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珠三角產教深度融合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重構

2021-01-11 00:44雷煥平
教育與職業(上) 2021年12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實現路徑

[摘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跑出了加速度。然而,由于政策保障不完善、人才培育機制缺乏針對性、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區域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產生結構性矛盾。要為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及時培養出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深化產教融合、重構產教關系成為關鍵所在,具體路徑包括:強化政府頂層設計,為產教融合掌好舵;深化多方協同合作,為產教融合鋪好路;健全深耕融合機制,為產教融合把好關;構建創新專業集群,為產教融合搭好橋;完善實訓基地建設,為產教融合奠好基。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產教深度融合;雙輪驅動;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雷煥平(1965- ),男,四川成都人,東莞市輕工業學校教研處副主任,高級講師,碩士。(廣東? 東莞? 52394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灣區背景下東莞產教深度融合路徑及管理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DZZJG2020357,項目主持人:雷煥平)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3-0005-07

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滿兩周年之際。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措施,推動大灣區經濟向前發展。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是我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水平、保持港澳地區長期穩定繁榮的重要措施?!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大灣區的建設,明確指出大灣區要加強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我國科學中心的建設。職業院校只有圍繞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加速推進產教融合,向大灣區建設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才能借助大灣區發展的時代背景,促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一、珠三角地區產教融合的背景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共包含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9座城市在內的11座城市,占地面積5.6萬平方千米,有7000多萬人口,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2020年,大灣區總GDP達到了11.5955萬億元,其中有3個城市GDP超過2萬億元,另外還有2個城市GDP在1萬億元左右(具體見下頁圖1)。未來,珠三角9個城市將聚集眾多的高科技企業、頂級制造業公司以及一流的高校。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支撐,大灣區的建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拓展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游和社保上的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當前,大灣區中心城市共有本科院校50余所,職業院校60余所,呈現出明顯的教育空間聚集趨勢。按照目前的規劃,大灣區未來將重點引進大量高新技術產業,這也必將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涌入。珠三角地區占據大灣區絕大多數城市,與大灣區建設息息相關。職業教育與大灣區經濟發展的聯系最為密切,承載著為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是打造大灣區一流人才隊伍的關鍵,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建設世界一流職業教育中心的戰略規劃。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的特色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推進協同育人、實現合作共贏的有效形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區職業院校只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探尋產教融合創新之路,才能深度助力大灣區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二、珠三角地區產教融合的現狀分析

(一)產教融合政策保障不完善

當前,珠三角地區的產教融合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導致產教深度融合缺乏足夠的動力。首先,政策支持不足。珠三角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尤其是近兩年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很多政策向這一區域傾斜。然而,當前關于產教融合的政策多數是從宏觀層面進行一定的指導,缺乏對特定區域或學校發展的針對性指導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也缺乏必要的宣傳與引導機制。再加上相當一部分學校和企業目光短淺、認識不足,產教融合的程度并不高。同時,目前政府層面頒布的產教融合相關文件中針對學校的政策措施多,而針對企業的策略辦法少,特別是對于一些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優惠力度不足,真正能落到實處的激勵措施更是少之又少。企業的最大目標是盈利,只有當支出與收益達到平衡或者產生效益的時候,才能產生參與產教融合的熱情。其次,資金投入不夠。一方面,對于企業,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基金,用來激勵更多的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產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另一方面,對于學校,國家下撥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學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很多學校即使成功申請到產教融合發展資金,也往往難以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等實際問題,最后自然達不到滿意的效果。

(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存在供需矛盾

從當前珠三角地區職業院校的就業大環境來看,普遍存在供需矛盾:大多數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而企業也反映難以招聘到優秀的員工。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都有一定的責任關聯度。首先,政府層面,沒有做好產教融合的相關制度和政策保障,特別是缺乏一定的實施細則用來強化各方的責任主體意識,導致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難以保持深度有效的合作。其次,企業層面,有不少大型企業排斥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對于學生進企業學習或實習表現出非常排斥的態度,而中小型企業本身由于經營規模的問題,實習和學習的崗位數量有限,難以滿足當前眾多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實習需求。再次,學校層面,很多職業院校設立的專業很難對標市場上的人才需求。當前,絕大多數企業對于理工科的學生需求量較大,而人文社科的學生相對而言面臨著崗位少、競爭大的狀況。但是,很多職業院校開設的人文社科類專業偏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就業壓力大,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最后,學生層面,很多學生在參與產教融合實習實訓的過程中,職業意識淡薄,職業責任感不強,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企業不愿意接納學生,學生也無法在企業習得知識與技能。

