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河湟曲藝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2021-06-24 23:45蘇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河湟民間曲藝音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類的重要民俗事項,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組成,它所蘊含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得到河湟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對于增強河湟地區民族凝聚力、促進河湟文化區域建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和民間藝人訪談,發現河湟曲藝較之其他河湟民間音樂從表演藝人的數量、演唱曲目的種類、傳承與發展現狀都不容樂觀。文中提出如何保護民俗文化環境,在傳承的基礎上適時創新和群策群力,形成全社會保護河湟曲藝良好氛圍的建議。

關鍵詞:河湟地區;曲藝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4-0072-05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民族精神生活的主要載體,它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與構建獨立、完整、系統的人類知識體系等有著深刻而現實的意義。河湟地區各族人民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團結友愛,創造了豐富多彩、精美絕倫、造福子孫后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2007年青海平弦、青海越弦、青海下弦、西寧賢孝進入青海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是河湟文化杰出代表,它承載著數千年河湟地區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物質文明及審美形態的群體記憶,是河湟人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客觀反映,也是研究河湟地區經濟生活、文化形態和歷史變遷的重要依據。它所蘊含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得到河湟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對于增強河湟地區民族凝聚力、促進河湟文化區域建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河湟曲藝音樂概述

河湟是黃河及湟水流域的總稱,廣義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及海南、黃南的部分地區以及甘肅的蘭州、臨夏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均屬河湟地區。狹義上河湟地區專指湟水流域的西寧市及其所轄大通、湟中、湟源三縣和海東地區。這里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地理環境復雜,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河湟地區作為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理位置的特殊、地形地貌的多樣,漢、藏、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眾多民族居住于此,其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面貌。而河湟民間曲藝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類的重要民俗事項,它的發展是經過河湟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和該地歷代文化的積淀所形成的。眾所周知,從先秦時代起就有大量中原漢族遷入河湟地區,人口的遷徙帶來了文化的融合,在某種意義上說,河湟曲藝產生和發展可以說是中原農耕文化移民的結果,也是歷代中原漢族文化擴散和普及的表現形式。中原漢族曲藝音樂的精華,滲透到河湟各族人們生產生活、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等文化知識體系中。曲藝音樂歷史悠久,漢代的“相和歌”、南北朝的長篇敘事歌和唐代的變文都可看作是曲藝音樂的前身,它無論是在音樂形態特征、表演場域及唱腔結構類型還是在歷史淵源和文化社會功能等方面對河湟曲藝音樂的形成和流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河湟曲藝音樂種類繁多,有青海平弦、青海越弦、西寧賢孝、道情和打攪兒等曲種。內容包羅萬象以唐宋傳奇、金元雜劇、明清小說、近代民間生活故事等為主要劇情腳本,其音樂形態豐富、腔調多變,曲調優美、唱腔委婉細膩、風格古樸典雅,以其獨特的構成方式和濃郁的地域特征成為區域文化的顯著標志。

二、河湟曲藝音樂的傳承模式

毋庸置疑,傳承模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至關重要。河湟曲藝音樂的傳承模式主要有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會傳承等模式。

(一)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河湟曲藝音樂傳承方式的一種比較常見的模式,“所謂的家族遺傳或家族傳承,主要是指在教學與實踐之間的血緣關系,不傳外人的繼承模式。在傳授過程中,由于同一家庭背景、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生活態度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繼承人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盵1]湟中縣西堡鄉張李窯村李鵬及其家族就是青海平弦、青海越弦表演世家,這個世家從曾祖父李啟福開始就傳唱青海平弦、青海越弦和其他河湟曲藝,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祖父李鵬、兒子李德順、孫子李永俊、孫女李永蓮等都是河湟曲演唱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表演感情真摯、吐字清晰、風格獨特,其中李德順、李永俊分別是青海越弦、青海平弦省級傳承人。再如文桂珍是20世紀70年代深受青海人們愛戴和尊重的著名民間藝人,她的音色圓潤柔美、唱腔靈活多變,人稱“尕甘姐”,其二女甘玉花和四子甘生滿都是在母親的傳授下學習青海下弦和西寧賢孝,在母親的耐心指導下和嚴格訓練之下,其女甘玉花2008年確定為西寧賢孝省級傳承人,兒子甘生滿也是活躍在河湟曲藝界表演的佼佼者。

(二)師徒傳承

由于河湟曲藝演唱藝人眾多、演唱區域廣泛,師徒傳承成為他們接受技藝的主要途徑。絕大部分藝人由于自幼愛好曲藝,或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從青少年時便受到師傅的嚴格訓練與專業的培訓,加之本人聰明好學、勤學苦練、虛心求教,成為河湟曲藝表演的佼佼者。青海越弦北川流派的著名傳人劉生春,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鄉人,1956年拜郭福堂為師,學習青海平弦、青海越弦的演唱和伴奏,由于受郭福堂的親傳,加之本人勤奮學習,很快成為北川越弦的傳人之一,他不僅繼承了郭福堂的一些生僻曲牌、眉戶戲和常用曲牌的特殊唱法,而且還是郭福堂用下弦、三不齊兩種定弦法演唱的唯一繼承人。

