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生態視域下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研究

2021-03-10 08:18黃曉瓊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年3期
關鍵詞:生態化集群區域

黃曉瓊,徐 飛

(1.西南交通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上海財經大學,上海 200433)

0 引言

技術與經濟發展脫節一直是我國政府、實業界及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在要素積累作用不足的背景下,技術進步成為支撐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力量[1]。因此,依靠技術進步服務于經濟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萍挤諛I憑借其智力性、創新性、高附加值和戰略性等優勢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技術與經濟脫節問題的重要抓手[3]。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2012年科技部發布的《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要著力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鼓勵科技服務機構跨領域、跨區域合作。盡管在國家及地方政府推動下,科技服務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目前仍然無法滿足實體經濟產業創新發展需求??萍挤阵w系內存在的資源分散、服務結構單一、高端服務業態較少、缺少協同互動平臺、尚未形成區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體系以及與實體經濟產業對接不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區域創新發展。因此,探索一種能有效支撐科技與產業高效銜接的科技服務發展模式,對科技服務業與區域產業集群創新化發展尤為重要。

知識生態理論為社會經濟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并逐步應用到產業創新發展研究中[4]。知識生態學由知識資源、知識服務活動、知識創新活動和知識環境組成,可以視為一個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系統成員為創造、整合及使用知識而相互作用、互動發展[5]。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是一個典型知識系統,是由多個松散耦合的知識創造主體、知識服務主體和知識需求主體在特定知識環境中形成的相對獨立、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系統,包含知識創造、知識流轉、知識物化等一系列活動。知識生態學在科技服務業中的應用為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機的、系統的、生態的研究視角,可為優化系統資源配置及促進科技服務資源創造、流轉、價值增值提供理論指導。因此,本文以科技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產業互動融合為背景,以知識生態為理論支撐,構建基于云平臺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提出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化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以期為我國區域科技服務生態治理提供新思路。

1 文獻綜述

區域科技服務發展的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聚集于發展現狀、發展水平評估、運行機理及與制造業的互動等,鮮有關于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模式的研究[6-9]。僅有的相關研究中,祁明和趙雪蘭[10]提出創新平臺、生態、外包服務、知識管理和行業標準5種發展模式;曹勇和賀曉羽[11]探討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開放式創新模式的推進機制;魏江和朱海燕[12]從支撐產業集群發展角度探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產業集群發展的互動模式;姜紅等[13]構建基于“需求分析—資源匹配—服務對接—評估反饋”良性循環的生態化科技服務模式;劉宇等[14]認為,目前知識服務模式包括政府主導型、行業協會主導型和龍頭企業主導型,并運用模糊數學評價方法構建制造業知識服務模式選擇方法;朱海燕和孫喜[15]提出基于內部培育與外部引進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雙層多元發展模式;劉順忠(2005)研究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機制;謝泗薪[16]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雙輪驅動、價值創造、動態柔性、二元創新和閉環循環為核心要素的科技服務業與現代產業發展模式。隨著信息技術與服務業的融合,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云技術、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技服務業發展中的應用。如曹嘉君和王曰芬[17]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知識創新服務應用模式;王宏起等[18]針對區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多樣化、個性化、復雜化服務需求,設計信息交互云服務模式。綜合現有文獻,目前關于科技服務業發展模式的研究還處于初始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致結論。已有研究主要圍繞科技服務體系的外部環境支撐、資源集成與分享、服務模式等因素展開,而忽略對服務對象業態特征及其與科技服務業之間融合的內在機理、科技服務系統中主體間互動關系等問題的系統性思考。

