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邏輯起點、形成機理與支持條件

2021-01-11 00:44李少蘭吳南中
教育與職業(上) 2021年12期
關鍵詞:邏輯起點形成機理人才培養模式

李少蘭 吳南中

[摘要]隨著社會轉型發展、技能更新周期縮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對接產業需求,而采用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突出問題。但是,在其落地過程中,依然存在輕職業培訓重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科學性不足、利益相關部門缺乏合作、學習空間建設滯后等問題。為此,文章試圖通過梳理職業教育育訓并舉的意涵和改革隱喻,厘清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機理和支持條件,促進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發展,使職業教育真正面向市場、服務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形成機理

[作者簡介]李少蘭(1998- ),女,廣西南寧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讀碩士。(江西? 南昌? 330036)吳南中(1984- ),男,湖南新化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教授,博士。(重慶? 400052)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西南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反貧困問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JA160277)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3-0027-08

經濟轉型發展、勞動力流動、失業率上升等成為影響職業教育體系變革的重要因素,從職業發展來看,向學生提供培訓是促進其專業能力發展的關鍵,亟須探索發展學校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學歷導向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工作崗位對技能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銳化,將“做什么”和“怎么做”轉化為具體行動存在巨大的困境,脫離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人才模式導致人才供需脫節。站在為就業做準備和推動勞動力持續發展的立場,將學生在校園的學習和工作場所的實踐相整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依托,是當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核心原則,不應孤立地看待由學校提供的職業學歷教育和圍繞工作場所展開的職業培訓?,F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要求將學校教育和工作場所的經驗結合起來,有意識地整合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從而高效率地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厘清職業教育育訓并舉的意涵及其改革隱喻,明晰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機理和支持條件。

一、職業教育育訓并舉的意涵及其改革隱喻

(一)育訓并舉的意涵

當前職業院校畢業生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領域,職業院校畢業生人數遠遠超過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同時,職業院校畢業生不足以勝任崗位需求,許多畢業生跨專業尋找工作崗位,他們被迫尋求獲得必要資格的替代途徑,導致職業教育體系的低成效。衡量職業院校學生培養質量的一個有效指標是教育和就業系統行為者之間的互動質量,確保技術技能人才供求的一致性。這就要求在完成傳統的職業學歷教育外,推動職業院校開放辦學,邀請企業加入職業培訓供給行列,在知識轉移的層面引入更多利益相關者,以保證職業教育決策和實踐的全面性與科學性,并要求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獲得有吸引力的薪資、有吸引力的工作場所、可滲透的職業道路和持續參加職業培訓的機會。由此,職業院校的學生能夠跨越學校和工作場所的界限,將學校所學知識、技能運用于工作場所,將工作場所經驗融入職業教育學習中,實現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和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對接,真正打破進入行業的壁壘,讓學生在未來更好地融入工作世界。同時,增加職業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高質量職業技能,是一種能有效提升國家整體就業率,實現高質量就業增長的重要途徑。

(二)育訓并舉人才培養的改革隱喻

1.強化職業教育的培訓功能。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突出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果不在工作場所中接受培訓,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將無法服務于未來的工作。接受培訓是快速更新技能以保持與勞動力市場一致的絕佳途徑。然而,有學者對參與職業培訓的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存在學生不認可職業培訓的情況,他們低估了職業培訓的作用,他們總是將學校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甚至認為職業培訓對學生來說僅限于職業發展,職業培訓在教育體系中尚未獲得從思想到行動上的重視。已有研究證明,大多數參與職業培訓的學生除了增加就業機會以外,還能獲得自信,逐漸形成自我概念,發展了社交技能等。OECD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職業培訓可以有效地培養受教育者獲得勞動力市場需要的軟技能,包括強大的社會情感技能,如自主、協調和協作技能,職業培訓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作用被低估了。在現有的職業學校教育基礎上,有必要加大職業培訓的力度,以應對新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支持相關人員適應崗位職業的變化,從而在使職業教育更具包容性和提高其質量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單純地接受學校職業教育難以深入了解現實的勞動力市場,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有利于防止技能貶值和過時,并促進從衰退的職業和行業向新興的職業、擴張的行業過渡,充分融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優勢,使學生獲得體面的工作,在社會的發展與淘汰進程中逆流而上,進而實現個體的全面與可持續發展。