(三)產教融合人才培育機制缺乏針對性

職業教育將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作為教育目標,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規劃和職業素養訓練。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對象基本是“00后”,他們對于未來的職業要求既需要優質的薪資待遇,也很注重職業的歸屬感與趣味性,以及在崗位上能否得到尊重等。這一代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已經與上一代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學生對于職業更多注重的是自我感受,而對于職業本身的認同感、對于集體和組織的服從、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等意識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于身處珠三角地區的職業院校學生來說,由于當地經濟條件相對較好,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但是,職業院校的人才培育機制卻沒有針對這一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完善。一方面,缺乏相應的管理激勵機制。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產教融合,目的是培養更多優質的專業技能人才。但是,大多數職業院校在制定產教融合管理制度時,缺乏相關的激勵措施,這也導致很多教師對于產教融合缺乏主動參與的精神。職業院校教師在完成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后,沒有更多的精力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對學生的真實需求了解不夠,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設計的具體教學內容自然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另一方面,缺乏與企業的具體對接機制。所謂產教融合,是產與教的融合,職業院校僅從自身需求和利益出發,顯然難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但是,目前的人才培育過程中,職業院校更多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并沒有真正把企業的利益訴求和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育教學環節設置等全過程中,缺乏與企業崗位的具體對接機制,導致企業看不到參與產教融合的實際效益而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產教融合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

企業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的目的是吸引更多優質畢業生,滿足自身對人才的需求。但如今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學校育人功能和企業生產功能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時缺乏足夠的動力,不愿意與學校開展深入的合作,即便是在當前大力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大力倡導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大趨勢下,大多數企業也只愿意開展一些淺度合作。企業的發展目標是營利,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很多企業不愿意耗費自身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來培養人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要想落實產教深度融合,企業必須提供大量的資金、儀器、設備等來幫助學校有效開展教育活動,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學校課程教學。企業更愿意將這部分投入放在企業內部來培養自己的人才,而不愿意與學校合作。所以,總體來看,企業還沒有將自身擺在產教融合的主體層面上,很多企業目前雖然也在參與產教融合,但主要是出于提高自身知名度或者打造企業社會形象的目的,并沒有在產教融合中扮演好自身應有的角色。

(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力度不足

目前,職業院校輸送的畢業生難以被企業認可,主要是因為崗位技能不熟練,無法滿足企業對員工的技能要求。企業是營利性質的組織,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其對員工的要求就是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等,能夠持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當前多數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仍是傳統的理論授課加簡單粗放的企業認知實習或用工實習模式,學生缺乏在真實崗位上實習和工作的經驗,無法形成熟練的生產及崗位技能,畢業以后自然不能直接上崗。建設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措施。然而,當前珠三角地區還存在一些專業招生規模較小、師資隊伍較弱的院校,這些院校自身基礎薄弱,校內實訓室數量有限,又因為經濟能力有限而無法支撐所有專業都能夠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部分職業院校教師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在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實踐經驗,對于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技能的需求把握不足,無法將行業的前沿和動態知識融入教學,更無法對學生實習實訓進行有效的指導。

三、珠三角地區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重構

(一)強化政府頂層設計,為產教融合掌好舵

產教融合對推動科技進步與產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促進校企合作的持續優化,政府相關部門已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勾畫了藍圖。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上級部門推動和監管不足、地方政府跟進落實不力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頂層設計,為產教深度融合掌好舵。

1.要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的法律政策體系。要根據發展實際,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更加有實效性、針對性的系列配套政策,并且要保證政策的執行力度,為產教融合持續深入開展創設良好的政策環境。

2.要進一步發揮統籌、協調、監督、評價作用。政府要在產教融合中發揮主導作用,統籌產教融合中的資源,推動企業、職業院校、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聚集多方力量協同辦學。同時,還要設立對應的職能管理部門、監督機構并構建完善的質量評價體系,搭建多方信息共享平臺,為產教融合正常運作保駕護航。

3.要進一步制定因地制宜的落實政策。各地產業發展狀況和院校發展狀況不一,各地方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教融合落實政策。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不能遠遠超出地方發展實際,增加企業和院校的負擔。

4.要進一步出臺積極有效的激勵政策。例如,可以把提供實習實訓場所、辦學資源、實習崗位、接受院校教師實踐、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過程等作為行業、企業、機構參與產教融合的考核內容,可以視參與情況和取得效果分別給予相關獎勵或稅收優惠,逐步強化參與各方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深化多方協同合作,為產教融合鋪好路

