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爾《小邏輯》的“本質”闡釋及其批判意義

2021-01-30 09:18
思想與文化 2021年1期
關鍵詞:黑格爾康德范疇

《小邏輯》是黑格爾晚期的重要哲學論著,其成書被視作黑格爾哲學走向成熟的標志。本質論為《小邏輯》第二部分內容,和存在論(第一部分)、概念論(第三部分)一并構成了黑格爾關于思想本身的正反合式的理論體系。其中,存在論代表了思想的直接性,是關于自在的概念的學說;本質論闡發了思想的反思性或間接性,是關于自為存在的概念的學說;概念論則主要明示思想向自己本身的返回,是關于自在自為的概念的學說。然而,在《小邏輯》整體的理論體系中,本質論不僅起著溝通理論起點和終點的作用,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批判性意味。通過對本質內涵的闡釋,黑格爾不僅就本質的意味在結構上有所展開,而且,還對以往的哲學理論,尤其是康德和耶柯比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相應的批評。

一、 直接知識批判與本質概念的提出

直接知識是基于無條件者而提出的、不以人的既有知識構架為中介的直觀知識。在黑格爾之前,康德和耶柯比曾以各自的方式提及認識直接知識對于開展哲學思考的重要性??档抡J為,理性在認識無條件者的訴求中,所獲得的只能是對于現象的認識,而不是關于無條件者本身的認識,之所以會有這種情形,主要是由范疇本身的主觀性所決定的,于是,在認識無條件者時范疇顯得毫無用處。范疇是主觀的,其對物的意義的揭示以肯定人的某種先驗能力為條件,沒有了人,就無所謂范疇意味的討論;無條件者則完全不同,它是指與人無涉的自在之物本身,這是因為“無條件者決不可能在我們所知的(被給予我們的)那些物那里去找,倒是必須到我們所不知道的、作為自在之物本身的物那里去找”(1)康德:“第二版序”,《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頁。。所以,無條件者是完全獨立的,它是如此那般地存在著,不以人對它的發現或理解為前提,同時也不為范疇所掌控。顯然,在康德的論述中,范疇面對無條件者時所表現出的無所作為應該是由它們(范疇和無條件者)之間存在的主客張力導致的。

與康德相比,耶柯比對范疇可以反映無條件者本身的嘗試則更為悲觀,他認為范疇無所作為的“主要之點在于認范疇不僅是主觀的,而且認范疇為條件和有條件的條件;而理解事物即在于通過范疇,亦即通過有條件的條件建立聯系”(2)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等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247頁。??梢园l現,雖然康德和耶柯比關注問題的方式不同,但他們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認定范疇不可克服的規定性是抽象的普遍性和形式的同一性,與客觀自在的無條件者是異質的。這無異于向世人宣告憑借范疇本身不能夠認識真理,因為所有以范疇為基礎的知識都是有依賴性和中介性的,所以它們不足以表征關于無條件者本身的直觀知識。范疇與無條件者之間的異質性在巴得利那里有更進一步的展開,只是在巴得利的思想體系中,范疇與無條件者之間的關系被表述為思維與客體的關系:“首先,對于思維來說,客體是一種絕對的材料性,思維不知道如何服從它,而是從一開始就否定它,即擺脫它;其次,客體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獨立于一切思維而重新屬于客體,但是,這種狀態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它有可能被思維,而且思維必須盡可能服從它?!?3)黑格爾: 《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宋祖良等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98頁。思維與客體之間的這種二重性說明,范疇盡管無法達到對無條件者本身的絕對認識,但理性卻無時無刻不以范疇為工具對無條件者進行相應的思辨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范疇與無條件者之間的關系顯得異常糾結,而且,面對無條件者究竟是什么這一課題,范疇自身的有限性也暴露無遺。

針對直接知識論者的設想,黑格爾指出:“持直接知識的人,錯誤地以為他們業已超出了有限的范疇,而實際上則尚未達到。但關于此點,讓我們此刻毋庸詳加發揮。這種排他性的直接知識只被確認為一種事實,在此處的導言里,我們只能按照外在的反思去考察它。至于直接知識的本身將俟我討論直接性與中介性相對立的邏輯關系時再加以說明。但像剛才這種外在的觀點不容許我們考察直接知識這事情的本性或概念,因為這種考察將會引導我們到中介性,甚至于使我們達到知識。故真正的、基于邏輯立場的考察,必須在邏輯學本身以內去尋求?!?4)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59頁。也就是說,那些直接知識論者以為他們在認知路徑上已經擺脫了先驗范疇固有的主觀性的支配,繼而直接介入了對“無限”的把握,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是因為所謂的直接知識在根本上依然是間接知識的折射,是基于間接知識的積累所成就的必然結果,而且,唯有基于已有的間接知識(有限經驗的習俗、教育等等),作為“無限”對象的直接知識(如關于上帝和倫理的知識)才能顯現在人們的思維中。

