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育人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探析
——以粵西某高校學院實踐育人模式為例

2021-01-16 16:29梁笑瑩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責任感育人大學生

梁笑瑩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03)

實踐育人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教育方針與教育實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個人的理想抱負、前途命運是融入到國家、社會的前途命運與發展進程中的,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社會的發展亦是密不可分的。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目標,其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過程直接致力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與養成,直接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引領、培育和踐行。因此,本文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與高校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緊密結合,在實踐育人視域下探析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與養成。

一、實踐育人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內在聯系和現實邏輯

實踐育人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實需要和時代要求。在我國儒家思想中,認為道德責任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漢語詞典中,概括“責任感”為一種盡責的品質和狀態;在外文詞典中,“責任”對應英文詞為“responsibility”,解釋為責任是盡職的品質和狀態。但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統一、清晰、明確的社會責任感的定義仍未形成。通過結合歷史經驗,社會責任感可以概括為一種強有力的道德情感,其所引用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由階級的利益和意愿所決定的,涵蓋了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等一系列要素,能適當約束社會個人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動態平衡,保證生產勞動的正常進行[1]。另外,責任感在社會輿論和教育的方式下,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善惡觀念的形成,成為社會和一定階級約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個人行為的情感因素?,F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和國家愈加重視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的實際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十余次與青年座談、給青年群體回信,從方法、目的、要求等不同側面論述了青年為什么要在實踐中成才、如何在實踐中成才,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育人觀。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國家的每一個發展階段,他們身上的社會責任感都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強心劑。大學生可以完成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可以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追求,但在這過程中,他們的成長不是獨立的,不是只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是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實踐育人是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劑、助推器[2]。社會實踐作為勞動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情感是壓抑,或是幸福與快樂。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相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他們成長在物質生活豐富、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容易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容易成為一名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可以為謀取個人利益努力奮斗、頑強拼搏,但卻缺乏關心他人、社會、國家利益的品質。社會實踐不僅幫助大學生滿足個人物質需求和實現個人價值,還能影響他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對于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的程度。在實踐過程中,他們可以檢驗、確認自身的物質精神生活是否得以提升和改進,他們會因為個人價值的實現獲得滿足感,充滿自信與樂觀,從而提升他們對社會的幸福感??傮w而言,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而言,是喜悅的,通過與他人進行互動交往,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豐富了生活形式,滿足了個人情感,也樂于為此奉獻力量,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實踐育人體系符合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有力地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完整的實踐育人過程,包含了實踐的內容、形式、方法、目標、意義等要素,構建了多樣的實踐平臺和載體,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和方式方法,創新了實踐的具體內容與環節,鞏固了實踐過程的管理和育人[3],諸如大學生參加寒暑期“三下鄉”活動、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活力在基層“、普法義教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

因此,理清實踐育人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內在聯系和現實邏輯,實現兩者的內在融合和現實踐行,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育人的工作當中,勇敢面對在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各類現實挑戰,能培養他們克服苦難的精神,真抓實干,不懈奮斗,勇于擔當,為將來奉獻社會、報效祖國增添底蘊,為培育社會責任感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大活力。

二、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3+3+1”社會實踐育人模式

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學生搭建運行“3+3+1”的社會實踐平臺載體,以此力求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素養,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下文分別從“3+3+1”實踐育人模式的提出、踐行、效果、展望四方面進行闡述。

(一)“3+3+1”實踐育人模式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新的歷史背景下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時代內涵及意義,為大學生指明了個人實踐要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熱心公益的“奉獻行”相結合的方向。法政學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致力于打造專業知識好、實踐能力強、愛國情懷深的“三全”人才,教育學生努力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做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智慧和力量。在此背景下,法政學院提出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息息相關的“3+3+1”社會實踐育人模式。

法政學院自2016年成立以來始終重視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活動的開展,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豐富和深化實踐育人體系,明確依托專業優勢和專業特點,著力打造具有良好示范作用和育人效果的實踐育人品牌活動。學院現有法學、社會學、政治學與行政學3個專業,根據3個專業的不同特點,分別開發了3個專業賽事——“廣東海洋大學社會調研大賽”“廣東海洋大學模擬公務員考試大賽”“廣東海洋大學‘普法之星’大賽”;成立了1個學術型社團——“政在調研協會”;成立了1個志愿服務組織——“法政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組建了1支服務型團隊——院團委社會實踐部、科技創新部的學生骨干;建設了1支指導教師隊伍——形成了一支具有社會調查專業背景的以省級優秀指導教師和校級優秀指導教師為骨干的高水平指導教師隊伍,完整構建起“學院統籌部署、團委扎實推動、師生廣泛參與、全員著力實施、勇擔社會責任”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統稱為“3+3+1”實踐育人模式。

