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2021-09-22 14:37陳晨
今古文創 2021年32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發展歷史創新發展

【摘要】 肘閣、抬閣作為一種集戲曲戲劇、舞蹈、雜技、音樂、美術等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形式,其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韻味濃厚親切。在表演特征、藝術功能、社會價值等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現出了中國地方民俗舞蹈文化的魅力以及社會民間生活中文化怡情抒懷的生活追求。時下,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導下的文化強國以及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思想觀念中,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也需要保留固有的審美理念及表演形式外,在新時代的社會文化藝術生活中,彰顯出“時尚”的文化身份。

【關鍵詞】 肘閣;抬閣;發展歷史;傳承與保護;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2-0080-04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項目編號:S202010370105)。

一、肘閣、抬閣的發展歷程與溯源

肘閣、抬閣的影子早在元末明初就有跡可尋,那時人們把它稱作“高臺”,是裝扮成各路神靈的化身的人們綁束固定在一個平臺上,由人抬著在街巷巡游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到了漢代,高臺的雛形基本形成,多是以百戲表演中的桿上節目表演為主,在諸多形式多樣、類型多變的表演節目中,十分亮眼新穎,引人注目,其表演時演員們在觀眾視角中所形成的高度的高低落差,也讓高臺表演充滿著魅力。

宋代歌舞戲曲的漸漸興盛給了高臺發展和多地表演的機會,宋代《武林舊事》中對于肘閣、抬閣的記載詳細透徹。書中記載:“有以木床鐵擎為仙佛鬼神之類,架空飛動,謂之抬閣?!痹谶@里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抬閣的概念,同時從“擎”“仙佛鬼神”這些字眼也能夠想象到其表演時的基本模樣,而肘閣穿插在抬閣的表演隊伍中,二者在表演人數上的不同等其他一些方面所形成的差異,讓表演的多樣性呈現出來,故而在這里知曉當時的表演細節似乎與如今人們所看到的肘閣、抬閣所差無多,如出一轍。

同樣在宋代,肘閣、抬閣的表演也開始逐漸廣泛流傳起來。民俗舞蹈肘閣、抬閣經歷前期幾番的發展演變,在明代中期直至清代前、中期盛行輝煌,并且不斷充實其表演內容,豐富其表演形式技巧和方法。也是在這一階段,民俗舞蹈肘閣、抬閣的民間表演韻味愈加濃厚,開始慢慢地往華北地區皖北一帶集聚,地域性顯著。

明代著名的歷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說道:“其置鐵桿數丈,曲折成勢,飾樓閣崔木云煙形,層置四五兒嬰,扮如劇演?!币馑际钦f,肘閣表演中用的道具是四五米長的鐵桿,并根據所表演的劇目對鐵桿進行與劇情近似符合的裝飾和點綴,鐵桿的最上端,坐著年齡約四五歲的孩童,飾演著劇中的某一角色。

而在表演方法上,書中則說:“其法:‘環鐵約兒腰,平承兒尻,衣彩掩其外,桿暗從衣物錯亂中傳下,所見云梢煙縷處,空座一兒,或兒跨像馬,蹬空飄飄?!贝藭r對于肘閣、抬閣表演的各種記述開始詳細到綁扎的方法、鐵桿的具體高度以及道具與服裝的設計這些方面,并且在一番實地調查采訪和研究后知道,現如今很多經典的展演劇目和經典角色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形成。明代中期,每逢社火、廟會,就有青壯年男子和兒童表演由打擊樂伴奏的民舞《劉海戲蟾》。

清代皇帝在沿江巡游時,也曾在江淮流域的安徽阜陽一帶欣賞到正宗宏大的肘閣、抬閣隊伍表演,這些都曾在清代乾隆和光緒年間的《中國地方志集成——阜陽民俗志》和《阜陽縣志》中一一顯露,這足以表明明清時期肘閣、抬閣的表演向著更加專業、真實多樣的趨勢發展。對于肘閣、抬閣的表演,大眾喜愛度和接受度也逐步提升,也從那時開始,民俗舞蹈肘閣、抬閣尤以阜陽地區流傳最廣,最具特色。

現如今,作為非遺項目中歸類為生活習俗舞蹈——臨泉縣肘閣、抬閣,已有近百部經典優秀的表演劇目,累計演出上萬次。同時,也有著專業能力十分嫻熟的舞蹈隊伍,并且走出皖北地區向著全國各個地區和城市進行表演,名氣赫赫。

自肘閣、抬閣雛形建立到發展至今,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一步步地邁著堅實的腳印,創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讓絢麗多彩的地方民俗文化大放異彩,并在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二 、肘閣、抬閣的形式內容與文化功用

