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豬瘟防控的3個黃金法則與6條技術措施

2021-05-17 05:38劉忠琛
中國豬業 2021年2期
關鍵詞:傳染源豬只豬群

劉忠琛

(山東省膠州市膠東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工作站,山東膠州 266300)

2018年非洲豬瘟病毒傳入我國,在2年多的時間,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沖擊,以至于有些養豬企業談“非”色變。為此,筆者根據非洲豬瘟的流行規律,遵循傳染病防制中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提高易感動物感染閾值的基本措施,并結合親身經歷與深度思考,提出非洲豬瘟防控的3個黃金法則與6條技術措施,希望對養豬場(戶)有所裨益。

1 3 個黃金法則

非洲豬瘟屬于烈性傳染病,防控該病應該遵從傳染病防控原則,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易感豬只閾值等3方面入手,也是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的3個黃金法則。

1.1 控制傳染源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巨大、復雜而古老的DNA病毒,其主要流行特點是:病毒存在于包含家豬的家養感染圈以及包含野豬和蜱類的野生感染圈。大多數豬場的主要傳染源是野豬、病死豬以及亞臨床感染的帶毒豬群。該病毒對外界環境具有抵抗力較強、不易失活的特點,特別是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可以長期存活于感染豬的分泌物以及環境污染物中。在生產中,需要做到精準清除感染豬只,強化飼養管理人員的責任心,管理好豬場人員物品的進出,科學處理病死豬只及污染物是控制傳染源的關鍵。

1.1.1 精準清除(拔牙)感染豬只

簡單地把感染豬移除,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傳染源,而是應該把感染豬所在區域內的豬只及污染物一并移除,同時應劃定污染區域,并對污染區域內的環境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以殺滅病原。部分豬場“拔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對污染區域內的物品及糞溝的清洗、消毒等處理,尤其是糞溝相連接的豬舍。

1.1.2 加強飼養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

養豬企業在生產中,要切實加強對豬群飼養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飼養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如勤于觀察豬只。如果飼養人員能及時發現豬只食欲不振、眼結膜發紅等癥狀,可及時采樣化驗,采取有效管控措施。非洲豬瘟疫情窗口期的“拔牙”成功率非常高,可能是此時病豬還沒有開始排出病毒,有時只需要淘汰病豬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毒在豬群中的擴散。如果有1頭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3 d以后,才發現其出現食欲不振、發熱、眼結膜發紅等癥狀,在3 d的時間,病豬就有可能已經開始排出病毒,再“拔牙”控制疫情就相對困難了。

1.1.3 嚴格豬場人員及物資的進出

部分豬場有些員工,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未嚴格按照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的要求操作,是造成生豬發病的主要原因。這與豬場的管理制度執行力有關,因此,提高員工素質,明確工作責任,嚴格落實制度,在管理上一視同仁,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手段。

1.1.4 全力降低傳染媒介接觸傳染源的機會

媒介接觸是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中大多數是通過媒介傳播的。因此,有效控制和科學處理感染病毒的病死豬(包括病死野豬)及其污染物,不讓媒介接觸傳染源(病毒)并傳染給豬顯得十分重要。

1.2 切斷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消化道和呼吸道)、間接接觸污染物(消化道和呼吸道)、軟蜱叮咬(血液)等。

1.2.1 直接接觸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

養豬生產中,如果不注意健康豬只與感染豬只的物理隔離,那么就為健康豬只與感染豬只的直接接觸提供了機會。同時,如果健康豬只接觸到了染病豬只的糞便、飼料以及其他分泌物污染過的設施設備、生產工具等,就極有可能造成豬只發病。非洲豬瘟疫情在使用柵欄隔離的豬舍中更容易發生。直接接觸傳播主要通過口鼻的接觸進行傳播,如果生產中采用實墻進行豬舍隔離,可以有效地減少豬只的接觸機會,降低傳染率。

1.2.2 軟蜱叮咬傳播

養豬生產中,非洲豬瘟病毒通過帶刺昆蟲傳播病毒的方式屬于機械性傳播,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也非常高。這是因為大多數軟蜱類昆蟲在叮咬了感染豬只后,會出現宿主遷徙現象,遷徙后再去叮咬其他易感豬只,就會導致其他健康豬只發病。此外,如果軟蜱類昆蟲因遷徙或其他原因進入豬只料槽,再被易感豬只采食,也會導致疫病的傳播。軟蜱類昆蟲在病毒傳播過程中成為承載病毒的載體、繁殖病毒的宿主和儲存病毒的場所,是該病毒的中間宿主,對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1.2.3 跨界方式傳播

