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傳》《鄭箋》以“古者”為辭解《詩》與儒家文明典范的建構*

2021-01-30 09:18
思想與文化 2021年1期
關鍵詞:孔穎達鄭玄毛詩

《毛傳》《鄭箋》是解釋《詩經》的經典之作,歷來備受重視,(1)歷代《毛傳》、《鄭箋》研究情況參見陳錦春: 《毛傳鄭箋研究史綱》,山東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探索它們的學術淵源是眾多研究的取徑之一。(2)參見梁錫鋒: 《鄭玄以禮箋〈詩〉研究》,鄭州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劉毓慶: 《〈毛傳〉的“戰國遺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潘季英: 《〈毛傳〉說詩探源》,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孫海龍: 《鄭箋對三家詩的接受、融合與創新》,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谷麗偉: 《〈毛傳〉與河間古文諸經關系考》,《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1期。以上諸作都致力于《毛傳》或《鄭箋》學術淵源的研討。以“古者”為辭引出對《詩經》的解釋,這是《毛傳》《鄭箋》多次采用的表述方式,而“古者”是古籍中習見的詞語,它引發的內容究竟只是泛指和假托之辭,還是確實于文獻有據、于古有征,這是一個有待厘清的問題??疾爝@個問題,大體可以歸入探索學術淵源的范疇。本文希望考述清楚《毛傳》《鄭箋》以“古者”為辭的切實情況,進而揭示它們建構起來的“古者”的形態和文化內涵,以及由此承載的尊古觀念。尊古觀念在先秦兩漢時期已構成綿延不息的文化傳統,在秦朝曾引發災難性的“焚書”事件,對后世的《詩經》闡釋、文學觀念、文化建構等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傳統資源。

一、 《毛傳》以“古者”為辭與早期文獻

以“古者”為辭對《詩經》進行闡釋,這是《毛傳》采用的引人注意的一種解經方式。確切而言,這種方式見于對《周南·葛覃》《召南·羔羊》《邶風·靜女》《鄘風·干旄》《鄭風·子衿》《齊風·東方未明》、《小雅》的《魚麗》《車攻》《正月》、《大雅》的《生民》《烝民》《瞻卬》12首詩的解釋。辨析《毛傳》以“古者”為辭的具體內容,大體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種一共有8則,從表達的意思到文字表述都有早期文獻與之相應,這些文獻在時間上要么早于《毛傳》,要么與《毛傳》約略同時,這意味著《毛傳》所述“古者”的內容或者以它們為據,或者同屬一個系統來源,應有早期文獻作為依據。

《毛傳》對《小雅·魚麗》一詩的一段解釋值得注意,這段“古者”之辭與各種早期文獻都存在交疊,其文曰:

古者不風不暴,不行火。草木不折不操,斧斤不入山林。豺祭獸然后殺,獺祭魚然后漁,鷹隼擊然后罻羅設。是以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大夫不麛不卵,士不隱塞,庶人不數罟,罟必四寸,然后入澤梁。故山不童,澤不竭,鳥獸魚鱉皆得其所然。(3)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九,《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07頁。

以上文字與《禮記》多有重合,其文為:“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H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4)孫希旦: 《禮記集解(上)》卷一二,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第334—335頁。兩者在內容上互相呼應,存在明顯的親緣關系,相似的文句還見于《禮記·曲禮》《月令》。賈誼《新書》的《禮》篇也有文字與此高度近似,他是漢初禮制改革的草創者,其禮學繼承荀卿一脈,而《荀子·王制篇》論圣王之制不失時就與《毛傳》有相同之處?!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季秋紀》也有部分文字和觀念跟《毛傳》相應??梢酝茢?,《毛傳》的“古者”之說有充分的文獻依據,這些早期文獻之間交錯分合,形成互相呼應而又復雜的面貌。

關于《小雅·車攻》一詩,《毛傳》也有一段較長的解釋,但不是以“古者”引領整段文字,而是把它放在最后一句,其文為:

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庖,故自左膘而射之,達于右腢,為上殺。射右耳本,次之。射左髀,達于右,為下殺。面傷不獻。踐毛不獻。不成禽不獻。禽雖多,擇取三十焉,其余以與大夫、士。以習射于澤宮,田雖得禽,射不中不得取禽。田雖不得禽,射中則得取禽。古者以辭讓取,不以勇力取。(5)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第765頁。

“古者以辭讓取,不以勇力取”雖然被置于末尾,但這顯然是對前面田狩之事的概括,整段內容都屬于“古者”統攝的范圍。陳奐《詩毛氏傳疏》說:“經言‘庖盈’,傳因推廣乾豆、賓客,此《禮記·王制》及《春秋》桓四年《公羊》《穀梁傳》田狩之事,皆有其文?!?6)陳奐: 《詩毛氏傳疏(貳)》卷一七,滕志賢整理,南京: 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565頁。這三處文獻與上引《毛傳》確實可以互相印證,但不能涵蓋《毛傳》的主體內容,與《毛傳》相似的其實還有另一段記載?!斗Y梁傳》昭公八年云:“御者不失其馳,然后射者能中。過防弗逐,不從奔之道也。面傷不獻,不成禽不獻。禽雖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與士眾,以習射于射宮,射而中,田不得禽,則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則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也?!?7)鐘文烝: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下)》,駢宇騫、郝淑慧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9年,第615頁。不只描述田狩的文字與《毛傳》相近,而且用以概括田狩活動的結尾“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與《毛傳》的總結性文字“古者以辭讓取,不以勇力取”意思基本一致。將《穀梁傳》桓公四年和昭公八年兩處文字結合起來,差不多就是《毛傳》解釋《車攻》所述“古者”的主體內容。

