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翻譯學視角下《駱駝祥子》中飲食詞匯維譯研究

2021-02-26 01:54蘇比努爾吐爾遜
西部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駱駝祥子

蘇比努爾?吐爾遜

摘要:文化翻譯學的研究對象既是語言文化,也是翻譯,是文化語言中的翻譯問題和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問題的統一。依據文化翻譯學理論,以維譯本《駱駝祥子》中的飲食詞匯為對象,對其進行了分類,翻譯則遵從了這樣三項原則:(一)按照原材料命名(名詞+名詞);(二)按照制作方式命名(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三)按照文化或典故命名。也有一些飲食詞匯采取了歸化翻譯,以便向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雖然缺失了原文的民族文化內涵卻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兼容性。通過探討漢維飲食文化,以期為漢語飲食詞匯的翻譯提供更多的例證。

關鍵詞:文化翻譯學;飲食詞匯;維吾爾語翻譯;《駱駝祥子》

中圖分類號:H215;H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2-0014-03

一、引言

文化翻譯學的研究對象既是語言文化,也是翻譯,是文化語言中的翻譯問題和翻譯中的語言文化問題的統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飲食文化則更具悠久歷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根據各地的菜肴和食物條件形成了不同的風味和菜肴,命名方式更是有所講究。王秉欽先生的《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更是將“飲食文化與翻譯——菜名的翻譯”單獨做一章講解,可見菜名背后的文化也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對飲食詞匯的翻譯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老舍先生是為數不多能引起世界級轟動的作家之一?!恶橊勏樽印肥抢仙嵯壬拇碜?,該書是中國京味小說的經典,其中包含著很多飲食詞匯,為了深入了解其中的飲食文化,本論文選用了哈里木·沙里赫的維吾爾語譯本,分析其中飲食詞匯的翻譯方法及技巧,通過實踐印證文化翻譯學理論,有助于加深譯文讀者對漢維兩種飲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賞,也可以達到漢語飲食詞匯在維吾爾語中翻譯的規范化。①②③

二、《駱駝祥子》中飲食詞匯的分類及翻譯

《駱駝祥子》主要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底層苦力的生活,當時他們的生活條件有限,飲食盡管很普通但充滿了“京味兒”。王秉欽老師對菜名的命名方式分成了寫實手法命名、寫意手法命名、以人名命名、以地名命名、以數字命名、以顏色命名六種,并在此基礎上研究菜名的翻譯。因文中的飲食詞匯不僅有菜肴名稱還有部分小吃類詞匯等,因此將詞匯分成按照原材料命名、按照制作方法命名和文化或典故命名三種方式類進行分析。

(一)按照原材料命名(名詞+名詞)

以上詞都是按照原材料命名的,且都是名詞+名詞的構詞方式,但是其在翻譯過程中用到了不同的翻譯方法或技巧。

例1羊肉餡的包子,因為其本身在兩種語言和文化中都有專用表達,因此選擇了直譯的形式,原有的(名詞+名詞)形式也有保留。

例2硬面餑餑是傳統北京小吃的一種,做硬面餑餑一般用發面,面只發到五成,要硬一點。譯者選用意譯的方式翻譯成了pitirtoqa.(死面小圓馕),單從其形狀和發面這個特點來看,這個翻譯還是比較合適的。但是筆者了解到,硬面餑餑還會有紅糖餡,再加之,譯文讀者對toqa.有固有的認識,如今突然變成pitirtoqa.,可能會有些不解,同時也會產生“過去北京人也是吃‘小圓馕的嗎?”這種猜想。

例3甜漿粥,譯文讀者在生活中稱“粥”為.if.n,也就是漢語中“稀飯”的音譯,而甜漿粥是甜的,所以譯者用省譯將“漿”字省略,將其翻譯為tatliq.if.n(甜稀飯)。作者查閱食譜發現,甜漿粥中的漿指的是豆漿,而從譯文來看,僅體現了粥,卻忽略了甜漿粥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漿”。

例4白薯粥,選用直譯,翻譯成了tatliqja.ju umi.i。例3、例4同是粥,但是譯文中分別用了音譯詞“.if.n”和固有詞“uma.”。

例5棒子面餅,指玉米面做成的薄餅,譯者選用的譯入語中固有的,也是用玉米面做成的za.ra一詞。

可見以上這些按原材料命名的飲食詞在翻譯的時候基本是以歸化策略為主,因為很多食材是自然界共有的,大家對其都有同樣的認知,當看到“它頭上長著兩只彎曲的小犄角,尖尖的,呈淡黑色,很威武;它的嘴上寬下窄;渾身的白色細毛那么潔白、柔軟,像搽過油似的發亮;四只輕巧的小蹄子,走起路來“歡蹦亂跳”的;又肥又大的尾巴左右搖晃著?!边@樣的描寫,大家都知道說的是“羊”,不管是英語里的“sheep”還是維吾爾語里的“qoy”,大家都知道說的是同一個事物。

