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解釋力:創新投入規模比較視角

2021-03-10 08:18喻登科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年3期
關鍵詞:維度高質量區域

喻登科,李 嬌

(南昌大學 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0 引言

當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在科技創新發展的驅動作用下,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習近平總書記[1]在2018年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錯失良機?!币虼?,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提出雖然順應當前我國科技高速發展趨勢,并指明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出路,但也對我國各區域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和創新戰略受到諸多挑戰。雖然中國目前已有許多城市進入全球創新城市前列,但實際上大部分省市仍存在創新資源低質量重復投入、基礎性創新能力薄弱、高水平創新成果產出少、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自有率低等問題,已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2-3]?!笆奈濉逼陂g,統籌協調與系統推進中國各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高效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優化改進創新資源投入結構,綜合提升創新質量和效率[4],攻克“卡脖子”技術問題,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各區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式發展,保障中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5]。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始于熊彼特的研究,目前在學術界與實業界幾乎都已達成共識。Xue等[6]以1995-2014年中國各省市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改進創新與模仿創新能夠顯著促進區域經濟集約化發展;謝彥龍等[7]提出并驗證區域層面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祝樹金等[8]強調技術創新在區域產業多樣化與經濟發展間發揮顯著中介作用??沙掷m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更高級目標,也有較多文獻驗證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Santana等[9]研究發現,技術創新對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Su & An[10]采用門限回歸分析模型,揭示區域技術創新水平與可持續發展間的單向和雙向作用機制以及作用關系轉換的臨界條件。此外,Omri[11]的研究證實:在高收入國家,技術創新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在低收入國家,技術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顯著。

雖然學者們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已經達成共識,但仍存在一些理論缺口。如已有文獻大多只是驗證創新投入、成果產出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12],卻忽視了對創新質量和創新效應的測量,尤其是創新質量在區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區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引領下,未來發展驅動力主要是由創新投入與成果產出支撐,還是更多取決于區域創新質量,這構成新目標與新背景下的新問題。本文構建區域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基于綜合評價結果考察創新質量(相較于創新投入規模)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正效應。

1 理論模型

1.1 創新質量

隨著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的發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經濟和統計司綜合指標研究處處長沙夏·文森特與中國專家進行在線研討時指出,中國創新投入與產出數量有目共睹,未來發展重點應是提升創新質量,重點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制度和人力資本投入,重視知識密集型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尤其是重視將創新成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擴散到更多企業以及通過商業化途徑培育新興產業[13]。

關于創新質量的內涵,方竹蘭[14]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論述:①在創新層次上,著力于由技術創新帶動市場創新,實現由0到1再到N的突破,而不應該是純粹的商業模仿式創新;②在創新組織上,首推建立在“學研產企市介”聯盟網絡根基上的協同式與攻關式原始創新;③在創新制度上,強調改變和完善政府創新管理角色,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④在創新保障上,建議讓金融制度和資本市場圍繞原始技術創新進行服務轉型。在Haner[15]構建的概念框架中,創新質量貫穿于創新全過程,重點強調創新與組織目標實現策略間的關系,包含創新潛能、過程和結果3部分。

相較于創新投入或創新成果產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創新質量更應該在創新全過程中加以體現。關于創新過程,目前較為普遍接受的是“三段說”(研究、示范、擴散)和“五段說”(試探研究、工藝開發、試制、市場、生產銷售)等觀點[16]。也有學者從本質上剖析,將技術創新過程分為兩個階段:①知識創新階段,即將創新投入轉化為知識成果產出(主要以論文、專利等形式表征);②科技成果轉化階段,即將知識成果進一步轉化為產業經濟效益[17]。周密等[18]強調,技術創新應是一個開放式系統,創新系統與外界環境互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為技術創新活動帶來可持續性驅動力。因此,創新全過程包括創新投入、創新產出、成果轉化、創新環境4個要素。

本研究將創新質量定義為貫穿于技術創新全過程,在創新投入、產出、轉化、環境4個方面所展示出的衡量創新品質的屬性特征,包括基礎性、高端性和價值性3個維度。其中,基礎性強調以創新基礎設施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為依托,大力推動基礎性研究項目,并取得基礎性理論研究成果;高端性強調杜絕重復性投入、低水平研究及模仿式創新成果,致力于高水平研究并產生突破式創新成果,引領顛覆式技術變革,促進產業突變升級發展;價值性強調高比例科技成果轉化和大規??萍汲晒虡I化、產業化,強調技術創新要服務于知識密集型行業、高新技術產業及高附加值產業發展。

