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內遷徙規律與棲息地的選擇研究

2021-05-24 09:06李海山
關鍵詞:向海生境棲息地

李海山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吉林 白城 137215)

白頭鶴為大型涉禽,鶴形目鶴科,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UCN紅皮書將其列為易危物種,CITES列入附錄I,繁殖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和我國黑龍江北部、內蒙古東北部,越冬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遷徙期間途經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在我國主要是旅鳥和冬候鳥[1]。由于人為的干擾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全球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鶴類棲息地的數量在減少,質量也在降低,保護白頭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我國對白頭鶴種群的研究與報道較少,本研究基于2018年向海保護區全年鳥類調查數據,深入分析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停歇期遷徙規律、對棲息地的選擇等特性,并提出了關于如何在向海保護區做好白頭鶴保護工作的相關意見。

1 向海保護區基本概況

向海國家級保護區成立于1981年,是以保護丹頂鶴(Grusjaponensis)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黃榆(Ulmusmacrocarpa)等稀有植物群落為主要目的的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榆縣西北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2°05′—122°31′、北緯44°55′—45°09′之間,全區南北最長45 km,東西最寬42 km,總面積1.054 67×105 hm2。為了保護向海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區內設立了鶴類、東方白鸛、蒙古黃榆、大鴇四個核心區,以保護鶴類為主的鶴類核心區面積0.189 2×105 hm2,主要生境是蘆葦沼澤、沼澤化草甸、湖泊水域。向海保護區大鴇(Otistarda)、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黑鸛(Ciconianigra)、丹頂鶴、白鶴(Grusleucogeranus)等22種鳥類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還有54種鳥類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3]。向海保護區有丹頂鶴、白枕鶴(Grusvipio)、白頭鶴、白鶴、蓑羽鶴(Anthropoidesvirgo)、灰鶴(Grusgrus)6種鶴類,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部分種群在向海保護區繁殖。

2 調查設備及方法

2.1 使用設備

使用的設備及工具有筆記本電腦1部;10倍、8倍手持雙筒望遠鏡各1臺;20—60倍變焦望遠鏡1架(包括三腳架1個);GPS衛星定位儀2部,佳能單反相機1部。

2.2 調查方法

根據以往歷史數據,在春秋兩季遷徙期制定了監測時間:春季3月10日—4月20日(每天早5:30—晚5:30);秋季9月15日—11月20日(每天早5:00—晚6:00),在向海保護區鶴類核心區:付老文泡、團結屯甸子、小塔甸子、青年壩、海力營子、韓家燒、長勝馬場、超生屯甸子等設立18個監測點,在實驗區白山泡、四六七軍馬場、黑山壩、福泰泡、查干代西泡等地區設立8個監測點,分別記錄白頭鶴棲息數量、分布、行為、棲息生境類型、自然植被高度、覆蓋率及人為干擾程度、伴生鳥類等情況[4],樣點調查取制高點,2人同時計數取平均值。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的遷徙情況分析

3.1.1 白頭鶴覓食地與停歇地的選擇

表1是2018年春秋兩季在向海保護區境內監測到的所有白頭鶴記錄,可以看出白頭鶴棲息生境的選擇有一定的區域性,主要分布于兩大區域:第一分布區是糧豐橋、海力營子、超生屯、韓家燒、長勝馬場附近,第二分布區是邵家段泡及四六七軍馬場北甸子附近,超過100只數量的基本是在這兩個區域發現的。棲息環境相似,如圖1、圖2所示,都分布有水泡或湖泊、草甸、農田,主要覓食地為農田,農田附近草甸子主要做為休息地,除第一第二分布區,還有少量分布于青年壩、付老文泡、團結屯附近的草甸子。春季監測到白頭鶴的頻率與數量比秋季少,春季白頭鶴主要以家庭為單位活動,主要覓食地在玉米地等農田內,春天草甸食物數量少,可食用的昆蟲、植物較少。4月14日在海力營子西北草甸子發現120只為春季最大的種群,而2018年秋季最大種群是11月5日海力營子西北1 000 m處的草甸子和玉米地中發現的228只白頭鶴(2005—2018年最大群為2016年10月13日長勝馬場367只,屬于第一分布區)。白頭鶴經常與灰鶴混群在草甸子或農田內,與灰鶴對棲息地的選擇特性較為相似,其夜宿地多選擇在淺灘或者淺水區域,主要為了躲避野獸攻襲。

