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人”,激發創造性和責任感的新思路

2021-01-09 03:30
中歐商業評論 2020年12期
關鍵詞:動機管理者

在一個技術變革日益洶涌、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行業邊界不斷被突破重構的新商業現實中,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從制度上如何抑制組織自我控制增強的傾向。

作者: 〔美〕愛德華·L.德西

〔美〕理查德·弗拉斯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08

即使到了大多數職能可由外包供應商或平臺服務者提供的那一天,激勵依然會是組織難以假手他人的核心命題之一。驅動他人充滿激情地完成企業希望或要求其完成的任務,也就是所謂的激勵相容問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知識人和實踐者探微其間的奧秘。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教授愛德華·L.德西(Edward L.Deci)等人在四十多年的心理學研究中,逐漸提煉出并不斷完善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為這個歷久彌新的議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參照經典的激勵理論,或可名之曰“自主人”人性假說。

泛濫的控制與傷人的獎賞

德西認為,激勵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異化為控制,而控制又差不多等同于強制,結果呢?不負責任的行為俯拾皆是。

對于一個組織來說,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于在組織中實施、執行控制的人來說,控制就像煙酒一樣讓人上癮。人們貪戀它的理由不一而足,例如優越感、安全感以及穩定性。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ffer)教授在《權力》一書中強調了一份研究的結論,“人們的預期壽命和健康狀況與他們在組織層級中的位置密切相關——占據高層角色的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更健康、壽命更長,即使在排除了基因差異與血壓、體重、血液生化等各種生理指標以后,結論也同樣如此”。而原因是,“權力和地位讓人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控制他們的工作環境”。單單是這個理由,就足以讓人欲罷不能了。

因此,除非身處優勢地位的人有意識地克制自己,否則,組織中的控制會自我增強。這對于受權力威力震懾和被控制的人來說,可真不是個好消息,因為“人們對于自主感和自我決定感或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需求……這種需要一旦不能滿足,就像不能滿足溫飽的需求一樣,可能導致人們幸福感下降,進而產生各種不良適應”。

數字技術足以肆無忌憚地強化組織的控制力。然而,它不會自動導向“好的控制”,成為讓人幸福的約束。

最典型的適應不良,莫過于無奈地服從,“你說的對,因為你是老板”“你讓我干什么、干成什么樣,我就干什么,努力干成你期望的樣子,請指示吧”。這種服從無疑是一種機械的、工具理性的服從,會損害受控者的學習能力、創造力,在需要靈活思維和解決問題的任務上表現較差,妨礙了有效的信息處理,使得他們在思考問題時變得膚淺,一言以蔽之,受到嚴格控制的員工在工作時“不走心”,既無動機,也無可能。

除此以外,強控制還會導致陽奉陰違的反抗甚至激烈的對抗。不僅如此,因為個人的利益、尊嚴與被強加的目標直接掛鉤,“走捷徑”更是屢見不鮮。

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中,獎罰成為最常用的組織工具。但是,在德西看來,這種獎賞頗為“傷人”,因為它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即人性中的活力、自發性、真實性和好奇心。

如果員工只是整個組織機器的一顆小螺絲釘,是只會完成“老板交待的任務”的“打工人”,組織內就容易缺乏信任,人際關系緊張,常發生沖突。

組織成員與組織間是疏離、相互利用、赤裸裸的交易關系,組織不認可員工,也不注重員工發展,同時員工也不認同組織,“大難臨頭各自飛”;出了問題,不是無情的裁員,就是唿啦啦似大廈傾,不愿意共克時艱。

這些行為傾向很可能為組織的發展埋伏隱患,嚴重時甚至會將組織推向覆滅的邊緣。

以自主人激活內在動機

在一個技術變革日益洶涌、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行業邊界不斷被突破重構的新商業現實中,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從制度上如何抑制組織自我控制增強的傾向。要卓有成效地做到這一點,很可能要從組織文化中關于人性假說的深層假設開始。

迄今為止,關于人性假說的理論已經有理性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以及X理論/Y理論等等。理性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分別強調了物質回報、與群體愉悅相處、迎接挑戰和發揮才能對激勵人的主導作用;復雜人認為不存在統一的人性表述,因為人的動機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X/Y 理論探討了人是否具有主動性,管理者能否塑造員工的行為。

自主人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不是否定金錢、群體和諧、自我實現的價值,而是認為自主具有統攝其余的地位;其次,它相信人具有主動性,但前提是賦予自主;第三,人在某時某刻、某個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動機雖然會變化,但如果能由自主加持,外在的目標也可能內化,從而強化認同。

自主人的觀念并不新鮮。例如,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就寫道:“知識工作者本人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毕噍^于德魯克式的深邃發微,德西等人的論點來自“基于科學方法的動機研究”。

德西認為,由內在動機驅動的人,表現出活力、奉獻、超越,在完成任務時很可能體會到“心流”——“時間似乎瓦解、消失、不復存在”“極大的興奮感”“討厭看到它結束,迫不及待想再體驗一回”“使得生活變得高尚和愉快,并最終帶來更強大的自我理解和誠實”。

一旦內在動機被激發,人學習的效果會更佳,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在更需智慧、專注、直覺或創造力的活動上表現更出色。組織更需要這種員工嗎?當然。