(一)表演形式與特點

1.表演單位的復合性和表演呈現的立體性

肘閣、抬閣的表演,經常不以個人為主要演出單位,而是以一個組合為演出單位,這是由肘閣、抬閣演出形式所決定的。

肘閣的演出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為表演者,系少兒孩童;下為支撐者,多為具有民舞技藝的青壯年男子。支撐者身著戲劇服裝,腰間綁縛一鐵架并用繩子在身后綁牢卡在雙肩與前胸交接的位置;然后鐵架在手臂一側向上延伸,垂直高出頭頂,支撐者用手握扶鐵架,以袖遮掩;表演者同樣根據曲目著裝,一只腳和小腿綁縛固定在支撐鐵架上,另一只腳、小腿隨雙臂一同扭動、擺動,進行表演。鐵架的兩端連接著上下兩個表演者,在流動表演的過程中,二者律動一致,來回扭擺,就這樣兩兩配對,組成隊伍,從而形成了人們視野下造型的立體性和表演劇目的完整性。

抬閣的表演形式和構成,與肘閣極為相似,二者如同姊妹一般。抬閣與肘閣相比不同的是表演人數與道具上的差異,抬閣的表演道具將鐵架改成了特制的方桌,由4-8人抬著方桌前行,桌中心挖一小洞,豎立一根長約4米高的鐵桿,上邊綁上少兒演員,著裝表演,從而豐富了表演的隊伍,也可以彌補肘閣難以駕馭演出劇目人物多,場面大的節目這一弊端,非常持久。

抬閣還有一點不同是在于抬閣的方桌上可以另站立演員,形成立體造型,在不同角度和方位,讓觀眾能夠清晰地觀看表演。在現場觀看肘閣、抬閣經典劇目《俏嬌娘》(如下圖1)、《白蛇傳》《三國》(如下圖2)等表演時,更能體會到這種演出單位的復合性以及劇目造型的立體感。劇目中的兩個主人公組成一個肘閣或是主角們組成抬閣,為呈現最好的表演完全融入相對應的角色里,演得出神入化。肘閣、抬閣的表演最主要的就是演員之間相互配合表演才能夠完整呈現,缺一不可。

肘閣、抬閣作為一個表演單元和劇情單元,將一出戲劇中相互關聯緊密的要素立體地結合成了一整體,這是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優勢和特點。

2.表演隊形圖案的對稱性以及扎彩技藝的獨特之處

肘閣、抬閣表演,除了在表演形式上,有著新穎之處引人關注外,它在邊走邊演的狀態下,隊伍走位形成的隊形圖案,也有著獨具特色的地方。肘閣、抬閣表演常在大院場地進行,空間充足,所以隊伍中下方的支撐者演員們常常前后隨意穿插變換隊形,以“剪子股”的形狀走外八形、內八形的路線,形成對稱的隊形圖案出來,之后還有很多常用的隊形圖案“二龍吐須”(如下圖3)、“鐵鎖?”(如下圖4)、“烏龍擺尾”(如下圖5)、“長蟲過街”(如下圖6),它們就是根據上面那些基本隊形逐漸演變的。肘閣、抬閣在隊形走位路線上的對稱性,是民俗舞蹈在結構布局上的亮點。

然而,在觀看表演時也常常被肘閣、抬閣鐵桿、桌臺上的裝飾所吸引,那些均是用扎彩技藝根據節目內容制作出的四季花卉、瓜果、飛禽走獸、魚蝦和古代兵器、生活器皿等點綴在上面的,這些演員們常常是自己制作,利用當地的特有布料,還有一些特制的鐵絲、木棍稍做加工,需要十分精細的手藝,才能制作得栩栩如生,肘閣、抬閣的扎彩技藝由此看來,也是其他民俗舞蹈所不具備的“個性”。

3.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等要素的綜合

肘閣、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首先專業的肘閣、抬閣表演中,民間樂器的伴奏十分重要,音樂韻律要同隊伍的動作緊密配合,下方的支撐者們要根據打擊樂和八音班的伴奏下,踩著鼓點節拍,且走且舞;上方的少兒孩童們在手臂和腿腳的擺動也是有一定講究的。小表演者們要跟著節奏和支撐者們的舞步擺動起來,并有時做一些技巧例如翻跟頭、轉圈等動作來提高舞蹈難度。

而且,肘閣、抬閣里的妝容和服裝頗具當地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同時也受到河南梆子戲和豫劇的影響,在演員們的臉上涂上戲劇演員化妝專用的油彩以及繪上和豫劇中的戲曲角色相似的獨特圖案(如下圖7)。