2.接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培訓成果。發展有效的技能認可機制變得越來越重要,它能使一個人具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一整套技能,并為終身學習做準備,而不是如何以及何時獲得這些技能,這推動了以學習成果形式確認的職業技能培訓逐漸取代傳統的“以時間為基礎”的教育和培訓形式。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著眼于個人、企業和社會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潛在利益,鼓勵非正式學習的發生,并最終為這種學習提供正式認可的渠道。然而,目前我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尚未真正落實和全覆蓋,職業技能的評定標準不一,缺乏社會認可度和權威性。當人們發生工作性質或工作地域的變化時,其先前在工作場所中所獲得的相關技能無法被識別,進入相關行業的壁壘提升,再次培訓造成資源浪費。對個人來說,接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培訓性質成果可以縮短資格獲取路徑,降低學生的成本,正式的認可甚至可能激勵員工在工作場所中學習。職業技能證書可以成為進入職場的通行證,在沒有嚴格門檻管制的領域,證書可以證明應聘者具備的潛在技能,有效提高人力資源迭代效率,鼓勵終身學習并提高技能發展的效率。例如,避免重復教授學員本身已有技能。當資格認證使人們擁有的技能更加透明時,勞動力市場才能更有效率。對企業來說,獲得技能認可支持有利于培養更高的員工忠誠度,可能會降低員工流動率或使員工更加努力工作從而提高生產力。對社會來說,通過將熟練工人分配到能夠充分利用其技能的崗位,可以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技能和資格更高的工人將更有就業機會,更有生產力。從更低的失業福利支出和更高的稅收收入中受益,這對成年人更為重要,因為成年人面臨更高的培訓經濟成本,而獲得的終身福利更少。職業培訓的認可程度低導致學生參與培訓的意愿降低,在不能獲得實質性和權威性證明的情況下,他們不太愿意將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這類非正式學習中。而可信賴的資格證明建立在有效和可靠的評估體系之上,許多國家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努力尋找有效的辦法來承認各種培訓形式的學習成果,我國目前已經開展1+X證書試點工作。

3.職業教育開放辦學。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發展,多元化主體開始參與教育辦學,職業教育也應開放成為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作為與就業緊密相關的準備性教育,高職教育對我國產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通過促進就業、加大應對經濟環境不穩定性的把握,高職擴招成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啟動高職擴招政策,將退役軍人、下崗工人、農民工等群體納入其中,積極促進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教育系統,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各項辦學資源實現內涵式發展。2019年,全國中職招生600.37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1.70%;2020—2021年,我國高職招生確定擴招200萬、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任務加重,辦學模式轉型顯得尤為必要。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需求緊密相連,就業涉及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多方利益相關者。職業院校要達成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需要緊密聯系眾多利益相關者。將其以各種形式納入教育教學系統,共同參與高質量職業人才培養。在開放生源結構方面,通過將多形式崗前、轉崗以及返崗教育培訓納入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對象逐漸向全民過渡。豐富的生源結構導致學員教育需求呈現多樣化,應為滿足其不同需求相應地提供學歷提升類、學成就業類以及自身提高類教育培訓。在開放辦學體制方面,政府在高職院校發展全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職業院校應充分加強與政府相關政策制定者的對話,獲得切合實際的政策保障。在一些發達國家,社區融入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和模式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同時將第三方的私人機構作為監督和評價的角色引入實踐也取得相當的成效。聯動更多關鍵主體參與到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劃中,是保證高職院校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開放合作辦學方面,職業教育所培養的職業技能本質上與工作場所密切相關,許多職業技能多是通過工作經驗非正式地發展起來的,在課堂以外的學習被認為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要為人力資本存量帶來更多好處,行業相關者和職業教育機構之間的全面合作是絕對必要的,并且要作為職業教育質量和數量提升方面的關鍵指標。校企合作的伙伴關系是學校課堂理論順利過渡到工作實踐的關鍵要素,加強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滿足學生從校園進入工作場所的技能需求以及其他個人綜合素質需求,彌合市場人力供需差距以增強可持續勞動力,滿足21世紀工作場所的人力需求。

4.強調產教融合。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基本辦學模式,通過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協同,實現學術資源和產業經濟之間的相互轉化,教育的價值和人才培養的成效通過產教融合得以體現。在工業4.0的背景下,具備基本行業技能和專業素質基礎的創新型畢業生在更好地完成工作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方面表現更佳。這就需要依靠職業學校和企業兩個基本主體提供的資源,在政府、產業和有關組織的支持下開展創新技能培訓活動。然而,當前職業教育與產業環境分離、行業與員工培訓存在差異化,職業院校融入產業發展存在障礙。只有推進產業與職業教育體系的深度融合,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產教融合體系涉及政府、學校和企業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創新,各主體在不同的方面承擔不同的角色,隨著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相互之間會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發揮各自優勢,推動產教融合的創新。