就宗教和倫理對上帝與法則獨立性的宣示而言,“盡管它們是一種信仰和直接知識,但仍然是完全受中介性的制約,所謂中介性,是指發展、教育和教養的過程而言”(5)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161頁。。首先在宗教實踐領域,無論上帝被描繪得何等的偉岸而獨立,但在一個從未接受過任何宗教教化的人看來,所有論證上帝獨立自存的學說都無異于癡人說夢。倫理道德領域的情況在黑格爾看來更是如此,即使康德曾主張道德法則在形式上是定言命令式的,其設定也必須“高出于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以及高出于自然心情中直接的欲求和嗜好……但它并不因此便沒有中介過程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6)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162頁。。因此,只要與人的精神活動相關,則中介性必然發揮著相應的作用。直接知識論者雖然試圖避開范疇去把握關于“無限”的知識或真理,但這一努力最終還是沒能成功,與此相關的是關于絕對或真理的思考隨之也流于空疏:“只有當我們洞見了直接性不是獨立不依的,而是通過他物為中介的,才揭穿其有限與非真實性?!?7)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167頁。就此來說,所謂的直接知識其實仍然是一種有限的知識,那些由無條件者出發而獲得的所謂直接知識在根本上依然是精神自己本身的、必然的曲折進展的中介過程而已。

可見,關于真理的知識既不是直接知識,也不是間接知識,“因為真正可以認作真理的內容的,并不是以他物為中介之物,也不是受他物限制之物,而是以自己為自己的中介之物所以中介性與直接性的自我聯系的統一”(8)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167頁。。間接知識自身的有限性使其無法達到對絕對或真理的關照,只有立足于自我并以自我為中介之物,才能避免局限于直接性或間接性之一端的謬誤,進而把二者統一起來,完成對絕對或真理的澄清?!缎∵壿嫛逢P于本質的學說正是出于以上考慮,用黑格爾的話講就是:“整個第二部分(本質論部分——引者注),關于本質的學說,便是主要地對直接性與中介性自己建立起來的統一性的考察?!?9)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159頁。

在黑格爾提出的本質論體系中,本質是被設定起來的概念,關于本質的規定也是相對的。本質的這一特征意味著本質與存在有所不同,它是間接性的東西,由存在向本質的過渡并不意味著存在的消解,而是對存在的另一種規定。也就是說,本質指涉的不是其他的規定,而恰恰是與自身相同一的規定。在關于本質的設定中,本質揚棄了作為直接的存在的假象,這是由于那種直接的存在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死軀殼”:“本質是存在的真理,是自己過去了的或內在的存在。反思作用或自身映現構成本質與直接存在的區別,是本質本身特有的規定?!?10)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2頁。本質與存在相關,但本質畢竟不同于存在。在本質與存在之間,存在是直接的東西,最多只是一個“假象”罷了,當然,所謂“假象”在黑格爾的理解中并非空無所有,或完全無物,毋寧說,它是一種經過了揚棄的存在;相比而言,本質則展現為一種反思的方式,本質不但自身規定自身,而且,作為“反思作用”,它還必須基于“自己過去了的存在”,這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間接性的思維活動相關。另外,作為“自身映現”也必須基于“內在的存在”,排除內在性則會完全脫離存在,繼而使本質成為與自身異在的東西。強調“本質是存在的真理”,無非是說本質是存在得以敞開的前提,只有在本質之中,存在才從那似乎是直接的、只可意會的假象中走出來。由此便可擺脫存在論所講的那種玄思,進而使存在成為可以被進一步反思的東西,展現其真理性所在。