有的豬場非洲豬瘟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職工接觸或食用了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制品,或者采用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泔水喂豬。據調查,泔水豬就是將各種殘羹剩飯等作為飼料喂養生豬,這是導致非洲豬瘟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已經禁止使用泔水喂豬。由于非洲豬瘟病毒能夠存活在豬肉制品諸如火腿、血粉、骨粉等產品中,如果健康的豬只采食、接觸了這些產品,就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據調查,俄羅斯所有新染病的家豬中,泔水喂養的占比高達97%。

1.2.4 野豬帶毒傳播

部分野豬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后,由于其抗性較強,表面上看不出發病,但其實已經帶毒,可以進行病毒的傳播。特別是野豬、家豬混合飼養的豬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3 提高豬只感染閾值

提高豬只感染閾值即提高豬只的免疫力。很多養豬場管理人員為了降低環境中的病原載量,往往在思想上對生物安全措施有足夠的重視,但卻非常容易忽視提升豬只的機體感染閾值。提高豬只的感染閾值也就是要提高豬只抵抗病毒侵襲的能力,這對預防疫病傳播是至關重要的。在生豬生產區域的大部分環境中,其實都存在著面大量廣而又種類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健康的豬只對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豬只往往最先發病。因此,提高豬只的健康狀況成為當務之急。

1.3.1 平衡豬只機體營養

任何動物的生命活動,其基礎都來源于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在生豬生產過程中,營養物質的攝取數量和均衡程度既影響豬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又影響其機體健康狀態。生產中,大多數養豬企業認識到飼料霉變會對生產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極易導致豬只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預防飼料的霉變,通過合理使用活菌制劑、高劑量銅和酸化劑等來改善豬腸道的菌群平衡,進而提升豬只機體感染閾值,達到抗病防病的目的。

1.3.2 完善疫苗防御體系

為防止生豬發病,大多數養殖企業已經認識到疫苗的益處。但縱觀豬群的發病過程,往往是由于多種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造成了豬群的發病,給豬場帶來巨大損失。進一步完善豬場疫苗體系,會相對降低無疫苗病原的感染風險和傳播速度。因此,在生物安全方面,一定要盡量完善現有的疫苗免疫程序,確保疫苗接種無漏洞,免疫應答正常,并要通過檢查抗體來檢驗免疫質量,以最大程度降低疫病感染的風險。

1.3.3 提高豬只非特異性免疫力

非特異性免疫力是指動物初生后本身就具有的免疫力,也就是先天獲得的免疫力。平時加強豬的營養,讓豬吃到營養全面均衡的飼料,然后依照豬的生物學特性,給予豬只良好的飼養環境和條件,就可以明顯增強其非特異性免疫力。因此,無論是針對非洲豬瘟還是其他疾病,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都是提高豬只機體感染閾值的基礎,也成為提升豬場生物安全的關鍵環節。

2 6條技術措施

2.1 精準淘汰陽性豬

針對非洲豬瘟發病場,利用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對豬群(特別是母豬群)的唾液樣本或鼻拭子(必要時配合血拭子)進行逐一的檢測、篩查。其目的在于評估豬群感染病毒的狀態,精準剔除帶毒豬只,及時控制傳染源。早期定點清除的成功率和難度,取決于發現和開始清除的時間。此外,非洲豬瘟病毒是通過口鼻途徑感染的,口腔與鼻腔中出現病毒的時間要早于血液,因此唾液和鼻拭子是早期篩查的首選樣本。但唾液中病毒含量較低,且容易受到唾液酶分解、飲水稀釋等的影響,易出現可疑樣本。當出現可疑樣本時,應配合血拭子檢測進行確診,精準地淘汰陽性豬只。

2.2 及時切斷水源傳播

有研究報道,飲用酸化水可以降低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敦i病學》第11版中指出,非洲豬瘟病毒(ASFV)在pH值4.0~10.0的溶液中比較穩定,但在pH值<4.0或>11.5以及不含血清的培養基中會立刻失活。豬可以適當飲用一些pH值為3.6~4.0之間的酸化水,但不宜長期飲用。且最好是在豬群中有豬只確診非洲豬瘟早期或者有疑似病例時,第一時間對豬群飲水進行酸化。其目的在于,一是切斷陽性或可疑豬只在飲水過程中,通過口鼻排毒對其他健康豬只的感染,特別是采用連通水槽的豬場,阻斷病毒在豬群中的水平傳播;二是對豬只口腔及黏膜進行酸化,可有效降低其表面的病毒載量,阻斷或延緩病毒進入血液的時間,為定點清除贏得時間。飲水酸化原則上要保持全水線pH值<3.9,實時用pH計監控水塔、出水口、壓水嘴特別是水槽中的pH值,這是飲水酸化中最容易忽視的細節,也是定點清除成敗的關鍵所在。