《穀梁傳》昭公八年與《毛傳》相應的這段文字出現“古之”這樣近似“古者”的詞語,類似情況還見于《毛傳》解釋《周南·葛覃》兩次以“古者”為辭及其相關文獻。其一為:“古者王后織玄紞,公侯夫人紘綖,卿之內子大帶,大夫命婦成祭服,士妻朝服,庶士以下各衣其夫?!?8)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第38頁??追f達《毛詩正義》揭示此處用的是《國語》所記敬姜之言。其二為:“古者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祖廟未毀,教于公宮三月。祖廟既毀,教于宗室?!?9)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第40頁??追f達認為這是來自《儀禮·昏禮》和《禮記·昏義》,陳奐《詩毛氏傳疏》又補充《周禮·天官》作為其來源?!秶Z》所記敬姜之言是一段較長的文字,其主體部分以“昔”字引發,以“古之制也”收束,而《禮記》原文則直接以“古者”引出。

這樣看來,《毛傳》關于《大雅·瞻卬》的一段解釋就格外引人注意,其文為:

古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敬之至也。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筑宮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 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袆而受之,少牢以禮之。及良日,后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文章。服既成矣,君服之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10)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八,第1480頁。

孔穎達揭示這段文字出自《祭義》。按之《禮記·祭義》,其中有三段相連的文字,分別以“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開頭,(11)孫希旦: 《禮記集解(下)》卷四六,第1222—1223頁。抽掉中間一段即可組成《毛傳》的樣子?!抖Y記》的三段文字分別出現“昔者”、“古者”這樣的詞語,不僅整體內容與《毛傳》一致,連以“古者”為辭這樣的方式都是相應的,可見彼此關系之密切。既然和《毛傳》的“古者”之辭相應的早期文獻有時也有“古者”或與此類似的表達,那么,《毛傳》以“古者”為辭不僅于文獻有據,而且,這些互相關聯的文獻很可能存在一個更為久遠的淵源。

《毛傳》解釋《鄭風·子衿》《齊風·東方未明》《大雅·生民》也都以“古者”為辭而有早期文獻與之相應。其文分別為:“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薄肮耪?,有挈壺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時于朝?!薄肮耪弑亓⒔级C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12)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四,第367頁;卷五,第395頁;卷一七,第1239—1240頁??追f達、馬瑞辰、陳奐已揭示這些“古者”之辭各有依據,不是虛泛之說。

第二種一共有3則,以“古者”為辭的《毛傳》呈現出有所不同的情況,目前沒有發現從文字表述上可與之直接對應的早期文獻,但是它們所述之事能夠找到相關的記載,大體可以判斷《毛傳》所言還是有所依據的,不是假托之辭。

其一是《毛傳》解釋《邶風·靜女》:“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13)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二,第205頁。以“古者”引領的女史彤管之法相當詳細,不像是《毛傳》泛述。雖說無法找到更早的直接對應的文獻,但孔穎達引述《周禮》“女史”之職以證女史記事確有其事,陳奐引劉向《五經要義》關于“女史彤管之法”的一段話,內容與《毛傳》相似,認為“此亦西京舊說,與毛傳互有詳略”。(14)陳奐: 《詩毛氏傳疏(壹)》卷三,第139頁。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引董仲舒之言曰:“彤者,赤漆耳。史官載筆,故以彤管,用赤心記事也?!睆亩普摚骸爸偈嫒ス盼催h,所聞必有據。又武帝時,《毛詩》未行,而仲舒之論‘彤管’與《詁訓傳》相合,不足為確據乎!”(15)陳啟源: 《毛詩稽古編》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76頁。女史之職和彤管記事其來有自,《毛傳》稱舉的“古者”情形應是一個曾經存在的傳統。其二是《毛傳》解釋《鄘風·干旄》:“古者,臣有大功,世其官邑?!笨追f達疏:“《左傳》曰:‘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怯泄χ嫉檬拦僖匾??!?16)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三,第244—245頁。所引為《左傳》隱公八年的內容,文字與《毛傳》有所不同,但表現的是相同的制度。其三是《毛傳》解釋《小雅·正月》:“古者有罪不入于刑,則役之圜土,以為臣仆?!?17)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二,第829頁??追f達引述《周禮·大司寇》和《司圜》說明《毛傳》所述“古者”情形,文字上無法直接對應,而從《周禮》描述的內容看,確實存在一致性。圜土是早期監獄的名稱之一,《竹書紀年》有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18)王國維: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上,《海寧王忠愨公遺書三集》石印本,1928年,第9頁。的記錄?!赌印酚涊d:“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筑于傅巖之城?!?19)孫詒讓: 《墨子間詁(上)》卷二,孫啟治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1年,第68—69頁。傅說此時的身份是胥靡,被罰服役筑城,圜土就是拘禁他的地方??梢?,《毛傳》以“古者”為辭解釋《正月》雖然在文字上找不到直接對應的文獻,但所述之事有所依據。

第三種一共有2則,《毛傳》雖以“古者”為辭,但找不到直接或間接與之相應的線索。一是《毛傳》解釋《召南·羔羊》:“古者素絲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倍墙忉尅洞笱拧A民》:“古者諸侯之居逼隘,則王者遷其邑而定其居?!?20)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第99頁;卷一八,1438頁。兩者分別涉及服飾和城邑制度,從《毛傳》其他以“古者”為辭皆有所據的情況看,這么重要的環節可能不是憑空虛設,而是淵源有自,暫且存疑。