誠然,反思作用或自身映現是本質顯現自身的主要方式。當人們通常指出萬物皆有本質的時候,他們總是在暗示萬物皆不是它們所直接表現出的那樣,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我們常認為哲學的任務或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意思是說,不應當讓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必須指出它是以別的事物為中介或根據的?!?11)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2頁。事物的直接存在只是關于事物的如此這般,至于它本身到底怎樣,從直接存在中通常不能獲得任何理解,而是必須深入到它的本質。類似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強調萬物皆有其本質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萬物并不是它們直接所表現的那樣,而是要求必須深入它們的深層,揭示出蘊含于其中的本質。所以,本質是直接性的一種轉化方式,透過本質,存在由直接性的玄思轉化為相對性的呈現。值得一提的是,本質的相對性并不意味著本質對于事物而言是孤立的,相反,“本質之所以是本質的,只是因為它具有它自己的否定物在自身內,換言之,它自身內具有與他物的聯系,具有自身的中介作用”(12)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6頁。。這樣,本質作為本質,其根本特性在于它不僅是由直接性(物)出發的,而且,還是對直接性的一種否定。在這一否定的環節中,本質既克服了存在的抽象性和純思辨性,同時也保留了存在的基本規定性。不過,這一規定性不再是高度抽象的,而是以“自身內具有與他物的聯系”為程式所完成的自身對自身的否定。

二、 同一差別原理批判與本質的純反思規定

本質對自身的中介作用緣于本質與事物間的同一關系。黑格爾特別強調,此所謂同一與傳統形式邏輯中的“同一”(同一律)完全不同,它是一種反思性的同一:“本質映現于自身內,或者說本質是純粹的反思;因此本質只是自身聯系,不過不是直接的聯系,而是反思的自身聯系,亦即自身同一?!?13)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7頁。作為反思性的同一,它不像形式邏輯規律中的“同一”(同一律)那樣完全迎合知性判斷的嚴格性,而是體現出辯證性的意味,即在主張同一的同時也不否認差異的存在。傳統形式邏輯規律中的“同一”(同一律)盡管在知性層面體現出“非此即彼”的嚴格性,但它所展示的僅僅是一套完全形式化的思維規律,所以在實踐層面毫無建設意義可言。有鑒于兩種“同一”之間的不同,黑格爾專門把形式邏輯規律中的“同一”(同一律)稱為“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相比于反思性的同一,前者徒有形式上的嚴謹,且在內容上是空乏的,因此代表了一種抽象的同一。

作為反思的結果,本質的設定無疑是對“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的超越:“本質可以說是記憶中的存在,記憶中的存在,便是在思想中的存在。存在原是離思而言有,本質則是合思而言有。合思而言有是有的高級階段,離思而言有則是比較樸素的說法?!?14)賀麟: 《黑格爾哲學講演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8頁?!坝洃洝贝嬖谟谌说姆此蓟顒又?,體現出人具有相應的反思能力,“記憶中的存在”當然不是事物的直接存在,而是經由人的反思之后所形成的關于存在的間接理解,所以代表了事物的本質。本質既然是存在的高級階段,那意味著它和存在之間依然是同一關系,只是這種同一是以思想為中介的。這樣,就同一范疇的使用而論,存在論是沒有反思的,主張直接面向存在本身(“離思而言有”),展現為“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本質論則以間接性的反思活動為中介,主張直接性與中介性的統一(“合思而言有”),所以展現為“具體的同一”。在黑格爾的理解中,“具體的同一”作為反思的結果是更高一級的同一,因為它更接近人們使用邏輯的實情。

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用同一范疇進行話語表達時,其所用的謂詞和主詞往往不完全相同,而是呈現為一種間接的反思關系。如“他是她父親”這一命題,從同一律的視角來看,雖然這句話在內涵上總是指向“他是他”,或“她父親是她父親”,但是在這一有效表達中,“他”被納入到“她”和“父親”的關系反思中。從因果次序上看,“他”和“她”之間關系的存在使得“她父親”成為一個真實的表達。于是,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同一范疇時,謂詞的內容經常表象為主詞被反思的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謂詞的表達與主詞之間才具有了同一關系。在黑格爾的認識中,同一律所強調的“A是A”只能夠滿足人們追求形式必然性和嚴格性的興趣,但對于他們的日常表達則毫無助益?!耙驗橐粋€命題總須得說出主詞與謂詞間的區別,然而這個命題就沒有作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15)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8頁。這里不妨仍然以“他是她父親”為例。這一命題雖然在表達結構上也合乎形式邏輯的要求,但只要簡單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它的主詞和謂詞不盡相同,在形式上并沒有像同一律所要求那樣表現為“A是A”的程式。