知識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一個衍生,其將生態學理論應用于知識管理領域。Por[19]率先提出知識生態的概念框架,認為知識生態系統是信息、思想與靈感、人與組織能力構成的自組織系統。隨著知識生態理論的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學者將其應用到創新相關研究中,如產學研聯盟、區域創新系統、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等。Papaloannou&Wield等[20]認為,知識生態系統包括存儲與檢索信息的組織及以多種形式管理信息流的組織,這些組織的主要工作是生產知識產品;Lansiti&levien[21]將知識生態提高到戰略高度,認為知識生態是組織戰略,并從創新源角度影響組織創新行為;Thomson&Callan等[22]基于知識生態視角,認為都市圈創新演化是由人、制度、組織、技術,以及知識創造、解釋、分配、吸收和應用等構成的復雜系統表現出的發展機制;Chen等[23]認為,都市圈創新系統是由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群落構成;Bowonder&Miyake[24]將知識管理與生態系統理論相結合,建立一個技術管理問題分析框架;崔金棟等[25]研究了知識生態視角下產學研聯盟中的知識轉移機理;湯林偉(2013)認為,知識生態系統理論為產業集聚區依靠知識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循路徑;龍躍等(2018)提出基于知識生態轉化的產業技術創新主從協調模式;姜紅等[26]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分析技術標準聯盟知識生態系統的演化機理,并提出聯盟知識生態系統治理機制。

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是以知識流為鏈接紐帶形成的知識生態系統,包含知識創新、知識流轉和知識應用等知識生態系統的主要要素。雖然目前尚未有研究將知識生態理論應用到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中,但知識生態理論在產學研聯盟、創新系統、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等領域的應用,為其在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中的應用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2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知識生態學解析

2.1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構成要素與概念模型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是一個典型知識服務生態系統,是由多個松散耦合的知識生產主體、知識服務主體、知識需求主體在特定知識環境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對獨立、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系統。系統集聚了區域內主要科技服務資源與實體經濟產業,通過供需對接,提供滿足創新需求的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并通過制度約束,實現服務參與者之間的自組織調節與自適應。云技術為基于異質平臺的資源集成與共享提供技術支持,也為企業實現更大范圍內科技服務資源的搜索與選擇提供可能性,能有效解決現有科技服務平臺規模小、資源種類少、可選服務不足、供需匹配不足等突出問題[1]。因此,云平臺的應用能促進科技服務知識流動,強化主體間的耦合共生關系,促進系統生態化發展。從知識生態學視角看,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由主體要素、客體要素和服務環境三大要素構成。

(1)主體要素包括科技服務的個體、種群和群落3個層次。區域科技服務生態系統包括專業服務生態群落和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群落,二者都由知識服務供給方、知識服務需求方、服務云平臺和服務支撐方4類種群組成。其中,知識服務供給方即科技服務行為主體,是指提供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的科技服務企業;知識服務需求方即產業行為主體,是指區域內具有科技服務需求的企業;服務云平臺是指區域內集聚大量科技服務資源與服務需求的科技服務云平臺;服務支撐方包括政府部門、知識生產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行業組織和網絡運營商等。

(2)客體要素是指科技服務主體作用的對象,即服務主體向服務需求方提供的各類科技服務,包括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服務、專業化技術服務、科技推廣與相關服務、科技信息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科技普及與宣傳教育服務等專業科技服務資源和綜合科技服務資源。

(3)環境要素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其中,內部環境包括產業集群種類、產業集群生態鏈結構、服務模式、信息化水平等;外部環境包括政策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人才環境和文化環境等。

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基本邏輯為:以創新所需各類知識、技術為出發點,依據產業集群中的創新鏈構建服務鏈,根據服務鏈整合各類科技服務資源,從而為實體經濟產業提供特色科技服務解決方案。知識是系統的核心要素,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基于知識的持續互動促進整個系統向生態化發展。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等外部知識環境要素,對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的產生、發展及演化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是系統健康運行的保障。由此得到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生態視角下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概念模型

2.2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生態特征與生態功能

2.2.1 系統生態特征

作為一個典型知識生態系統,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不僅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社會情境影響等一般生態系統特征,還有戰略性、根植性、松散耦合關系、知識依賴性、制度約束與協調等特殊性質。

(1)戰略性。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是在國家科技服務發展政策宏觀指導下構建的,是順應區域內產業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并結合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特征和科技資源稟賦等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其對區域創新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轉移體系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根植性。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種群服務行為主體和產業行為主體都具有顯著根植性,這種根植性是支持產業集群在地理空間上集聚的關鍵因素。對于科技服務系統而言,不同區域內的科技服務業與產業集群特征、政府特性、資源稟賦等都不相同,導致區域科技服務具體服務模式、實現路徑等有所差異。