2.3 減少人與豬的接觸

非洲豬瘟傳播的最大風險是通過水和人的傳播,病毒在欄舍或限位欄之間的傳播較有限,應盡量減少人與豬只的接觸,尤其外來人員。養豬生產中,應把每個員工的意識屏障建立起來,豬場實行人性化管理,大力改善員工福利,樹立起全體員工的“疫情防控,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對于人員管控,一方面應停止人與豬的頻繁接觸,比如免疫、配種、轉群等活動;另一方面,固定員工的活動范圍,尤其發病棟舍要做到1人管理1棟豬舍且封閉管理,盡可能避免人員污染大環境以及相互接觸產生交叉污染。

2.4 重視滅鼠防鳥除蟲

鼠類在日?;顒又谐3y帶多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而引起疫病的流行。其傳播疾病分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直接傳播指鼠類攜帶病原在盜食飼料時污染飼料,可造成豬某些消化道疾病的感染和流行;間接傳播指鼠類作為寄生蟲攜帶者在活動中將蟲卵等散播開來。特別是如果附近有已經發病清場的豬場,食物短缺會造成老鼠遷移到附近豬場,很容易從其爪子、身上機械性傳播過去,因此,對豬場滅鼠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鳥類本身不會感染也不會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但不排除在發病豬場采食飼料,甚至有些鳥類會吃一些沒有來得及處理的病死豬肉等,存在機械性傳播的可能。因此,在豬場架設防鳥網是一種有效的防控措施。蜱蟲是非洲豬瘟的傳染源之一,它主要吸附在豬體皮毛上進行叮咬吸血,這就有可能出現豬只的繼發性感染,成為多種細菌和病毒的傳染中介,因此,需要定期清掃豬舍,保持圈舍干凈整潔、保持通風、加強蜱蟲的防治管理,必要時采取藥物輔助消滅,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蜱蟲的危害。

2.5 嚴控拉糞收豬車輛

當前,有些干清糞豬場還是需要拉糞車輛將豬糞便清走,由于拉糞車輛往往到過多個豬場,極易攜帶病原而感染豬群,因此需要嚴格管控拉糞車輛的清洗消毒。有些不進入豬場的拉糞車輛往往不注意清洗,且無法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有時候拉糞車落下一滴帶有病毒的糞渣被豬場內的人員或車輛帶入豬場,就有可能導致豬只發病。

拉豬車輛也是一個不安全的因素。豬場中的生豬出欄,要求拉豬車到場前進行全面的清洗消毒,到裝豬臺后再進行嚴格消毒。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將裝豬臺設置在豬場外2~3 km處,并且自己購買轉運車輛,賣豬時先將豬趕上轉運車,然后再轉到裝豬臺處進行銷售,轉運車回場前,重點進行清洗、火焰消毒,這樣可以加大對疾病預防的效果。

2.6 審慎引進外來種豬

加強檢疫檢測,堅持自繁自養,禁止從疫區調運生豬。引進種豬、凍精時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不允許在高風險或者是風險不穩定的地區引進。若必須從外地引入種豬,也要注意加強產地檢疫和引種隔離,引進生豬手續和資料要完善,以便于后期溯源,同時要詳細了解引種場的相關病史。對引進的種豬,其飼養場所應該位于距本地豬群至少500 m以上的距離,并需隔離飼養30 d以上,在保證引進種豬安全后方可允許其進入養殖場內,確保引種不引病。

3 小結

實踐證明,檢測淘汰、定點清除;飲水酸化、關口前移;環境消毒、殺滅病原;人員管控、減少接觸;提高閾值,防止發??;審慎引種、降低風險是非洲豬瘟防控最為關鍵的舉措。除此之外,嚴格的生物安全制度,科學的管理與執行能力,以及應對非洲豬瘟疫情的積極心態,都是成功防控非洲豬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歡
傳染源豬只豬群
豬氣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如何做好豬免疫前的評估工作
深度學習在豬只飼養過程的應用研究進展
健康豬群體系建設的主要措施
基于姿態與時序特征的豬只行為識別方法
豬群咳嗽多發季 養豬人如何應對
豬打架的防治以及養殖技術
豬瘟的流行現狀及防控策略探討
為什么整群豬圍攻一頭豬
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特點和預防治療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