1.2 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高效率、公平和綠色可持續發展[19]。高質量發展既強調速度與質量協調,又強調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平衡。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杰[20]認為,高質量發展有六大特質:高效率增長、有效供給性增長、中高端結構增長、綠色增長、可持續增長及和諧增長;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程實[21]指出,“兩個提高”構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途徑,提高人民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的。

高質量發展水平不僅體現在生產效率或物質財富數量上,還包括人口、資源、環境、技術、制度、對外競爭力等[22]。目前,大多數學者主要沿襲五大發展理念對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考察[23]。例如,李金昌等[24]從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和諧5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馬茹等[25]從高質量供給、高質量需求、發展效率、經濟運行和對外開放5個維度進行測量;徐輝等[26]提出5個維度,分別是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環境狀況和生態狀況。

根據五大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維度。其中,創新強調質量與發展,協調強調均衡與全面,綠色強調和諧與環保,開放強調融入與包容,共享強調公平與互助[27]。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相互貫通與支撐,是一個存在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在每個維度,相對于經濟增長,高質量發展更強調質,而不僅只是量。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理論支撐,從質的角度,本研究將高質量發展定義為區域內產業、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等通過調結構、控速度、提效率,實現創新驅動、協調推進、開放和諧、綠色生態、共享互促式發展。結構、速度與效率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28],因此應統籌兼顧二者間關系,在動態平衡中尋求高質量發展機會。

1.3 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關系框架模型構建

技術創新[29]、商業模式創新[30]、環境創新[31]、制度創新[32]等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創新驅動力與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正相關[33]。在中國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創新質量提升能夠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帶來長效新動能。一方面,創新過程要素與高質量發展維度間存在著耦合關系。創新投入、產出與成果轉化質量決定著區域經濟創新與協調發展水平,有質量且負責任的創新有助于提高區域綠色發展能力[34],而共享與開放式社會治理理念又反過來促進創新環境建設且影響創新全過程質量[34];另一方面,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在目標上存在一致性。創新質量基礎性與高端性決定著區域發展結構調整方向,在邏輯上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阻尼[36],但創新質量高端性、價值性又能對速度損失進行補償,從長期看仍有利于提升區域發展效率[36]。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相對于低質量創新投入和低水平創新產出,高質量創新值得學者給予更多關注。首先,中國大多數區域技術創新生態、能力與水平均進入一個發展瓶頸期,繼續追求創新投入增長、創新成果數量增加和創新發展指數上升已經不能獲取更多超額回報,未來發展應在創新生態上下功夫,通過優化升級產生更有質量和更高水平的創新研究成果[37];其次,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按照模仿創新、跟隨發展戰略路徑很難支撐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當今,中國正在減緩經濟發展速度、推動供給側改革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旨在通過高質量、突破式創新為中國躍遷創造新動力[38]。據此,本文提如下假設:

H2:相對于創新投入,創新質量能夠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的解釋力。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理論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框架模型

1.4 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以創新全過程質量模型為依據,將區域創新質量分為4個維度進行測量。

(1)創新投入,重點考察創新全過程中人力、物力、資金投入。參考陳陽等[39]構建的省域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創新人才主要包括R&D人員、每萬人研究生數量等,創新資金主要包括R&D經費,創新物質資源投入主要包括實驗室建設及科研設備固定資產額。

(2)創新產出,重點考察高等院校與高技術產業知識創新成果。借鑒孫玉蛟[40]構建的創新能力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創新產出主要包括科技論文或著作、專利、新產品開發等,測量指標包括發表論文數量、專利申請或授權數量、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等。

(3)成果轉化,重點衡量創新成果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已有文獻中,衡量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常用指標包括技術市場成交額、新產品產值率、優等品率、單位產值能耗等[41]。

(4)創新環境,重點評估國家及地方政府為科技創新營造的良好氛圍和提供的優質服務。參考林海(2020)、李淑萍[42]的研究,創新環境主要從創新激勵政策(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新產品開發資助政策、創新項目稅收減免政策等)和創新服務環境水平(產業園區建設與入駐、產業鏈與基礎設施配套、新興產業與新經濟體營商環境等)兩個方面進行測量。