圖1 第一分布區域生境

圖2 第二分布區域生境

表1 2018年向海保護區境內監測記錄的白頭鶴 單位:只

3.1.2 白頭鶴遷徙規律情況

2018年白頭鶴第一批3月25日遷徙進入向海保護區,秋季9月21日遷徙入境,11月15日全部南遷。從白頭鶴近5年遷徙時間得出,白頭鶴春季遷徙進入向海保護區基本在3月中旬,4月下旬基本遷徙出境,飛入繁殖地;秋季遷徙入境基本在9月下旬,11月中旬全部離境飛往越冬地。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每年入境時間、停歇時間、出境時間都有所差異,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氣溫、風向、降雪等氣候條件及食物數量,例如南遷風向多選擇西北風或者北風。食物因素對停歇時長的影響最大,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春季停歇25—45 d,秋季停歇30—55 d,秋季時間長于春季,主要是由于白頭鶴以甲殼類、小魚、軟體動物、蜻蜓目、直翅目等昆蟲及苔草、塊莖、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食物。據調查,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以農作物為食的數量和頻率非常大,秋季在向海保護區實驗區莊稼收割遺留的玉米、綠豆等農作物多,食物充沛。在第一分布區共監測到16次,其中在農田覓食為9次,占56.25%。

3.2 向海保護區白頭鶴棲息地存在的問題與種群保護措施

3.2.1 白頭鶴棲息地現存在的問題

(1)干旱促使濕地萎縮。向海濕地面積約36 000hm2,區內水源主要依靠霍林河、額穆泰河和洮兒河的來水。向海保護區年均有效降雨量不足200 mm,部分年份甚至不足100 mm,靠本地的自然降水根本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由于干旱,降雨不足,氣溫高,蒸發量大,導致查干代西東西二泡,白山泡西北草甸上的所有小型水泡,四六七軍馬場西部、東南部小型水泡到夏季常干涸見底。干旱導致有些低洼的水泡逐漸演變成低洼草甸,甚至不生植被,這些干旱的區域正是白頭鶴重要的遷徙棲息地。環境的改變將導致白頭鶴在向海保護區的數量減少。

(2) 過牧導致的草原破壞。 1997年土地二輪承包后,向海保護區內開荒興起,牲畜數量迅速增加,牲畜數量嚴重超載,大部分牲畜在草原中放牧;加之干旱降水量少,導致區內羊草、堿茅等植被的幼苗難以生長存活。草場受到破壞,部分呈裸露狀態,特別是四六七軍馬場附近正是實驗區,農耕、放牧都非常嚴重。經過6年的保護區綜合治理后,草原得到恢復,但是恢復到原始狀態還需長期的養護。

3.2.2 白頭鶴的保護措施

在區內白頭鶴棲息與繁殖地每年有規律地開展棲息生境、種群數量等內容的調查工作,使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加大保護區保護力度,在白頭鶴春秋遷徙期間按照白頭鶴對覓食地、停歇地的選擇規律分配人員加強巡護,強化執法,減少人們生產生活對白頭鶴的干擾,特別是實驗區四六七馬場附近,放牧、農耕人員較多需要限制;通過河湖連通引水進入向海保護區恢復草甸、沼澤等濕地生境,為白頭鶴提供一個良好的覓食停歇場所;加強群眾環境教育,增強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珍惜熱愛自然資源的意識;繼續對破壞保護區資源的行為開展綜合治理,從整體上改善向海保護區生境水平。

猜你喜歡
向海生境棲息地
逆水行舟,向海問路——讀《造舟記》
北極新海冰制造項目
不同影響因素對鄱陽湖流域生境質量變化特征分析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區綠色空間生境網絡優化
棗樹適應干旱生境研究進展
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長?
BEAN SCENES
向海而生
一星期沒換水的夢境
金秀瑤族長鼓舞傳承的文化生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