三大要素可以激活人的內在動機。自主:我能決定自己的選擇。勝任:我能做到。聯結: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

自主在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沒有自主的勝任,只是個有能力的工具,“人們希望成為自己行動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縱的‘棋子’”;沒有自主的聯結,強迫或控制的依賴,是適應不良的人身依附,在組織中表現為派系、小團體主義、部門利益至上。

強調自主人,對破壞性創新、內部創業尤其具有現實意義。約瑟夫·熊彼特講企業家精神之第一動機,便是“存有一種夢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個私人王國,常常也是(雖然不一定是)一個王朝”,“權力和獨立的感覺,并不由于這兩者主要是一種幻想而有絲毫的損失”。要想在主流業務之外“培育”破壞性創新或內部創新,其實質就是承認,有人比今天的“當權派”更懂未來、更懂市場,無知卻又熱衷于控制,“不僅是愚不可及,更是有愧職守”。

促進自主的策略

幾乎沒有組織不希望基業長青的,但是,這件事正變得越來越困難。支持自主如果能促進創新,或許能紓解其中的艱難。那么,應該如何促進自主?

首先,相信自主。要把每個人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人手、人力資源、人力資本。這意味著,管理者要具有同理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企業要信任員工,管理者要信任下屬。

其次,分享信息。管理者應該及時分享組織面臨的機會、挑戰、壓力、風險相關的完整信息,讓員工去思考“我能貢獻什么”,去積極探索大格局中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和確定合意的個人戰略,而不僅僅是具體任務的執行者,局限于整個價值流程的某個微末環節。

再次,助力整合。在分享信息的過程中,要幫助員工將組織的情勢與自我進行整合。這個任務不是自動執行的。管理者應該在提出理由、承認感受和盡量不施加壓力等方面做出努力。要找到合適的緣由,幫助員工將自我瞄準組織的任務,從而做出個人承諾;要承認,有些事務相當無趣但十分必要、頗為重要;要“更像是邀請而不是要求,強調選擇而不是控制”。

今天,員工的工作流基本都數字化了,用不了多久,他們的生活軌跡和非職場活動也將數字化、網聯化??梢哉f,數字技術足以肆無忌憚地強化組織的控制力。

第四,允許選擇。不是簡單地分配工作,而是提供選項,并允許自主選擇,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每個選項都應該盡可能明晰對應的結果。

第五,設定邊界。德西一再強調,支持自主不等于縱容不負責任,“促進自主,其核心是鼓勵人們理解他們的權利在哪里結束,其他人的權利從哪里開始”。要允許人們自主“立法”,設定自己的界限,可以在整個團體、組織內部討論應該設定什么樣的邊界。換言之,要以自主的方式來議定自主的邊界;要讓人們理解設定某條或某些界限的理由。注意,邊界和限制應該相對寬松,須設定與過錯相當的后果,因為其目的不在于懲罰,而在于通過支持選擇來鼓勵人們負責;界限要清晰明確,并堅持到底。

第六,確立目標。最佳目標應該是,既不會感到無聊和缺乏動力,又不至于備感焦慮。辦法是讓員工參與到目標制定過程中來,扮演積極的角色。這有助于人們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鼓勵其接納新的挑戰,并增強實現目標的動機。

第七,積極評估。如果目標未能實現,不要當成批評的依據,而是要將其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急于將績效不達標歸咎為人的行為。否則,當事人要么盡力推諉責任,要么一味自責,而這都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第八,真誠贊美。支持自主絕不是要拋棄獎勵,但要慎用。這種獎勵不是成敗、輸贏的尺度,而是對勝任的真誠贊美。

今天,員工的工作流基本都數字化了,用不了多久,他們的生活軌跡和非職場活動也將數字化、網聯化??梢哉f,數字技術足以肆無忌憚地強化組織的控制力。然而,它不會自動導向“好的控制”,成為讓人幸福的約束。

與此同時,有太多聲音控訴控制,甚至詆毀控制,把它和不人道、變態狂、必然失敗關聯起來,“失控”大行其道,向組織控制的經典載體——科層制宣戰的人則被視為英雄。然而,不管是思想實驗,還是現實中的反科層制行為,其規模和意義,都要比人們所看到的、期望的要小得多、少得多。

強調自主人,并非反對控制、驅逐控制直至消除控制,絕不是各行其是、放任自流,只是不要強制。

自主意味著責任,承擔選擇的風險;自我選擇也意味著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其邏輯推論是成果管理式控制,是明規則的控制,而非KPI 式控制,人為的、潛規則式的控制。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對于組織生存發展所能做的貢獻,愿意為此不斷學習,同時著眼于個人成長與組織成功,在充滿激情、責任感、好奇心地完成目標后,會收獲相應的成果;在未能遂愿時,也不會深感無力、焦慮,而是著手于改進、修復,直至完成目標。

猜你喜歡
動機管理者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管理者,你為何缺乏安全感?
請別拿管理者的標準要求員工
形而上學經驗還是否可能——試論否定辯證法的思辨動機
動機比能力重要
鍛煉動機對高校大學生體育課程參與積極性的影響
窗口和鏡子
消費者購買動機分析
取得員工信任,靠什么?
兇手的動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