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離石德崗遺址仰韶中期房址

2021-09-23 08:36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底徑門道火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離石區文化和旅游局

德崗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德崗村南,地處小東川河南岸的坡地上,西距呂梁高速公路1.3公里,面積50000平方米(圖一)。

圖一 德崗遺址地理位置圖

該遺址所在坡地自南向北逐步下降至小東川河河床,東西兩側分布有自然沖溝(圖二,封底)。

圖二 遺址周邊地貌

一、發掘概況

為配合祁離高速公路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當地文物部門于2019年4~7月,對項目施工涉及的遺址保護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以自然沖溝為界分為Ⅰ(東)、Ⅱ(西)兩個區,布設探方75個,其中東區30個,西區45個,探方規格為5×5米,共揭露面積1875平方米,時代主要為仰韶中期,還有零星東周時期遺存,其中仰韶中期主要為一批房址,還有部分灰坑和灶址(圖三)。

圖三 仰韶中期遺跡平面分布圖

根據發掘揭示的埋藏情況來看,原地勢亦是南高北低的坡地,與現存的坡狀堆積一致,上部原始文化遺存被削蝕嚴重,僅存遺跡底部,古代文化堆積均較薄,疊壓打破關系較簡單,表土層下即可見G3、H13等東周遺跡,還有F1等仰韶時期遺跡,其下即為淺黃生土(圖四)。

圖四 T0303、T0203東壁地層剖面圖

二、房 址

本次發現房址7座,保存較完整者居室平面均呈五邊形。其中Ⅰ區5座,Ⅱ區2座。以F1面積最大,結構相對復雜,其他面積均在20平方米左右。

(1)F1

F1坐南朝北,方向25°,位于Ⅱ區東部,開口于①層下,北部被G3等遺跡打破。從F1中部被G3破壞所形成的剖面及F1火塘南部剖面可知,F1之下疊壓另一處居住面,編號F7(圖五)。

圖五 F1平、剖面圖

房址結構較完整,包括居住面、墻體、門道、火塘、通風口及操作間、柱洞等遺跡(圖六)。居住面呈五邊形,底面較平整,中部及北部東段被晚期溝打破。居住面為一層由細泥土燒烤而成的青灰色燒結面,厚1.5厘米,其下為厚2厘米紅燒土層,紅燒土之下為經夯打墊土層,厚約8厘米。

圖六 F1斜視圖

F1南墻墻體較為完整,東墻、西墻、北墻均被不同程度破壞,僅保留近地面墻體。東墻中部、西墻北部、南墻東部和西部保留部分原始墻面。墻體開口距地表0.43~0.7、殘高0.5~0.7米。南墻長8.54、殘高0.52~0.72米,東墻殘長8.12、殘高0.52米,西墻殘長3.38、殘高0.5米。北墻被門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長3.48、殘高0.48米,西段殘,墻高不明。各面原始墻體均從下向上弧收,斜度為4°(圖七)。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為130°,南墻與東、西墻夾角均為115°,北墻與東墻夾角為92°,北墻與西墻夾角不詳。從東、西墻殘存原始墻體來看,墻面上涂抹一層細泥,較光滑,經火燒烤,自內而外形成4厘米的青灰色硬面及5厘米的紅燒土層。

圖七 F1墻體傾斜面

門道位于房址北部居中位置。方向25°,整體低于房內居住面0.4米。平面呈長條形,南北長4.66、東西寬0.82米。路面由砂巖石塊、橢圓形鵝卵石鋪設而成,厚0.04~0.05米。石鋪路面兩側略低(封二,2)。

火塘位于房址北部,正對門道,平面呈橢圓形,豎穴式深坑,坑口距地表深0.75米,與F1居住面平齊??趶?.48~1.7、底徑1.6、深1.23米?;鹛量诰植勘A粲星嗷疑珶Y面,分布于口沿內外兩側,厚1.5厘米,向外為一層厚5厘米的紅燒土,土質堅硬?;鹛羶炔勘诿婕暗撞繛榍嗷疑裁?,厚2厘米,硬面之外為一層厚5~15厘米的紅燒土?;鹛羶榷逊e分三層。①層為灰黑色土,厚0.27~0.37米,土質較硬,包含少量植物根系、紅燒土顆粒及木炭顆粒,東部出土兩塊彩陶片。②層為黑褐色土,厚0.24~0.33米,土質較硬,包含少量植物根系、較多紅燒土塊及木炭顆粒,出土遺物有夾砂灰陶、泥質紅陶片等,紋飾有線紋及素面等。③層為黃褐色黏土,厚0.53~0.72米,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及料礓石顆粒,還有零星夾砂陶片等(封二,1)。