創新質量雖然與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緊密相關,但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根據區域創新質量基礎性、高端性、價值性標準,遵循指標數據獲取可行性原則,參考黃魯成等[43]、Evangelista等[44]提出的觀點,對創新能力、創新效率、創新水平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和改造,構建區域創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創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以高質量發展模型為理論依據,從社會、經濟、環境3個方面綜合考量區域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維度上的結構、速度、效率,進一步構建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①創新發展。參考閆麗平等[45]的研究,重點從高技術產業角度衡量區域創新發展潛力,以反映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②協調發展。通常包括區域協調、城鄉協調與產業協調等[46]。本文從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角度出發,以第三產業比重及發展趨勢反映區域內協調發展質量;③綠色發展。從能耗節約與綠色消費兩個視角考察[47],為保證指標數據的可得性,采用能耗節約指標進行測量;④開放發展。借鑒劉麗娟等[48]的觀點,從對內開放、對外開放、開放環境3個方面進行評價。本文基于重要性程度,主要從出口業務創收和發展趨勢兩個方面考察區域開放發展水平;⑤共享發展。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本文主要從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趨勢兩個方面考察區域共享經濟發展程度。

以高質量發展所關注的結構、速度、效率為指導,遵循評價指標數據可獲性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參考李夢欣和任保平[49]、方大春和馬為彪[50]的研究,設計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步驟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

(1)區域創新質量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在分別構建二者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采用TOPSIS法對評價指標信息進行集結。熵權法是應用相對比較廣泛的一種客觀賦權法,能夠避免主觀賦權法可能造成的專家主觀偏好問題;TOPSIS法是一種從正理想方案和負理想方案雙向考察距離并得出綜合性結果的評價方法,具有更加充分利用原始數據信息并精確反映評價對象間差距等優勢[52]。熵權法與TOPSIS法相結合能夠滿足本研究對綜合評價的需求。

(2)區域創新質量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關系分析。本文以區域創新質量為解釋變量,以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根據趙儒煜和常忠利[53]的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地域差異顯著,且受城市化水平、經濟規模、投資水平、政府干預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本研究中均屬于干擾項。為此,本文引入就業人口(控制經濟規模)、道路里程(控制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水平)、財政撥款(控制政府干預)以及反映區域位置的3個啞變量(是記為1,否記為0),將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作為控制變量,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測量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正效應。此外,參考劉漢初等[54]的做法,引入由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經費投入比例組合構成的區域創新投入規模作為對比性解釋變量,比較區域創新質量與創新投入規模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解釋力。

2.2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以中國內地30個省市(西藏由于數據缺失,未納入統計)為研究對象,設定2016-2018年為時間窗,收集各區域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通過檢索政府統計公報、政府官網公開信息及人民網新聞資料等渠道加以補充。為增強研究結果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將2016-2018年指標數據均值作為分析樣本數據,采用極值處理法對指標數據進行預處理。

3 研究結果

3.1 綜合評價

采用熵權-TOPSIS法,計算得到中國內地30個省市創新質量和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綜合評價結果,得出以下結論:①全國整體創新質量水平較低,不同省市間差異較大,創新質量比較突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江蘇,創新質量相對落后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山西、河北;②全國整體高質量發展水平也很低,不同省市間差異較大,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而高質量發展水平較低省市主要集中在河北、內蒙古、遼寧;③各省市在創新環境質量方面差異較小,大多數省市都制定了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和激勵企業創新的政策,但效果不顯著,體現為大多數省市創新產出質量和成果轉化質量水平仍然偏低,落后省市存在較大差距;④大多數省市在高質量發展5個維度上能夠基本保持一致。整體而言,各省市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綠色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大多數省市高質量發展的瓶頸;⑤東部地區在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兩方面均具有相對優勢,而西部和東北地區大多數省市均陷入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雙低困境,中部地區大多數省市“創新質量相對于高質量發展水平更具優勢”,預示著有質量的創新或許成為中部地區未來崛起的支撐點。