(3)松散耦合關系。知識生態系統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松散耦合系統,具有參與者不斷流動、各種結構性要素松散聯系等特征[5]。協同體內各模塊在滿足系統功能、保持系統完整性的同時,內部成員之間又能自主進行價值創造。在區域科技服務生態系統中,各類參與主體之間由于價值共創而相互聯系,同時各主體又是具有自主價值創造能力且相對獨立、自我調節的個體,表現出典型的松散耦合特征。

(4)知識依賴性與服務性。知識與技術是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的戰略性要素,一方面,區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新需要大量知識支撐;另一方面,知識與技術是科技服務業存在的基礎,科技服務業以知識與技術為工具,向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生態化發展要求實現知識在供需兩端順暢流動,這樣才能保證價值共創得以實現。

(5)制度約束與協調。區域綜合科技服務可以看作一個以知識為核心要素的服務生態系統,同樣具有服務生態系統的性質,其強調制度的協作作用,認為制度和制度安排是促進、協調參與者行為及促進參與者互動的關鍵因素。

2.2.2 系統生態功能

知識生態系統是一個功能單元,通過內部知識主體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與知識環境之間的交互,完成個體和組織對知識的創造、流動、使用及價值創造。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在集成與共享各類科技服務資源的基礎上,促進知識生產、流通,并通過知識商品化,最終實現價值共創。

(1)知識生產。知識生產即知識的研究開發。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中,知識是科技服務的核心工具,主要來源于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識生產是區域科技服務的核心環節之一,知識質量決定系統演化方向,只有滿足產業需求的高質量知識,才能維持系統健康運行。

(2)知識流動。通過激發知識主體活力,促進知識在不同知識主體、知識主體與產業行為主體間進行轉移、共享和應用,使知識增值,進而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上述過程包括知識生產者、知識需求者、知識傳遞者和知識環境4個要素。知識在環境作用下通過生產者、傳遞者和消費者3類主體形成流動態勢。區域科技服務系統中的知識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隱性知識顯性化,以及顯性知識獲取、組織與供給[5]。

(3)價值共創。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中,價值流是聯系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的紐帶,價值共創是系統存在與發展的目的,需要通過一系列價值活動實現。從知識的表現形式看,知識創新過程中,知識的理論創新產生社會價值,通過使用知識創造新的科技產品,從而獲得知識的經濟價值。從知識流動角度看,科技服務系統為科技服務提供知識通道,服務過程實質上是對原有知識的整理與應用,一般不改變知識本身。該過程是為了使實體經濟產業能夠更便利、低成本地獲取知識服務,從而產生附加值流動,實現價值變現。

2.3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內部互動關系分析

2.3.1 基于知識功能生態位的主體協同關系

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科技服務以促進產業集群創新為目標,不同知識主體在服務產業創新時發揮的作用不同,因而形成知識生產者、傳遞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各自占據不同功能生態位。系統中知識的流動將不同知識主體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進行價值創造活動?;诠δ苌鷳B位的系統主體間協同關系如圖2所示。

區域科技服務生態系統中,知識生態鏈包含知識流、知識主體和知識活動3個層次。知識主體包括知識生產者、知識傳遞者、知識消費者和知識分解者,分別從事知識生產、傳遞、轉化利用和更新固化等知識活動。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中的知識活動是知識主體依據服務對象需求進行的一系列知識服務活動:在知識生產過程中,吸取舊知識、創造新知識;在知識傳遞過程中,利用區域科技服務云平臺,集聚和整合區域內各種科技服務資源,依據服務對象需求進行供需匹配,制定解決方案,提供知識服務;知識需求者在知識服務者輔助下進行知識應用,轉化為創新產出;知識分解者負責對知識進行更新、固化,并反饋給知識生產者,從而實現知識的循環利用。從科技服務角度看,知識傳遞和知識消費屬于科技服務活動,知識生產和知識分解屬于科技服務支持活動。

