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語文教學“一強一優三創新”策略探析

2021-01-16 16:29姜云霞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大學語文思政評價

姜云霞

(廣州工商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廣州 510850)

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體現新時代高校多元化教學理念的一種方式,是新時代課程思政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新途徑,是推動語文學習多元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化的手段。為實現大學語文一科多教的目的,本文對“一強一優三創新”策略加以論述。

一、“一強一優三創新”的內涵及意義

“一強一優三創新”指建強師資隊伍、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機制。這是本著激活教師、激活學生、激活內容、激活課堂,從而賦能課程教學的原理設計的。此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學會審美,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思想修養、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明確課程定位、挖掘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實施、改革課程評價,從而全方位建設優質課程,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而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目的。

二、大學語文“一強一優三創新”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一)建強師資隊伍——德才兼備

大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文學素養,還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審美情趣以及專業的教學技能[1]。

1.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大學語文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為主體,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和熏陶學生,真正地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德育育人功能。大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規范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主戰場積極滲透并且引導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學習交流,提高教師學習的自覺性,切實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進而形成教師主動鉆研、自覺開展課程思政的風氣。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基層教學單位的教學研討與交流示范功能,鼓勵課程思政效果好的教師帶動其他教師,這也是提升教師德育能力的重要方法。

2.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審美情趣

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審美情趣,在教學過程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從美育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美、愛好美、欣賞美、表現美,在美文佳句中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拓展視野,提升自我審美水平。如教學王勃《滕王閣序》時,可從多角度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似是齊飛,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渾然一色,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一色”,畫面的主體是紅色的夕陽余暉下藍綠色的水光接天,白色的野鷺穿插其間,其色彩美、動態美、虛實美、空間立體美,帶給人無限的想象。美育的培養能夠凈化學生心靈,讓學生在枯躁的學習生活中擁有良好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3.大學語文教師還要具備專業的教學技能

大學語文教師要增強課程設計能力,實現課程建設與專業理論同步提升。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求教師應立足國情、社情、校情和學情,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增強課程思政的設計能力。首先應明晰課程定位,明了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設計好課程教學目標,尤其是課程思政目標。教學目標既要注重社會的需求,又要結合學科的核心內涵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需表明學生學習的行為結果及需要達到的標準?!罢莆铡薄袄斫狻薄罢J識”等模糊性詞語,缺少學習結果衡量的條件和標準。教學目標須趨于高階認知,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用行為動詞明確學生需要識記、理解的內容,如:掌握詩歌賞析方法,可以表述為能夠運用詩歌賞析方法鑒賞詩歌(列出具體篇目),同時要將態度或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目標達成與知識習得和能力提升內在契合,相得益彰。

(二)優化教學內容——文以載道

大學語文教學主要包括文學作品鑒賞和應用文寫作訓練兩大板塊,旨在促進學生將閱讀與思考、交流與表達、學習知識與修身養德相結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修養和表達溝通能力。課程內容可以選擇的有很多,但是由于學生時間有限,課時有限,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內化的有效性,就必須在內容上慎重選擇。文學作品鑒賞可選擇的文章應聚焦優秀傳統文化、立足當今時代生活[2]。應用文寫作訓練可選取的文種和例文應從學生所學專業需求出發,選好文種,選優例文。針對已選定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找到恰當的切入點,深度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

在2021年修訂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實現如下目標: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合作意識、社會關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學生能使用語言文字表達正確的價值取向,在語言文字應用上體現文明素養,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并堅持誠信的原則。通過賞析文學作品,使學生認同具有愛國精神、民主觀念、奮斗意識等優秀品質的文學人物,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意義。如在文學作品鑒賞板塊詩歌專題中,為充分發揮詩歌的思想啟蒙功能與藝術審美功能,選擇了《詩經》《離騷》中的愛國詩,以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杜甫及杜甫詩歌”通過了解人物人生經歷、詩歌創作風格,培養學生正直向上的美好品德,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核心——仁政思想,體會詩人在特定時代背景中表現出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蘇軾其人其詞”以知人論事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寬廣胸懷和不斷突破自我的可貴品質,開闊學生的胸襟和視野;“朦朧詩派及代表詩人”從具體作品解析入手,使學生認識到朦朧詩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其詩具有隱約含蓄、富含寓意、主題多解多義等特征。同時,在教學司馬遷 《史記·伯夷列傳》時,引導學生關注司馬遷著書立說時鮮明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責任感,在此基礎上,針對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皆為發言人的社會現象,組織學生研討:“當今時代,你為這個社會傳播了什么?”引導學生關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意識到在社交媒體傳播什么樣的信息更有價值,明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擔當,立足當今時代和學生生活,讓優秀思想文化生動起來,讓學生對之產生親近感。

(三)創新教學模式——“互聯網+”

