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來者劣勢研究脈絡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2021-03-10 08:18張宇婷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年3期
關鍵詞:外來者劣勢跨國公司

張宇婷,孫 換

(安徽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0 引言

跨國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來自東道國政府、消費者、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的歧視性對待,因而相對于當地企業,跨國公司需要支付額外的經營成本。Zaheer[1]將這一現象概括為外來者劣勢(Liability of foreignness,LOF),并認為外來者劣勢是企業國際化成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事實上,無論投資來自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源于制度、文化沖突以及價值觀差異等造成的外來者劣勢是大多數跨國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對中國企業尤為突出。因此,明晰外來者劣勢的影響因素,進而尋求有效的克服路徑,成為當前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圍繞外來者劣勢的理論基礎[1-2]、影響因素[3-6]以及克服策略[7-8],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嘗試與探索,但在兩個方面還存在可供拓展的研究空間。一方面,梳理外來者劣勢研究脈絡的文獻有限。既有研究較為分散且多側重剖析影響外來者劣勢的主要因素,僅有的幾篇綜述類文獻[9-10]時間偏早。隨著研究進程與深度的變化,有必要對現有相對分散的文獻進行再梳理,以把握研究脈絡,探尋新的研究切入點。另一方面,缺乏利用統計軟件客觀反映熱點與趨勢的定量研究。與大多數研究領域相類似,有關外來者劣勢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的相關文獻仍以定性研究為主,鮮有基于統計軟件的定量分析。作為當前廣受學者青睞的研究工具,CiteSpace不僅可以有效規避定性分析帶來的主觀問題,且其圖文并茂的特性更有助于研究熱點與趨勢清晰展示。

本文以2008—2020年中英文文獻為基礎,運用CiteSpace軟件,嘗試從發文量、國家、期刊、機構、作者、關鍵詞等方面對外來者劣勢的現有研究進行可視化對比分析,以期在厘清外來者劣勢研究脈絡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外來者劣勢動態演進研究框架,揭示外來者劣勢研究熱點和趨勢,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表現在:首先,運用可視化計量分析軟件,梳理外來者劣勢的研究脈絡。CiteSpace因其功能強大、圖譜清晰易懂,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圖書情報、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本文運用該軟件,分析外來者劣勢的研究現狀、熱點及趨勢,彌補了既有綜述文獻定性研究的局限。其次,構建了一個外來者劣勢研究演進理論框架。在文獻梳理基礎上,本文分別從理論溯源、界定與測量、影響因素和克服策略4個方面,構建一個外來者劣勢動態演進研究框架,不僅可以清晰展示外來者劣勢的研究脈絡與演進過程,也有助于明晰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豐富和完善外來者劣勢研究體系。

1 研究設計

1.1 數據來源

為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說服力,本文分別選取2008—2020年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數據庫和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進行全文字段搜索,并對檢索得到的文獻進行手工篩選,剔除部分會議報告、書評、作者缺失以及嚴重不相關的文獻,共得到用于分析討論的英文文獻239篇,中文文獻377篇。

1.2 研究方法

相較于以往較為主觀地歸納總結熱點和趨勢,CiteSpace主要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得出直觀圖譜,其分析結果更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本文在對初始數據進行清洗的基礎上,先從發文量、國家、期刊、機構和作者等方面分析外來者劣勢研究發展現狀,然后結合高頻和突現關鍵詞分析,剖析外來者劣勢的研究熱點及趨勢。

2 外來者劣勢研究現狀

2.1 發文量分析

發文量是判斷某領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也是預測未來趨勢的一個參考標準。通過樣本數據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外來者劣勢研究總體發文呈現逐年遞增態勢(見圖1)。國外發文量增速相對平穩,而國內發文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呈迅猛增長態勢。同時,結合發文量與發文時間看,國外發文量在2008年就已達10篇,而國內僅1篇,表明國外研究起步較早,但自2014年以來,國內發文量超過國外,且差距逐年拉大,可以初步判斷,我國外來者劣勢的研究熱度不斷上升。

圖1 外來者劣勢研究發文量對比

2.2 發文國家分析

將英文樣本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選擇Country后得到發文國家共現圖譜(見圖2)。圖2中,節點圓圈大小表示該國發文數量,一般而言,當節點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時,表明其在該領域的影響力較高。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連線越粗,合作越頻繁。