所以,同為“同一”,在理論上和實際使用中卻有很大不同。形式邏輯律中所講的同一是非常嚴格的,其在推理上也具有普遍必然性;相反,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同一的使用則重在對主詞意味的延伸,幾乎“沒有意識按照同一律思維或想象,沒有人按照同一律說話,沒有任何存在按照同一律存在。如果人們說話都遵照這種自命為真理的規律(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簡直應說是笨拙可笑”(16)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48頁。??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同一的使用不像形式邏輯律所要求的那樣嚴謹,而是必須具體地建立在反思活動基礎之上。換言之,在日常生活中,一物與他物之間之所以具有同一關系,并非取決于它們在形式上的絕對相同,而是由于“它們同時包含有差別在自身內”(17)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50頁。。在同一中,存在只能以自身為參照進行必要的反思,然后獲得以自身為中介的本質。而差別對于本質的意義則更為寬泛,它雖然也強調基于存在自身的內在本質和外部存在之間的間接區分,但差別更多地指向一種直接的關系?;谶@種絕對關系(直接的關系)的存在,差別就成為不同事物之間的“第三方”,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比較者”。

差別的直接性指向,使得不同的事物之間具有了進行比較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比較,不同事物在差異中被統一起來。按照知性思維的規定:“相等本身只是同一,不相等本身只是差別?!?18)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51頁。很顯然,這與前文對形式邏輯規律的評判基本是一致的。知性思維所講的同一,盡管在邏輯上可以規范人們的思維或論理活動,但對實際生活并沒有產生建設性的影響。另外,知性思維所講的差別也是絕對的,因為它徹底割裂了不同事物之間進行比較的可能性,從而把它們看作彼此純粹孤立的對象。相應于差別的絕對化,差異問題隨之也被上升到相異律的高度。依據相異律原則,天下萬物莫不相異,或者說天下不存在兩種完全相同的事物,這么一來,似乎所有事物都可以與相異律相容,就如同所有事物都可以與同一律相容一樣。天下每一事物都有一個它本身,事物和它本身之間當然是完全同一的。因此,在知性所具有的那種“非此即彼”思維的宰制下,本質的內涵是樸素的,本質在內容上除了依據反思性的同一之外,絲毫沒有具體性可言。本質如果僅僅依靠自身的反思來展示,則它依舊是抽象的本質。所以,只有在與不同事物進行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外在的差別,然后以差別為中介展示本質相對具體的一面。

為了使問題更加深入,黑格爾把差別分解為自在的和自為的兩方面。在自在的方面,差別是一種客觀的事實,因為就事物間的外在關系而論,世界上絕對沒有完全同一的兩樣事物。為了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黑格爾特地舉出了萊布尼茨的事跡:“據說萊布尼茨當初在宮廷里提出他的相異律時,宮廷中的衛士和宮女們紛紛走入御園,四處去尋找兩片完全沒有差別的樹葉,想要借以推翻這位哲學家所提出的相異律?!?19)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53頁。差別是絕對的,這是知性思維所持的論點,不存在既差別又同一的情況,否則在思維上會導致矛盾出現。從理性反思的角度來看,思維絕不會滿足于這種自在的差別,而是要就此進一步有所揚棄,繼而以否定的方式化自在為自為。就原因而論,只有在自為的階段,差別才映現本質:“這就是說,每一方只有在它與另一方的聯系中才能獲得它自己的(本質)規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對方的對方?!?20)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54—255頁。在自為階段,事物之間的差別不再是完全孤立的,更不是絕對的,而是呈互相映現對方的態勢,即通過對某一事物與其對立面之關系的反思來映現這一事物的本質。

在關于本質的純反思規定里,同一和差別之間體現的不只是一種對立關系,更是一種以對立為基礎的統一關系。通過這種統一,本質的基本規定從正反兩方面得到充實: 從正的方面看,本質體現出一種以自身為中介的同一關系;在反的方面,關于本質的差別又構設出一種新的對立關系。在這種對立關系中,一方可以從它自身與對方的反差中獲得關涉其本質的具體規定性。這樣,經由反思所獲得的本質,既是一種自我的同一,亦是自我與他物聯系的差別。因此,作為純反思的規定,本質同時涵蓋了同一和差別兩方面的內容。不過,此同一和差別完全不同于知性思維中的同一律和相異律: 前者揭示的是一種間接關系,是黑格爾闡釋其本質概念的重要方式;后者更偏向于對同一和差別關系的抽象化理解,康德恰恰借此論證了知性思維在邏輯上的精確性和嚴格性。