青海下弦的演唱一般由盲藝人擔任,對于這個較為特殊的表演群體來說,其傳承方式與其他地方曲種存在一定的差異。解放前多數盲藝人走上從藝之路,主要是幼年家境貧寒,自身又患有眼疾失明,不得不把“唱曲兒”作為謀生的手段。明清時期,西寧就有官辦的安置殘疾人和鰥寡孤獨的“養濟院”(俗稱“孤老院”),這里不僅是殘疾人和鰥寡孤獨等無力自養著的生存之地,也是盲藝人學藝最合適的場所?!霸谶@里學藝學者先要找好保人”,由“保人”向師父擔保學藝者在學藝期間的病傷等意外事故責任,以及從業以后給師父必要的供養等問題。這種師承關系非常嚴格,絕對不允許“串門串調”。所謂“串門”就是“串”到別人的門下?!边@種嚴格的師徒傳承方式是青海下弦主要的傳承方式。筆者訪談藝人毛延奎時,據他回憶:“當時下弦因演唱的地域和風格不同,出現了以演唱地區和演唱特點為的不同派別,他的妻子李生珍就是農村甘家派的代表藝人,她演唱的[2]下弦《林沖買刀》與著名下弦藝人文國珍貞演唱《林沖買刀》的在唱詞內容、旋律和唱腔等存在一定的差別”。由此可見,下弦在當時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每個地區有著嚴格的師承關系。解放后至今,師徒傳承仍然是青海下弦傳承的主要方式,藝人主要通過拜師學藝和走訪名師等途徑學習青海下弦的表演與演唱。

(三)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模式一般指是沒有專門拜師,而是跟著許多藝人學習,博采眾長、自成一派。例如青海越弦著名藝人韓玉祥,在很小的時候,喜歡去看鄉村演的眉戶戲,也喜歡去聽越弦藝人和一些盲藝人演唱的曲兒。上學以后,每到冬季,他就去本村業余劇團幫忙抄寫劇本、念臺詞、聽戲文,久而久之,便對劇團所演劇目的全部臺詞、唱腔記得滾瓜爛熟,甚至連那些地方打什么鼓點都熟記于胸,人們戲謔地稱他為“活劇本”。十幾歲時,在他的哥哥韓德祥(青海越弦藝人)的引見下,結識了西寧的著名老藝人王子玉先生,并和王老先生成為忘年之交。他倆交往的40余年中,雖然以兄弟相稱,其實是半師半友的關系,60至70年代,他又結識了秦印堂、趙學昌、馬兆祿、李鉞、張永清等一大批青海著名的曲藝老藝人,在這些老藝人們的熏陶下,他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唱腔體系,為河湟曲藝音樂唱腔體系繁榮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些藝人因家庭經濟原因不能正式拜師學藝,而通過私下模仿,學習表演技藝,如胡占鰲是西寧市沈家寨鄉南酉山人,青年時適逢陜西籍“曲子”藝人張海成在南酉山及其毗鄰的紅莊村收徒傳藝。他求藝心切,但因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只好暗中偷偷地學習。每當張海成教授徒弟演唱時,他從門縫或窗戶外模仿和研習,久而久之終于獲得了青海平弦、青海越弦演唱和伴奏技藝,成為河湟曲藝表演的一代宗師。

專業傳承是社會傳承的現代手段,這種傳承模式的優點是傳承面廣、傳承范圍大,它可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傳承民族文化較為理想的一種模式。為了提高河湟民間藝人的表演技能和理論水平,青海省群眾藝術館、西寧市地方曲藝研究社和各縣鄉文化站等政府機構與部門,舉辦了不同規模、不同內容的培訓班和各種交流活動。據2011年9月至2014年底調查數據統計,共舉辦各類培訓班達到近一百多期。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網絡傳播猶如雨后春筍般的流行開來,有些藝人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模仿河湟曲藝著名表演藝人的視頻和唱片,無師自通而習得的?,F在活躍在青海曲藝界新秀馬登花就是這種傳承方式的代表,筆者在訪談馬登花時,她這樣說道:“我自幼愛好音樂,在母親的熏陶下,唱民歌和秦腔,在三十幾歲的時候,在一次偶爾的機會,聽到越弦藝人演唱的《五更鳥》,我便一下子喜愛上曲藝音樂了,然后買了許多的曲藝光盤,在家模仿學習,唱會了以后,我便向去藝人家求教,那些藝人也特別熱情,耐心細致地指正我演唱中的缺點與錯誤,如此三番五次,我便掌握了青海平弦、青海越弦和西寧賢孝演唱的基本唱腔和一些曲目,再到曲藝茶社進行表演,通過表演中與樂隊積極的配合,發現問題及時改正?!?/p>