圖2 外來者劣勢研究發文國家共現圖譜

由圖2可知,美國、英國、中國位列該研究領域前3位。美國處于核心地位,且與其它大部分國家都開展合作研究;中國雖位列第3,且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有合作,但合作頻次較少。

此外,本文根據軟件中統計的高頻和高中心性發文國家信息可知,從發文國家看,排名前8的多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僅中國入圍,可以認為該研究領域,發達國家仍是主導。從發文量看,美國以77篇文獻數量居榜首,貢獻突出。中國以33篇文獻數量排名第3,是亞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唯一代表。從發文國家中心性看,英國、加拿大、美國和丹麥的中心性大于0.1,表明其文獻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2.3 學術期刊分析

基于參考文獻進行的共被引分析是CiteSpace最突出的功能,鑒于中國知網導出的數據信息中缺少參考文獻,本文只對英文數據進行共被引分析,并主要分析高頻與高中心性共被引期刊。

觀察軟件統計的高頻期刊被引頻次信息可知,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處于領先地位。觀察中心性可知,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等期刊在該研究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綜合被引頻次與中心性發現,只有Organization Science同時具有高被引頻次和高中心性,說明該領域高被引期刊的影響力還有待加強。

雖然中文期刊的共被引分析受限,但仍然可以嘗試通過計算核心區期刊彌補其不足。Egghe于1990年提出的布拉德福核心區期刊計算公式,在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r0=2ln (eE·Y)

(1)

其中,r0為核心區期刊數量,E為歐拉系數0.577 2,Y為最大載文量期刊的文獻數量。通過統計得出,中文外來者劣勢研究最大載文量期刊的文獻數量為21篇。進一步借助公式(1)計算得出r0約為8,說明載文量在前8位的期刊屬于核心區期刊,本文基于核心區期刊信息進行以下分析。

從載文量看,《世界經濟研究》、《外國經濟與管理》和《管理世界》的載文量位居前三甲。從影響因子看,核心區期刊均較為權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內外來者劣勢研究正逐漸被重視。從期刊屬性看,管理類期刊偏多,說明雖然外來者劣勢研究是一個涉及戰略管理與國際商務的交叉領域,但多數學者仍從管理學視角展開分析。

2.4 研究機構分析

通過CiteSpace的Institution功能,可以得到外來者劣勢研究的機構合作圖譜。節點越大,說明機構發文量越多,連線越粗,說明機構間合作越頻繁。本文根據圖譜統計了高發文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信息,如表1所示。

結合表1與圖譜信息可知,機構數量方面,相比國外,我國外來者劣勢研究機構近幾年不斷涌現。機構合作方面,國內外機構整體合作比較分散,我國合作機構間的連線均較細,說明我國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機構發文數量方面,國外節點較大的有York University和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國內的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表現突出。機構屬性方面,國內外高發文量的研究機構大多為高校,說明高校在外來者劣勢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2.5 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對研究深度與研究廣度的貢獻非常重要,剖析核心作者的代表性作品有助于學者們了解該領域研究演進過程。本文也只對英文文獻核心作者進行共被引分析,并依此整理高頻與高中心性共被引作者信息(見表2)。

根據表2可知,Zaheer以196次成為被引頻次最高的作者,在該領域的貢獻最大,Johanson和Hymer分別居第二、三位。觀察中心性可知,Johanson、Hymer、Dunning均大于0.1,說明三者是外來者劣勢研究領域的關鍵人物。雖然中文數據無法進行共被引分析,但可以通過計算核心作者分析主要高產作者。既有的377篇中文文獻共涉及584位作者,按照普賴斯定律的解釋,同一主題中,半數論文為一群高生產能力作者所撰,這一作者集合在數量上約等于全部作者總數的平方根。由此,可以判斷發文量排名前24位(發文量為5篇及以上)的作者屬于核心作者。又由于發文量為5篇或6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8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排名前10的高產作者(見表3)。

表1 外來者劣勢研究高發文機構排名

從發文量看,杜曉君以12篇文獻量位居榜首,黃勝、陳巖等緊隨其后。從合作情況看,高產作者中只有杜曉君和楊勃來自同一研究機構,并以兩人為核心形成了最大的合作網絡。按照洛特卡定律的解釋,當某領域撰寫1篇論文作者的數量占所有作者數量的比重小于60.79%時,說明形成了穩定的作者群。本文統計結果中發文量為1篇的作者高達448人,占總人數的76.71%,遠大于60.79%,說明我國外來者劣勢研究尚未形成穩定的作者群。