同一和差別之間的間接相關意味著理解同一的問題不能忽視差別原理的存在,認識差別的時候也不能把它與同一原理徹底對立起來,而是表現為一種全新的認識——同一中包含差別,差別中也蘊含有同一。當然,作為經由反思而產生的知識體系,本質論中的同一之所以包含差別原理在其中,正是由于它所遵循的是具體的辯證思維,而不是抽象的知性思維。在抽象和具體之間,知性思維中的同一以揭示被設置物自身的屬性及其限度為條件,所以在知性思維中,同一和差別之間根本就不存在變通的可能;辯證思維中的同一則統一了那些看似矛盾的東西,它不僅揭示被設置物及其諸對立物,而且還揚棄兩者,并由此使“同一是一個有差異的東西……真理只有在同一和差異的統一中,才是完全的,所以真理唯在于這種統一”(21)黑格爾: 《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33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本質論所揭示的是關于“理念”或“絕對”的學說,這是因為作為同一和差別的統一,它在理論上應該是一個“全體”,而作為“全體”,它必定在自身中展開其自身,是自身設置自身與自身設置對立物,并揚棄二者的對立性之后的統一體。

三、 現象自在之物關系批判與本質內涵的辯證設定

在本質論中,黑格爾以“根據”來充任同一和差別的統一,以期從邏輯結構方面對作為“全體的本質”加以規定。而在“根據”統一同一和差別的情況下,本質經過揚棄直接性的存在之后,最終又必須返回到存在中去,因為只有如此,存在才可稱為有根據的存在或實存。作為有根據的存在,實存不再是直接的或自在的存在,而是“無定限的許多實際存在著的事物,反映在自身內,同時又映現于他物中,所以它們是相對的,它們形成一個根據與后果互相依存、無限聯系的世界”。(22)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65—266頁。也就是說,實存不僅反映自身,而且也映現于他物之中,是具有自身本質的相對的“物”。其實,以實存重現“物”是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的一個突破。在康德哲學中,“物”是一個純粹客觀的無條件者,即“自在之物”,它與人的內在經驗是異質的,所以是經驗無從認知的。究其原因,康德認為:“經驗固然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在那里存在以及它怎么樣存在,但是它永遠不告訴我們它必然應該這樣地而不是那樣地存在。因此經驗永遠不能使我們認識自在之物本身的性質?!?23)康德: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58頁。顯然,康德所謂的“物”或“自在之物”是人的經驗能力所不及的,盡管在抽象思考中為理性觸及,但它究竟怎么樣卻不被人的反思能力所理解,這與黑格爾由本質出發所闡釋的“物”在主旨上是異趣的。

康德之所以沒有給“物”或“自在之物”以特質的規定,在于他認定“物”或“自在之物”在人的視角之外,其邏輯前提是“物”或“自在之物”自身僅僅是一個外在的本身而已。相比之下,由本質出發所闡發的“物”自身是本質的規定或根據,而不是獨立自存的超驗對象或無條件者。所以,“物”在黑格爾看來是人們可以通過反思而認識其特質的實存:“物或事物就是根據與實存這兩個范疇由對立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全體。就它反映他物這一方面而言,物具有差別在自身內,因此它是個有規定性的具體的物。這些規定性是彼此不同的。它們獲得它們的自身反映并不是在于它們自身,而是在于‘物’上。它們是‘物’的特質,它們與物的關系就在于為物所具有?!?24)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68—269頁。一方面,“物”作為它本身當然與自身是同一的;另一方面,同一決不是抽象意義上的絕對等同,而恰恰是以差別的存在為基礎,因為從全體的意義來講,每一“物”所具有的特質是在差異形式下實存著的差別。

顯而易見,對于“物”的考察,黑格爾依然采取類似于同一和差別的雙重路向。從同一的角度看,那些自身反映的規定性“自身還不是具體的‘物’,而只是自身反映的實存作為抽象的規定性——這就是質料”(25)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0頁。。所以,作為質料的“物”,只有在抽象意義上才是存在的,它強調“物”自身所具有的諸多規定性的自我反映。從差別的角度看,“物”的諸多規定性同時通過更多外在的他物,被反映或映現在它自身和他物的外在聯系之中。用黑格爾的話說:“那些不同的規定性和它們彼此隸屬于‘物’的外在聯系就是形式——這形式是有差別的反思范疇,但這種差別是實存著的并且是一全體?!?26)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2頁。與基于自身反映的質料有所不同,形式體現出“物”具有反映他物的性征,而質料作為實存與它自身是直接統一的,所以和反思的規定性是不相干的。