二、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機理

(一)人才培養目標:從聚焦培養單一技能到德技共修

職業教育被定位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提升、企業和社會領域重組、區域化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歸根結底是依靠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帶來的軟實力提升。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導致的技能更替周期加快,過去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難以滿足新時代的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效益產出逐漸平緩。為應對技能危機和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教育應培養能夠使用技術、具備知識能力和學習動力、掌握問題解決能力、善于合作且適應變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以技能為基礎、以軟件為驅動、有編程意識、有生產意識、有創造力、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應打破以往過分強調掌握完成某個工作任務所需技能的局面,不僅重視個體職業能力的養成,同時兼顧個體職業道德素養、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等素質培養,最終在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遠景目標的同時,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人才培養過程:“育人”與“培技”融合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它的現代化發展要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以某種方式緊密結合。育訓的融合能夠超越分離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從特定技能到通用技能,從即時應用技能到終身學習基礎技能,從專業技能到連接技能的跨越。過去的職業教育體系中,過分地強調并承接了普通教育的育人功能,忽視職業院校的自身特點,弱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培訓角色,錯誤的人才培養過程導致職業學校人才供給與市場人才需求產生偏離。職業教育的人才塑造過程應當考慮到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使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足以滿足其在不斷更替的社會中能夠靈活應變。因此,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關鍵場所和管理主體,理應積極探索“育人”與“培技”的融合道路,革新人才培養結構,落實育訓并舉的號召,納入多元合作伙伴,以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促進新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人才培養內容:以系統任務為邏輯的行動導向課程

當前勞動力的流動和資本的流動在世界范圍內顯著增加,對文憑和職業證書的要求不斷提高。由此,職業學校課程開發的需求應運而生,職業學校的課程需要重新審核,以便跟上近年來快速變化的行業形勢。過去職業院校學生的課程完全以普通教育模式為基礎,課程的相關性無法得到保障,學生覺得自己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企業覺得學生尚未具備參加工作的資格,這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判斷職業教育課程相關性的重要標準是,學生是否有機會參與相關的實踐和任務,這可以作為專業實踐的基本例子。他們在學校的職業準備可能與在工作場所中從事職業學習的情況大相徑庭,如何在兩種環境中協調并融合他們的經歷和學習變得至關重要。職業學歷教育向工業社會輸送的人才越來越難以應付專業化的崗位需求,高層次技能人才陷入短缺境地。因此,職業院校需要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并建立適當的基礎設施,同時重新審視其課程內容、課程描述、課程設置和項目輸出,重點結合工業4.0的需求進行人力資源培訓,增加一些新課程以培養具備新素質的人才。這就要求形成政企行校多元主體參與、責權明確分工、高效運行的課程開發機制,以確保課程的科學性。課程開發要基于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課程目標與學生能力分析、課程結構和標準的確定、教師支持與教學資源分析幾個模塊的系統銜接。優化原有偏重學歷教育的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性質合理分配理論基礎課時,牽動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等在相應的理論課程結束后及時引入培訓和實踐并納入學分管理,理論結合實踐,深入生產場所有利于學生及時把握技能更新動向,最終實現培養高層次技能人才的目標。橫向需要建立跨學科的理論課程體系,縱向務必實現學生的理論學習體系與實踐培訓體系的溝通,確保課程體系能夠充分整合溝通兩種場合中的學習成果。

(四)人才培養方法: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

在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等公共部門與行業企業等共同負責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服務,這種合作被視為職業教育體系獲得成功和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職業教育作為正規的系統的學歷教育,受教育者難以像參與職業培訓那樣深入了解現實的勞動力市場,無法根據市場的供需關系變化靈活調整自身培養結構。因此,讓人們為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讓個人保持和提升技能的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可以防止技能貶值和過時,并促進從衰退的工作和行業向擴張的行業過渡,充分融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精髓,使學生獲得就業和體面的工作,讓學生在社會的發展與淘汰進程中逆流而上,實現個人的全面與可持續發展。企業是產業的主體,學校是教育的主體,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實踐,學校能夠完成學生的基本育人任務,兩者的深入合作才能真正實現訓育融合,切實推動產教融合,更好地發揮教育的經濟服務價值。職業院校有必要率先打破與企業合作的壁壘,尋求與企業在教育和培訓上的合作,主動為學生跨越校園和工作場所兩種組織實現知識與經驗的整合掃清障礙,在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中融入產業發展,從產業發展中獲益并反哺產業創新。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基于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的關鍵環節,影響著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有學者指出,要支持學校、企業實現系統連接的關鍵是相關者必須對他們各自在支持學生學習方面的角色和責任達成共識。例如,通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定期接觸交流反饋、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等,可以有效促進對這一角色的理解。

