俗習慣,譯者可以采用增譯的方法,將缺省的信息進行適當補償,這樣才能保證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理解的流暢,避免文化沖突的產生。

(三)套譯法

若源語中的概念在目的語中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語義對等物,只是與源語中的形象或形式大不相同,這時候可以舍棄源語中的形象,采取套譯的方法,達到語義上的對等。

對于物質文化的缺省現象,如果兩種語言中存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對等物,可以采取套譯的翻譯方法。

對于物質文化的缺省現象,套譯法的使用允許譯者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事物或概念替換源語中陌生的部分。筆者在一段關于南京秦淮河簡介的文字中發現,“十里秦淮”和“十里珠簾”這兩個概念分別被譯為“Five-kilometer Qinhuai”和“Five-kilometer bead curtain”,這樣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袄铩笔菨h語里的長度計量單位,“一里”相當于500米。譯文舍棄了西方人不熟悉的“里”的概念,用西方人所熟悉的“kilometer(公里)”替換,將“十里”翻譯成“Five-kilometer(五公里)”,這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同樣,“寸錦寸金(One-inch borcade equals one inch-gold)”也采用了套譯的方法,將“寸”替換成西方人所熟悉的“inch(英寸)”。雖然,“一寸”與“一英寸”在數量上不等同(一寸約為1.3英寸),但是原文只是強調云錦的貴重,因此不對等的數值并不影響原文意思的表達?!棒~米之鄉(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這一譯文也采取了同樣的處理方式?!棒~米之鄉”指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因為氣候濕潤,物產豐富,尤其盛產魚和稻米。這兩種食物均為中國人賴以生存的主要食材,而對西方人而言,這兩種食物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譯文巧妙地將“魚”和“米”替換成西方人所熟悉的“milk(牛奶)”和“honey(蜂蜜)”,更好地體現了該區域的物產豐富。

社會文化缺省的現象也同樣可以使用套譯法?!芭榇餍ⅰ笔侵袊耖g喪葬風俗,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白色麻布,頭上戴白,表示哀悼。而西方人往往身穿黑色參加葬禮。譯文將漢語中的“麻”和“孝”替換為西方人所熟悉的穿黑色喪服,翻譯為“wear black for mourning”。這一譯文考慮了中西方喪葬文化的差異性,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風俗習慣。

套譯法除了可以用于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缺省現象,語言文化類的缺省現象也同樣適用,如中文成語、歇后語、諺語等的翻譯。如果在英語中存在寓意相近或完全對等的俚語,可以舍棄源語中原本的形象,改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俚語加以替換,從而達到語義上的對等。

班門弄斧(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管鮑之交(Damon and Pythias);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小洞不補,大來吃苦(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You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不要厚此薄彼(Don't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A mill cannot grind with the water that is past);

海底撈針(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

說曹操,曹操就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s)。

(四)釋義法

如果源語提及的概念在譯語中存在空缺,或者無法找到完全對等的概念,就需要改變原文中的意象,直接解釋出原文的意思。對于源語文化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信息,尤其是成語和典故,可以采用釋義的方式補償文化缺省。

得隴望蜀(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

曲高和寡(Too high to be popular);

完璧歸趙(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騎驢看唱本——走著瞧(wait and see);

揚眉吐氣(To be elated);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上述譯文均舍棄了原文中的形象,也就是其字面意義,而將這些成語、俗語的寓意表述出來,從而達到原文和譯文在寓意上的對等。釋義法可用于中文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和歇后語的翻譯,對于語言文化類的缺省尤其適用。

(五)音譯加注

對于物質文化的缺省,尤其是一些專有名詞的翻譯,可以采取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音譯保留了物質的名稱,加注對文化缺省的部分進行了補償。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物質文化的翻譯均采取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

夾金織銀Jiajinzhiyin (woven with gold and silver threads);

對聯Duilian(Chinese couplets written on scrolls,etc.or a pair of scrolls con-taining a poetic couplet );

楹聯Yinglian(pillar couplets);

對子Dui zi(antithetical couplets);

流水對Liushui dui(same meaning expressed in two sentences,e.g.a couplet)。

四、結論

中國民俗文化文本中文化缺省現象隨處可見。在語內交際過程中,由于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對于中國讀者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信息,常常出于提高語言實際效率的目的而進行省略。但在語際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這些文化缺省成分對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造成障礙。因此,文化缺省補償就成了中國民俗文化翻譯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譯者可以靈活運用多樣的補償策略對文化信息進行增補、改寫甚至評論,使得目的語讀者欣賞到原作所特有的異國情調和源語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從而促進中國民俗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譯文補償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熱貢地區民俗文化中的潔凈觀與實踐研究
疫情下的補償式消費 引爆寵物氪金新時代
弟子規
弟子規
解讀補償心理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基于自學習補償的室內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應用
離婚時,能否要求家務補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