知識主體的功能生態位代表知識主體在系統中的功能角色定位,且同一知識主體可能具備多項功能,充當多重角色。當主體間生態位處于分離、互補或包含關系時,主體間可實現協同進化。當主體間存在生態位重疊時,相互間存在競爭關系,且重疊度越大,主體間競爭越激烈。此時,各主體會通過生態位拓展或分離降低重疊度,實現種群內主體協同進化。從知識流動過程看,不同環節上的知識主體處在不同生態位上,相互間不斷進行知識交互進而實現協同發展;處在同一環節上的知識主體生態位相似度較高,存在顯著競爭關系,同時,相互間因資源共享等因素又表現出一定合作關系。正是知識生態鏈上的這種縱向協同、橫向競合關系保證了整個生態系統的有序、健康運行。

圖2 基于功能生態位的系統主體間協同關系

2.3.2 基于知識流動的產業耦合共生關系

從產業層面看,科技服務業和實體經濟產業是區域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的核心種群,兩者間的耦合共生關系是系統健康運行的根本支撐??萍挤諛I的作用在于憑借其強大的產業滲透能力,通過利用其知識和技術服務解決產業創新鏈缺口的銜接問題??萍挤真準菄@創新鏈形成的,包括研發服務類、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類、科技成果加工服務類和應用及產業化服務類等基本服務活動,還包括貫穿于整個創新鏈的技術支持服務、信息支持服務、人力資源支持服務、投融資服務等輔助性服務活動??萍挤债a業與實體經濟產業之間的耦合共生關系表現為:一方面,區域內產業行為主體創新需求為科技服務行為主體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拉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科技服務業立足于產業創新的知識需求,通過為產業行為主體提供專業化創新需求解決方案,填補創新鏈缺口,進而保證產業創新化發展與轉型升級。由此可見,知識流轉是兩者間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通過供需有效匹配滿足各自需求,進而實現兩者的耦合共生發展,如圖3所示。

3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

3.1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

區域科技服務生態系統是由科技服務主體、客體及環境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主要功能是通過集聚與優化科技資源、促進交互、強化主體間協作關系及提供智能服務等方式,促進科技創新及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實現價值共創。根據對主體間協同關系與產業間耦合共生關系分析可知,區域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的關鍵在于促進服務主體差異化發展,提升主體間的協同合作能力并有效銜接供需,從而強化產業間的耦合共生關系。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新媒體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企業實現更大范圍內科技服務資源的搜索與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在微觀層面,云平臺的應用能夠提高服務主體活動效率,促進各個服務環節有效銜接;在宏觀層面,云平臺能有效銜接供需兩端、促進知識流通、降低創新成本、加快創新速度、提高創新效益,從而加快技術轉移和產業化進程。

圖3 科技服務產業與實體經濟產業耦合共生關系

從知識生態理論角度看,基于云平臺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基本邏輯為:綜合考慮區域環境、產業集群特征、科技資源分布、政府作用等多方面因素,通過云平臺的應用,解決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集聚與供需匹配、業務協同和主體互動等問題,從而促進微觀層面的個體互動,強化中觀層面的產業間耦合共生關系,實現宏觀層面的區域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由此,構建基于云平臺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化發展模式(見圖4),并從行為主體、服務資源和支撐環境3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圖4 面向產業集群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化發展模式

3.1.1 生態化發展模式的行為主體

(1)產業行為主體。傳統區域產業集群的生態鏈結構包括輪軸式產業集群、多核式產業集群和網狀式產業集群。不同產業集群的內部結構、企業間技術依賴關系等有所差異,需要結合產業集群特征與實際需求,應用不同服務模式,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區域產業體系形成。