盡管“物”就其諸多規定性的內外關系而言被分為質料和形式兩方面,但從根據的角度來看,這兩方面仍然是一個統一的全體。也就是說,無論是通過自身反映所獲得的質料,抑或是通過外在關系所反映出的形式,它們都必須圍繞“物”的本質,并以此為中心展現“物之為物”的規定性。由于質料是肯定的、無規定性的實存,因此,即使沒有任何反思活動,也不能否定質料的存在。質料盡管沒有具體的規定性,但作為實存,它是不僅“包含反映他物,也包含自身獨立的存在。因此就質料作為這兩種規定的統一來說,它本身就是形式的全體”(27)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3頁。。反映他物與自身獨存之間的這種統一關系通常被確認為質料與形式的聯系,而在關于本質的反思性設定中,確認質料與形式之間的這種聯系是非常必要的。質料如果僅僅以自身反映的方式來設定本質,那么,由此獲得的本質就依然是抽象的。只有結合形式,質料對于“物”的諸多規定性來說才是現實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形式中,質料才能獲得現實的規定性。所以,作為質料和形式的全體,“物”是“一種在自己本身內揚棄自己本質的實存”(28)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4頁。,黑格爾把這種經由揚棄而發展了的映現稱作現象。

在“物”獲得關于自己本質的實存的過程中,現象和本質被完整地統一了起來:“本質的映現于自身內是揚棄其自身而成為一種直接性的過程。此種直接性,就其為自身反映而言為持存、為質料,就其為反映他物、自己揚棄其持存而言為形式。顯現或映現是本質之所以是本質而不是存在的特性。發展了的映現就是現象。因此本質不在現象之后,或現象之外,而即由于本質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實際存在就是現象?!?29)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5頁。顯然,黑格爾所謂的現象和本質是一體的,在由本質向現象轉化的過程中,內在性的本質作為根據進展到了實存。所以,本質只能存在于現象之中,通過現象,本質完成自身對自身的設定。具體來說,本質以自我反映和反映他物的方式完成對自身的辯證設定,繼而實現自身對自身的揚棄。

這樣,在關于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方面,黑格爾超越了康德把現象和“物”截然分界的理論視域。如所周知,康德對近代哲學的貢獻是將哲學思想和常識嚴格區別開來,但遺憾的是,康德自得于自己掌握了現象的主觀性,所以他堅持在現象之外有一個人所不能達到的抽象的自在之物,由此也就導致現象和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學中的截然對立?;诳档聦ΜF象和自在之物關系的已有論述,黑格爾指出,在現象與本質之間,不僅由本質向現象的轉化是可能的,而且還認定現象是更為根本的:“現象較之當前的單純存在反而要高一級?,F象是存在的真理,是比存在更為豐富的范疇,因為現象包括自身反映和反映他物兩方面在內,反之,存在或直接性只是片面的沒有聯系的,并且似乎只是單純地依靠自身?!?30)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6頁?,F象是存在的真理說明,理解現象就是理解本質,因為本質從未存留在現象之外或現象之后。恰恰由于自在之物和現象完全可以打通,所以在現象之中一定能獲得對于本質的理解。

現象和本質間的這種特殊關系同時孕育出一種全新的本質論: 一切實際存在的東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恰好反映在與他物的聯系中;同時,一切實際存在的東西不是抽象的,而是反映在具體的他物之內。從同一性的角度講,“在他物之內”和“與他物聯系”就構成了一種新的“自身聯系”。所以也可以說,一切實際存在的事物都存在于“自身聯系”和“他物聯系”的辯證統一中?;诂F象和本質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黑格爾認為,現象界的事物的“持存直接即被揚棄,這種持存只是形式本身的一個環節;形式包含持存或質料于自身內作為它自己的規定之一”(31)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7頁。。也就是說,現象界的事物是在形式的特性中顯現自身規定性的,而形式則是一種間接的外在關系。在形式的外在關系中,本質映現在自身與他物的外在差別中,在這個意義上,形式也就“包含持存或質料”。雖然現象界的事物都是由形式出發的間接性的規定,但這種規定仍然構成了事物存在的根據。這樣,在現象界中便出現了“由形式來中介持存,亦即由‘非持存’來中介持存的一種無限的中介過程”(32)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278頁。的情形。