表2 英文外來者劣勢研究高頻與高中心性共被引作者

表3 中文外來者劣勢研究領域發文量排名前10的高產作者

3 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3.1 研究熱點

關鍵詞對文獻的精準提煉和高度概括作用,使得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研究熱點。本文分別從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兩個方面對外來者劣勢研究的主要關鍵詞進行分析,并最終歸納總結國內外研究熱點。

3.1.1 關鍵詞共現分析

CiteSpace軟件中其它設置不變,Node Types 欄選擇Keyword,得到外來者劣勢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其中,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出現次數越多,節點之間的連線越粗,說明兩個關鍵詞的關聯度越高。對比國內外關鍵詞共現圖譜發現,相較于國外文獻,國內研究不僅節點少,各分支連線的關聯程度也較弱,說明國內相應研究還應在研究范圍、研究緊密性和研究深度等方面有所加強。

根據可視化信息,整理得到外來者劣勢研究高頻關鍵詞(見表4)。高頻關鍵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現有研究方向,中心性意味著關鍵詞在領域內的影響力。一般地,當關鍵詞的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時,說明該關鍵詞是本研究領域關鍵節點。

由表4可知,國外在Liability、Performance、Strategy等方面的研究較為熱門,而國內的熱點詞匯集中在對外直接投資、制度距離、跨國并購和績效等。從中心性看,Performance、Foreignness、Impact、Innovation等為國外研究關鍵節點,跨國并購、對外直接投資、績效和制度距離等是國內研究關鍵節點。從研究范圍看,國外研究的①、②、③、④分布相對均衡,國內研究則側重于②,即更多關注外來者劣勢的影響因素與克服策略。從關鍵詞首次出現年份看,國外大部分關鍵詞集中出現在2008—2010年,國內則多集中于2011年之后。

3.1.2 關鍵詞聚類分析

CiteSpace提供的聚類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分別反映了聚類圖譜的顯著性和同質性。當Q>0.3時,意味著劃分的社團結構顯著;當S>0.5時,表明聚類合理[10]。本文分別對國內外文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識別到6個外文聚類和7個中文聚類(見表5)。其中,外文聚類的Q值為0.333 6, S值為0.609 2,說明聚類合理有效;中文聚類的Q值為0.547 8, S值為0.585 1,說明聚類同樣合理有效。

同時,聚類編號越小,說明聚類規模越大。若聚類規模相同,輪廓值越接近1,聚類中的成員越相似,同質性越高??紤]到當聚類規模較小時,高同質性無意義,本文剔除規模小且輪廓值均為1的聚類#6、#7。

結合表5與聚類統計信息可知,國外研究側重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影響因素和克服策略,國內研究強調外來者劣勢的研究方法、影響因素與克服策略。在聚類規模方面,國內外相差較大,英文最小聚類規模仍大于中文最大聚類規模,說明我國關鍵詞之間的組合簡單,聯結更為松散。就聚類平均年份而言,國外聚類年份集中在2012—2015年,國內聚類年份集中在2015—2019年,表明我國研究多是基于國外學者已探索且逐漸成熟領域的進一步拓展。

3.1.3 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厘清外來者劣勢的演進脈絡,結合前文研究熱點分析,本文嘗試構建一個包含理論溯源、基本界定與測量、影響因素與克服策略的外來者劣勢研究框架,如圖4所示。

(1)外來者劣勢理論溯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大致沿著“企業—國家—區域”的演進過程,從不同理論視角解讀外來者劣勢。企業層面的理論視角認為,跨國公司利用自身優勢或不同戰略選擇可以克服外來者劣勢,如壟斷優勢論[11-12]、資源基礎觀[1-2]、戰略理論[5,8,13]和組織學習理論[7,14-15]等。國家層面的理論視角認為,可以通過縮小兩國之間的制度距離克服外來者劣勢,如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可以選擇與母國制度環境相似的國家作為東道國[4,16],進而弱化外來者劣勢的影響。區域層面的理論視角強調集聚方式的選擇有利于克服外來者劣勢。當跨國公司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或聯盟區域運營時,其面臨的外來者劣勢常表現出差異,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不同集聚方式降低外來者劣勢[17-18]。