以上分析可見,《毛傳》以“古者”為辭解《詩》,大部分帶有引述的性質,不是泛泛的假托之辭?!睹珎鳌芬龅摹肮耪摺庇腥缦略缙谖墨I與之相應: 《周南·葛覃》(《國語》《儀禮》《周禮》《禮記》)、《邶風·靜女》(董仲舒《答牛亨問》)、《鄘風·干旄》(《左傳》)、《鄭風·子衿》(《墨子》《禮記》)、《齊風·東方未明》(《周禮》)、《小雅·魚麗》(《荀子》《呂氏春秋》《禮記》《新書》)、《小雅·車攻》(《禮記》《穀梁傳》《公羊傳》)、《小雅·正月》(《竹書紀年》《墨子》《周禮》)、《大雅·生民》(《禮記》)、《大雅·瞻卬》(《禮記》)?!叭抖Y》”和“《春秋》三傳”是與《毛傳》引述“古者”關系最密切的經典,尤以《禮記》最為突出?!睹珎鳌泛汀抖Y記》多有契合之處,這很可能與河間獻王及其周圍的儒生群體有關。(21)參見谷麗偉: 《〈毛傳〉與河間古文諸經關系考》,《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1期。該文探討了《毛傳》與《左傳》、《周官》、《禮記》的密切關系,認為彼此的結合點正在河間獻王對古文諸經的重視與整理。河間獻王好古文,以其為中心形成西漢前期研習古文諸經的重鎮。毛萇傳承的《毛詩》在河間立為博士,而河間儒生群體又整理了大量的古文《禮》文獻,兩者之間正相交疊。很巧的是,與《毛傳》以“古者”為辭相應的早期文獻中也不乏“古者”之類的表述,而《禮記》正是這些文獻中使用“古者”一詞最多的,達到30多次。相比之下,“三《禮》”的另外兩《禮》與之明顯不同,《儀禮》很少使用“古者”、“古”這樣的詞語,也沒有出現像“昔”這樣表示往日、久遠的詞匯?!吨芏Y》完全不見“古者”一詞,“古”也只用到1次,“昔”出現了4次。這是一個耐心尋味的現象,似乎意味著《儀禮》《周禮》本身記載的就是較為古老的內容,或者是有意要以自身為準則,所以無須稱述更早的禮制。

二、 于典有據與時政之感: 《鄭箋》的“古者”之辭

東漢鄭玄箋注《毛詩》,對《毛序》《毛傳》和《詩經》本文都有解釋。他在《六藝論》中自述宗旨說:“注《詩》宗毛為主。其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22)皮錫瑞: 《六藝論疏證》,《師伏堂叢書》,光緒乙亥刻本,第24頁。既尊崇毛公的解釋,以發揮毛公之義為主,又適當表明自己的不同見解?!睹珎鳌芬浴肮耪摺睘檗o解《詩》的方式在《鄭箋》中得到延續,運用上既有繼承也有所變化?!多嵐{》以“古者”為辭見于對《召南·采蘋》《王風·大車》、《魏風》的《十畝之間》《碩鼠》、《豳風》的《七月》《東山》、《小雅》的《采薇》《菁菁者莪》《大東》《鼓鐘》《楚茨》《甫田》《大田》《裳裳者華》《鴛鴦》《采菽》《都人士》《緜蠻》《何草不黃》、《商頌·玄鳥》20首詩的解釋。

既然《鄭箋》尊崇毛公對《詩經》的解釋,這里就先說鄭玄以“古者”為辭解《詩》延續《毛傳》的一面。與《毛傳》一樣,《鄭箋》所述“古者”從文字到意思的表述有多處與早期文獻相應。鄭玄箋釋《召南·采蘋》《魏風·十畝之間》《魏風·碩鼠》《豳風·七月》《小雅·菁菁者莪》《小雅·楚茨》諸詩,分別有云:“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用蘋藻,所以成婦順也?!薄肮耪咭环虬佼€?!薄肮耪呷甏蟊?,民或于是徙?!薄肮耪?,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祭司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于是乎用之?!薄肮耪哓涁?,五貝為朋?!薄肮耪哂诼靡舱Z?!?23)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第86頁;卷五,第431頁;卷五,第436頁;卷八,第593頁;卷一○,第736頁;卷一三,953頁??追f達已逐一指出這些內容與《禮記》《周禮》《司馬法》《左傳》《儀禮》相應,陳奐也引許慎《說文解字》和《淮南子》高誘注以證《鄭箋》所述“古者”之事。關于《小雅·楚茨》,《鄭箋》還說到:“古者先王之政以農為本?!?24)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三,第947頁。馬融《陽嘉二年舉敦樸對策》云:“臣聞《洪范》八政,以食為首,《周禮》九職,以農為本?!?25)嚴可均校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北京: 中華書局,1958年影印本,第567頁上。他以《尚書》《周禮》為據,說明古時王者為政,以農為本。鄭玄是馬融的學生,此處的“古者”之說可能受到老師的影響,或者直接源于《尚書》《周禮》等早期典籍?!多嵐{》的“古者”之辭還涉及讀音問題,鄭玄箋釋《豳風·東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及《毛傳》說:“古者聲窴、填、塵同也?!?26)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八,第609頁。這三個詞被放在一起的直接契機是圍繞“烝”字展開的訓釋。結合《毛傳》對《豳風·東山》《小雅·常棣》《大雅·桑柔》《大雅·瞻卬》和鄭玄對《小雅·南有嘉魚》相關詞語的訓釋,烝、塵、填都有“久”的意思,“窴”同“填”,足見“窴、填、塵”是同聲兼同義。這還能從《爾雅》找到依據,《爾雅·釋言》有“烝,塵也”之說,其《釋詁》又云:“曩、塵、佇、淹、留,久也?!?27)邵晉涵: 《爾雅正義(上)》,李嘉翼、祝鴻杰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17年,卷三,第225頁;卷二,第131頁?!稏|山》還有一句“烝在栗薪”,《鄭箋》云:“古者聲栗、裂同也?!?28)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八,第612—613頁。雖然未能找到相應文獻線索,但從同一首詩相類的解釋看,應該不是假托之辭。