首先,輪軸式產業集群源于產業鏈的分解分工,核心企業通過業務外包從而促成產業集群。核心企業與外圍企業不僅存在生產方面的合作,還會在技術創新上開展合作,且邊緣企業對核心節點存在“技術權力”依附,而這種依附關系導致邊緣企業出現“低端陷阱”“貧困增長”等問題,這已經成為輪軸式產業集群能否維系的關鍵問題。由此可見,科技服務的關鍵是提高外圍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的創新能力,進而促進整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因此,采用“梯度培育、精準服務”的服務模式,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服務需求,通過精準服務模式,做強、做大、做優各細分領域重點企業,從而提升產業整體層次和創新能力。

其次,多核式產業集群中,由于核心企業處于一個有限的市場環境中,導致過度競爭,同時由于少數核心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和獨立發展,造成核心企業間的直接分工與合作減少,使得核心企業與隸屬于核心企業的中小型企業出現從零配件、中間品到產品的重復生產,技術研發各自為戰,缺乏近距離分工,最終造成企業運營成本上升及資源配置不合理??梢?,多核式產業集群中,核心企業主導集群內的技術創新、分工合作和資源分配等。因此,采用聚核方式,通過重點服務核心企業,促進核心企業創新發展,并實現相互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進而帶動其它企業間的差異化和合作創新發展,這也是針對多核式產業集群采取的主要科技服務模式。

最后,網狀式集群主要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通過市場網絡連接起來的專業化中小企業起主導作用。網狀式產業集群主要依靠私人關系維系,在這種非擴展信任的網絡中,企業間合作半徑小、競爭激烈,網絡關系不穩定,形態非常松散,容易導致惡性競爭。此外,由于網狀式產業集群內技術或技能被剽竊模仿的可能性大,導致群內企業存在“搭便車”行為,在其它企業推出新產品后進行模仿創新或無差異跟隨,甚至推出假冒偽劣產品。網狀式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是要形成一個分工有序、協作密切的聯合體,打造顯著的“一區一業”特色。因此,網狀式產業集群科技服務的關鍵在于依據各細分區域資源基礎和產業分工體系,圍繞產業創新鏈,實施從產品研發到市場化應用的一體化科技服務,從而促進產業集群內部勞動分工變遷、企業間合作創新關系強化。

(2)科技服務行為主體。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化發展模式中,科技服務業各細分業態之間既分工獨立,又彼此交互。從產業創新角度看,科技服務各細分業態需要圍繞創新鏈,形成以“研究開發—技術成果轉化/轉移—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創業孵化)”為主線,輔之以科技咨詢、技術檢驗檢測、科技金融、知識產權和科學技術普及等其它科技服務業態的科技服務價值鏈??萍挤諆r值鏈中,系統不斷發展演化,促進鏈中各知識主體基于自身優勢進行分工,形成不同功能生態位,相互間產生基于知識的依賴性。對于大多數科技服務企業而言,自身科技創新資源相對缺乏,需要借助外部互補資源共同應對市場競爭。

(3)主體間互動??萍挤债a業與實體經濟產業之間的耦合共生關系表明,如果要強化科技服務業在實體經濟產業創新中的作用,需要提升相互間的耦合共生強度。知識與技術的供需關系保證了兩者耦合共生,因而需要通過有效銜接兩者的知識供需從而強化共生關系。云平臺為有效銜接供需兩端提供了實現工具,不僅能激發服務端的輸出能力,還能不斷激發需求端的輸入能力?;谠破脚_的知識服務行為主體與產業行為主體的耦合共生模式如圖5所示。

圖5 基于云平臺的服務行為主體與產業行為主體互動模式

云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將科技服務主體擅長的科技服務與產業行為主體的知識需求進行智能匹配、精準對接,雙方以購買服務、協議定價、競標等方式達成合作、完成交易,實現自主、便捷、高效的全域科技服務。

3.1.2 生態化發展模式的資源集聚與共享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絕大多數區域科技服務資源集中在各類區域子服務平臺和專業科技服務資源平臺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快速、高效、低成本獲取這些資源?;谠破脚_的科技服務生態系統,能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資源的集成、整合升級、深度挖掘與共享,為產業科技服務需求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因此,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中的資源集聚與共享模式表現為,利用第四方云平臺,在原有各類區域子服務平臺和專業科技服務資源平臺一次集成的基礎上,實現二次集成,再逐步帶動其它少數閑散資源集聚,從而實現一體化集成與共享,如圖6所示。