因此在翻譯以食材命名的飲食詞時,譯者選擇繼續突出食材的做法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出現同一個“粥”有不同譯文的情況,就值得我們考慮,究竟這一類詞的翻譯是否能有個統一的標準?“uma.”一詞在字典里意為“粥,糊糊”,作者覺得,譯文中都統一用“uma.”表達是不是更合適呢?

(二)按照制作方式命名(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

用制作方式命名也是常見的一種方式,其構詞特點呈現名詞+動詞+名詞、動詞+名詞兩種,作者也選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技巧進行翻譯,有些不同的飲食詞選用了同樣的翻譯,而有些同樣的烹飪方式卻用了好幾種不同的翻譯。

例1油炸鬼是廣東話,其實就是油條,但也有說法稱其與炸油果相同,這兩者的區別是前者為長條狀,后者為餅狀,譯者選擇的..lp.k一詞就是指油餅,由此可見,譯者理解的顯然是后者,因此選用了意譯的方式。

例2燒餅是一種常見的烤烙面食,譯者將其與例3中的馬蹄燒餅均譯為tawaneni,用“tawa”來表示“燒”,其在字典的解釋是“平底鍋”,也基本符合燒餅烤制的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馬蹄燒餅是河北安國傳統名點之一,歷史久遠,且烤制方式不同于燒餅,形狀像馬蹄,顯然譯者的翻譯并不能凸顯后者的特點,在譯文讀者看來這兩樣是同一個食物了。

例4燒餅油鬼和例5燒餅果子均被翻譯成了tawaneniw.po.kal,意思是燒餅和油條,筆者認為這個意譯不免有些啰嗦,且并沒有突出原有的文化底蘊。燒餅是老北京人極愛的一種小吃,譯者的翻譯在讀者看來更像是兩種食物的綜合,而不是有特色的某一類燒餅。若將兩者譯為同一個詞,那么如果原文中有兩者并列出現的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因此作者認為要充分考慮其不同點,在其共同點的基礎上選擇相近但不完全一致的詞來體現各自的特色。盡可能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又不影響譯文讀者的理解。

例6燒餅夾爆羊肉,意譯為qoturma.w.qazankawipi,譯者在這里又將燒餅翻譯成了“qoturma.”,意為“鍋餅”,可以說翻譯得比較形象了。

例7醬雞直接選用了省譯技巧,忽略了其“醬制”方式,這主要是因為譯文讀者生活中很少用這樣的烹飪方式,譯者便只翻譯了材料忽略了制作方式。

例8熏肝醬肚譯為syrl.nɡan.iɡ.r,pi.urul.anqerin(熏肝,煮熟的肚子),上一個醬雞中的醬沒有翻譯,這里的用了“煮熟的”一詞來表示,可以看作是意譯,但是原本的一道菜因譯文的逗號給人以兩種菜肴的感覺。

例9中的熏醬肉被譯為syrl.nɡanw..ija.judapi.urul.anɡ..(熏和醬油制成的肉),這里的醬又被譯成了“用醬油制成的”,熏醬作為一種獨特的烹飪方式,在譯入語中沒有對應表達,譯者選用了“熏和醬油制成的”。

例10熏魚選用了直譯的方式,簡單明了且易懂。

例11煎包兒直譯為tawamantisi,將用平底鍋煎的特色體現了出來,也突出了其形狀和做法類似包子的特點。

例12鹵煮炸豆腐:鹵煮這種烹飪方法在維吾爾族人的生活中也不常見,所以譯者將鹵煮這個詞省略掉直接翻譯成了majda pu.urul.an dufu(油炸豆腐),但其本質與油炸豆腐又頗有不同,將豆腐油炸后還會澆上湯汁,顯然,譯者選擇省譯的技巧,使這道小吃失去了它的特色,較難使譯文讀者掌握該食物本身的特色。

由上述這些例子不難看出,相對于原文中豐富的烹飪方式,部分烹飪方式在譯入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這給譯者的翻譯帶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醬制”和“鹵煮”這兩種方式,譯者在不同的飲食詞里做了不同的翻譯。比如“熏肝醬肚”和“熏醬肉”中的“熏”同樣用“syrl.nɡan”來表示,而“醬”分別用了“pi.urul.an”和“.ija.juda pi.urul.an”這兩個詞,當然譯者也有可能是為了簡潔順口,將前者中的“.ija.juda”省略,但是這樣對比,反而后者在原文中更簡潔,譯文中卻比前者還要略顯啰嗦。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譯文對同一種烹飪方式選用不同的詞進行翻譯時,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迷惑譯文讀者對這種方式的認識和理解。