以2018年GDP排名(降序)30個省市為橫坐標,以2016-2018年平均創新質量和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結果排名為縱坐標,制圖并分析各區域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排名線性趨勢,如圖2所示。由圖中可知,各省市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排名相對一致,預示著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部分省市如山東、河南、云南、山西、新疆等存在著兩者背離的現象,表明山東與河南等省市有質量的創新未充分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而云南、山西與新疆等省市高質量發展則不依賴于有質量的創新。這一結果表明,部分經濟欠發達省市在高質量發展水平上走在前列,其高質量發展模式不依賴于科技支撐與創新驅動,而取決于生態優勢。換言之,“綠色崛起”對于少部分后發區域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從圖中還可以發現,創新質量排名與各省市GDP排名在線性趨勢上存在著較高的一致性,說明創新質量對經濟增長有較強的解釋力,這符合現實邏輯,一定程度上反向驗證了本研究在創新質量和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3.2 相關性分析

為更加清晰地揭示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內部構成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進一步計算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及其構成要素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知,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736(p<0.01),假設H1得到初步驗證;另外,創新投入規模與創新質量間的相關性系數也較高(β=0.756,p<0.05),說明創新投入規模與高質量發展水平間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β=0.531,p<0.01)。但是,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是由創新投入規模還是創新質量來更好地解釋,有待進一步驗證。

此外,整體創新質量與其構成維度間的相關系數降序排序為創新產出質量(β=0.845,p<0.05)、成果轉化質量(β=0.634,p<0.05)、創新投入質量(β=0.558,p<0.05)和創新環境質量(β=0.461,p<0.1)。這說明,區域創新質量取決于創新成果產出與轉化,而創新環境并未發揮應有作用。整體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其構成維度間的相關系數降序排序為協調發展(β=0.862,p<0.05)、創新發展(β=0.817,p<0.05)、綠色發展(β=0.797,p<0.05)、共享發展(β=0.648,p<0.05)和開放發展(β=0.476,p<0.05)。這說明,創新與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綠色經濟與共享經濟也能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由對外貿易拉動的開放發展在我國各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作用較小。

表3 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

圖2 各區域創新質量、高質量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排名線性趨勢

3.3 回歸結果分析

(1)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從中可見,M1為只加入控制變量的基準模型,M2用于測量整體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解釋力,M3用于測量創新質量四要素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3個模型的Durbin-Watson值均接近2,說明模型內變量間的自相關性不明顯;模型最大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10,說明模型自變量間多重共線性問題可控。模型M3的擬合優度R2超過0.8,說明模型總體顯著性水平較高,已經探測到較為充分的前因變量。

由M2的測量結果可知,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發揮顯著正向促進作用,每1單位的創新質量增加將帶來0.876單位的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因此假設H1通過檢驗。由M2相對于M1的R2增量可知,創新質量這一影響因素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解釋力達到37.5%,因此其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前因要素。M3的研究結果表明,作為創新全過程的起點,創新投入質量水平對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創新成果產出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區域高質量發展。

M3的結果顯示,成果轉化質量與創新環境質量的作用效果不顯著。這表明:①目前我國尚未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對稱,低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未能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帶來動力增幅;②我國各區域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能力與質量有待提升,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并做好創新環境與制度建設工作,讓創新環境在創新全過程質量提升及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中發揮應有作用。

為深入揭示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作用機制,本文分別引入高質量發展的5個維度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回歸分析模型M4~M8,結果如表6所示。從中可見,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的4個維度均能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按照影響系數大小進行降序排序,分別是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及創新發展。但是,創新質量對區域開放發展水平影響不顯著。這是因為,區域開放發展水平主要通過出口貿易考察,說明我國各區域科技創新質量在產品層面體現為技術先進性不足,科技創新未能有效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由此制約了我國開放型外貿經濟高品質與可持續發展。

表4 相關系數分析結果

表5 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結果

(2)進一步,探討創新質量四要素與高質量發展五維度間的作用關系,揭示區域創新質量促進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內在機制。為此,以創新質量四要素為解釋變量,以高質量發展水平五維度為被解釋變量,在引入控制變量情境下構建多個回歸分析模型,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中可知,創新質量四要素對高質量發展水平五維度存在顯著正向影響。相對而言,創新投入質量與創新產出質量的貢獻較大,而成果轉化質量的貢獻較小,創新環境質量效應不顯著;創新發展水平與綠色發展水平受創新質量的影響較大,其后依次是協調發展水平、共享發展水平和開放發展水平;創新投入質量能夠有效促進創新、協調與綠色發展,創新產出質量致力于推動創新、開放與共享發展;區域綠色發展水平不僅依賴于創新投入,同時也受成果轉化質量的重要影響,這為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崛起戰略指明了方向,即它們需要更加重視并充分應用和轉化現有創新成果。