圖3 外來者劣勢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4 外來者劣勢研究高頻關鍵詞

(2)外來者劣勢界定與測量研究。Hymer[11]提出異國經營成本概念,并認為相對于當地企業,跨國公司在進入東道國時,不僅難以獲取所需信息,也會受到來自東道國政府、消費者和供應商等多方面的歧視,因此需要支付額外成本才能生存下去;Zaheer[1]基于Hymer[11]的發現,首次采用外來者劣勢描述這一現象。

關于外來者劣勢界定的討論,如何對其進行測量一直是難點。既有測量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采用直接指標測量,如績效[1,19]、X-效率[20]、生存率[21]、退出率[22-23]、勞工訴訟率[24]、股票抑價[25-26]等。另一種方法是選取代理變量進行間接測量,如信息不對稱與合法性缺失[15]、地理距離[27]、制度距離[28-30]等。顯然,采用直接指標進行測量的國外文獻較多,而國內文獻受限于數據可得性等原因,多采用間接指標進行測量。

(3)外來者劣勢影響因素研究?,F有外來者劣勢影響因素研究可以劃分為企業、國家、區域和個人層面的分析。

首先,企業層面的影響因素大致包括企業資源稟賦、戰略管理和組織學習行為。資源稟賦分析多集中于發達國家企業,認為跨國公司擁有的資源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抵消外來者劣勢[2,26,31]。戰略管理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在進入東道國過程中的戰略選擇會間接影響外來者劣勢[9,32-33]。組織學習理論指出,組織學習行為也有助于跨國公司累積經驗,適應東道國制度與環境,從而克服外來者劣勢[14-15,34]。

其次,國家層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制度距離、文化距離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制度距離對外來者劣勢影響的研究比較成熟,很多學者認為兩國間制度距離是引致外來者劣勢產生的原因[4,35]。許多學者在研究制度距離對外來者劣勢的影響時,將文化距離視為制度距離的一部分[36-38]。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應該將文化距離和制度距離放在同等高度,并指出文化差異會導致外來者劣勢[39-40]。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拉近了國家間的心理距離,也使得國家之間的交通更加便利,從而間接降低跨國公司運輸成本。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來者劣勢[41-42]。

再次,區域層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區域間多樣化、產業集聚等。如Qian等[17]區分了國家與地區層面的外來者劣勢,發現區域間多樣化正向影響地區外來者劣勢;肖文等[43]更加關注我國傳統生產企業,認為其可以通過產業集聚優勢減弱外來者劣勢;張宇婷等[18]發現,多樣化集聚負向影響外來者劣勢,專業化集聚與外來者劣勢呈倒U型關系。

表5 外來者劣勢研究關鍵詞聚類

圖4 外來者劣勢研究框架

最后,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包括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國際化經驗。企業家個人特質,如創新精神、國際化經驗、海外學習和工作背景等都會影響企業核心價值觀和文化氛圍,并通過經營管理決策間接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44-46]。

(4)外來者劣勢克服策略研究。如何克服外來者劣勢是該研究領域的落腳點?,F有研究大致從企業自身因素、企業所處外部環境和企業家因素3個方面剖析外來者劣勢的克服問題。

從企業自身出發,學者們討論了通過利用企業隱性技能、制定恰當戰略和提高組織學習能力等克服外來者劣勢的策略??鐕究蓱{借特有的隱性技能削弱在東道國遭受的外來者劣勢,但這更適用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1-2,47]??鐕疽部梢酝ㄟ^制定綜合區位選擇、進入模式等正確戰略決策弱化外來者劣勢[5,8]。當然,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提高國際化知識與東道國制度規范的學習能力削弱外來者劣勢[7,15,29]。

從企業所處外部環境出發,學者們發現,通過制度同構和加強文化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外來者劣勢。一方面,通過模仿同構可以減弱外來者劣勢的影響[4];另一方面,通過促進文化交流削弱可能遭遇的外來者劣勢(Morris等,2014;杜曉君等,2014)。