(三)按照文化或典故命名

花糕,是重陽糕的別稱,傳統的重陽節食物,也稱“桂花糕”,譯者在這將其音譯為了huaɡao,很明顯丟失了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也較難讓讀者直接了解到其所用食材,性質等各種特點。

當局限于文本中時,按照文化或典故命名的飲食詞只此一個,譯者選擇音譯的方式或許可行,但是跳出文本的框架,面臨眾多這類飲食詞匯時,該選擇何種翻譯方式和技巧以體現其文化內涵,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比如“粽子”翻譯成“zo.za”也是音譯,盡管粽子被粽葉所包是其一大特點,但是新疆和田的酸奶粽子,不被粽葉所包,也會被稱作酸奶粽子,當然這也是文化兼容的一種表現。而月餅則是“aj toqa.”,此處又選擇直譯,將“月”和“餅”分別翻譯出來組合在一起。不論是“zo.za”還是“aj toqa.”,都已經被維吾爾族群眾所熟知,也不影響他們理解,但是“花糕”這一類不被讀者熟知的,又帶有節日特色或不同寓意的各類食物,譯者究竟該如何翻譯呢?

三、文化缺失下的歸化翻譯④

譯者在對《駱駝祥子》中的飲食詞匯進行翻譯時更多選用了歸化策略,如將餑餑譯為toqa.(小圓馕),將餅譯為nan(馕),都選用了譯文讀者極為熟悉的食物,就像內地朋友將馕稱為“馕餅子”一樣,譯者的翻譯能讓讀者感覺更為親切和熟悉,也使文章非常順暢。但是對“花糕”進行音譯,在沒有做出任何注釋的情況下,譯文讀者很難將其與“重陽糕”聯想到一起,同時漢語是表意文字,人們可以通過“花”字來推斷其材料或形狀等,用“糕”字獲悉其屬性,但譯文中的huaɡao并不具備這些特點。同時對“醬”和“鹵煮”的省譯等,會使該類食物失去其特色,也很難讓譯文讀者了解和接觸這類烹飪方式。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強調“用”,因此在文化翻譯中堅持語義考量和語用考量。如何在既尊重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時又體現文化的兼容性,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那么,是否可以將歸化翻譯時的部分文化缺失看作是文化的兼容?這也是在日后翻譯中作者會再深入探究的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離不開語言和文化,在面對兩種語言和文化中都有的飲食詞匯時,選用直譯或意譯都不影響讀者的理解,但是當出現某一語言中特有的表達方式或特有的文化時,選用何種翻譯方法和技巧是需要譯者謹慎做出選擇的。哈里木·沙里赫前輩的翻譯十分精彩,但在一些詞匯的翻譯上本人與譯者的觀點略有分歧,所以本人在分析一些認為不太恰當的翻譯時說明了理由,增加了一些個人看法,希望能早日將我們中華文化中豐富的飲食文化詞語翻譯成各種語言,也為最終有統一標準和規范用法而盡一份力。因作者的專業水平有限,提出的建議尚存在不足,懇請各位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注 釋:

①文中引用的維吾爾語示例均為其拉丁維吾爾文轉寫形式。

②文中的漢語示例均引自老舍.駱駝祥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③文中的維吾爾語示例均引自哈里木·沙里赫譯.駱駝祥子(維文)[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④歸化翻譯法:歸化翻譯法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

參考文獻:

[1]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2]王建國.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5(4).

[3]徐琚.文化翻譯學理論建構探索[D].廈門:廈門大學,2006.

[4]蘇夢潔.紅樓夢維譯本中的飲食詞匯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6.

[5]段利霞.《紅樓夢》英日譯本飲食詞匯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9.

[6]李華.高低語境文化下漢英翻譯策略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

作者簡介:蘇比努爾·吐爾遜(1995—),女,維吾爾族,新疆輪臺人,單位為新疆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御夫)

猜你喜歡
駱駝祥子
河北省卷《駱駝祥子》閱讀
論《駱駝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劇的原因
從《駱駝祥子》看祥子的多重性悲劇
試談《駱駝祥子》中兩大女性形象
喚醒沉睡在《駱駝祥子》里的寫作精靈
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看歌劇《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兩譯本習語翻譯比較分析
老舍《駱駝祥子》中祥子的悲劇內涵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