產教深度融合,要求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協同合作,共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通道。在多方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合作體系中,充分發揮各方的主體作用的關鍵是要明確各方在其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1.政府主導搭好臺。職業教育具有典型的區域性,珠三角地區屬于我國經濟發達及科技進步的代表性區域,具有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環境,因此區域政府應當承擔起自身的職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立法來明確產教融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必然選擇的地位,引導產教融合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

2.多方合力謀發展。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既可以參與院校辦學的全過程,又可以與院校一起共建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校企雙方通過實訓基地開展人才共育深度合作,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及產教融合協會等則要做好積極引導和貼心服務,為產教深度融合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

3.院校擘畫有作為。職業院校作為產教融合的關鍵主體,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全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職業意識、強化職業精神、提升職業素養;同時,還應積極主動地與多方協調溝通組建產教融合協會及指導委員會,將企業生產標準、行業職業標準與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標準融合起來,形成多元化、開放型人才培養機制。

(三)健全深耕融合機制,為產教融合把好關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和創新發展的具體實踐與探索,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職業院校要將產教融合納入學校戰略發展的機制和體制中,積極主動地與區域產業開展對接,與企業共同探討融合發展的“真經”“秘籍”,建立健全業內深耕、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1.業內深耕。職業院校要自覺肩負起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高度重視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探索落實產教融合政策的有效途徑。圍繞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珠三角不同城市的職業院校之間可跨區域開展聯合辦學。例如,東莞的信息產業和制造業發達而旅游資源相對不足,肇慶、惠州的旅游資源豐富而信息產業和制造業卻相對落后,東莞同肇慶、惠州兩地院??梢蚤_展相關專業聯合辦學,將實習實訓階段移到產業資源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展,從而實現跨區合作與優勢互補,集合優勢資源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可以將珠三角的產業優勢與香港、澳門的科技人文環境優勢結合起來,在職業院校及應用型高校之間分段辦學,給畢業生頒發雙校證書,粵港澳三地構建“學歷與學分互認、實習與實訓互通、資源與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關系,打通人才培養與就業的地域限制。此外,粵港澳三地職業院校還可以根據產業人才結構需求的“金字塔”效應和完善的教育生態,構建“中、高、本、碩、博”的職業人才培養梯度機制,積極開展院校之間跨區域一貫制聯合辦學等,突破人才培養的天花板。

2.跨界融合。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產業發展培養人才,這就決定了它的開放性與跨界性,因此特別需要與其他行業開展跨界合作。第一,對接行業發展開展供給側改革。珠三角地區職業院校要深入考察大灣區產業發展需求,結合自身條件,確定發展定位和實施路徑,主動與本地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以及行業機構等開展跨界對接,動態調整專業設置。通過淘汰落后與冷門專業,升級滯后專業,打造品牌專業,全面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第二,與行業企業開展跨區域合作。除了與本地企業合作外,也可以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企業開展異地跨界合作,還可以與香港、澳門的優質企業、產業協會、科研院所等開展多方位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團隊等,實現跨區域、跨行業、跨體制的深層次合作。第三,制定企業責任型激勵機制。為了全面激活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政府可進一步制定政策鼓勵大灣區內所有企業開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校企合作的“三全”考評激勵機制。此舉既可以深化大灣區產教融合機制,優化產教融合的空間布局,補齊偏遠地區短板,實現院校與企業的互利共贏;又可以營造企業主動為產業人才培養盡職、擔責的社會環境氛圍,促進企業與院校主動開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產、學、研、商、用”一體化長效合作模式,確?!吧罨a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等一系列政策有效落地并得到創新應用。

(四)推進企業有效參與,為產教融合搭好橋

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聯合印發的《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中強調,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職業院校的辦學工作中來,通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升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要突出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作用,提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職業院校應當加深與企業的合作,形成利益攸關的命運共同體?;谫M里曼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我們認為企業是營利性質的主體,因此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時必須要將企業的利益考慮進來,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對人才的培養應接受企業的管理和約束,對于企業提出的合理訴求應當盡量配合,讓企業有更多的獲得感,從而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共贏模式。

1.給予企業必要的權利。職業院??梢栽谛乳_展一些試點工作,如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向企業購買實訓教育服務,或是委托企業協助管理學生并負責學生在職業崗位上的工作指導等,允許企業享受院校辦學的權力,并對試點工作的效果進行定期督查。對于校內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績的項目,未來可以在珠三角產教融合實踐中進行大力推廣;對于校內試點效果不好的項目,則進行整改或是取消試點。