從企業家和員工角度出發,學者們認為,提高企業家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經驗可以削弱外來者劣勢。如Bloodgood等(1996)、Peredo等(2004)發現,豐富企業家的海外學習和工作背景,或選擇具有創新能力和豐富國際化經驗的管理者作為企業高管,可以有效規避外來者劣勢;Stoyanov(2018)強調,企業家可以通過積極參與東道國海外華僑網絡,彌補自身外來者劣勢。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外來者劣勢的克服研究多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對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關注不足。事實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不僅會面臨外來者劣勢,還可能遭遇新興經濟體劣勢。因此,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只有通過培養學習能力和轉換思維方式,才可能在克服外來者劣勢和新興經濟體劣勢上有所突破,這也意味著克服外來者劣勢對于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更為關鍵。

3.2 研究趨勢

突現強度能夠表征某一研究領域特定周期內最先進、最活躍、最具有潛力的熱點話題。本文通過對第一類變量的關鍵詞突現分析,結合時間線視圖(Timeline),較為客觀地分析外來者劣勢領域研究趨勢。

3.2.1 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分析

外來者劣勢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如圖5所示。其中,年份從左到右在其上方排列,聚類標簽左邊標記的是聚類包含的關鍵詞,左邊橫線中實線表示聚類關鍵詞開始增多,虛線表示聚類尚未形成或者開始冷卻。

圖5中,從聚類時間看,2008年國外研究就已形成6個聚類,而國內于2011年才形成聚類#1、#3。從聚類熱度看,國外6個聚類的研究熱度均持續時間較長,且聚類#4、#5至今仍保持較高的研究熱度;國內研究中聚類#0、#1時間跨度最長,其它聚類的研究熱度隨時間遞減。

根據圖1、5和表4的內容,結合國內研究實際,可以大致將我國外來者劣勢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8—2011年)為萌芽期,伴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學者開始逐步嘗試討論外來者劣勢與跨國公司績效的相關問題,為進一步實現跨國公司“走出去”提供理論支持;第二階段(2012—2014年)為成長期,主要是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外來者劣勢研究也逐漸增加,且對外直接投資、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等與外來者劣勢的關系成為研究熱點;第三階段(2015年以后)為爆發期,這一時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國家層面,企業創新績效、吸收能力、區位選擇和進入模式等相關研究日益深化,其中如何獲取合法性進而克服外來者劣勢引起不少學者關注。

3.2.2 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度表示階段時間內研究熱點的活躍程度,突現時間段中,開始和結束年份是指節點引用量出現較大轉折的時間點,表明研究出現新的趨勢。本文通過對中英文文獻進行關鍵詞突現檢測,分別得到13個和10個突現關鍵詞(見表6),體現了國內外研究趨勢的階段性轉變。

由表6可知,國外突現度最強的關鍵詞是Knowledge,國內突現度最強的關鍵詞為跨國公司。從突現詞起步時間看,國外研究早于國內研究。從影響周期看,國外研究中排名靠前的突現詞影響周期均在5年左右,而國內排名靠前的突現詞影響周期較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外研究更具持續性,研究也更加深入。其中,國外影響周期最長的突現詞為Strategy和Entry(6年),主要涉及外來者劣勢企業層面影響因素,而國內外資企業(5年)的影響周期最長,其次是跨國公司(4年),兩者均是外來者劣勢的主要研究對象,表明國內外研究趨勢的關注點稍有差異。

從突現時間段看,國外2008—2011年的突現詞為Strategy、Entry、Knowledge、Survival,2012—2016年的突現詞為Institution theory、Model、Perspective、Ownership,2017—2020年的突現詞為China和Legitimacy??傮w上遵循外來者劣勢研究發展進程,從基于不同視角研究影響因素過渡到探究克服策略。國內在2012年之前的突現詞有制度理論、績效、跨國公司、進入方式等,2012年之后包括雙邊投資協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海外并購、合法性等,這段時間突現的關鍵詞可能與我國提出的“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有關,間接表明我國理論研究與國家方針政策聯系緊密。值得注意的是,Legitimacy和扎根理論為2020年的突現詞。因此,未來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在進行國際交易時,如何克服外來者劣勢、獲取合法性將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運用扎根理論也可能是新的趨勢。

圖5 外來者劣勢研究時間線

表6 外來者劣勢研究突現關鍵詞

4 研究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到國際化競爭中,而在企業國際化過程中,跨國公司不可避免地遭遇外來者劣勢,掌握其研究進展并客觀預測其發展趨勢,不僅有助于豐富外來者劣勢的研究體系,也能為跨國公司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本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從發文量、發文國家、學術期刊、研究機構、核心作者及關鍵詞分析等多個方面,梳理外來者劣勢研究的現實特征、主要熱點和發展趨勢。通過前文分析和討論,得出如下結論:

(1)國內外熱點的研究視角有所差異。根據研究熱點的對比分析結果可知,國內外熱點的研究視角大不相同,國外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如跨國公司績效、組織學習、進入模式、創新等,國內則注重國家層面研究,如制度距離、文化距離、“一帶一路”倡議等。此外,國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外來者劣勢的影響因素和克服策略兩方面,國內則側重外來者劣勢的影響因素研究。

(2)國內外來者劣勢研究起步較晚且尚需深化。通過發文量對比分析結果可知,國外外來者劣勢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并逐漸開始向外來者劣勢對跨國公司績效、戰略和創新等的影響方面深入;而國內在2008年才逐漸有學者嘗試開拓外來者劣勢研究領域,且早期文獻多側重對國外文獻的梳理與歸納,并未聚焦到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同時,國內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內容、范圍和層次尚待深化。

(3)國內研究的機構間與學者間均未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國內外機構的合作圖譜顯示,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研究機構投入到外來者劣勢研究中,但機構間聯系較為松散,仍未形成較為緊密的合作網絡。同時,根據我國學者現有合作情況看,國內學者間不僅沒有密切合作,也未形成穩定的作者群。未來希望能夠通過增進交流與合作,實現外來者劣勢研究的縱深發展。

(4)關注合法性獲取問題與扎根理論。根據突現關鍵詞的分析結果可知,近幾年突現關鍵詞主要包括合法性和扎根理論。結合高頻關鍵詞與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可知,學者們自2015年開始關注合法性并進行深入探究,至今仍保持較高熱度,主要以跨國公司、新興經濟體和利益相關者等為研究對象,將合法性與制度距離、跨國并購、國際化經驗、進入模式、知識轉移、戰略、企業社會責任和來源國劣勢等多個關鍵詞關聯。因此,跨國公司如何獲取合法性可能成為未來研究趨勢。同時,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采用扎根理論分析管理問題,結合前文突現關鍵詞分析,將扎根理論與外來者劣勢研究相結合同樣值得關注。

4.2 研究展望

(1)挖掘研究方法。既有研究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系統GMM、傾向得分匹配法、PPML等,其中回歸分析應用較多。未來研究可以嘗試進一步挖掘研究方法,探尋更具創新性和契合研究主題的新方法。比如,近幾年興起的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CA),該方法通過剖析各集合間的隸屬關系,探究各前因條件組合對結果變量的影響路徑,廣泛應用于國際商務、戰略管理等細分領域,但目前尚未發現運用QCA方法解決外來者劣勢問題的相應研究。

(2)拓展研究層面。已有外來者劣勢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組織層面,較少關注個人層面。未來可以考慮進一步拓展個人層面的外來者劣勢研究,如海歸創業者、國外CEO、跨領域企業家等個體面臨的外來者劣勢,尤其是其影響因素與應對策略。此外,需要深入剖析個體具備的知識、經驗和背景等隱性技能與外來者劣勢的關系,將個人層面的外來者劣勢與進入模式、企業績效等聯系起來進行討論。

(3)關注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與傳統國際化研究相似,外來者劣勢研究也多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雖然近幾年以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逐漸增多,但無論在研究數量還是研究深度上,仍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很多研究依然沿用既有路徑,討論部分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因此,未來需要在發達國家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實際特點,針對性地分析其面臨外來者劣勢的共性和特性問題,助力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的國際化成長。

(4)優化測量方法?,F有外來者劣勢測量指標較為分散,有的采用直接指標,有的采用代理變量。作為一個相對概念,外來者劣勢研究既要突出子公司的外來者身份,又要在與當地企業比較過程中實現優劣評判,而現有研究的具體測量方法和測量指標,或未強調子公司身份,或缺乏比較。因此,未來研究應進一步優化測量方法和測量指標,使測度更加科學合理。

猜你喜歡
外來者劣勢跨國公司
劣勢或許會成為優勢
以跨國公司為載體提升城市國際交往功能
談跨國公司知識資本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優勢和劣勢
跨國公司的品牌戰略——文化的地位
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
把自己放在劣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