與此同時,有些表演為了烘托春節的喜慶氛圍,特意添加了舞獅子等技藝在其中,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娛樂和精神享受。

(二)文化功用

1.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現階段,肘閣、抬閣不僅僅出現在文化展演中,表演還經常參與到當地喜事中去,如參與到接新娘子的隊伍中,活躍氣氛,格外地吸引關注。肘閣、抬閣表演在當地每年的春節、國慶等節日慶典中,也十分受歡迎,表演為千家萬戶增添喜氣,觀賞肘閣、抬閣表演逐漸成了勞動人民的一種文化休閑活動。

2.成為群體記憶與地區文化符號

無論是參加肘閣、抬閣演出,還是充當觀眾,人們都以多種方式同肘閣、抬閣這種藝術形式以及民俗活動發生著互動。肘閣、抬閣因此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群體記憶,在外的人談起家鄉的肘閣、抬閣,總會激起鄉愁與地域文化認同。

隨著省際縣際文化交流的發展,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的普及,肘閣、抬閣也成了當地的一種文化符號,也是當地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3.同自我價值的實現

肘閣、抬閣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作為民間藝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與事業,還是在人的自我價值實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大多數肘閣、抬閣表演者以及肘閣表演的組織者和設計者來說,這是他們一生的事業。他們可能從小參與肘閣、抬閣表演,在道具制作、化妝、伴奏、唱戲、動作等方面,都有高超的造詣,肘閣和抬閣給他們帶來的是精神自由上的價值。當他們思考如何改進道具時,當他們思考如何使群體表演更加和諧和美時,也是在讓肘閣、抬閣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辜負觀眾們心中對表演藝術的熱愛。

三、肘閣、抬閣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一)歷史變革致困境,求“新”觀念阻流傳

肘閣、抬閣文化,形成于明清,興盛于民國,同當時的經濟文化背景相適應,即肘閣、抬閣是農耕文明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產物。在特殊時期中,肘閣、抬閣也作為舊文化遭受過摧殘。改革開放之后,外來文化和普及開來的城市文化,使得當地人民的興趣發生了一定的轉變。肘閣、抬閣的表演風格和形式與當今人們所崇尚追求的“新”文化,有一定的距離,沒有滿足大部分年輕人的審美標準和價值標準,所以其普遍喜愛度有所下降。再者,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飛速發展,讓文化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娛樂途徑的多樣化使得肘閣、抬閣的文化地位略有動搖,從而導致了肘閣、抬閣被需要的場合減少,讓那些愿意從事肘閣、抬閣表演的人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少。使得肘閣、抬閣在當地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隨之肘閣、抬閣表演的持續傳承和保護優秀其舞蹈藝術精華的問題,也變得十分棘手。這一連串的社會現象引起的不良反應,都是肘閣、抬閣要面臨的種種難題和考驗,解決它們刻不容緩。

(二)文化強國系傳承,非遺保護固舞魂

現階段,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傳承的途徑和方式十分單一,傳承效果也一般。據了解,臨泉縣楊橋鎮肘閣、抬閣除在當地的表演和文化館內展覽的一些道具、服飾和圖片以外,其他的傳播途徑基本沒有,故此想要學習了解它的人匱乏,傳承人也無法繼續自己的傳承工作。所以對于這些困境最可觀的一個傳承方式就是利用現在的文化強國大背景以及“媒體化時代”的諸多優點廣為傳播。肘閣、抬閣的專業演員們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一些社交APP,上傳一些表演的精彩片段或是后臺妝發準備時的花絮小視頻,去提高肘閣、抬閣在日常娛樂生活中的存在感。

文化館工作人員們也可以與傳承人一起進行一些文藝“直播”,對于一些經典的劇目道具、服裝,向網友進行講解宣傳,也可以將表演現場在網絡平臺上“直播”,利用肘閣、肘閣節奏喜慶、動律歡快的演出氛圍,吸引觀看人數。讓喜愛關注肘閣、抬閣的人們越來越多,吸引更多愿意學習加入表演的年輕人們,開展高質量的傳承。

另一方面,在利用新時代傳播媒介宣傳傳承的方式以外,當地政府為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號召國家增加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思想理念,給予楊橋鎮肘閣、抬閣的表演隊伍固定的經濟援助,添置一些服裝、道具,并且開展傳統非遺項目舞蹈“肘閣、抬閣”培訓班,培養下一代優秀傳承人,這些無疑是給肘閣、抬閣在傳承非遺文化道路上加速助力。