面對門道處,有弧形矮坎,坎下火塘壁上有一由居住面通向門道方向的弧頂暗道,應為火塘通風口。通風口呈圓角長方形,東西寬0.25、高0.8、進深0.48~0.52米,周壁有紅色燒結面,厚2厘米。

通風口近門道處有一操作間,略呈梯形,低于地面,進深0.5、東西寬0.5~0.7、深0.5米?;鹛了闹芗安僮鏖g兩端均有青灰色燒結面分布。在弧形矮坎北側有兩塊石板蓋于操作間之上,石板長0.36~0.42、寬0.32米,其作用應有二,一是遮擋火塘通風口及操作間,二是供人踩踏,可經門道、操作間、踩踏石板,從而進入室內。

殘留兩處柱洞,均位于F1南部,兩者相距6米,推測應還有兩處柱洞被G3破壞,與柱洞1、柱洞2呈四角矩陣式分布。房址外側未見柱洞殘留。柱洞1位于F1西南部,平面呈圓形,口距地表1.06、直徑0.35、深0.9米,洞內堆積為灰黃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夾雜木炭顆粒。柱洞2位于F1東南部,平面呈圓形,口距地表1.06、直徑0.35~0.4米,向下清理0.25米時,發現部分炭化木柱,直徑為0.24米。

F1填土堆積厚0.18~0.7米,呈坡狀堆積,南高北低。為青黑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

F1房內出土的可復原陶器4件。主要位于居住面東南角,可辨器形有缽、杯、缸等。

斂口缽 1件。F1:1,泥質灰褐陶。斂口,圓唇,弧腹,小圜底。器表磨光。器身內外壁均可見細密規整的輪紋痕跡??趶?0.2、通高4.7厘米(圖八,4)。

圖八 F1出土陶器

陶杯 1件。F1:2,泥質灰陶。敞口,圓唇,腹壁明顯內曲,平底,底周凸出,器形不甚規整。素面,口沿及內壁可見細密的輪紋。器身近一半殘存一層黑色附著物,難以剝離,有機物殘垢??趶?.4、底徑2.8、通高3.8厘米(圖八,3)。

大口缸 2件。F1:3,夾粗砂褐陶。斂口,疊唇,肩部微鼓,下腹微斜收,大平底。腹部施右傾斜線紋,近底部施豎向線紋。器身內、外壁殘存多處黑色煙炱痕跡??趶?6.8、最大腹徑40.8、底徑28.8、通高43厘米(圖八,1;圖九)。F1:4,夾粗砂灰褐陶。侈沿,圓唇,斂口,深弧腹斜收,平底。通施左傾斜線紋,腹部較為密集,個別部位又施豎向線紋,呈交錯方格紋。器身內外壁均有被火灼燒的黑色煙炱??趶?9、最大腹徑40、底徑24.7、通高42厘米(圖八,2;圖一○)。

圖九 大口缸(F1:3)

圖一○ 大口缸(F1:4)

(2)F2

F2位于Ⅰ區西南部,北部部分居住面、火塘及門道被破壞。坐南朝北,方向33°,面積23平方米(圖一一)。

圖一一 F2平、剖面圖

該房址保存情況較差,由居住面、墻體、門道及火塘等要素組成。居住面保存情況一般,北部原始居住面缺失。居住面為一層黑褐色細泥土硬面,厚4厘米,經夯打。

F2原始墻體墻面破壞嚴重,均已不同程度坍塌。南、西、北三面墻體塌毀嚴重,僅東墻殘存近地面部分,殘存墻體較直。開口距地表0.75~0.8米,底部距地表0.9~1、殘高0.1米。東墻長3.72、殘高0.2米,西墻長3.66、南墻長4、北墻東段長3、西段長3米,高度均不明。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132°,北墻與東墻夾角110°、北墻與西墻夾角102°,南墻與東墻夾角、南墻與西墻夾角均為115°。

門道位于房址北部中央,方向33°,殘長0.14、東西寬0.55米,呈斜坡狀。

火塘位于門道南端,為淺坑豎穴式。開口平面呈圓形,距地表0.9、口徑1.2、底徑1.2米,殘深0.36~0.46米?;鹛量诓考吧媳诿鎯H一周厚5厘米的紅燒土,底部壁面有一周厚1.5厘米的青灰色燒結面,且愈向下愈硬。青灰色燒結面外層為厚5厘米的紅燒土層,較堅硬。未見通風口及操作間?;鹛羶榷逊e僅有一層,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植物根系、大量紅燒土塊及木炭顆粒,無遺物出土。

F2填土堆積厚0.2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

F2房內器物主要見于居住面南部,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黑陶,紋飾有線紋、繩紋及素面等,復原器有疊唇曲腹盆、鼓腹罐和尖底瓶等。