3.1.3 生態化發展模式的支撐環境

政策環境、知識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人才環境、文化環境等構成了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支撐環境。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中,基于政府行政權力和管理資源優勢,采取引導、懲罰、規范或資源調配等措施構建政策支持體系;基于高校、科研院所及知識要素資源與實體經濟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構建知識創造支持體系;基于科技服務平臺服務機構與產業支持的關系,構建服務技術支持體系;基于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與實體經濟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構建協同支持關系。最終形成“官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支撐生態鏈,如圖7所示。

3.2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的運行機制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要求促進個體層面的科技服務協同活動和產業層面的融合、資源集成與共享及支撐生態鏈的構建,這就需要由共享機制、協同機制、運行監控與反饋機制及制度約束與協調機制構成的運行機制保障系統生態化發展態勢。

(1)共享與交互機制。依據“開放共享、優化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思路,不僅要實現科技服務資源的集成與共享,還需要實現服務需求信息的整合與共享??萍假Y源的集成與共享是系統運行的關鍵環節,包括資源集聚、整理、發布等;服務需求的整合與共享是指借助云平臺實現對各類需求信息的獲取、識別、描述、分類,同時基于大數據技術實現需求挖掘、服務智能推送等智能管理功能。此外,通過云平臺提供的交互平臺,滿足各類主體的信息交流、互動溝通和現場決策等需求。

(2)協同機制。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需要實現區域協同、科技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產業之間的協同、跨平臺業務流程協同等。建立區域內政府間協調磋商機制,引導產業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格局。運用云技術、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面向不同實體產業創新需求的供需匹配模型,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同時,利用支持服務集成的業務流程融合技術,通過協同業務分解、業務分類、建立模型、模型抽象和集成組合等,構建柔性業務關聯框架模型,支持業務插件即插即用,實現平臺的松散耦合和可擴展性。此外,基于跨平臺服務聚核技術,構建支持業務流程融合的業務協同體系。

(3)運行監控與反饋機制。監控系統運行狀態并實時評價和反饋,包括運行監管、風險預警、績效評價、狀態反饋等。對區域科技服務系統運行中的資源、服務活動、組織管理等各方面進行監督,及時預警潛在風險點;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體系;設置問題反饋流程。

(4)制度約束與協調機制。通過構建制度約束與協調機制規范參與者行為,維持系統共生關系穩定,包括外部環境的制度約束和內部系統的制度安排。外部制度約束主要是指現行各類法律、法規和行業制度等;內部制度安排是指為維護系統正常運行而設定的內部成員制度約束與協調機制,包括準入制度、交易規則、利益分配規則、數據規范等各種規范和制度。

圖6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資源一體化集成與共享模式

圖7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支撐生態鏈

4 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應用案例

4.1 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發展背景

成渝城市群是中國第5大國家級城市群,處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與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極具發展潛力。當前,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產業梯度轉移困難、處于價值鏈高端的服務業發展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成渝城市群經濟發展。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對于推動四川和重慶兩地科技資源共享共用,促進成渝經濟圈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在此背景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推進科技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為主線,應用綜合科技服務云平臺,集聚科技資源,創新發展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業,促進成渝城市群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進而為實體經濟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支撐。

4.2 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

根據成渝城市群產業發展現狀,其區域科技服務系統重點是為汽車、物聯網、集成電路、工程機械和生態環保等裝備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供智能化科技服務支撐,通過構建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臺,二次集成重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成都工業自動化科技服務平臺、成都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等各子平臺及專業服務平臺上的資源;通過制定接口標準、數據標準、資源標準和服務標準等實現異質資源集成與共享;提供平臺交互、智能推送、業務協同等智能化服務。依據科技資源分布特點、產業關聯程度、企業集群結構模型等構建如圖8所示的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

