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通識音樂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與滲透

2021-09-10 07:22陳辰
音樂世界 2021年3期
關鍵詞:高等院校情感教育

〔摘 要〕本研究根據情感教育的觀點來探討音樂欣賞課程在通識課程中的作用,并以一所高等院校的學生為例,通過調查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期望與需求,并通過了解聽音樂與高校學生個人生活的關系,提出情感教育在通識音樂課程設計中的需求性與適切性。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了音樂欣賞課程設計的思考方向:一、音樂課程有助于滿足在科技快速發展環境下學生的精神與心靈需求。二、課程設計將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并提高在生活中運用的可行性。三、高等院校的學生對認識古典音樂的意愿較青少年更高。四、課程設計應將音樂引入生活。五、對于高校的學生,情感教育在通識音樂課程設計中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在新時代下,宏觀與彈性的課程設計理念應為通識音樂教育的趨勢。

〔關鍵詞〕高等院校;情感教育;音樂欣賞課程

引言

當今的學生常被視為“速食文化”的一代。由于在長期求學的過程中忽略對“人”的尊重,導致學生不僅承受困難與挫折的能力低,而且對社會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更是無法理解與體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冷漠輕浮與漠不關心,更不用說去體諒別人、尊重別人了。因此,重視學生對生命情意的關懷與培養,已成為全體教育者所認同的方向。從全人教育的觀點來看,若要朝向真、善、美的目標邁進,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都需要有平衡的發展。長久以來,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多著重于知識的傳遞,相較之下,屬于德育與群育的情感教育培養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若從推動情感教育的起因與背景來看,主要對象乃是針對青少年。許多研究也表明,偏差行為的防制需要從小開始①。然而,面對原本缺乏生命教育熏陶的高等院校的學生們,在教育與學習不應該局限于年齡的終身學習的理念之下,不但不應該忽視情感教育,反而更應該提供補救的機會。因此,本研究在屬于情感與美感教育的音樂欣賞課程中檢視如何設計符合學生需求與發揮情感教育功能的音樂欣賞課程,以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力與貢獻。

音樂屬于聽覺藝術,通過聽覺藝術所產生的影響與感受往往因其抽象性而不容易被接受。而在音樂、藝術教育長期被忽略的情況下更是形成了偏見。即使教育松綁多年,根深蒂固的觀念仍不易破除。在如此“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情況下,高等教育的通識音樂欣賞課程成為學生接受正式音樂教育的最后一個機會。

提到高等教育中音樂課程的目的,用學生們的觀點歸納即為:陶冶性情、提升氣質、培養生活樂趣、緩解壓力、調整情緒之類看似不具有高深哲理的回答。然而,通過各類情感課程引導學生回歸“心的覺醒”應當是所有教育者的心愿。從實用層面來看,只有將思想、理念落實在生活當中,才能實際地幫助學生②。因此,為達到音樂欣賞課程對學生心靈提升與薰陶的目標,進一步探討學生內在的需求,本研究具體的目的如下:

1. 探討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內容的期待:個人已有的觀念能影響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因此在探討學生對音樂需求的同時,也能了解學生對音樂的認知程度。

2. 探討音樂欣賞課程如何符合學生的需求:音樂對于學生的生活至關重要,然而在現今高等院校學生生活多樣化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何為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

3. 探討欣賞音樂對學生感覺與情緒的影響:情感教育與感覺、情緒的關系密切,而音樂更是對兩者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需進一步探討彼此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采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經授課教師同意,研究者從學期開始的第一周,以本校選修音樂欣賞課程的65位同學為研究對象,采用開放式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61份(N=61)。研究者確保資料的隱秘性后展開施測。問卷中請學生針對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回答:

問題1:作為理工科院校的學生,你對于音樂欣賞課程的設計與內容的期待是什么

問題2:請問你希望音樂欣賞課程有助于滿足你的哪些需求

問題3:請問平常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

問題4:請描述音樂和你個人生活的關系。

一、理工科院校的音樂欣賞課程

在通識課程中,音樂欣賞課程屬于人文、藝術領域,因為此課程特別有助于學生美感與情感的熏陶培養而具有特殊價值。部分理工院校甚至特別加強這類課程,因為人文、藝術類課程不但是培養通識修養的重要途徑,更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傳統學生對于音樂欣賞類課程的印象為“播放音樂與昏昏欲睡”,而這樣的現象現今依然普遍存在。音樂課程原本是為培養音樂人,因此音樂原本就應該屬于每一個人(Donaldson, 2005)③。在校園中,音樂欣賞課程是一個為學生提供的、通過課程中的聆聽欣賞、教師的引導,去幫助學生接觸各類音樂的機會(Zenker,2003)④。當今的中小學音樂課程幾乎都是基本音樂能力的培養,對于非音樂專業的理工科院校,若其音樂通識課程只是停留在強調知識的學習、而未提升課程的目標與內容,不但只是中小學課程的重復,更使音樂欣賞課程無法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培養學生對于美感經驗的了解和對美的感受力,大概是任何藝術課程的基本目標。但這是一個抽象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目標落實在課程中,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到音樂和他們有密切關系,而且可以運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程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基本音樂知識與技巧的學習上,而應以培養探索、思辨與理解的能力為目標,更要進一步提升美育品質和精神生活,并使音樂成為能實際提升學生生活品質的終身教育。為達到這樣的目標,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應當視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Kung,2003)⑤,學生應該在每次上課的過程中就體驗到由音樂帶來的愉悅。因此實在需要有更多教育學者不但是研究音樂教育,更需要設計出符合學生需要的音樂欣賞課程,才不會使音樂課程在情感教育中缺席。

二、音樂的作用

歌德認為“藝術應從生活出發,強調性格特征”。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再現生活、說明生活、對生活下判斷、是研究生活的教科書”。哲學家們的看法為通識音樂教育與生活勾勒出緊密的關系。生活包括工作和休息,工作是為了賺取生活所需,休息是為了恢復再度投入工作的體力,其目的是為了延續生命。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看法顯得消極,但卻是許多人的真實感受。

就表面層次而言,音樂可以介入生活,深化休息的意義。休息不僅是體力的恢復,也是精神、心理的需要。當代社會中由于充滿競爭,人人都有焦慮的情緒,又常需以理性面對日常生活,隱藏內心真正的感受。因長期壓抑所造成不穩定精神狀況的例子時有所聞,而且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均有體現。因此可以通過音樂通識課程促使知性與感性的人格統一,進而讓人們更加珍惜生命。從更廣的層面來看,音樂更可以介入休閑生活,成為嗜好與興趣的培養。例如參與音樂活動、加入合唱團、學習樂器、觀賞音樂相關的表演、甚至簡單的音樂創作等等。若鼓勵與引導青少年參與這類活動,他們一定能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一來,不但使音樂進入休閑生活,也能為學生的休閑生活另開一扇窗。

在當今的豐裕社會中,科技與物質越是發達,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越能提高。醫學研究表明,失業率越高,人們的自殺率也越高,兩者呈正相關;而人們的“焦慮指數”每增加一個單位,就可能有十萬人患上焦慮、憂郁癥,一千人因此而自殺。當今中國受到全球化沖擊,加上教育壓力大,已使青年人和壯年人的生活危機感逐步增加。根據衛生部門最新統計,中國十二歲至三十歲的自殺死亡率占總自殺死亡率的百分之六十。自殺已成為十二歲至三十歲的青年人死亡原因的前三位(新聞網,2020)。根據預測,在未來憂郁癥會成為普遍的疾病。而Sloboda學者曾經證實音樂能改善憂郁癥(Sloboda, 2002)⑥,因此,從防范于未然的角度,應當增強學生對音樂應用的認識。

在古希臘時期,哲人畢達哥拉斯認為音樂可以使對立因素和諧統一,將不協調變為協調。音樂可以教育人,影響人的性格和情緒,進而恢復內心的和諧。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家蔡元培(1867-1940)也指出“音樂與其他藝術從本質上講大都是非語言的,它們在對個性與自我實現的追求中接近人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的根基”。對許多人而言,音樂能直接影響人的內在感情,能使個人得到對“美”的滿足感,能誘發個人的活動力,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工具。此外,音樂更能幫助人宣泄內在的情緒,成為心靈良藥。因此,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應是幫助自我成長、提升自我的認知度。再者,音樂還能成為生活中的主要陪伴。音樂教育具有社會功能。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人類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調節生活,音樂成為普遍可運用的資源之一。