三、河湟曲藝音樂的生存現狀

河湟曲藝音樂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對研究河湟地區的文化形態、音樂發展的歷史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音樂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它的發展現狀令人擔憂,較之其他河湟民間音樂無論從表演藝人的數量、演唱曲目的種類、傳承與發展現狀都不容樂觀,筆者通過田野調查和訪談,發現河湟曲藝主要存在生存環境變化的危機、曲種自身帶來的危機和參與范圍狹小和理論研究缺乏的危機。

(一)生存環境變化的危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與該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其特點?!盵3]河湟曲藝和其他民間音樂文化一樣,要在一定民俗環境和文化氛圍中生存與發展。但隨著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文化的紛繁復雜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其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悄然地發生著改變?,F代的文化娛樂方式多種多樣,民間音樂被各種新潮的娛樂方式已取而代之。解放前,河湟民間曲藝藝人手持三弦走街串巷,為了生存四處演唱,成為其生存的主要空間。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人民物質水平的提高與改善,曲藝的演唱與表演已不再是他們主要的生活來源,而成為娛人娛己的一種娛樂方式,這種生存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河湟曲藝的音樂功能也發生了相應地的變化,加之河湟曲藝的曲調大都深情、悲愴,而作為娛樂,它是“悲傷有余,而歡愉欠佳”,這種圍坐藝人傍聽戲唱曲的娛樂方式,已不被當代的年輕人所接受,民間音樂生存環境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它的存在方式、傳承模式都會發生變化,而這些因素的改變給河湟曲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二)曲種自身帶來的危機

首先,河湟曲藝的曲目大都內容繁雜、曲目冗長,表演方式多為自彈自唱的坐唱曲藝形式,與其他民間音樂一樣,已不能被商業化背景下追求通俗音樂的年輕人所接收,在其發展過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加之河湟曲藝的曲目相對固定,新編曲目較少,這樣與表演形式多樣、內容充實豐厚的現代音樂形成鮮明對比,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農民大部分外出打工,河湟曲藝演唱人員逐年遞減,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子從父業,而去選擇收入更高、更能體現自身價值的職業,河湟曲藝后繼乏人。

其次,河湟曲藝其生成中以口耳相傳為主要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最大的弊病是許多表演的精華、技藝與韻味會隨著藝人的死亡而消失,缺乏文本記錄的表述方式,這種傳承方式決定了其參與范圍較窄和影響力較弱,不利于它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如今的音樂愛好者熟悉現代音樂的各種藝術形式,他們的耳朵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對于使用方言演唱、非職業演員表演的民間曲藝音樂,無形當中會出現排斥心理,他們會主觀地認為河湟曲藝的表演既耗時又耗力,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三)參與范圍狹小和理論研究缺乏的危機

河湟民間曲藝音樂的發展離不開聽眾和欣賞者的積極參與,如果沒有他們的參與,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河湟曲藝的表演藝人每年雖然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從總體比例來看,職業藝人數量較少,半職業藝人、自由職業者居多,其音樂長期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功能上,其影響和覆蓋面僅限于民間藝人和曲藝音樂愛好者,參與面不廣,雖然為此政府和相關機構做了大量的工作,還是不能夠滿足河湟曲藝音樂日趨發展的需要。

曲藝茶社是河湟曲藝民間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品茶斟酒、唱曲談心的娛樂方式已不能被現代人所接受,它的表演僅限于民間藝人和曲藝愛好者自娛自樂和相互交流、互相溝通的重要平臺,但曲藝茶社的表演場地有限,不能滿足中型和大型曲藝表演對演出場地的要求,其受眾面較小,不能使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參與其中。曲藝茶社的發展舉步維艱,西寧市的絕大多數曲藝茶社經營慘淡、入不敷出,有些因為經濟原因被迫停業,河湟曲藝的民間表演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嚴重沖擊。

“眾所周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就是如何有效地繼承前人藝術表演的精華、唱腔的韻味,河湟曲藝的表演藝人雖人數眾多,但在聲腔的運用、情感的理解與伴奏的默契配合等真正做到能融會貫通的藝人卻很少?!盵4]河湟曲藝現存的詞本較多,而音樂古籍較少,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著作與論文,對其進行概述性、描寫性的介紹,在唱腔結構和音樂特點等方面深入研究的更是鳳毛麟角。

