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撐朗誦之篙,向情感更深處漫溯

2021-01-20 04:33陳菊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朗誦閱讀實踐

【摘要】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朗誦作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經典文化的重要方式。文章主要通過觀察、分析、反思、實踐的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朗誦的習慣,提高學生朗誦積極性,發展學生朗誦各類文本的技能,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自主創作朗誦資料,從而升華學生情感,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關鍵詞】朗誦;情感;實踐;閱讀;培養

作者簡介:陳菊(1977.03-),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

一、前言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問卷、面對面訪談、課堂觀察、在網上查閱資料、跟其他教師交流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對朗誦的基本認識、對當前朗誦教學的看法以及存在的問題,了解有哪些措施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針對存在的問題設計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朗誦訓練的方案。語文教師在開展朗誦教學研究前,需經過大量實地采訪和研究,目的是結合朗誦教學實踐情況不斷優化教學方案,以提高朗誦教學水平和質量。

二、重視經典誦讀,踐行朗誦教學的意義及價值

從國家角度來說,2018年頒布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給經典誦讀教育打了一劑強心針,彰顯了國家對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視。朗誦教學成為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各種經典誦讀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廣大師生、家長及熱愛中華經典文化的普通大眾參與到誦讀經典的文化活動中。各學校紛紛打造誦讀品牌,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誦活動,還開設了相關的誦讀課程,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誦讀資源。

從新課改的角度來說,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標準都體現了國家對經典誦讀部分的教學的重視。比如,人教版語文新課程標準(小學)對于朗讀教學提出了各階段的要求。其中,針對第一學段的學生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針對第二學段的學生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針對第三學段的學生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背誦的古代詩文數量不斷增加,各學段的學習目標各不相同,且誦讀教學目標不斷細化的細節也應引起廣大師生的充分重視。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會接觸到各種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在朗誦中對作品進行個性化呈現,舞蹈、音樂、服裝等各種藝術要素的組合能夠給學生帶來美好的視覺體驗。在誦讀教學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文體的誦讀作品,真切品味到各種人物形象,不斷積累內心的情感,在抒發情感的同時陶冶個人的藝術情操。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亭臺樓閣,觸摸到康橋靜淌的河水,經歷長亭外的道別,讓學生豐富想象力,體會情感美,感受不同的意境美,再現各種動作美、造型美等等。學生感知美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的過程,而朗誦就是源源不斷的審美源泉。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個性及心境,可以不斷產生共鳴,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

(二)塑造學生的品德修養

優秀的經典誦讀作品中包含朝代興衰、人情世故、社會更迭、靈魂思考等內容,能夠給絕望之人以希望,給泥淖中的人以慰藉。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對生活中各種事物有所思考和感悟。語文教師在這時引入朗誦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和認知發展的特點。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帶領學生了解誦讀作品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履歷,感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深刻領悟。在誦讀教學中,語文教師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在高品質的朗誦資料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提高道德修養和思維品質。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弘揚傳統文化

新課改提出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朗誦教學對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大有裨益。學生在朗誦學習中需要將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還要將聽到的誦讀范例進行模仿展示,能夠提高傾聽能力。學生認真體會朗誦節奏,調整語速的快慢,用聲音的強弱配合各種肢體動作呈現文學作品,能夠提高情感表達能力。學生接觸到各種文學作品,能夠積累寫作素材,培養閱讀習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學生在朗誦學習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被聲畫結合的現場所感染,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專注力,在正音正字過程中為后期背誦打下基礎。另外,朗誦教學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經典誦讀作品是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的縮影。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意蘊,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加深學生對經典文化的理解,使學生的思想在反復誦讀中達到絕佳的境界。

三、高年級朗誦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一)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的問題及表現