近年來,許多的研究報道一再指出音樂具有多種療效,尤其能減輕人們的焦慮與壓力。再比如“莫扎特效應”,音樂與身體的統一,聽古典音樂能抒壓、止痛,聽古典音樂能增進智力與記憶力等等研究報道,都顯示著音樂的實用性與影響。也有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古典音樂對于人的心理、生理治療有很明顯的效果。面對越來越多證明音樂對人類身心能產生正面影響的研究結果,音樂欣賞課程在情感教育中的角色越加重要。音樂欣賞課程不但教會學生如何去欣賞音樂、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更應該根據情感教育的觀點,進一步教導學生運用音樂進行防范性的疏導,使欣賞音樂能夠產生更多的影響。

三、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并非是新的概念,學者早已提出人類的心智活動包括認知(cognition or thought)、情感(affection or emotion)與意志(conation or motivation)三部分(Mendelssohn,2001)⑦。多位學者也視認知教學與情感教學同等重要,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均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相關文獻的探討中可發現,各方學者至今尚未對情感教育有明確與一致的界定。一般而言,以往的教育研究較為強調學生的認知發展,認為學生的認知能力可以決定其學業成就,甚至影響其將來的事業發展,致使情感教育在教學中一向處于“潛在課程”的地位。因此有關情感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在教育文獻中較為有限,導致大部分教師并不具備此類能力。

另外一個影響情感教育發展的因素在于情感教育很難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教學的效果也不易評價。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評價便成為老師們的一大挑戰。長久以來,種種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如其所應具有的重要性來發展。盡管教育理論不斷興衰交替,心理學家與教育學者早已承認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情感是需要陶冶教化的。特別是當多元智能(Gardner,2005)⑧及情緒智能(Salorey, P. 2006)⑨等概念相繼出現,再加上許多教育研究指出情緒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Bernet,2007)⑩,繼而影響認知學習,情感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及學習的重要性便更加明顯。

學者Krathwohl11等人(1999)認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所強調的是情感(affection)與情緒(emotion),或是對事情接受或拒絕的程度。其目標是通過內化過程產生影響。而所謂的內化,是指個人接受的態度、法則、原則、約束等,將其建構成為自己價值判斷的一部分,進而決定自己的行為。Ingersoll & Bauer(2004)12則認為情感教育是對自己與他人情感分辨的學習。Wlodkowski(2005)13與Rogers(2005)14均強調學習需要智能(intellect)與感覺(feeling)的介入,否則就成為冷漠的認知(cold cognition)。若將感覺與感情排除于學習中,這樣的學習可以斷定是沒有效果的。

因此學習者在學習中的親身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學者強調道德教育是情感教學的一環,其基礎在于對道德問題的洞察和了解感情、情緒的敏感性結果。而道德教育是一個點,它需要宏觀的情感教學來涵泳,才能探尋其問題背后的價值,以及各種所應包含的層面。例如:人對自己的了解、人與他人的相處、人與自然的融合等。因此情感教學也是一種價值教育,可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

另有Salovey, Shee與Mayer(2006)15等學者認為情感教育是要發揮“激發動機、引導注意、彈性計劃與創意思考”的作用,進一步培養人在倫理與美學上自我完善的態度。國內學者高建進(2015)16更是建議情感教育可由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長期地深耕于增進人文素養,使人感覺生活是有樂趣與有意義的。同時注重短期除草工作、培養情緒素養、發展正向行動策略、避免陷入負面情緒,促進積極的行為。簡而言之,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可以說是屬于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個人與群性發展”(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的學習范疇,內容包括(1)學生對自己的態度,例如自我概念;(2)學生對別人的態度,例如同學間的相處、與父母和長輩的相處等;(3)學生的信念、價值觀和對社會的關注。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在施測以后,針對開放式的問卷調查內容用EXCEL軟件進行了資料分析,對于問題1:作為理工科院校的學生,你對于音樂欣賞課程的設計與內容的期待是什么 結果分析如下:

學生認為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內容的期待主要包括:實際運用、知識獲取、心靈溝通與嘗試新事物。希望通過音樂欣賞課程達到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的舒解型人數比例最高(40.98%),其次為培養欣賞古典音樂基本能力的知識型(34.43%)。再次為強調心靈享受分享欣賞感受的心靈型(9.84%)。另外有83.6%的學生強調希望課程活潑多元化。