以上9則以“古者”為辭的《鄭箋》有8則可以找到文字和意思表述上直接與之相應的文獻,繼承的是《毛詩》的解《詩》方式。更需要注意的是,《鄭箋》以“古者”為辭在于典有據的同時,還融合了鄭玄對漢代流行的政治觀念和現實政治的體驗,加入自己的時政之感,(29)王承略先生認為鄭玄闡釋經典的總體特點之一是“時事特色”,“鄭玄有一種力矯時弊、針砭現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既做一代博學大儒,又在治學中關注現實政治和國計民生”。參見王承略: 《鄭玄與今古文經學》,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08—111頁。這是《鄭箋》援古為證中承載的新變,鄭玄甚至通過加入個人的闡釋而在某種程度上建構了“古者”。以下6則《鄭箋》具體呈現了以“古者”為辭箋釋《毛詩》既于典有據又融入時政之感的情況。

鄭玄箋釋《王風·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及《毛傳》曰:

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而決男女之訟,則是子男入為大夫者。(30)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四,第314頁。

此處認為詩句描寫的對象是“子男入為大夫”,引述“古者”的內容是為了給這個判斷提供依據?!吨芏Y·春官·司服》載:“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31)孫詒讓: 《周禮正義(六)》卷四一,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7年,第1660頁。子男入仕天子,任為大夫,依然可以按子男身份穿著毳冕,這估計就是《鄭箋》的思路。陳啟源認為《毛傳》《鄭箋》應是淵源有自,他說:“毛謂服毳冕以決訟,當本于師說,或古制爾耳??党珊靡远Y釋《詩》,而不易此《傳》,必有見也?!?32)陳啟源: 《毛詩稽古編》卷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第397頁?!抖Y記》即有“命司徒循行縣、鄙,命農勉作,毋休于都”(33)孫希旦: 《禮記集解(上)》卷一六,第445頁。之說,《史記》也載:“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34)司馬遷: 《史記(修訂本)》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第5冊,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1866頁。漢代也有遣使巡行的制度和舉措。鄭玄箋釋《大車》所言“古者”既融合他對各種早期文獻的理解,又包含他關于漢代現實政治的經驗。

關于《小雅》的《采薇》和《何草不黃》,《鄭箋》都有“古者師出不踰時”(35)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九,第689頁;卷一五,第1111頁。之說。這種說法已見鄭玄之前的多部典籍?!盾髯印吩唬骸安煌莱?,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36)王先謙: 《荀子集解(下)》卷一○,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第279頁?!稑b梁傳》隱公五年載:“伐不踰時,戰不逐奔?!?37)鐘文烝: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上)》,第47頁。用語不完全一致,但表達的意思相同?!俄n詩外傳》有“太平之時,民行役者不踰時”(38)韓嬰撰,許維遹校釋: 《韓詩外傳集釋》卷三,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第102頁。之語,又引《周頌·酌》為說,將“師出不踰時”之意與《詩經》聯系在一起?!尔}鐵論》載:“古者,無過年之繇,無逾時之役。今近者數千里,遠者過萬里,歷二期。長子不還,父母愁憂,妻子詠嘆,憤懣之恨發動于心,慕思之積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為作也?!?39)王利器: 《鹽鐵論校注(定本下)》卷九,北京: 中華書局,1992年,第520頁。這是昭帝時文學之士與大夫論辯所說的話,已經把《采薇》的創作與“師出不踰時”對接起來,和《鄭箋》相近?!栋谆⑼ā份d:“古者師出不踰時者,為怨思也。天道一時生,一時養。人者,天之貴物也,踰時則內有怨女,外有曠夫?!对姟吩疲骸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0)陳立: 《白虎通疏證(上)》卷五,吳則虞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94年,第209頁。此處所引詩句出自《采薇》,而且“古者師出不踰時”在文字上與《鄭箋》完全一樣?!尔}鐵論》《白虎通》和《鄭箋》談到“師出不踰時”這種情形都以“古者”為辭,彼此關系密切,這種關于兵役制度的說法其來已久?!尔}鐵論》《白虎通》分別是西漢昭帝、東漢章帝兩次重要會議的記錄整理,“師出不踰時”可以視為漢代流行的政治觀念。鄭玄身歷的正是社會動蕩、戰爭頻發的時期,對這種觀念自有更為深切的體會,他箋釋《詩經》兩次對此加以揭示,足見其關切。

漢代流行“陰陽和”、“風雨時”的美政觀念?!稘h書》載漢武帝元光五年策詔諸儒:“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惫珜O弘對策說:“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41)班固: 《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倪寬傳》,第9冊,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第2613、2616頁?!瓣庩柡汀?、“風雨時”兩者被君臣視為上古至治的體現。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對策說:“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42)班固: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第8冊,第2503頁。元光元年,董仲舒《雨雹對》也說:“此圣人之在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也?!?43)嚴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第257頁上?!瓣庩柡?,風雨時”是漢武帝時上下一致的對美好政治的理解。這種觀念在漢代一直延續,漢元帝初元二年詔書曰:“蓋聞賢圣在位,陰陽和,風雨時,日月光,星辰靜,黎庶康寧,考終厥命?!?44)班固: 《漢書》卷九《元帝紀》,第1冊,第281頁。鄭玄對此也有所表述,他箋釋《小雅·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云:

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祈祈然而不暴疾。其民之心,先公后私,令天主雨于公田,因及私田爾。此言民怙君德,蒙其余惠。(45)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四,第996—997頁。

這里的“古者”是鄭玄針對詩句直接做出的解釋,他將《大田》這幾句詩看成對古時生活的呈現。鄭玄之所以有此解釋,并非完全由《詩經》文本而來,而是同時融入早已流行的“陰陽和,風雨時”的觀念。至于“公田”、“私田”之說,除《詩經》本身已有體現之外,《孟子·滕文公上》、《春秋榖梁傳》宣公十五年和《漢書·食貨志》都寫到古代的井田制,對公田、私田皆有論述。鄭玄箋釋《大田》,一方面從《詩經》文本出發,將詩句內容解釋為古時生活的呈現,另一方面,所述“古者”之事從文字到觀念都受到已有文獻和漢代流行的政治觀念的影響。

鄭玄解釋《小雅·緜蠻》及《毛序》說:

古者卿大夫出行,士為末介。士之祿薄,或困乏于資財,則當赒贍之。(46)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五,第1093頁。

“卿大夫出行,士為末介”在其他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從《儀禮·聘禮》《禮記·聘義》中找到相關依據。鄭玄精熟“三禮”并為之做注,此處所述“古者”應是他根據禮書內容推演、概述而來,有他個人的闡釋存于其間。關于士祿問題,《禮記》載:“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47)孫希旦: 《禮記集解(上)》卷一二,第314頁。相似說法又見《潛夫論》:“其班祿也,以上農為正,始于庶人在官者,祿足以代耕,蓋食九人。諸侯下士亦然。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上士倍中士,食三十六人?!?48)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潛夫論箋校正》卷四,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第166頁。雖然寫到士祿的標準,但沒有出現鄭玄所說的士祿薄少或困乏應加以赒贍的情形。只能從最低級的士獲得的俸祿足以代替耕作進行推想,正常情況下士祿不至于薄少或讓士陷入困乏之境?!稘摲蛘摗氛f“明君臨眾”要做到“務節禮而厚下”,“使皆阜于養生而競于廉恥也”,(49)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 《潛夫論箋校正》卷四,第172頁。既然要“阜于養生”,那么士祿要是寡薄或士陷于困乏,應該做的就是提高待遇。俸祿太少正是鄭玄面對的現狀,與他同時的崔寔、仲長統都談到這個問題。崔寔的《政論》反復強調俸祿太少的危害和提高俸祿的重要性,其文有云:“今所使分威權、御民人、理訟獄、干府庫者,皆群臣之所為,而其奉祿甚薄,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50)崔寔撰,孫啟治校注: 《政論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2012年,第146頁。仲長統的《昌言》談到君子居位應該得到厚祿,不能要求君子清貧自守,只顧道德約束而沒有財富支持,文中說到:“夫選用必取善士,善士富者少而貧者多,祿不足以供養,安能不少營私門乎?”(51)仲長統撰,孫啟治校注: 《昌言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2012年,第297頁。士祿問題關系士人切身利益,局中人常有深切體會,鄭玄關于士祿的表述,一方面有文獻可據,另一方面結合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現狀,其中也不乏他自身的生活經驗。(52)《后漢書·張曹鄭列傳》載:“玄自游學,十余年乃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编嵭谡]子書中也說:“吾家舊貧,……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務時,無恤饑寒?!眳⒁姺稌希?《后漢書》卷三五,第5冊,北京: 中華書局,1965年,第1207—1210頁。鄭玄特別強調家貧以及后來經濟相對好轉,顯然體會到經濟狀況對個人的影響,他對士祿問題的注意,與自身的這種體驗不乏關聯。

《鄭箋》的“古者”之辭甚至在闡釋中存在自我作古的情況。鄭玄解釋《商頌·玄鳥》及《毛序》曰:

古者君喪,三年既畢,禘于其廟,而后祫祭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廟。自此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一禘一祫,《春秋》謂之大事。(53)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二○,第1696頁。

孔穎達指出鄭玄在箋釋《玄鳥》《周禮》《禮記》時有三次關于禘祫之禮的說明,其中兩處直接認為這是春秋魯國的禮制,鄭玄以《春秋》記事為依據,推演成《魯禮禘祫志》。鄭玄的禘祫之說缺乏經典的成文記載,帶有明顯推演和建構的因素,成為禮制史上爭論不休的話題。錢玄的《鄭玄〈魯禮禘祫志〉辨》分析《春秋》7則魯君祭事,認為:“鄭氏《禘祫志》中所舉禘祫之事,大部分為推測不實之辭,《春秋》并無其文;即《春秋》有其文,亦大都非記喪畢禘祭?!?54)錢玄: 《鄭玄〈魯禮禘祫志〉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5期。他考辨出鄭玄的禘祫之說受到《公羊傳》和《禮緯》的影響,兩書所記禘祫之禮,西漢時已有多人信從,到東漢成為官方施行的禮制。與鄭玄所述“古者”禘祫相關的內容見于《公羊傳》魯文公二年和《禮稽命徵》,除了“五年而再殷祭”一句相同,其他只能說是討論的事情相應。鄭玄此處所用“古者”之說既以早期文獻和現實政治經驗為基礎,又加入個人的闡釋,已是后來者的一種建構。