“互聯網+”教學模式,是在技術重構人類生活圖景的背景下,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將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不斷融合,賦能課堂教學。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新聞、資訊等教學素材,通過創新教學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通過即時的互聯網搜尋、現場連線直播、校外資源采集,實現課程資源由文字形式向圖片、短視頻轉化,資源供給從有限時空到無時無地的傳播共享[3]。如在進行小說內容的講解與分析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與教材內容、教材刻畫人物有關的動畫、電影等視頻,如此一來,僅靠語言文字閱讀難以理解的細節描寫,學生可以在視聽環境中直觀感知,從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其次,教師可以創建多媒體教學平臺,如學習通、對分易、微助教等,利用APP交流平臺,微信、QQ、微博、抖音等與學生展開線上交流,也可以借助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教學內容和測試題目,實現高效互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再次,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引進推廣高質量的教學平臺,實現高質量的資源供給,如共享精品課程的MOOC平臺、課程軟件APP、校園網圖書庫、推送優質文章的微信公眾平臺、“K12語文論壇”網站、《百家講壇》電視節目、學習強國慕課平臺等,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

(四)創新教學方法——合作學習

1.“團隊—共享”合作學習

“團隊—共享”合作學習是當代最為常用的教學法之一,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團隊學習和共享兩個步驟。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一定規則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提出語文學習主題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先在團隊中闡述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之后進行團隊間的分享和討論,既可以使每個人充分表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習慣。

以詩歌教學專題為例,主要教學內容為:詩歌的概念、發展脈絡、特征、種類、鑒賞、方法、范例賞析等。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成5—6人的合作小組,先給出詳細的學習任務:一是有關文學常識類的任務;二是有關理解表達類任務。第一個任務團隊成員分工查找資料然后分享,大家互為補充,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有利于形成知識的系統性;第二個任務請團隊同學結合具體作品按照賞析詩歌的步驟和方法進行交流與討論,再與全班進行分享。最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總結,點明問題答案的關鍵,并對小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點評。

2.項目組合作學習

項目組合作學習,是以項目完成效果為導向對團隊成員進行合理分工,由團隊領袖帶領團隊成員尋找項目、設計項目實施方案并有效實施,最后提交項目成果的學習方法,這是成果導向的學習策略,是實施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策略。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現團隊成員的優勢和差異,實現優勢互補和個性化發展。

比如,可以針對大學語文寫作教學設計人物傳記項目,學生以“為有故事的人”寫傳記為任務進行寫作訓練[4]。學生完成項目需要經過選擇寫作對象、查找人物相關資料、進行人物訪談、整理加工資料、形成作品等環節。項目需要一個整體的實施方案,每個環節又需要細化的實施方案,在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形成傳記作品,作品成形后可以組織各個項目組分享實施項目的經驗做法,以及在寫作對象身上所獲得的成長感悟等。

3.文學圈合作學習

文學圈合作學習是以小組分享討論形式進行文學閱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樣形式開展,能夠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促進深入閱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種操作性強且應用廣泛的教學方法。以《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王小波作品經典片段選讀”主題,組織開展文學圈活動。教師規定經典片段選擇范圍,組織學生選擇想要閱讀的小說,將選擇同類或者同來源的學生分為一組,再為學生分配不同的閱讀任務。接著,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量決定文學圈交流會舉行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前自發地進行任務分配、分工合作,約定交流時間。最后,通過閱讀匯報等形式在交流會上進行結果的匯報。

(五)創新評價機制——多元指向

教學評價是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關鍵一環。教師針對教學評價進行完善優化,可以較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教師教學效果。與傳統的書面評價以及教師單方面評價相比,形成性教學評價則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激勵、鼓勵以及鞭策作用。形成性教學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即為了學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內容進行的評價”[5]。

“形成性評價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和評判,它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收集、綜合和分析學生平時學習的信息,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和需求,著眼于學生潛力的發展。它不僅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評價,而且也重視對學生情感及行為能力的評價?!毙纬尚栽u價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學生學習評價方面,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機制,在“互聯網+”模式下,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數據庫優勢,制定“1+X”考評機制,將學生的品格素質、語文能力、學習水平、學習成果等多方面因素都納入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可以使學生清晰全面形成自我認知,為后續學習提供方向,不斷發展改進。另外,在教師教學評價方面,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展開評價,給予教師真實的反饋,促進教與學共同改進,師與生共同成長。

三、結束語

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語文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重經典,將德育、美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體現,達到一科多教的目的;在教學模式上注重構建“互聯網+”教學模式,使學習無時無處不發生;在教學方法上重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成長感悟;在評價機制上重過程,重實踐,將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地落實。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強調教師要注意自身綜合素質提高。本文通過闡述“一強一優三創新”的內涵與路徑,探討提高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以期實現大學語文的思政功能和文化引領作用。

猜你喜歡
大學語文思政評價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大學語文創新教學初探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