(五)人才培養評價:“立德樹人”與“階段成長”的立體框架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個人塑造基本道德和職業道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現在的職業教育辦學存在著重技能輕德育、人才培養被市場化過度影響的問題。隨著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與轉型的推進,“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路徑也日趨復雜,構建“立德樹人”與“階段成長”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的立體框架顯得尤為必要。育訓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通過培訓獲取職業互動技能,不僅能夠滿足勝任當前崗位技能的需求,還可以階段性地滿足從某一個崗位、一類崗位到其他崗位的技能需求,最終形成個人技能體系。通過教育獲得有創造力、有自我意識、能夠適應并且積極應對當前甚至是未來社會中一切不確定因素的能力等綜合素質,是支撐一個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大背景中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才培養評價是育訓并舉改革的核心內容,職業教育突出教育內容的德育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培訓突出實踐環節、貫徹能力本位行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要將兩部分同等地作為評價的內容,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評價體系。

三、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持條件

(一)愿景共建:理解新時期職業教育的內涵

經濟的結構性變化,社會的民主化,新的社會關系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關于世界和人類價值體系的觀念,提出了徹底重建職業教育體系的問題。新型職業教育及其理論體系對教育目標、內容、人才的培養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進一步完善教育的方法和技術體系,以科學為基礎,以理論為基礎,以技術過程為基礎的教育過程,以目標為導向的教育結果。它旨在幫助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技能人才,培訓具有新型競爭力的創新人才,使他們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積極地生活,并進行創造性活動,使每一個人的專業和個人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而目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社會認可度較低,與普通教育相比,人們將職業教育和培訓視為貧困人口與能力較低的人的選擇,這導致了職業教育和培訓在勞動力市場難以滲透并形成惡性循環。傳統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質量較低,在教育系統中的權威性較弱,難以滿足工業4.0時代對技能人員既擁有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職業應用能力的要求。我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由學校提供,與工作世界的現實相去甚遠,學校的教學設備也難以跟上技術的更新,大部分授課教師很少親身接觸他們所教學科的工作實際。此外,辦學資金來源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新型職業教育和理論體系整合了訓育主體資源,有利于構建人力資源、產業、經濟間的生態互動和循環。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決策部門、行業、企業、學校等,都必須理解新型職業教育和培訓所發生的變化,也必須成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增強對學生和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多元主體的合作需要緊密依靠政府主導、政策供給、激勵機制,通過完善的頂層設計,促進各主體間互信互助的和諧伙伴關系;從各主體的共同利益出發搭建合作框架,增強主體間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主體間的對話交流,促進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

(二)目標協同:明確政行企校學共同認可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

職業教育系統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分別是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他們都是集體組織并且相互依賴,職業教育的發展與之緊密聯系,教育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金錢資本在這四個主體間的流動是雙向的,他們之間既有互相促進也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他們的合作不是選擇性的問題,而是必要性的問題。然而,共同參與職業教育的不同合作伙伴可能對學習持有不同的理念和訴求,這給政行企校的合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目前,職業院校的人才供給與行業生產發展需求出現脫節,雖然育訓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在國家層面尚未有統一明確的培訓成果認定機制。即便是育訓并舉的培養模式下輸出的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流動依然會出現由認可標準不一帶來的阻礙。各國的職業教育轉型和改革都需要國家來牽動,通過發展互信、提高透明度、增加流動性和促進終身學習來促進合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協同首先需要政府參與和政策的傾斜,以帶動更多相關者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政行企校協同目標,明晰并統一人才培養定位,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和勞動力市場中搭建起利益相關方所共同承認的人才培養機制,并且讓各方徹底克服不同組織場所存在的文化行為差異,以充分地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相應環節中,探索人才培養質量評估與監督辦法,科學實施人才培養成果的認定標準和相關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不同職能,共同服務于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三)政策支持:圍繞“育訓并舉”形成一系列配套性制度