整體而言,《鄭箋》以“古者”為辭解《詩》,一方面延續《毛傳》于文獻有據、于古有征的引述性質,一方面又有新變,有時加入鄭玄對漢代政治觀念的理解和現實政治體驗,形成一種既于典有據又不乏時政之感的認識,有一部分蘊涵建構的性質。以帶有引述性質的“古者”而言,與之相應的早期文獻如下: 《召南·采蘋》(《禮記》)、《王風·大車》(《周禮》《禮記》《史記》)、《魏風·十畝之間》(《周禮》《禮記》《司馬法》)、《魏風·碩鼠》(《周禮》)、《豳風·七月》(《左傳》)、《豳風·東山》(《爾雅》《毛傳》《周禮》)、《小雅》的《采薇》《何草不黃》(《荀子》《穀梁傳》《鹽鐵論》《白虎通》)、《小雅·菁菁者莪》(《說文解字》、《淮南子》高誘注)、《小雅·楚茨》(《尚書》《周禮》《儀禮》)、《小雅·大田》(《孟子》《穀梁傳》《漢書》)、《小雅·采菽》(《周易》《禮記》)、《小雅·緜蠻》(《儀禮》《禮記》《潛夫論》)、《商頌·玄鳥》(《公羊傳》《周禮》《禮記》《禮稽命徵》)?!多嵐{》引述的“古者”依然以“三《禮》”和“《春秋》三傳”為重,《禮記》仍是表現最為突出的經典,但《周禮》上升到與《禮記》同樣顯著的地位。鄭玄對《周禮》的重視跟他整體的禮學認知有關,華喆就認為:“鄭玄將《周禮》奉為禮學圭臬,依據《周禮》確定周禮,成為其禮學的核心,也是他注經時主要的文獻依據?!?55)華喆: 《禮是鄭學: 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第30頁。雖然從《毛傳》到《鄭箋》中間隔著三百多年,可供鄭玄參考的文獻范圍擴大,而且鄭玄及其老師馬融又是東漢日漸興起的今古文兼通、融匯諸子新學風的典型,但是與《鄭箋》的“古者”之辭相應的早期文獻卻基本沒有溢出儒家范圍,博通的鄭玄眼中的“古者”終歸是以儒家為宗。

三、 儒家文明典范的建構與尊古觀念

《毛傳》《鄭箋》所謂的“古者”涵括多方面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不同階層,所謂的“古者”指向的不是一種原始、素樸的狀態,而是從個人到國家、天下都處于高度文明的水平。以“古者”為標志,《毛傳》《鄭箋》在對《詩經》的解釋中建構的是一種禮樂昌明、制度完備的文明典范,這種典范承載著儒家所尊崇的理性精神與人文教養。

先看《毛傳》描述的“古者”內容,概況如下: 1.王后至庶士之妻的服飾之制,以及準備成婚的女師教育和女子修養(《周南·葛覃》)。2.大夫的服飾之制(《召南·羔羊》)。3.女史的記事之法與后妃群妾進御君王的禮節(《邶風·靜女》)。4.有功之臣的食邑制度(《鄘風·干旄》)。5.詩樂之教(《鄭風·子衿》)。6.挈壺氏管理時間的職能(《齊風·東方未明》)。7.夫人恭敬的德行(《齊風·雞鳴》)。8.山林川澤的管理和漁獵之制,范圍涉及天子到庶子(《小雅·魚麗》)。9.天子和諸侯的田狩之禮(《小雅·車攻》)。10.圜土勞役制度(《小雅·正月》)。11.天子和后妃主導的郊禖之制(《大雅·生民》)。12.王者遷徙諸侯的城邑制度(《大雅·烝民》)。13.天子、諸侯的藉田之制,夫人、世婦的蠶桑之制(《大雅·瞻卬》)。

再看《鄭箋》描述的“古者”內容,概況如次: 1.準備成婚的女師教育和女子修養(《召南·采蘋》)。2.大夫巡行邦國與訟獄之制(《王風·大車》)。3.田畝制度(《魏風·十畝之間》)。4.戶口和財物等的考核制(《魏風·碩鼠》)。5.藏冰及其使用(《豳風·七月》)。6.文字聲韻(《豳風·東山》)。7.兵役制度(《小雅》的《采薇》《何草不黃》)。8.貨幣制度(《小雅·菁菁者莪》)。9.贊美天子施予之恩(《小雅·大東》)。10.禮樂得宜,君子守信(《小雅·鼓鐘》)。11.王政以農為本和鄉射飲酒之禮(《小雅·楚茨》)。12.豐年農政(《小雅·甫田》)。13.天氣物候與政治,田畝制度(《小雅·大田》)。14.指稱明王的時代(《小雅》的《裳裳者華》《都人士》)。15.君王的馬政措施(《小雅·鴛鴦》)。16.天子賜命諸侯之禮(《小雅·采菽》)。17.卿大夫聘問之制和士祿問題(《小雅·緜蠻》)。18.禘祫之禮(《商頌·玄鳥》)。