可以說,在由本質向現象轉化的過程中,質料以形式為中介,并最終與形式相統一。與質料和形式關系相應的是,自身反映與反映他物在本質的設定中也表現為一種中介關系,換句話說,本質映現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反映他物來中介自身反映的無限中介過程。在反映他物的環節里,內在的自身反映也不斷地得到規定。當然,就二者關系的定位來看,反映他物和自身反映雖然表現為間接的映現關系,但是它們在根本上依然是統一的,且都是進行本質設定的主要方面。作為返回自身的東西,反映他物的過程也就是自身反映的過程;而作為不返回自身的東西,反映他物便是與自身反映不相干的外在存在。前者體現出反映他物和自身反映在本質設定過程中的辯證統一關系,后者則是說反映他物畢竟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故而不像自身反映那樣是一種基于質料的內在關系。自身反映和反映他物之間的這種辯證關系表明,在關于本質的具體設定方面,沒有無形式的自身反映,也難以想象無質料的反映他物。

四、 結語

《小邏輯》關于本質內涵的多維闡釋展現出黑格爾哲學超越前人的一面。通過對本質范疇的具體設定,黑格爾首先評判了耶柯比對直接知識的過分渲染,并指出那些基于無條件者而思考存在本身的嘗試,只是對“無限”的一種抽象思辨而已,其對于本質內涵的澄清不具有任何建設性意義。此外,在本質與自身關系的厘清方面,黑格爾非常反對康德對現象和“自在之物”的二分,認為它們之間呈現為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因為如果拿掉那個可以促發人類認知的“自在之物”之后,則“現象本身也將不再成為可能”(33)F. Cirulli, Hegel’s Critique of Essence: A Reading of the Wesenslogik, New York: Routledge, 2006,p. 39.?;谝陨险J識,我們可以把《小邏輯》關于本質的學說的哲學價值歸結為以下兩點: 首先,在思維程式上,黑格爾已然克服了傳統形式邏輯要么堅持絕對差別,要么陷入抽象同一的片面性,提出了差別中蘊含同一,同一中亦不乏差別的辯證統一原理。其次,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層面,黑格爾成功化解了耶柯比和康德基于對無條件者的抽象懸設而思考存在本身的主客張力,強調在設定本質內涵的環節中,應當充分關照自身反映與反映他物之間的內在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講,黑格爾關于本質內涵的如上設定恰恰展示了辯證法中對立統一原理的魅力。

毋庸諱言,《小邏輯》關于本質范疇的闡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比如,在對同一差別關系的批判中,黑格爾強調,同一原理所蘊含的差別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有學者認為,如果因此就對同一律進行窮追不舍的批評,似乎“過分低估了同一律的意義”(34)賀麟: 《黑格爾同一、差別和矛盾諸邏輯范疇的辨證發展》,《哲學研究》,1979年第12期。。如所周知,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上,同一律不僅為人們思維活動的正確展開樹立了嚴格的邏輯程式,從而使思想本身變得清晰而有規矩可依,而且,同一律還為人們在理論認識上與詭辯論劃清界限,進而在實踐層面完成自我為自我的普遍立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顯然,黑格爾對這類問題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另外,在對同一和差別、現象和自在之物的統一關系的設定中,黑格爾盡管以間接反思的方式就本質內涵給出了一個比較明確的闡釋,但這一闡釋在理論上依然是有限的。就其中的具體原因而論,主要在于反思本身是一項純主觀的活動,所以,其在內容上更像是一個自我展開的動態交互“過程”,然而,在黑格爾給出的本質論闡釋中,所有的反思活動卻又被簡單地定性為“一種抽象的、靜止的、固定的同一性”(35)黑格爾: 《小邏輯》,賀麟譯,第403頁。。當然,值得指出的是,黑格爾對后一問題的存在已然是有充分察覺的,而且,正是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才使得《小邏輯》第三部分(概念論部分)對“絕對理念”的闡發成為必要。

猜你喜歡
黑格爾康德范疇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康德的法律法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回路范疇的擴張及其應用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藝術百家
漫畫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