從學生對“舒緩壓力”“放松心情”與“希望認識古典音樂”的需求來看,音樂已不再居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希望通過音樂欣賞課程達到緩解壓力、放松心情與培養欣賞古典音樂基本能力,甚至強調心靈享受,都顯示出學生普遍對音樂在精神與心靈的效能有所認同與期待。從理工科高校選修音樂欣賞課程學生的背景來探討,學生在課業壓力繁重的情況下普遍具有身心俱疲之感,希望通過音樂改善身心情況的需求程度不但高而且表示有其必要性。此調查結果對于教授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師具有正面意義,結果表明,音樂課程的設計與內容可以有更廣闊的方向與空間,不容輕忽課程所能帶來的引導與影響。調查結果更顯示出學生普遍的期望,這也可成為對老師們的重要提醒。從正面來看,高校學生較能與教師互動,配合度也較高,但相對而言對課程與教師的要求也較高,因此“課程活潑多元化”的標準值得更多的探討(見表1)。

問題2:請問你希望音樂欣賞課程有助于滿足你的哪些需求

有82%的學生希望更加了解古典音樂;有64%的學生希望通過音樂欣賞課程來緩解壓力;另有64%的學生希望通過音樂欣賞課程能夠對音樂有更深的理解。希望從課程中獲得收獲與滿足感的學生占20%,而希望體驗各類音樂的學生有15%。值得注意的是90%的學生需要音樂欣賞課程是生動有趣的。將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比較發現其中有相似之處。緩解壓力與更加了解與欣賞古典音樂是學生們的期待與需求。不容忽視的是學生們強烈地希望課程設計更加生動化(見表2)。

問題3:請問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

學生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差距不大,因為聽音樂對大部分同學而言是隨機與隨性的,因此答案包括有碰運氣、心情改變、輕松愉快、越聽越煩。

一、碰運氣:看似隨性的答案,對聽網絡和電視音樂的經驗來說卻很實際,若正巧聽到喜歡的音樂就帶來愉快的效果,反之則效果不佳。

二、心情改變:通常聽音樂都具有此效果,只是大部分的同學是希望通過音樂將負面情緒轉為正面,而不僅僅只是改變心情而已。同學一致肯定情緒不佳時要慎選音樂,以免適得其反。

三、輕松愉快:能達到此效果多半是由于能夠自行選擇所聽的音樂。

四、越聽越煩:會造成此結果大多是有什么就聽什么,或是勉強去聽一些曲目的同學,才會有此反應,學生也提到聽古典音樂和其他的學習過程一樣需要循序漸進。

問題4:請描述音樂和你個人生活的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多半不只一個。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隨時的朋友與陪伴者”“孤單與寂寞的良藥”“情緒的引導者”。

(一)隨時的朋友與陪伴者:經常聽音樂的學生都有此感受,再好的朋友也無法隨時在身邊,音樂卻一開即有。

(二)調劑孤單與寂寞的良藥:科技發展越快速孤獨感越強是所有人的共識,調劑的方法雖多卻不都有益。因此聽音樂成為健康、無副作用的選擇。

(三)情緒的引導者:音樂不但能改變負面情緒,更能通過欣賞、分享作曲者、演奏者的情感,進一步抒發內在感情。大多數學生都曾有過被音樂、藝術感動的過程,也希望能更多累積被感動的經驗。

從音樂和個人生活關系的探討中可看出音樂在學生的生活中確實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效果上卻無法發揮預期的功能。網絡的普及,使聽音樂變得越加方便,卻因網上音樂的類型幾乎均為流行音樂,學生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流行音樂產生“越聽越不喜歡”的趨勢。這也直接影響到音樂所能發揮的功能。面對眾多種類的音樂,具有選擇適當曲目的能力成為學生的期望。由學生們對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與“音樂和個人生活關系”的調查結果可發現音樂在學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此結果不但提醒音樂教師學生在情緒素養上的需求,更提供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著力點,顯示音樂欣賞課程在傳統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獲取之外,課程設計不容忽略音樂對于內在心靈層次的影響。音樂欣賞課程在情感教育中可扮演重要角色。