教學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目標意識薄弱,朗誦教學缺乏目標性和計劃性,主要表現為花很長時間展開朗誦細節教學或者花很少的時間進行課堂朗誦,還有可能一筆帶過,很少能夠明確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按照相應的教學計劃一步步實施教學。此外,在目標性不強的朗誦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朗誦評價不清晰,評價的導向性不夠明確,朗誦教學的方法單一、機械、空泛等,朗誦評價不夠及時,評價缺乏機制性,只是用“感情不夠豐富”“朗誦的聲音不洪亮”“朗誦的語氣不對”這類空泛的語言評價,很難讓朗誦教學充滿激情與活力。

朗誦教學不能只注重聲音形式的指導而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只重視朗誦技巧的傳授而不關注對語言內涵的挖掘,這樣的朗誦教學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對朗誦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對教材中的教學目標認識不到位,可能會出現朗誦教學處理不科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課堂朗誦教學中以講帶讀,學生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現場朗誦的機會,學生對于朗誦文本的理解大多來自教師的講解而非自己的感悟所得。語文教師的朗誦水平不盡如人意,在朗誦示范中普通話不標準,語調不夠優美流暢或不具有感染力。語文教師無法做好示范就用多媒體文件來代替,而學生一味模仿,很難實現富有特色的朗誦。這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學生在朗誦學習中的問題及表現

高年級的學生對朗誦概念認識不清,不了解誦讀經典對自身的影響和價值,他們經常把朗誦誤認為讀。在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或表情夸張,像是在進行一場表演;或把朗誦和念混為一談,充滿抵觸心理,像是在應付一份苦差事;或裝模作樣地模仿成年人的腔調和語氣,語速極快,甚至聽不清在讀什么,沒有融合自身的情感,語氣、語調缺乏感情。學生對朗誦學習的內涵認識不清,往往很難獲得相應的收獲。朗誦學習中的機械模仿或“虛情假意”都無法真正傳達出朗誦者的思想情感,也很難和作品產生共鳴。

在朗誦教學中,學生還常表現為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習慣于依賴教師的教學,在朗誦中存在僥幸、偷懶心理。而一些難度較大、需要多朗誦的文章需要學生進行高階思維活動,才能獲得其中的真諦。學生在朗誦學習中容易懈怠,在集體朗誦時開口不出聲音,朗誦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需要創造愉悅、開放、民主的誦讀環境,嘗試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朗誦,讓學生真正享受誦讀的樂趣,進而主動朗誦,享受朗誦。

四、優化高年級朗誦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提供朗誦平臺,開發朗誦資源

當前,語文教師在高年級朗誦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在課前預習中朗誦,在課堂課文教學中朗誦,在課外拓展閱讀中鼓勵朗誦等方式促進學生進行持續的朗誦學習。而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應當合理開發朗誦資源,不僅讓學生充分誦讀文質兼美的課文內容,誦讀課本經典美文內容,而且要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根據課堂教學的主題補充新穎的朗誦資料。例如,語文教師帶領學生誦讀《西洲曲》時,除了朗誦這首詩,還可以編排《荷塘月色》《愛蓮說》《蓮的心事》等朗誦資料,讓學生進行對比朗誦。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和選取相應的朗誦資料,并給學生做好示范,如選取與屈原有關的詩歌《漂給屈原》《我愛這土地》《九章·橘頌》《可愛的中國》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創作中感受朗誦的樂趣。

另外,教師在朗誦教學中還要積極搭建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朗誦活動中展現自我,鍛煉朗誦能力。校園中一切與語言有關的宣傳活動都是朗誦教學的重要平臺。例如,學校的廣播、迎新活動、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文藝晚會等,都是推廣朗誦的絕佳機會。語文教師還可以積極舉辦以朗誦為主要藝術形式的文化藝術節,學生在朗誦表演中穿插各類演講、小品、舞臺劇等內容,充分展示朗誦學習的成果。