然而,傳承肘閣、抬閣的對象人群也要偏向學生以及文藝團的演員們,在阜陽市開展民間藝術節,藝術節的節目多在周邊地區的各大中小學或者大學院校里挑選,豐富藝術節的演員年齡領域,讓大家看到肘閣、抬閣表演的傳統藝術魅力,同時也讓肘閣、抬閣走進學校,讓學生們產生興趣。

還可以在一些文藝團里開展傳統藝術文化體驗班,調動廣大民間藝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擴大臨泉民間藝術的知名度,讓肘閣、抬閣走出臨泉,推動其自我發展、自我傳承、自我保護。

肘閣、抬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代表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精華,保護、開發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讓肘閣、抬閣的舞蹈之魂和超脫都市化的藝術薈萃更加穩固,也更加耀眼。所以對于肘閣、抬閣的非遺保護工作這一塊要更加細致。臨泉縣文化部門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外,還要再追加肘閣、抬閣與同縣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作宣傳保護。例如,肘閣、抬閣與臨泉民俗舞蹈獅子燈進行文化交流,合作演出。以及讓肘閣、抬閣在春節臨泉剪紙非遺文化活動中,進行表演或者設立展覽臺,聯動進行傳播宣傳十分新穎。

(三)創新表演添風采,與時代共舞才“新鮮”

“非遺”不僅僅要有傳承,也需要“創新”。肘閣、抬閣在保持原有純粹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也要與時代共進,才能不被“文化市場”淘汰,才能使得肘閣、抬閣在承載歷史特征之上,顯示出民間創新特征。在創新上,可以從肘閣、抬閣的表演道具和表演技巧和劇目上入手。以往的肘閣、抬閣都是傳統的人抬肩扛,危險性大還不易操作,經過多年的探究表演,肘閣、抬閣表演有了最基本的道具,可使用起來略有復雜影響肘閣、抬閣表演的發展。

對此,在道具上,傳承人們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演出實踐經驗,在其安全性、美觀性、規范性上取得一些進步,其中具體體現在肘閣、抬閣特色道具的設計與制造。那么在特色道具的制作上,可選用更加堅固輕便的金屬材料、木材制作來減輕道具的重量,減少不必要的意外和失誤。

另一方面,讓表演道具統一標準,之前的老道具往往是演員家里自帶的,道具的接口處規格不一,彼此之間難以銜接配合。而經過改造創新的道具,統一規格,彼此之間可以自由銜接,既能增加演出的多樣性,也能節省成本。

另外,在表演技巧和劇目上,舞蹈演員們除創新隊形路線,注重音樂和舞蹈之間的配合,故事情節同人物裝扮之間的配合,讓表演更加自然好看以外,也可以根據時代流行趨勢來編排劇目,設計技巧。借鑒一些新興起的文學作品或者新文藝浪潮下的新戲曲戲劇來引發靈感,創作新穎的有意思的劇目和情節,同時也可以加一些雙人技巧或者其他有亮點的走位,讓整體表演更加奪人眼球。

肘閣、抬閣要想久傳不衰,必須創新傳承方式,健全保護措施和創新表演本身。持續創新、發展兩方面雙管齊下,不但要讓觀眾看得到,也要讓觀眾看得妙。

四、結語

擁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鮮明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人們需要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優秀民俗文化的知識儲備。本文從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歷史背景、溯源、表演形式以及內容與文化功用等多角度分析概述,揭示了民俗舞蹈肘閣、抬閣豐富的美學特征和時代價值,以文化環境背景變換的過程為參考來找尋現階段肘閣、抬閣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田野調查法、文獻參考法、資料閱覽法等方法,收集相關材料和知識,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導下的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的理論。探究得出民俗舞蹈肘閣、抬閣如何創新、發展,繼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限傳承下去并提出幾點建議及想法,希望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廣泛關注,增進各省各地區非遺項目的保護意識貢獻出自身的力量,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及創造性。

安徽民俗舞蹈肘閣、抬閣歷經千百年來的捶打磨煉依然飽含優秀藝術精髓,擁有無限的表演魅力,這是一批又一批“時代新人”的福氣及寶貴精神財富,因此,肘閣、抬閣必然能在未來的文化長河中滋潤自我,源流不斷,同時也將擁有無限可能的創新發展之旅途。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M].中國ISBN中心,1995.

[2]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周耀明.漢族風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漢族風俗)[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4]劉虎文.阜陽縣志[M].1918年鉛印本.

作者簡介:

陳晨,女,漢族,安徽宿州人,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表演。指導教師:艾明旭。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發展歷史創新發展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俄羅斯保險市場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叩問靈魂的樂章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