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指標在不同程度和類型急性胰腺炎中的表現

2021-01-15 09:07史新格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中性粒細胞胰腺炎

史新格

(信陽市中心醫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早期診斷和針對性的治療對于疾病的進展和預后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AP的臨床診斷除常規的持續腹痛、血清淀粉酶或脂肪粉升高以及腹部成像特征外,大多采用量表評分對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判斷[1-3],而這些量表評估結果不僅受患者配合度的影響,其結果本身也缺乏客觀性。因此尋求有效快速的客觀性參考指標成為本次研究的出發點。血液常規檢查在早期臨床疾病診斷中具有準確、快速、客觀的優勢,通過對比不同嚴重程度和不同類型AP患者的血常規炎癥因子水平的差異,以及在AP中的診斷價值可以為早期AP提供診斷方向,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優化,為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和預后奠定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間經我院收治的10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4];②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③發病后以本院為首診醫院,無其他藥物治療史。(2)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急性胰腺炎病史者;②近期有抗感染藥物治療史者;③伴有其他感染、炎癥或血液功能異常疾病者?;颊吣挲g28~73歲,平均年齡(49.34±12.15)歲,男性44例,女性59例。

1.2 方法(1)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診斷標準[4],將患者分為重癥和輕癥,經超聲檢查后分為膽源性和非膽源性,所有患者均滿足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即腹部持續性疼痛>30 min,血清淀粉酶或脂肪粉升高超過3倍,經腹部影像學檢查提示胰腺或可有形態改變。重癥AP:Ranson評分≥3項,APACHE-Ⅱ評分≥8分,CT分級為D~E級,經手術確診局部胰腺壞死、膿腫或伴有假性囊腫。輕癥AP:Ranson評分<3項,或APACHE-Ⅱ評分<8分,或CT分級為A~C級。入院后進行腹部超聲檢查確定病因,伴有急性膽囊炎、膽石癥或其他膽道結石的患者則為膽源性AP,無上述癥狀者則為非膽源性AP。(2)研究方法:入院后抽取靜脈血,由本院檢驗科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淀粉酶、脂肪酶檢測,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

1.3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錄入SPSS 24.0進行統計分析,性別、不同類型患者人數分布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血液參數指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GraphPad Prism 8.3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采用Z檢驗比較曲線下面積,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組間比較,重度組患者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以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重度AP患者ROC曲線圖分析結果經ROC分析,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以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對于鑒別重癥AP和輕癥AP均顯著的臨床價值,其中以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敏感性和特異性最佳,見表2、圖1。

表2 重度AP患者ROC分析

圖1 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白細胞計數對重度AP預測價值

2.3 膽源性和非膽源性AP臨床資料比較根據患者是否為膽源性AP進行分組比較,結果顯示膽源性AP患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高于非膽源性AP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圖3。在年齡、性別、平均血小板體積、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紅細胞分布寬度以及血小板計數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圖2 膽源性和非膽源性淀粉酶水平比較

圖3 膽源性和非膽源性脂肪酶水平比較

3 討論

AP作為突發性炎癥疾病,其發病機制主要由于胰腺內消化酶被不適當激活。正常情況下胰蛋白酶原并無活性,通常需要經過十二指腸受膽汁和腸激酶激活后才具有消化蛋白質的活性。但當胰蛋白酶在未進入十二指腸則被激活,則可激活包括彈性硬蛋白酶、磷脂酶A等酶反應,使胰腺自身消化作用產生,從而促進自身的壞死溶解,臨床則表現為局部的持續性疼痛,重癥AP則可發生膿腫或壞死性改變[5]。在這一過程中,AP的進展快,若轉為重癥AP則需手術治療。因此對于早期發病的患者應給予快速的診斷,盡可能在輕癥時及時治療[6-7]。那么快速、便捷的診斷依據則顯得尤為重要。以血常規為主的血液學參數檢測是疾病早期診斷中最常見的手段,檢測速度快,準確性高,其中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炎癥反應細胞對于炎癥類疾病均有一定的診斷價值,通過比濁法檢測的C反應蛋白在腦卒中、心力衰竭、急性肺炎等多種急重癥疾病中也顯示出了較好的預測作用[8-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早期輕重癥AP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敏感性分別為78.05%、82.93%、92.89%,但其中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的特異性較低,分別為58.72%和69.32%,相比較而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特異性最佳為87.78%。既往有臨床研究表明AP發生后的48 h內,C反應蛋白水平對于預測壞死性胰腺炎的特異性可達80%以上,認為C反應蛋白是預測重癥胰腺炎的有價值的指標[11]。但也有學者發現,C反應蛋白在作為炎癥標志物時通常在48~72 h時出現峰值,這對于AP的早期輕重癥判斷缺乏特異性[12],而這與本次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對于在發病24 h內入院的患者,C反應蛋白并未表現出上述較高的特異性。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近年炎性疾病的研究中較為多見,國外學者通過觀察AP患者發現,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預測AP不良預后中的優勢明顯高于白細胞計數,且認為當其數值超過44.7時則可預測重癥AP。在本研究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的優勢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在閾值方面則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可以證實的是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發病早期對于輕重癥AP的判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但閾值需大樣本量研究確定。

除此之外,本研究對膽源性AP和非膽源性AP也進行了相關血液參數的比較,但結果并不理想,除兩組患者在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中具有差異外,并不具備鑒別診斷的價值。其原因推測,第一本次研究收納膽源性AP樣本量較小,也可能因此造成研究結果缺乏準確性。第二血液參數指標大多指向炎癥反應,而AP炎癥反應與膽局部炎癥反應重合,而炎癥指標水平并不因此而有突出的疊加反應。在進一步研究中應考慮膽源性相關血液參數指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在急性胰腺炎發病早期通過快速檢測血液炎癥因子可較為準確的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其中以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敏感性和特異性最佳,這有助于早期預測疾病的轉歸,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猜你喜歡
中性粒細胞胰腺炎
CT影像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
罕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相關疾病研究
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1例
急性胰腺炎恢復進食時間的探討
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病理狀態下的免疫調節作用
CT,MRI診斷急性胰腺炎胰腺內外病變價值比較
匯率風險中性理念的內涵及塑造
Reporting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or meta-analyses in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enteral nutrition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UREKA EFFECT?2017引領女裝新中性風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