上述內容涵蓋從天子、后妃、諸侯、夫人,到大夫、士、庶人等各個階層,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個環節,很難歸入到相對簡明的某個領域,只能說它們主要體現的是禮樂、制度的各種規定和狀況,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出來的理性與人文因素,這是一種文明的典范形態。蒲慕州認為戰國各種文獻的論述中,“‘古人’可以等同于圣王賢君,‘古者’一詞則已成為一個抽象的、渺不可稽的理想時代”。(56)蒲慕州: 《歷史與宗教之間》,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96頁。由于“古者”指向的是久遠的過去,這是一個寬泛模糊的概念,不管是基于真實的歷史或者虛幻的想象,各人所謂的“古者”樣貌未必一致。同樣是以肯定、贊美的姿態描寫往昔的生活,也完全可以像《莊子》所言:“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57)郭慶藩: 《莊子集釋》第2冊,王孝魚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61年,第357頁。這是吸收《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而成,呈現的是一種自然的、素樸的社會形態。如果說此處是以“昔者”而非“古者”引領,那么不妨再看《莊子》另一段話:“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58)郭慶藩: 《莊子集釋》第4冊,第994—995頁。這是以“古者”樹立起來的另一種社會形態,這樣的社會顯得原始、簡單,沒有復雜的職業和工作分化,也沒有復雜的人際禮儀、社會網絡,人與人、人與萬物處于天然和諧的狀態。道家崇尚自然無為,重視素樸寡欲,《莊子》以“古者”為言樹立起來的正是體現這種精神的社會形態,而這顯然與《毛傳》《鄭箋》以“古者”為辭體現的文明典范處于相對立的兩極。雖是對立的兩極,但在彼此那里,卻各是被肯定和贊美的典范。

與此不同,也有將“古者”描述成原始、素樸的狀態,但不是從肯定和贊美的立場出發的,《管子》和《韓非子》都有很典型的表述?!豆茏印吩疲骸肮耪呶从芯忌舷轮畡e,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詐愚,強者凌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59)黎翔鳳: 《管子校注(中)》,梁運華整理,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第568頁。這樣的“古者”顯然是一種較為原始、野蠻的狀態,它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為等級有別,講究人與人之間各種禮儀和法度的社會?!俄n非子》論述古今異勢,不能執古以御今,談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60)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鐘哲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98年,第443頁?!肮耪摺北幻鑼懗扇丝谏?,生存資源豐富,生活簡單的狀態,《韓非子》不是在對此進行肯定,而是為了揭示往昔社會的簡單自有其條件,不足以作為當今治理國家的依據。

概言之,先秦兩漢以“古者”為名義至少樹立起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睹珎鳌贰多嵐{》的“古者”是一個具有理性精神與人文教養的社會,樹立的是一種文明典范,代表儒家的觀念。與儒家相反的是一正一負兩種看法,《莊子》描述的“古者”是一個簡單、素樸的社會,它以贊美的態度肯定其中體現的自然和諧、清靜無為,代表道家的觀念;《管子》《韓非子》也是將“古者”描述成一個原始、素樸的社會,但關注的是其初級、野蠻的特點,帶有貶抑的意思,代表法家的觀念。

《毛傳》《鄭箋》把“古者”樹立為文明的典范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做法。首先,《毛傳》《鄭箋》鮮明地表達了對“古者”的贊美?!睹珎鳌方忉尅洞笱拧ふ皡n》時寫到古者之制云:“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敬之至也?!庇终f:“服既成矣,君服之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61)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八,第1480頁。兩次把描述的“古者”情形判定為“敬之至也”,采取的是充分肯定的態度?!多嵐{》解釋《小雅·大東》,一則云:“喻古者天子施予之恩于天下厚?!倍t云:“此言古者天子之恩厚也,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其如砥矢之平,小人又皆視之、共之無怨?!薄缎⊙拧す溺姟返墓{釋又說:“古者,善人君子,其用禮樂,各得其宜,至信不可忘?!?62)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三,第912、941頁。還有《小雅》的《裳裳者華》《都人士》兩則《鄭箋》都清楚地將“古者”看成是“明王時也”。

其次,以“古者”為文明的典范在《毛傳》《鄭箋》中還表現為陳古刺今。譚德興《漢代〈詩〉學研究》論及“兩漢《詩》學方法”,第一項就是“陳古諷今”的方法。他一方面以《毛序》為例揭示“陳古諷今”是漢儒對《詩經》藝術表現手法的解讀,一方面從兩漢用《詩》方式入手,指出漢代詔書和漢儒稱引《詩經》多為陳古諷今。(63)參見譚德興: 《漢代〈詩〉學研究》,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9—279頁?!睹颉穼﹃惞糯探竦挠^念確實有多次明晰的表述,例如“陳古以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等,(64)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四,第314、344頁?!肮拧迸c“今”不僅是時間差異,而且有優劣是非之別,“古”被視為正面的典范,成為否定“今”的一面鏡子?!睹珎鳌贰多嵐{》承繼《毛序》的觀念,其陳古之所以能刺今,正在于“古者”是以文明典范的身份出現?!睹珎鳌芬怨耪咴姌分探忉尅蹲玉啤贰翱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將“嗣”訓釋為“習”,(65)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四,第367頁。古昔的詩樂之教與現今的不習音樂構成否定式的對比,“古者”詩樂教育的興盛顯然是一個正面的參照系?!睹珎鳌芬怨耪哧鼔厥现毥忉尅稏|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同時寫到:“折柳以為藩園,無益于禁矣。瞿瞿,無守之貌?!?66)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五,第395頁。古者挈壺氏守職,而今則狂夫無守像柳枝難以起到藩衛作用,古者正以其正面形象構成對今日的批判?!多嵐{》的表現更加鮮明,鄭玄解釋《十畝之間》,直接以“古者一夫百畝”和“今十畝之間”進行對比,得出“削小之甚”的認識。關于《何草不黃》,《鄭箋》以“古者師出不踰時”和“今則草玄至于黃,黃至于玄”對比,揭示詩歌表達的是對當時兵役繁重、行役超期的批評?!睹颉贰睹珎鳌贰多嵐{》承載的是先秦兩漢《詩》學的一種重要解讀傳統,(67)王洲明先生認為“《毛序》是從先秦至秦末漢初,經過不斷累積形成的通過論《詩》體現儒家思想的一部典籍”,“追求《詩》的本事化和政治化”,“基本完成者為魯人大毛公亨”?!睹珎鳌分饕髡呤敲?,而毛萇對之有所補充、修訂。參見王洲明: 《關于〈毛詩序〉作期和作者的若干思考》,《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它們多次以陳古刺今的觀念解《詩》,顯然是有意識地將“古者”樹立為文明的典范。