“3+3+1”模式著重通過實施社會調查、普法宣教、模擬公務員考試、志愿服務及學科競賽等多種實踐方式,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精準的實踐育人活動,既注重理論積累,又強調經驗把握,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學科綜合應用型人才。該育人模式探索將單一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提升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學科競賽”的融合模式,更加緊密地將專業知識和實踐應用結合在一起,克服了文科院系教學科研中重理論輕經驗、重思辨輕實踐等弊端,切實提供了一種新的經驗和途徑,有效補充了實踐教學不充分不平衡的弱項,為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提供了一條可操作化的示范路徑。學院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志愿服務的對象、內容、目標,能將理論知識釋放于具體社會情境中,學會辯證地看待社會,懂得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自覺養成了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

(二)“3+3+1”實踐育人模式的踐行

緊緊圍繞“3+3+1”實踐育人模式,學院已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育人活動。如廣東海洋大學社會調研大賽,幫助學生通過實地調研,用事實反映民生民情,以數據解讀發展道路;廣東海洋大學模擬公務員考試大賽,提醒學生牢記為人民服務的考公初心,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考公使命;廣東海洋大學“普法之星”大賽,幫助學生學憲法、懂憲法,做社會秩序的捍衛者;大學生活力在基層、志愿服務、普法義教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幫扶弱勢群體的過程中懂得奉獻的精神。

此外,學院帶領學生深入校外實踐基地——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檢察院、霞山區團委、霞山區政府、街道辦以及社會調研基地、就業實習基地,如佛山市順德區容桂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等進行社會實踐。同時,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在麻章區敬老院舉行“古稀之年 你我陪伴”活動,溫暖關心古稀老人;在湛江汽車南站開展“春天志愿行,溫暖旅客心”活動,熱心接待歡送旅客;在湛江市霞山區第二十二小學進行了“走社區,進校園,到基層,講法律”活動,帶法入課堂;海濱校區舉辦名為“以呱之名,抱肉而回”的義賣攤位活動,宣傳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在漁港公園攜手社會群眾一起舉行了“變廢為寶,共護地球” “圓我地球夢,溫暖你我心”活動等。學生通過搭建的社會實踐平臺,走出校園,走進基層,走進社會,將實踐勞動貫穿于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學院學生深刻認識到自身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個人價值是與社會價值緊密結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生活化、具體化的。

立項2018年“益苗計劃”——廣東志愿服務組織成長扶持行動暨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重點培育項目(項目名稱:走社區,進校園,到基層,講法律;主要開展禁毒教育與普法宣傳),是“3+3+1”實踐育人模式踐行的典型案例。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以禁毒普法大會的形式來到區團委牽頭合作的霞山區建設街道展開禁毒普法知識宣傳活動,開展了愛國普法晚會、開設法律咨詢處、派發知識手冊與個體訪談等活動。學生深入基層,與當地村委溝通大會合作事宜,洽談活動細節與活動注意事項,自行組織向全校招募志愿者,主動尋求當地媒體的合作宣傳,與武術協會等合作策劃晚會。在學院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開展系統的志愿者技能培訓,活動結束后,及時召開表彰大會暨交流會,并在校內外網站報道,提升了活動的影響力。此次活動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通過策劃、組織、表演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用實際行動發出號召,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法律,弘揚愛國精神,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使廣大學生認識到,加深中國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當代志愿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3+3+1”實踐育人模式的成效

“3+3+1”實踐育人模式自實施以來,學院通過與企業、政府合作的方式,整合多方資源,提升了以專業為依托的賽事質量;通過施行《法政學院業績津貼貢獻獎部分分配實施細則》激勵專業教師積極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師的熱情,加之新的職稱評審文件明確教師評職稱需要一定的指導學生獲獎的業績材料,保障了實踐育人模式的指導力量。此外,學院建立了“班級+教師”的興趣小組發現和培養模式,激勵和支持學院教師宣傳“3+3+1”模式,發掘有潛力的學生組建興趣小組展開培養,為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研中國、廣東海洋大學社會調研大賽、“挑戰杯”競賽、大創項目、起航計劃、“互聯網+”、普法宣教等實踐活動做準備,提高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質量和參與度,確保了實踐育人過程的厚度,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效果和育人成效。