四、傳承與保護思考

“我們必須認識到,非物質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化傳統作為有機整體,是由各種不同存在形式的文化相互關聯而構成的。搶救和保護那些處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盵5]如何保護與傳承河湟曲藝音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保護民俗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是任何一門藝術生存的主要空間,它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服務,作為地方民間說唱藝術,河湟曲藝也不例外。它的產生、發展和演變與其外部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滄桑巨變,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日益加快,導致了文化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化構成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的多樣化、文化空間的現代化已經成為文化環境改變的重要元素,在這種內力的驅使下,人們欣賞水平和審美取向和以前的父輩大相徑庭,河湟曲藝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不是藝人生存技能,成為現代化文化娛樂的一種方式,因此保護傳民俗文化環境是河湟曲藝是否能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當然,我們不能逆歷史潮流,人為地、機械地、生搬硬套地還原其生存空間和民俗環境,而是適時進行自我革新、自我改造,在原生態的基礎之上,結合現代音樂的主要元素,從表演曲目的創新、表演形式的改革、表演內容的多樣等方面做既利于其傳播、傳承,又不失其本真,這就是民間音樂中的所謂“移步不換形”。

民間藝人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民間音樂的創作者、表演者和主要繼承人,而且還是非物質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推陳出新的關鍵在于對老藝人的保護,這就要求政府文化部門和學者、研究者齊抓共管,努力做到兩個到位。首先,思想認識到位,我們要尊重民間藝人,讓那些經驗豐富的、表演技能高超的老藝人,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注意發揮他們的傳承作用,并建立藝人檔案,將其納入特殊人才庫;提高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加大宣傳、研究與教育普及力度,擴大河湟曲藝的社會影響范圍。其次,宣傳和保障工作到,全社會給予藝人大力支持,消除他們思想顧慮,并資助經費鼓勵其傳授弟子,并推進下弦藝人表演的市場化,增強他們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在傳承的基礎上適時創新

河湟曲藝的表演長期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功能上,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適時進行自我革新,已經成為河湟曲藝音樂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其一,轉變思想,加大新編曲目創作的力度。努力實現表演曲目從傳統歷史題材向現實生活題材內容的轉變,將身邊發生的事件和社會現象,通過這一藝術手段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欣賞者面前,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距離,將傳統曲藝音樂與現代人文思想緊密結合,使得其重新煥發生命力。其二,與時俱進,適當豐富其表演的形式。河湟曲藝想在文化繁榮、經濟騰飛的新世紀文化產業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將一至兩人坐唱的單一表演形式向戲劇化、集體表演形式的轉變,增加故事情節表演,使聽眾身歷其境,產生共鳴。其三,制定政策,消除傳承人的思想顧慮。河湟曲藝傳承人囿于傳統封建思想和自生經濟利益等原因,在傳承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保守思想,使得它的傳承只流于形式,傳承范圍人為變小、傳承技藝人為變形,使得河湟曲藝這一民間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得不到廣泛的傳播與繼承,最終導致消亡的態勢。所以我們要從源頭治理,政府和文化部門必須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法規和政策,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和長期化,從而消除傳承人的思想負擔和顧慮,使其文化遺產和思想精華得到傳承和保護。

(三)群策群力,形成全社會保護河湟曲藝的良好氛圍

河湟曲藝的保護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文化部門、曲藝表演者、學者等社會各方面群策群力形成全社會保護下弦的良好氛圍。

文化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舉辦各種形式的文藝表演、邀請著名藝人進行學術講座與交流,為他們提供的表現才藝、展示技能平臺;運用教育、宣傳、舉辦慶典活動等手段,開展藝人普查活動、掌握傳承現狀促進其發展,并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將河湟的所有文獻和音響建立數據庫,選出優秀的表演曲目,參加全國乃至全世界非物質文化展演,或與此相關的比賽、匯演活動,使之成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民間曲藝音樂曲種。

曲藝表演者則應把振興河湟曲藝音樂文化作為己任,消除自己思想的顧慮,學習河湟曲藝中的經典曲目和優秀唱段,并在新編曲目和唱腔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學者和文藝工作者要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河湟曲藝的唱詞格律、唱腔結構和音樂特點的研究工作,挖掘其深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出版相關音樂研究學術著作,使其在良性的保護系統中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發展也已經成為民族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盵6]河湟曲藝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抓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時代契機,是每一個河湟人值得深思的問題。在現代化、全球化、市場化浪潮下,河湟曲藝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如何對其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新世紀民間音樂生存和發展的共性問題,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為傳承保護文化遺產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琴.論四川清音傳承方式的演變與新模式的探索[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2〕李新.青海地方曲藝探索[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199.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68.

〔4〕蘇娟.西寧地方民間曲藝音樂發展現狀及促進策略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05).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4.

〔6〕楊玢.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原則及對策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05).

(責任編輯 徐陽)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