成渝地區科技服務發展重點面向川渝兩地的高新區、國家科技服務業試點區域和國家開發開放區,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在成渝城市群內,各級政府通過創新券、優惠政策、產業規劃等方式助力科技服務業發展,同時通過完善法律法規,規范服務市場;各高校、科研院所為科技服務提供知識創新智力支持;科技云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四川省檢驗檢測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為科技服務提供服務協同支持;四川現代服務科技研究院、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為科技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由此,形成由政府、知識創新支持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協同支持體系構成的科技服務支撐生態鏈。

以汽車產業為例,成渝城市群汽車產業表現為典型的輪軸式產業集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本地整車配套多從省外采購,本地配套企業難以進入整車配套體系;私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器、汽車電子等核心關鍵零部件缺失嚴重,產業鏈條不完整;汽車產業鏈后端層面的汽車回收、物流、金融等發展相對滯后。為此,成渝城市群建立了汽車產業科技服務子平臺,通過構建服務商資源庫,集聚區域內主要科技服務資源,提供汽車產業研發設計、檢測檢驗、創業孵化、科技金融一體式解決方案,特別是針對產業發展瓶頸,提供發動機、變速箱、轉向器等關鍵零部件從研發設計、檢測檢驗到市場化的專業服務。同時,為推動科技服務業與汽車產業融合發展,各級政府通過發放創新券、制定優惠政策、編制汽車產業規劃等方式助推創新協作;聯合組建成渝地區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加強兩地汽車產業交流合作;集聚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測測試科技有限公司、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主要科技服務供應商;著力引進龍頭企業和補鏈強鏈項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發展。目前,通過加強產業配套合作、加速新興產業集聚、推動技術創新協作、共享科技服務資源、營造協同發展氛圍等舉措,成渝城市群汽車產業與科技服務業基本形成了協同互動的生態化發展格局。

圖8 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模式

5 結語

本文運用知識生態學理論解析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結構、構成要素、生態特征、生態功能及系統內部個體層面與產業層面的互動關系,提出行為主體合理的知識生態位和相互間的協同互動,能夠促進科技服務業圍繞實體經濟產業形成橫向競合、縱向耦合共生的生態化發展態勢。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化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從行為主體、資源和支撐環境3個方面解構該模式,并提出由共享機制、協同機制、運行監控與反饋機制及制度約束與協調機制構成的運行機制。此外,以成渝城市群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為例,驗證本文理論與觀點。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建立并完善區域內政府間協調磋商機制,包括建立與完善區域內同級政府及上下級政府間的溝通與協調長效機制。不同行政區域間的產業發展規劃、資源集成與優化配置、政策制定等都需要政府進行溝通與磋商,以免造成產業同質化、資源割裂、政策不一致等問題。上級政府要作好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規劃,統一協調和分配各類科技資源。

(2)制定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發展規劃。結合區域發展規劃、資源稟賦、科技服務業現狀、產業發展需要等,制定區域科技服務系統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的定位、功能、內容、總體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等。建立與完善管理體系,加強系統生態化發展的過程管理,建立合理的監督、反饋和協調機制。

(3)建立科學合理的引導機制。政府應認清并高度重視其在區域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其行政權力和管理資源優勢,促進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及科技資源集聚與合理分配。采用創新券、違約懲罰、完善法律體系等各種引導性、懲罰性或規范性措施,引導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

(4)深度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知識創造、流通與應用打造完備通道。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對接合作,搭建政府、高校與企業間科技合作“無縫對接”平臺;優化產學研合作環境,為校地企合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進產學研項目合作,優先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申報的項目或聯合創辦的研發機構,大力推進項目成果產業化。

本文僅對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缺少對系統生態化發展內在機理與運行效果的評價。未來可從企業協同和產業耦合共生兩個方面深入研究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系統生態化發展的內在機理,同時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體系,為區域綜合科技服務生態系統運行效果評價提供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生態化集群區域
成都市第十八中學校 建民族共同體 促生態化發展
皖北“民間藝術之鄉”生態化發展機制
分割區域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設計
區域發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蘇州市體育生態化發展保障體系研究
生態化生存:“打群架”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