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og 傳播:傳播生態的創新流變

2021-01-03 17:54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傳播者社交受眾

● 溫 凱

Plog 是picture blog 的縮寫形式,譯為圖片博客,它與Blog、Vlog 等都屬于垂直細分的傳播形式。逐漸成為受眾展示自我的選擇。

Plog 的傳播價值與機制

Plog 與短視頻最大的不同,除了內容展示為靜態以外,還在于作者的個性化表達十分強烈,屬于一種獨特的自我表達和人際感知媒介。短視頻從最初的15 秒,到Vlog 形式的長視頻載體誕生,這個過程中可以感知到受眾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與Vlog 早期流行的方式相似,Plog 的傳播形式同樣靠著明星效應火爆起來,以古力娜扎、歐陽娜娜等藝人為例,她們以記錄日常為傳播點,在社交媒體中分享日常點滴,從而加深了受眾對Plog 的認知。

(一)Plog 的傳播誘因

1.內容極具個性化特征。作為一種共享型日志,Plog 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將“自我中心主義”的敘述情感表達展現得淋漓盡致。Plog 借助攝影的技巧與審美,滿足了作者與受眾追求個人IP 的初衷。

2.身份認同與形象建構。Plog 通過對照片的修改、涂鴉,建構了記錄者的互聯網形象,促進了作者與受眾的形象與情感聯系,記錄者將個人隱私領域逐漸轉變為群體鏡像,迎合了記錄者的自我認同和身份認同需求。

3.受眾的獵奇心理和網絡窺探欲。Plog 作為紀實性傳播,其展示的日常生活細節激發了受眾的獵奇心理與窺探欲,從而推動了Plog 的大眾喜愛度。這樣的網絡圍觀促進了受眾的心理滿足感,同時帶動Plog 的推廣分享。

4.圖片含義的精準傳播與表達。原圖作為一種符號,其囊括了明示、暗示、擬人、隱喻等象征意義, 經過文字、貼畫等涂鴉而成的Plog 精準表達了傳播者當下的心境,且觀看時間短,節省并契合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

新媒體視域下的Plog 創作分析與反思

在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傳播中,許多新媒體研究的學者都稱網絡空間是一個現實社會衍生的社會形態——“虛擬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中,網民逐漸在與現實社會群體存在差別的“虛擬社群”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Plog 的創作形式加強了記錄者角色認同。

(一)私人空間的“前臺呈現”

社交媒體的大眾化為用戶提供了以分享為目的的“舞臺”,而每一條Plog 都是用戶提前設計的“舞臺呈現情景”,發布內容的類別也極具多樣化,任何見聞都能成為素材。雖然用戶將私人生活公開到了“臺前”,但是社交媒體的受眾觀看到的仍然是經過傳者主觀修飾的內容,并不一定符合現實,帶上了一層“表演”的性質。

但在“強關系”影響之下的社交媒體,其“公開化”相較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來說更加透明。因為用戶在構建形象“公開”的過程中,受到了更多現實條件的制約,如果公開內容表演過度,就會招致在社交媒體所處的“強關系”群體中的不信任。

(二)面具化的網絡形象建構

在紛繁復雜的社交媒體的影響之下,被動的受眾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認知——喜歡“美”的事物。在這種熱潮中,衍生出了許多的美顏App。因此,社交媒體中的許多用戶為了Plog 在“臺前”更加美麗,都會通過自拍、修圖等軟件精心制作之后呈現出來。用戶營造出了一個偏向自我滿足的“景觀世界”,來達到用戶自身想要建構的“人設”。在這些軟件的幫助下,“真實面目”逐漸被技術隱藏,傳播學的技術學派的悲觀看法認為,技術會帶來符號的象征作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過度“美顏”之后的圖片或視頻在傳播的過程中,其象征的個人“真實性”削弱,Plog 中的受眾遭到傳播者的“人設”符號限制,無法真正深入“真實”。

(三)分組可見:選擇性呈現的Plog

當下,眾多社交媒體App 都有對網友設置分組的功能,Plog 記錄者對不同的人設置分組,選擇性地對分組好友進行Plog 的呈現。針對這一現象,其實與第二點美顏、P 圖的原因相似,用戶的“表演”都是以對角色的設定為基礎的。用戶對觀看自己“前臺表演”的受眾同樣有一個選擇,社交媒體中的什么人可以觀看這個內容,什么人不可以觀看這個內容,會在“自我表達”和“互動”的過程中,有一個“受眾范圍”或者“受眾規范”。