曲腹盆 2件。F2:1,泥質灰黑陶,胎呈紅褐色。斂口,疊方唇,鼓肩,曲腹斜收,小平底。素面磨光??趶?0.5、底徑15.2、最大腹徑55.4、通高33.5厘米(圖一二,1;圖一三,2)。F2:2,泥質灰黑陶,胎呈紅褐色。斂口,疊方唇,上腹鼓凸較甚,曲腹斜收,小平底。素面磨光??趶?1.7、底徑17.2、最大徑57.8、通高32厘米(圖一二,2;圖一三,3)。

圖一二 F2出土陶器

圖一三 F2出土部分器物

鼓腹罐 1件。F2:3,夾砂紅陶。侈口,圓方唇外斜,唇面淺凹槽一周,鼓腹,最大徑在中腹偏上,平底??谘叵嘛椣壹y三周,間隔處施稀疏淺短刻劃紋。腹壁線紋飾較雜亂,上腹通施左傾斜線紋,下腹施豎向或右傾線紋??趶?5.8、底徑12.7、通高26.5厘米(圖一二,3;圖一三,1)。

尖底瓶 1件。F2:4,泥質紅陶。腹壁斜直,底部壓成小平臺狀。外壁飾交錯線紋,左傾線紋密集,右傾線紋稀疏,內底可見泥條及修抹痕跡。器壁較薄,0.3~0.4厘米。殘高19.7厘米(圖一二,4)。

(3)F3

F3位于Ⅰ區北部,坐南朝北,方向25°,面積28平方米(圖一四)。

圖一四 F3平、剖面圖

保存情況較好,由居住面、墻體、門道、火塘、通風口及操作間、柱洞等要素組成(圖一五)。居住面呈五邊形,系用厚1厘米的黏土涂抹并經火燒烤而成的青灰色硬面,土質堅硬。硬面下為厚5厘米的墊土層,墊土表面厚2厘米處經火燒烤而形成一層堅硬的紅燒土層。

圖一五 F3斜視圖

房址保留有近地面墻根部分的原始墻體及墻面,尤其是東西墻北半部分和南墻西半部分墻面保存最為完整,殘高0.15~0.25米。南墻長3.74、殘高0.2米,東墻長3.88、殘高0.18米,西墻長3.86、殘高0.15米。北墻被門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長3.2、殘高0.1米,西段長3.46、殘高0.12米。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為133°,南墻與東、西墻夾角均為115°,北墻與東墻夾角為110°,北墻與西墻夾角為98°。原始墻面均從下向上弧收,斜度為5°(圖一六)。墻面較光滑,表面有一層厚1厘米的青灰色燒結面,燒結面之外一側為厚2厘米的紅燒土層。

圖一六 F3墻壁原始傾斜狀態

門道位于房址北側中部,正對火塘,南側與火塘操作間相連。方向25°,呈斜坡狀,整體低于上層居住面0.3米。平面呈長條形,南北殘長1.42~1.44、東西寬0.62~0.94。門道為土路面,無石板、石塊鋪設,兩側為生土,未見踩踏面。

火塘位于房址北部,正對門道,為豎穴式淺坑。開口平面呈圓形,距地表深0.5、口徑0.95~1.05、底徑1、深0.36~0.46米?;鹛量趦韧鈨蓚葰堄星嗷疑珶Y面,厚1.5厘米?;鹛羶炔可媳诿婊緹o青灰色燒結面,僅一周厚4厘米的紅燒土?;鹛两撞勘诿嫱磕ㄒ粚蛹毮?,經燒烤形成一層厚4厘米的青灰色硬面,向下愈加堅硬。硬面向外側為厚8厘米的紅燒土層,土質堅硬?;鹛羶榷逊e僅有一層,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顆粒及木炭顆粒。出土陶片較少,零星紅、灰陶片,均為素面。

火塘北側面對門道有一弧形矮坎凸出,南北長0.13、東西寬0.33米??蚕禄鹛帘谏嫌幸煌ㄏ蜷T道方向的弧頂暗道,應為火塘通風口。通風口呈圓角長方形,東西寬0.17、高0.23米,弧頂距坎頂0.1米,進深0.28米。

通風口近門道處有一操作間,平面形狀呈梯形,東西長0.4~0.6、進深0.56、深0.54米?;鹛了闹芗安僮鏖g兩端有較多青灰色燒結面分布。

柱洞一處,位于F3中部偏西,保存狀況較好。平面呈圓形,直徑0.27、深度為0.24米。洞內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夾雜燒土及木炭顆粒。

F3內填土厚0.15~0.25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為青黑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

F3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主要位于居住面南部,多已破碎,主要為夾砂紅陶、灰陶,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線紋、繩紋及素面等??杀嫫餍斡须p唇口尖底瓶、深腹罐、釜等。還出土少量石器和骨器。