國家的相關政策是基層實踐和社會資源傾向的重要風向標,旨在幫助職業教育振興、改革,擴大技能、職業、科學與技術的供給,以滿足國家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坝柌⑴e”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地執行需要形成系列的配套政策支持。政策的指引給予處在一線的教學實踐者有了未來行動的綱要和方向,結合政策深入落實,使得“育訓并舉”模式的形成指日可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職業教育的系列政策定義了我國的職業教育。盡管職業教育政策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行動導向,但由于執行的成效需要實踐來體現,政策效果階段性的特征導致基層實踐的誤差,并阻礙了“育訓并舉”預期效果的達成。事實上,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文本相對較多,但是在執行層面一直處于低效狀態,各部委在促進、監測和督促利益相關方和決策者參與方面的能力不強,仍然存在著政策文本過于宏觀、缺乏針對性、政策脫離實際等問題。職業教育和培訓跨越教育和產業之間的邊界并服務于這兩個領域,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應基于各利益相關者的立場以跨部門的方式進行,使政策真正深入實際,避免陷入“假大空”的境地。要及時推進政策體系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提高相關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統籌協調各部門,以政策推動訓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形式。

(四)評價引導:圍繞“育訓并舉”完善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在強調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強調培養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質,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同等地納入考核,同時關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教育和培訓的有機銜接。職業教育評價要立足于多元參與為基礎,在評價過程中積極納入相關利益者,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結合內外部評價保障評價成效,在必要的時候引入第三方評價監督機構。將職業教育評價貫穿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始終,將分析過程中確定的任務與實踐中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通過評價培訓材料與學習目標的適切性確定需要調整的點。職業教育評價的有效性取決于評價機制和評價指標的科學性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這要求評價體系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具備層次性、系統性,對評價的標準描述要清晰準確,盡可能地將指標量化。職業教育系統從上至下涉及多個層級,不同層面的評價主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評價應當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互補性,并且在不同層次的主體間實施相應的銜接機制,從橫向到縱向全面、系統地完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

(五)空間建構:圍繞“育訓并舉”開展教學建設

育訓并舉的特點是以學校和工作場所為基礎開展教學,為了獲得最佳效果,職業教育必須與特定工作場所的實踐產生聯系與互動。學校和工作場所都提供了相應的物理和社會環境,提供獲取特定知識的途徑,兩者的聯系能夠更充分地實現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企業是重要的職業培訓供給部門,職業院校應積極進入行業,聯動行業內優秀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并隨著產業轉型和技術更新動態調整、對接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的實訓項目和內容,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的實訓空間場所。校企合作構建的實訓場所將會成為回應社會需求、接軌市場動態的新時代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辦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實訓內容老舊、實訓過程流于形式的問題,學校和企業的互動空間受限,實訓基地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也直接導致了人才培養成效較低。在構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過程中,應同時建立高效完善的保障制度,積極尋求政府的支持,以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動性的提升;密切關注產業前沿動態,及時更新和豐富實訓內容,有必要將企業的生產內容與實訓內容進行整合;實踐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積極認定并轉化實訓成果?,F代化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是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政府、行業、企業、學校應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教體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是應對未來各種技能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有力手段。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上依然需要優化職業教育結構,這將要求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一輩在學校階段獲得更高的技能和能力,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將會成為高效的職業教育模式,有希望解決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缺口問題。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在改革進程中合理依靠政策;協同各分管部門厘清權責,適時打通育訓壁壘,實現兩者的銜接溝通。在高級技能人才日益短缺的今天,可以肯定的是,育訓并舉人才培養模式將在增強個人適應性與競爭力、使職業教育更具包容性以及提高其質量和相關性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光,曹琪.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職教論壇,2019(6):85-90.

[2]李夢卿,邢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3]劉陽,高樹平.新時代1+X證書制度的價值意蘊、理論基礎與實現條件[J].教育與職業,2019(23):12-17.

[4]吳南中,夏海鷹.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變革邏輯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8):5-12.

[5]楊磊,朱德全.“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課程體系的邏輯框架[J].貴州社會科學,2021(8):103-109.

[6]查吉德.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政策供給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1):67-73.

[7]朱永文.歐盟職業技能失配治理舉措及啟示[J].成人教育,2021,41(7):78-82.

[8]EMMENEGGER P, GRAF L,TRAMPUSCH C.The governance of decentralised cooperation in collective training system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is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19,71(1):21-45.

[9]WALLENBORN M.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Op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45(2):181-198.

[10]WARYSZAK R.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Cooperative Education Placement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0,35(2/3):84-94.

猜你喜歡
邏輯起點形成機理人才培養模式
彭陽縣陳溝滑坡發育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
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發展演變
建構體現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制度
基于貨幣視角的“經濟生活”的邏輯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機理分析及相關問題闡述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企業形成機理與政治關聯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