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記憶中的漢長安城遺址與西安城市國際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2021-09-10 20:13陳波
武魂·智慧課堂 2021年3期
關鍵詞:城市文化絲綢之路

陳波

摘要:漢長安城遺址的存在可以讓我們解讀到絲綢之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城市文化的特征和文明發展的水平。不過,更為重要的是,漢長安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家統一和中國文化形成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漢代以此為中心凝聚、定型了一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從未謝幕的民族----漢民族。

關鍵詞:漢長安城遺址;絲綢之路;城市文化

一、漢長安城遺址的文化審美特征及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一)尚高重大以朔威儀的文化特征

從現存漢長安城遺址的地基建制和空間體量來估測,不難推出漢代宮城尚高、重大的特征,以高、大為美的審美特征體現的是漢代文化開闊包容、豁達自信的文化胸懷。在休養生息崇尚儉樸的西漢初年,當國家從歷年征戰的千瘡百孔中恢復過來,尚儉就不再成為社會審美的主流。漢武帝當政時,漢長安城里相對儉樸的未央宮,已經不能滿足他好大喜功的心理和文治武功的需要。于是,他又大興土木,繼續擴充修繕漢長安城原有宮室,在城西修建了池水、假山、宮殿樣樣不少的上林苑。這時漢代宮室在精美、舒適方面,已經超越了以奢侈著稱的秦宮,規模較之秦宮也不多遜色。

漢代這種以壯麗顯威儀的審美傾向,后來被歷代中國帝王所接受。并且,這種以高大、壯麗為美的審美價值觀經由統治階級精英文化的倡導,還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審美特征之一。漢代宮室建筑與中國文化審美的關聯,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統治階級,如何通過制度文化的作用引導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

(二)“因地制宜”以合天道的審美取向

從整體上看,漢長安城都城選址的基本理念主要取“形勝”之意,《史記·索隱》如此解釋形勝:“地形防固、故能勝人也”,意思就是,依靠山川地形特點防御守城更有優勢。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地勢對于軍事的意義非同小可。蕭何在龍首原上建造漢代都城,就是因為這里地處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干道,是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武關道的交叉點,極具軍事價值。有人形容蕭何筑城是“斬龍首而營之”,山即基闕,不假筑。當然,地勢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防范水患。

正因為漢長安城的筑城理念是依地勢而為,因此為遷就未央、長樂二宮的方位和渭河水流流向,漢長安城城墻的形狀與今天大多數都城的圍墻不一樣,不是規規整整、四方四正的矩形。而是一個缺了西北角的方形,西墻南部和南墻西部都向外折曲,城南為南斗形,城北為北斗形。故而,后來有人稱漢長安城為斗城。漢長安城遺址所體現出來的漢代文化順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審美取向,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天下和合世界觀的直接反映。

二、絲綢之路文化記憶對西安城市國際化的意義

漢長安城是中國傳統絲綢之路在東方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起點,張騫在這里兩次領取詔令出使西域;董仲舒在這里正式確立了獨尊儒術的地位;霍去病在這里領取兵符率軍西征,大敗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蘇武在這里出使匈奴,十八年后才完節歸漢;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王昭君都在這里出塞和親,增進漢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流;司馬遷在這里寫下了《史記》。

(一)絲路文化記憶的當代政治文化價值

可能因為漢祖本身就是“以匹夫起事”,所以“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故而,清代史學家趙冀在《廿二史札記》卷二中以“布衣將相之局”總結漢初的政治結構。漢初這種政治結構形成了一種不以出身論英雄“任人唯賢”的政治文化氛圍,桑弘羊13歲、霍去病18歲為侍中;衛青出身奴隸;公孫弘、田千秋都是由小官受任后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主父偃一年之內被提拔四次??梢哉f,漢武帝拋開世俗偏見不受祖宗之法約束任人唯賢的用人制度,是他締造大漢盛世的重要原因。這對當代中國城市管理者思考如何造就一個蓬勃的人才盛世,更好地推動城市發展,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張騫被任命出使西域后,被匈奴圈禁近十年,一朝重獲自由首先想到的不是回到安全的家鄉,而是繼續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向西行進。而像張騫這樣甘于奉獻、矢志不移的漢朝官員,并不是特例。蘇武持節出使被扣匈奴十九年,臥著嚼雪也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堅持持漢節牧羊。這種勇于承擔、敢于擔責的文化精神,也是今天西安城市國際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

(二)絲路文化記憶與開放包容文化心態的形成

從有關霍去病征西與公主和親的歷史記憶里,可以窺知漢代文武并重,在以武力征服少數民族政權之后,多采取文化懷柔政策,以長期感化的方式改變少數民族文化習慣。在這個感化的過程中,允許少數民族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保持“自我”文化習俗,漢文化對少數民族“同中之異”的默許和包容。最終沉淀為中華文化在面對異文化時,獨有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從絲路文化的這些歷史記憶中,也可以感知到城市發展的國際化,需要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在與異域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既要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又要能尊重異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總而言這,漢長安城遺址的存在可以讓我們解讀到絲綢之路發展初期,西漢帝國城市文化的特征和文明發展的水平。不過,更為重要的是,漢長安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家統一和中國文化形成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漢代以此為中心凝聚、定型了一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從未謝幕的民族----漢民族,并通過這個民族在中國歷史社會中的主體作用,在其族群文化基礎上形成了有巨大包容力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珍藏和瑰寶。

參考文獻:

[1]李勤.萬里絲路的東方起點——漢長安城遺址[M]西安:西安出版社,2020.07.

[2]潘明娟,王新文.漢長安城[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07.

中共西安市委黨校 陜西 西安 710054

猜你喜歡
城市文化絲綢之路
保定市高校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及提升方法研究
淺析“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市文化口碑對景點品牌價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發展
論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國際物流港建設的思考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新時期博物館的城市功能拓展
小議衡陽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文化性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