(二)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順應個性化朗誦趨勢

在朗誦教學中,教師應該制定詳細而明確的教學目標,這能為朗誦活動的順利開展指明方向。教師根據朗誦材料設計朗誦教學的方法,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朗誦教學的方案,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中《長相思》《少年中國說》《父愛之舟》《落花生》等課文所承載的感情內涵各不相同,有些文本需要學生帶有強烈的愛國情感進行吟誦,有些則需要用娓娓道來的語氣去詮釋,還有些需要用激情昂揚的語氣進行演繹。個性鮮明的朗誦文本需要相應的朗誦場合,需要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誦。每一位學生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不斷豐富個性化誦讀形式,并借助各種輔助手段,提高誦讀效果。比如在個性化誦讀中加入音樂效果,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在朗誦中產生審美共鳴;用表演的方式呈現,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描述自己的文學世界。

朗誦比賽也是促進個性化朗誦的良方。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以賽促讀,以誦促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讓學生努力糾正讀音,把握節奏,練習停頓和語氣,從而誦出個性,賽出精彩。例如,在《少年中國說》一課的朗誦教學中,語文教師讓學生以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進行個性化朗誦學習,并布置誦讀作業。學生發揮各自所長,明確分工,一位學生負責總體規劃朗誦的演講稿內容,一位學生負責組織其他學生在課下進行訓練,其他學生負責統籌小組成員的服裝、道具及朗誦的配樂等內容,還有在朗誦中扮演主持人或念旁白等等。同樣一篇誦讀文本被不同的小組加入各自的理解,在學生的再創作中熠熠生輝。

(三)在朗誦教學中針對不同文體投入不同情感

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朗誦文體種類豐富,形式多樣。語文教師在對不同文體進行朗誦教學時,要多角度激發學生的情感,讓真情實意融入文學作品中。

高年級朗誦教學中的詩歌朗誦要從藝術性出發。詩歌分為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F代詩歌大多沒有平仄的限制、押韻的束縛,也沒有字數的要求,學生更能真切直觀地體會到詩人情感的變化?,F代詩歌朗誦有一定的層次感,每個單節、多節中劃分有一定層次,情感或遞進,或相互關聯。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只有帶領學生分層次地體會每一節所傳達的情感,讓學生不斷調節語氣,增強情感,才能更好地傳達詩歌朗誦的整體基調。

教師在針對散文進行朗誦教學時,要以情境創設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朗誦情感。散文以抒情和敘事為主,主題廣泛,篇幅不長。語文教師選擇不同類型的散文進行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和心靈啟迪。教師可以創設與散文中的意境相似的情境,構建相應的環境和氛圍。例如,《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教師在進行朗誦教學前,可以帶領學生回憶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生活片段,使學生重溫家庭活動中的某一次經歷。在場景聯想的過程中,學生會根據具體場景不斷理解文章的情感。比如讀“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這句,要讀出母親親切、柔和、商量的口吻,語氣剛開始稍揚,然后逐漸減弱,拖長緩收。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身邊最熟悉的人,模仿課文進行課堂練習,讓學生逐漸體會誦讀的情感。

在小說類文體朗誦中,教師要重視立體型朗誦,讓學生用朗誦表現出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如孫悟空、牛郎織女、孔乙己、林黛玉等個性鮮明,學生在朗誦中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樂,把書面的人物變得立體、鮮活起來。在朗誦中更要細致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情景變化和人物形象前后對比,讀出人物心路歷程。

五、結語

在朗誦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解決朗誦教學中的問題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優化細節,實現教學相長,通過發現朗誦之美,彰顯朗誦的魅力。

【參考文獻】

徐陽春.教學千法“讀”為本——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7(A1):66.

黃香英.淺談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苑教育,2020(15):33,35.

艾亞坤.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對策[J].中華少年,2020(13).

猜你喜歡
朗誦閱讀實踐
幼兒園大班散文滲透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騎驢”出發在思辨中前行
閱讀教學:“吻醒”文本的過程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