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解釋這一現象十分合適,“主我”服從于自身的欲望,但是要在“客我”的評價中塑造“主我”,“客我”可以促進“主我”發生新的變化,也就是在他人的社會化評價中,不斷發展。但對某些人群,“主我”不想讓“客我”呈現,不想聽到此人群對此次“表演”的“評價”,便有了分組設置的選擇性“表演”行為。

(四)Plog 角色呈現的多樣性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之下都會呈現出不同狀態面貌的自我。由于虛擬的網絡社會給了用戶自身更多的角色轉換的自由?!疤摂M性”的“前臺表演”讓用戶的“人設”有了自由轉換的可能。因此他們通過Plog 在社交媒體中呈現時,就能更方便地展現多樣性的“角色”。這種多樣性的呈現,可能是用戶有心設置的,但也可能是無心的。因為目前新媒體以“強關系”為紐帶的“關系鏈條”有了一定程度的打破,社交媒體中的人可能是非常熟悉的父母、親戚朋友等,但是也有了一些稍弱關系的人群,例如不熟悉的同事、同學等。這種關系圈層的多樣化,也就促使用戶想通過Plog 呈現更加多樣化的自己。

Plog 傳受間的心理動因與優化策略

(一)Plog 創作者的心理動因

1.使用與滿足的心理驅使。傳播者通過Plog 的形式在社交媒體中展現自我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想要在他人的評價中達到內心的“自我滿足”。這與美籍以色列社會學家伊萊休?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相似,網絡中的用戶使用任何一款軟件或者進行任何社交活動,都有一個“使用與滿足”的過程并產生結果——滿足或不滿足。在新媒介環境下,用戶的能動性不斷強化,個人用戶也擔任起了“傳播者”,那么在Plog 傳播中,用戶為了達到“滿足”的結果,就會從自己入手,選擇、加工表達的形式。

2.用戶對自身“認知元素”的平衡。人們在觀點、態度、行為之間具有一種一致的平衡的趨向,一旦這些認知元素出現失調,個人就會通過改變認知元素或者增加新的認知元素的方式,來再次達到認知元素的平衡。在社交媒體中,關系的復雜性就使用戶在推送Plog 時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為了讓這個“認知”平衡,用戶就會不斷地通過在不同情景下的“角色設置”來達到需求。

(二)Plog 受眾心理分析

1.獵奇心理與偷窺欲。Plog 的誕生,為受眾提供了一種向他人展示私人生活的途徑,受眾通過Plog 在短短幾分鐘內觀察到傳播者的日常生活,再加之Plog 含義的精準傳播,給受眾帶來逼真的心理體驗。例如,歐陽娜娜在Plog 中展示自己的穿搭被眾多網友效仿,此舉完成了普通受眾的心理投射,拓寬了Plog 的功能。

2.情感宣泄與錯位效應。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當人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后,便會開始尋求情感上的共鳴與體驗,Plog 便為受眾提供了這樣一個圈層。Plog 的記錄式內容會引起受眾的在場心理。在內容的展示過程中,創作者始終保持與受眾的“直視”,仿佛在與現實中的受眾平等化地溝通與交流,帶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三)Plog 儀式化傳播優化發展策略

Plog 的敘事性陳述使得受眾在短時間內與傳播者建立起一種真實的情感勾連,其儀式化的傳播過程必然會出現異于正常心態的行動,例如抄襲、模仿、“人設”崩塌、虛榮等。作為一種通過視覺傳達情感的媒介載體,Plog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容小覷。

Plog 展現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家長里短,更多的是通過對圖片的涂鴉體現審美素養以及對于時尚的傳播,因此,拒絕內容同質化以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新鮮感就顯得格外重要。

面對受眾日益提高的審美水準,Plog 的內容選擇、圖片處理等將面對空前的挑戰。創作者除了在廣義上提高自身的審美水準外,還要加強Plog 的制作精良程度。傳播者可以建立Plog 社區,互相交流經驗。

結 語

Plog 通過圖片涂鴉的方式以記錄生活日常為傳播點,在視覺傳達過程中體現新的傳播特性。但是Plog 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在傳播技術極度發達的今天,Plog 博主應當提高審美素養,避免過度“虛假人設”的呈現,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保持一定的“真實性”,要學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獲得客觀評價,完善自我。

猜你喜歡
傳播者社交受眾
社交之城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社交距離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讓我們都成為直銷正能量的傳播者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