以“古者”為文明典范體現了《毛傳》《鄭箋》的尊古觀念,這種觀念在《詩經》里已經存在?!堆拧贰俄灐穼ψ嫦裙鈽s往昔的追述和贊美就不乏尊古的意思,而像《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載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68)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毛詩正義》卷一八,第1434頁;卷一九,第1599頁;卷二○,第1686頁。諸如此類的文字已經是直接的尊古表述?!睹珎鳌贰多嵐{》的尊古觀念可以溯源到《詩經》自身,但又不能僅至于此。譚德興探討兩漢《詩》學的“陳古諷今”時指出:“崇古在兩漢時期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心理?!?69)譚德興: 《漢代〈詩〉學研究》,第278頁。這個判斷可以擴展開來適用于先秦兩漢,誠如蒲慕州《先秦兩漢的尊古思維與政治權威》所論,尊古思維西周時已經出現,至春秋戰國成為流行觀念,到兩漢而“尊古與好古的傳統由建立而鞏固”。(70)蒲慕州: 《歷史與宗教之間》,第184—224頁?!睹珎鳌贰多嵐{》以“古者”為辭主要是吸收并且參與了此種觀念的建構。先從與《毛傳》《鄭箋》所述“古者”關系密切的《禮記》和“《春秋》三傳”說起,《禮記》30多次提及“古者”,主要是以之講述理想的禮儀制度?!洞呵铩纷鸸?,如董仲舒所言:“《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71)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鐘哲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92年,第14頁?!啊洞呵铩啡齻鳌崩^承了這種觀念,經常以“古者”為據談人論事。再擴大范圍看,《尚書》多處以“曰若稽古”、“古人有言曰”成文,顯然是尊古的典型。先秦諸子也多有尊古的體現,《論語》數次記載孔子自述個人“好古”的特點,《墨子》常以“古者圣王”行文,構造的是古昔的理想。延至秦漢,以古為尊的言行更是一股強大的潮流,僅以《史記》《漢書》所記以“古者”為辭論政、追摹古昔的言論就不在少數?!肚厥蓟时炯o》記博士淳于越的話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边@種師古的觀念代表當時不少儒生的看法,引起秦始皇的重視,在李斯的建議下產生焚書和“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的災難性后果。(72)司馬遷: 《史記(修訂本)》卷六,第1冊,第321、322頁。王充在《論衡》中尖銳批評當時風氣說:“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73)黃暉: 《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第2冊,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第395頁??梢?,《毛傳》《鄭箋》以“古者”為辭解《詩》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尊古觀念環境在起作用。

以“古者”作為提示性詞語引出有所依據的內容,這樣的解《詩》方式實際上帶有形式化的修辭功能。同樣是有所依據,《毛傳》有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以“古者”為辭,一種是直接采用已有的資源加以解釋,沒有任何提示性的標識。后者在《毛傳》中并不罕見,像《毛傳》采用《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的文字解釋《鄘風·載馳》,以《孟子·告子下》的文字解釋《小雅·小弁》,用《左傳》襄公七年公族穆子之語解《小雅·小明》等,都是既沒有以“古者”引出,也沒有點明來自何種典籍。與《毛傳》相比,《鄭箋》多出一種表述方式,即具體寫清楚依據的典籍名稱。明確援引經典在《鄭箋》中隨處可見,這是漢代經學盛行下引經據典風氣在經典解釋中的反映。王逸《楚辭章句》、趙岐《孟子章句》、高誘《呂氏春秋注》和《淮南子注》等差不多產生于鄭玄所處的時代,也都喜歡引經據典,同時,也都存在有所依據地以“古者”為辭解釋經典的情況。在漢代的經典訓釋中,所言有據至少表現為三種方式,一是以“古者”為辭,二是明確引經據典,三是直接援用而沒有任何提示?!睹珎鳌贰多嵐{》以“古者”為辭不僅含有表示引述的形式化修辭功能,而且,它們突顯的是“古”的性質而不是具體依據的典籍,這是尊古觀念在經典訓釋中的典型體現。

總之,《毛傳》《鄭箋》以“古者”為辭解《詩》不是泛辭和假托,而是一種具有引述功能的形式化修辭,借此引出的內容大多于文獻有據、于古有征,《鄭箋》還在其中加入時政之感,它們實際上賦予“古者”這個習語以充實的內涵和可信度?!睹珎鳌贰多嵐{》把“古者”樹立成一種禮樂昌明、制度完備的文明典范,表現出鮮明的尊古觀念,寄寓的是儒家的社會理想。由于《詩經》在經學和文學方面都具有崇高的地位,而《毛傳》《鄭箋》在經典闡釋史上又是典范之作,所以,這種以“古者”為辭解《詩》的方式既參與和推動先秦兩漢時期尊古、陳古刺今觀念的流行,又為后世的《詩經》闡釋、文學創作與批評、文化建構等提供尊古、復古觀念等重要的傳統資源。

猜你喜歡
孔穎達鄭玄毛詩
安大簡《詩經》虛詞異文考略
從官場到書房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一代通儒鄭玄
孔穎達論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碩師鴻儒孔穎達傳略
敦煌寫本《文選》李善注引《毛詩》考異
《毛詩》與三家《詩》異同研究綜述
衡水歷史名人孔穎達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