2.助力企業項目攻關與成果轉化。珠三角地區的職業院??梢灾鲃蛹訌娕c政府的合作,積極配合政府完成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積極與企業共同開展應用型的科研項目合作,雙方可以就行業產業的核心技術和創新工藝等問題展開一系列合作與交流等,加快研發成果盡快轉化為可行性的產業技術。此外,職業院校的科研項目應盡量將企業實際需求納入選題中,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創新,也能夠為院校的科研吸引更多的投入。

3.吸引企業共建高水平專業群。伴隨產業體系的發展成熟,以及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單一的專業設置已無法滿足產業鏈發展的現實需求。對接產業鏈打造高水平專業群是優化辦學資源、提升人才品質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梢匝埰髽I共同參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共育共享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從而為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搭好橋。

(五)完善實訓基地建設,為產教融合奠好基

現代化的實訓基地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校企雙方要本著“共建、共營、共育、共享”的原則,積極完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以教學和實訓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企業需要的優質人才,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健全的管理機制是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的必要條件,產教融合不僅需要制訂正確的人才培養方案,還需要對基地進行有效管理,對人才的質量進行檢測和監督,并及時提出建議。同時,產教融合的實訓基地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必須符合大灣區的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浉郯拇鬄硡^是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灣區職業院校擔負著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充分重視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著力加強科學管理,才能讓學生在實訓基地中切實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以及新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標準。對于基地的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其由單純的專業教師向“雙師雙能型”教師發展,要督促其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考察,親身體驗企業生產過程,不斷更新知識,確保將當前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企業中的高級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到基地培養課程中,讓有豐富工作經驗和扎實專業技能的人才擔任基地教師,落實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要求。此外,要以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推動校企雙方在協同育人、師資培養、員工培訓、服務社會上形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讓基地建設成為促進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為產教深度融合奠好基。

產教深度融合是職業院校發展的終極目標,探索大灣區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和多元化產教融合基地管理策略是促進校企合作及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區域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準確把握大灣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加強產教對接能力,利用大灣區經濟建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開展系統化、科學化的人才培養改革工作,充分運用好政策優勢聯合政行校企及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等行業機構就能為產教深度融合工作掌好舵、鋪好路、把好關、搭好橋,從而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奠定發展的基石,同時為國內職業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提供大灣區經驗。

[參考文獻]

[1]彭芳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解讀與啟示[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9(2):78-82.

[2]劉藝.基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灣區教育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1):138-140.

[3]寧吉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及其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內在邏輯[J].人民論壇,2020(34):6-10.

[4]孫方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粵北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8):32-36.

[5]王家偉.粵港澳大灣區[J].地理教育,2019(7):65-65.

[6]李勝蘭.落實十九大精神,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J].南方經濟,2017(10):11-13.

[7]申勇,馬忠新.構筑灣區經濟引領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基于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度的實證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18(1):83-91.

[8]張日新,谷卓桐.粵港澳大灣區的來龍去脈與下一步[J].改革,2017(5):64-73.

[9]李立勛.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若干思考[J].熱帶地理,2017,37(6):757-761.

[10]黃崴,薛洪波.職業學校校企合作利益相關主體特征及改進策略——以廣東省中職學校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9(12):9-16.

[11]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萍?,2014(8):40-42.

[12]王丹中.基點·形態·本質:產教融合的內涵分析[J].職教論壇,2014(35):79-82.

[13]吳健.新時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11):51-58.

[14]陳裕先,謝禾生,宋乃慶.走產教融合之路培養應用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5(Z2):41-43.

[15]劉曉,陸宇正.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框架、困境與愿景[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28):40-45.

[16]劉曉梅,劉斌.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模型與現實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26-32.

[17]詹華山.新時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5):5-12.

[18]李妮.粵港澳大灣區的職業教育合作:理念、困境與多層級治理行動框架[J].繼續教育研究,2020(6):51-56.

[19]劉曉梅.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實施路徑策略[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0,29(2):15-19.

[20]周紹梅.產業轉型升級視角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癥結與破解[J].教育與職業,2018(2):8-14.

[21]周義彬,梁銀輝.基于“三螺旋”模型促進高職畢業生優質就業創業探析——以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26):262-263.

[22]李鵬,石偉平.新時代職業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邏輯與行動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9):81-86.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實現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我國學術期刊的價值設定與實現路徑
珠三角,2012
交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