創新環境質量并未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任何一個維度產生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再次表明我國地方政府在創新環境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加強創新制度建設,提供創新環境保障。創新環境已成為我國創新質量提升的制約因素,創新環境升級改造有利于暢通我國區域科技創新系統發展反饋循環,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與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起到根本性作用。

表6 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分維度的影響結果

(3)為對比分析創新質量與創新投入規模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解釋力,構建模型M9~M15進行回歸分析,測量結果如表7所示。由模型M9~M13和M15可知,在不引入創新質量或其四要素作為解釋變量而僅考察創新投入規模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作用效應時,創新投入規模(R&D)的擬合系數均非常顯著;但是,在加入創新質量或其四要素作為解釋變量之后,創新投入規模的擬合系數就變得不顯著或者擬合系數變小。這表明,創新質量相較于創新投入規模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其更適合作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前因要素,假設H2得到驗證。然而,也有個別例外。如在模型M14中,在創新投入規模的基礎上加入創新質量作為解釋變量發現,創新投入規模的擬合系數反而變大,而創新質量效應不顯著,說明對于區域開放發展水平而言,創新投入規模比創新質量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圖3 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作用機制

表7 區域高質量發展機制中創新質量與創新投入規模效應比較

4 結語

4.1 研究結論

在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結合當今中國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探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剖析創新全過程與高質量發展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全過程創新質量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通過區域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分析,以中國內地30個省市為樣本測量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①區域創新質量可沿著投入、產出、成果轉化、環境4個階段性要素,圍繞基礎性、高端性、價值性定義與評價;②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圍繞結構、速度、效率3個目標定義與評價;③采用熵權-TOPSIS法能夠構建綜合測量區域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價模型;④中國內地30個省市在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方面仍不均衡,且存在較大的優化與提升空間;⑤創新投入與產出質量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較大,成果轉化質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但創新環境質量的效果目前尚未充分顯現。因此,提示成果轉化與創新環境質量的作用效能可為中國各省市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機遇;⑥有質量創新可成為中部地區進位趕超的有效途徑,西部經濟欠發達省市可依賴生態優勢實現綠色崛起;⑦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積極影響,其中創新投入質量與創新產出質量效果尤為顯著;⑧創新質量對區域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水平的作用效果顯著,但對區域開放發展的作用效果未得到證實;⑨創新質量四要素與高質量發展五維度間存在一定的作用機制,不同創新質量要素對不同維度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掌握這些影響規律能夠為地方政府優化區域創新系統、提升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供借鑒;⑩相對于創新投入規模,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解釋力更強。

4.2 管理啟示

(1)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地方政府應圍繞調結構、控速度、提效率3個目標制定區域高質量發展戰略、方案及評估與激勵機制,從而完善區域高質量發展體系。區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地方政府需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維度上作好目標統籌與資源部署,分階段控速度、分層次調結構、分主體提效率,并找到驅動五維度三目標實現的創新源動力,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在高質量發展目標訴求下,地方政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致力于推動創新轉型升級,打造有質量的區域創新系統,全方位、全過程提升創新質量。另外,還應逐漸擺脫過去對招商引資、創新項目重復投資、低水平研發、低層次人才堆砌、低質量成果產出等的依賴,在營造優質創新環境、統籌建設高端創新基礎設施、為可持續創新過程提供機制與制度保障、激勵高水平與突破性創新成果產出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基礎性與高端性創新體系,促進創新成果價值轉化。

(3)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應遵循特定規律,不同過程創新質量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效果不同。因此,地方政府應挖掘創新質量在區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潛在效能,避開自身短板,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干預全社會創新過程并重點提升某些方面的創新質量,以此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4.3 理論貢獻

本研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提出評價區域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新思路,構建二者評價指標體系;②測量區域創新質量對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效應,并證實創新質量相對于創新投入規模對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的解釋力更強。

4.4 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間作用機制比較復雜,可能還受其它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的影響;②本研究使用截面模型,缺乏時間序列維度數據支持,未能證實創新質量與高質量發展水平間的因果聯系;③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構建的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標數量與質量上仍有待優化,如未能引入部分定性指標。因此,未來將從理論、方法、模型等多方面加以改進,以更加準確地佐證本文核心觀點與結論,從而為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猜你喜歡
維度高質量區域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分割區域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認識黨性的五個重要維度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區域發展篇
人生三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