結論

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要達到這些目標更需要時間的熏陶,但是音樂通識課程往往只有一學期的時間,所以如何設計適合的課程真正引發學生的興趣實為關鍵。學生一旦產生了興趣,即使在修完課程之后還會主動接觸音樂。這樣一來,音樂欣賞課程的影響就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在現今快速且多元發展的社會里,學生所具有的音樂經驗與喜好因人而異,面對理工科院校的學生,若授課教師依照以往所受的訓練,落差的形成是可以預期的。課程設計與內容除了配合教育部的整體教育目標、各校的教育與課程目標外,更需依照學生的訓練背景作調整與變通,才能發展出既有特色又適合學生的課程。

在探討了學生的需求之后,除了針對傳統音樂課程的目標需做一番省思之外,以下的結論可以為音樂欣賞課程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一)在科技快速發展環境之下,音樂有助于滿足學生的精神與心靈需求。

(二)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對認識古典音樂的意愿較少年提高。

(三)音樂是為每一個人,不應忽略將音樂引入生活運用的方向。

(四)課程設計將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并提高在生活中運用的可行性。

(五)理工科院校的音樂欣賞課程應著力注重音樂知識以外的情感教育,這才是音樂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音樂教育能影響音樂喜好(Preference)(Olsson,2007)17,音樂選擇與音樂喜好關系密切,當并非各類音樂都能提升美感經驗、影響心靈精神并產生疏導效果時,音樂欣賞課程應該具有開闊視野并介紹音樂功效的導向,音樂教師更可以通過此課程為學生普及音樂專業知識。

教育屬于長久的心靈工程,針對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動機、自我要求與理解能力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情況下,面對不熟悉或缺少接觸機會的音樂領域,以寬廣的眼光來看,通過音樂欣賞課程來提高對音樂的鑒賞力,進行美感的體驗雖然重要,但是以情感教育作為著眼點仍然屬于終極目標。情感教育的長遠目標應當是通過教師對課程的介紹,讓學生培養起接觸音樂的習慣與興趣,并通過學生認知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與運用,將音樂帶入生活,達到身心平衡與提升生活品質。因此無論從音樂教育或情感教育的立場,通過了解學生需求而設計的課程對老師與學生都能達到教導與學習的雙贏效果。當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課程的引導,建立起接觸多種類型音樂的習慣之后,音樂課程在幫助學生美化心靈并帶動生活品質提升的教育工程上將起到無可取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Stipek, D.(2001). Good beginnings: What difference does the program make in preparing young Children for schoo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1),41-66.

②Kung,S.F.(2002). Lifelong Adult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Cre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 Mature-Age Extension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Six Annual Humanities Postgraduate Research Conference-Liveable Communities,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③Donaldson,J.F.(2005).An examin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adults'perceptions of instructional excellence in off-campus credit course programming.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6:1,59-78.

④Zenker, R.(2003).Music Appreciation and education. Canadian Music Educator,36:2,Fall 1994,7-11.

⑤Kung,S.F.(2003).Cre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ng mature-age extensionstudents in Taiwan.In Yip, R,Leung,C.&Lau,WT(Eds.),Curri culum Innovations in Music: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Pacific Education.Published by the creative Arts Department,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ISBN 962-949-134-6.

⑥Sloboda,J.A.(2002).Music structure and emotional response:some empirical findings.Psychology of Music,19,110-120.

⑦Mendelssohn,M. (2001). Philosophical Dialogues, Sentiments.

⑧Gardner, H. (2005).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⑨Salovey, P. & Mayer, J. D.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⑩Bernet,M.(2007).Emotional Intellig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Canada.

11Krathwohl,D.R&Bloom,B.S.&Masia,B.(1999).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I.The Affective Domain.New York:David McKay Co.

12Ingersoll,R.&Bauer,A.(2004).An Integral Approach to Spiritual Wellness in School Counseling Setting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7(5),301-307.

13Wlodkowski,R. J. (2005). Enhancing adult motivationto learn: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eaching adult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4Rogers, C.R. (2005). A way of being.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15Salovey,P,Shee,C& Mayer, J. (199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Wegner, D. (Ed.).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l. New Jercey:Prentice-Hall.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6高建進:《讓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音樂的本源》,《人民音樂》,2015年,第11期。

17Olsson, Bengt. (2007). Is musical knowledge aesthetic or social A pilot Study of knowledgeformation in music.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33,110-114.

本文系西南音樂研究中心2019年青年項目“歌唱教學中語言要素辨識與表達的重要性”(xnyy2019026)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歌曲的音樂社會學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辰,碩士研究生,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高等院校情感教育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淺析VB程序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