在實踐中凝練出題為禁毒教育與普法宣傳的項目,并成功立項2018年“益苗計劃”——廣東志愿服務組織成長扶持行動暨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重點培育項目。2018年舉辦了以“走基層看變化,踐行十九大精神”為主題的廣東海洋大學第二屆大學生校園調研大賽,全校共52支團隊參與賽事,最終評評選出10個校級一等獎,代表學校參加廣東省2018年“我的中國夢—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們在賽事中增強了榮譽感、責任感、幸福感。學院連續3年(2016—2018年)以綜合評比總分第一獲得廣東海洋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在學院表彰大會暨交流會上,學生們紛紛表示自己通過社會實踐客觀清晰地了解、認識社會,懂得了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明白個體都是社會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表示會勇敢地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責任。 2017年11月,學生團隊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對海南三亞疍家特色文化的現狀及其保護研究”,在團中央2017年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千校千項”成果遴選活動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好項目”;研行知團隊參加全國性競賽類項目“2016調研中國”,進入全國12強;追漁者隊參加全國性競賽類項目“2018調研中國”并成為“全國30強團隊”。大學生是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的主心骨,思維能力強、精神面貌好、凝聚力旺盛是他們的突出優點,這使得他們在社會服務過程中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將道德知識與道德體驗緊密融合,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于社會責任的認知,而且增強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性。今后,如何發現和培養學生參與“3+3+1”模式的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志愿服務等實踐育人活動、如何進一步提升實踐育人活動質量、如何保持指導教師隊伍繼續指導學生的熱情、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如何提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等,都是進一步提升“3+3+1”育人模式實效要攻克的難點問題。

(四)“3+3+1”實踐育人模式的展望

“3+3+1”實踐育人模式有助于凈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環境。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物質充沛、信息暢通的社會,大學生與外界接觸日漸顯著。校企合作是當今高校普遍采用的辦學形式,通過舉辦各類社會活動,學生與外界接觸愈加緊密。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市場的渠道和橋梁,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同時也讓未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大學生受到考驗。市場的流通加速了社會各類不良信息、觀念在校園的傳播,市場的利己性、功利性、拜金性、自私性等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觀念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價值形成。大學生崇尚新鮮事物,西方所倡導的精致利己主義價值觀念可能會成為他們的生活追求及目標,可能會變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為達到個人的目標會不擇手段,甚至傷害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在此消極影響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蕩然無存。而“3+3+1”實踐育人模式貫徹落實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找準了工作的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在思想引領方面、組織建設方面,以及志愿活動與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為學生指明了方向,深入檢視學生在思想政治、業務能力、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作風與道德缺失問題,規范了學生的道德監督機制,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服務意識,培育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3+3+1”實踐育人模式有助于強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著名思想家孔子提到,待人接物不僅是要符合傳統禮儀,而且是時刻警惕自己不能去做不符合禮的事,要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在道德教育中,個體應當明確發展和實現的目標,明確應當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目的,并付之于行動。借鑒儒家思想,通過實踐育人強化大學生個體意識尤為重要,為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提供豐富的思想性資源。受教育者在從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在道德學習的動機、選擇和自律方面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擺脫外界的干擾,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勇于承擔起道德踐行者的責任。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機會,能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現存的道德觀念,通過勞動輸出,內化既有的、既定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并自覺地履行社會道德義務,實現教育主體自我教育的目標[4]。同時,實踐育人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能激發教育主體對自己負責的表現,自我負責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的核心,一個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個體是不可能沒有自我責任感的。所以,實踐育人要注意強化教育主體自我教育的目標,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對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起到關鍵作用。

“3+3+1”實踐育人模式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除了教授教材知識,還需要把系統教學與道德教育,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相結合,育人任務應是所有授課教師應當承擔的義不容辭的教學目標和使命[5]?!?+3+1”實踐育人模式代替了純粹灌輸書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鼓勵師生走出課堂,在實踐過程中,把傳授知識與道德教育相結合,進一步發揮教師教學育人的功效?,F在國內高校辦學風氣功利,就業率成為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尺度。為了提升就業率,學校辦學專業逐漸傾向于實用化,高校中的人文社科專業逐漸被打入“冷宮”,高校德育教師的重視程度也被降低,工科專業則在不斷增設。法政學院為文科學院,專業認同感不高是學院一直面臨的難題?!?+3+1”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培養了學生個人的專業興趣,增強了對專業的認同感。在實踐中,學生認識到不能一味追求實用主義,不能把畢業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作為出發點,而忽視自己的興趣。如果一名大學生只顧把個人學習、爭取個人獎學金、拿到好的offer當成自己四年學習目標,但沒有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前途命運積極融入到國家、社會的前途命運與發展進步之中,沒找到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平衡點和契合點,從某種意義而言,其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缺乏社會關愛,社會責任感自然淡薄。因此,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平臺引領,在實踐內容中實現大學生自我成長的內在要求,來助力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材。同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舉措的落實,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

三、結束語

勞動是實現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情感通過勞動來解放,實踐育人是釋放人類情感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6]。進入新時代,大學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擔當,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當代大學生需要不斷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本文以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3+3+1”實踐育人模式為例,深入研究實踐育人對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體系的指導意義,并啟示當代大學生要敢于肩負起對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責任,勇于銜接個人發展和國家、社會的內在需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論處于何種發展階段,對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需求會愈加強烈,愈加緊迫。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只有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國家才會有前途,民族才會有希望。

猜你喜歡
責任感育人大學生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英國“大爺”的責任感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國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培養責任感強的孩子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