陶釜 1件。F3:1,夾砂紅陶。侈口,方唇,寬平肩微外斜,弧腹,肩、腹間轉折明顯,并起高棱一周,圜底??谘赝饪虅澃疾垡恢?,肩飾弦紋數周。腹、底有燒烤痕跡??趶?、通高6厘米(圖一七,1;圖一八,2)。

大口缸 2件。F3:2,夾砂灰褐陶,陶色不純。敞口,斜平寬圓唇,唇面內、外兩側均寬于器壁???、腹變形嚴重。平底。通施斜線紋,口沿下又施弦紋數周,兩種紋飾交疊。器身內外壁有火燒的黑色煙炱??趶?4.9~41.3、底徑23.1、通高45.6厘米(圖一七,4)。F3:4,夾砂褐陶。斂口,圓唇,上腹鼓凸,下腹斜收,平底。通施細密的左傾斜線紋,口沿下至上腹鼓凸部位又施一周右傾線紋,呈交錯狀??趶?6、最大腹徑38、底徑21、通高44厘米(圖一七,7)。

圖一七 F3出土遺物

深腹罐 1件。F3:3,夾砂灰陶。斂口,圓方唇微內斜,唇面寬厚,弧腹,平底。器身紋飾較雜亂,口沿下施一周稀疏較短的左傾線紋,腹壁斜線紋左傾程度更大,更密集,近底部施豎向或微右傾線紋,不同線紋交界處可見錯雜的方格紋??趶?9、底徑11.1、高19.7厘米(圖一七,5;圖一八,1)。

圖一八 F3出土部分陶器

尖底瓶 1件。F3:5,泥質紅陶。內唇疊于外唇上,略外斜。外唇唇面外斜,微內凹,外緣寬于頸部并上翹。頸部內束。上腹外張,余下部分缺失。唇面磨光,見細密輪紋,頸部飾橫向線紋,上腹部又施左傾斜線紋,呈交錯狀。內壁亦見修抹的輪紋痕跡??趶?.5、殘高14.6厘米(圖一七,6)。

磨石 1件。F3:6,灰色,砂巖。通體打磨,較粗糙。體厚重,平面近似梯形,橫截面為四邊形,下緣較薄,似為石斧半成品。長16、寬8.1~10.7、厚3.2~3.8厘米(圖一七,2)。

石鏟 1件。F3:7,灰色,板巖。通體磨光,僅存下半部。平面近似圓角長方形。兩側及下緣均有弧刃,部分殘缺。殘長17~20、殘寬10.3~13.5、厚1厘米(圖一七,3)。

骨錐 1件。F3:8,乳黃色。正視呈近梭形,橫截面為圓形。頂端殘損,末端尖利。殘長6.5厘米(圖一七,8)。

骨匕 1件。F3:9,黃褐色。長條形,上寬下窄,一面磨平,一面凹槽。頂部殘,末端單面平刃。應為動物肋骨劈裂后經削、磨制成。殘長6.3厘米(圖一七,9)。

(4)F4

F4位于Ⅰ區東北部。坐南朝北,方向20°,殘存建筑面積14平方米(圖一九,圖二○)。

圖一九 F3、F4

圖二○ F4平、剖面圖

房址結構較完整,由居住面、墻體、門道、火塘及柱洞等要素組成。西北部地面破壞嚴重。保存較好的居住面僅一層厚5厘米的黑褐色細泥土硬面。

墻體保存狀況一般,東墻中部保留有原始墻面,墻面較光滑,無青灰色燒結面及紅燒土,南墻、東墻及北墻東段僅殘存近地面部分,西墻北段、北墻西段被破壞。墻體開口距地表深0.25~0.45、底部距離地表深0.5、高0.05~0.25米。南墻長3.57、殘高0.13米,東墻長2.66、殘高0.08米,西墻殘長2.88米,高度不明。北墻被門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長2.35、殘高0.08米。西段長2米,高度不明。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為121°,南墻與東墻夾角為100°,南墻與西墻夾角為95°,北墻與東墻夾角110°,北墻與西墻夾角為117°。從東墻、南墻、北墻東段殘存墻體來看,其墻體由下至上弧收,斜度為3°。

門道位于房址北側中部。方向20°,為斜坡狀。平面呈長方形,北部被①層破壞,南北殘長0.6、東西寬0.45米。門道地面為土路面,無石板、石塊鋪設。兩側為生土,未見踩踏面。

火塘位于房址北部,正對門道,為淺坑豎穴式。平面呈圓形,距地表深0.35~0.42、口徑1.04~1.06、底徑1、深0.33~0.4米?;鹛量诓烤植勘A粲星嗷疑珶Y面,厚1厘米,主要分布于東西兩側,其余部位均已不同程度脫落。青灰色硬面外側為一層厚2厘米的紅燒土?;鹛帘诿娌灰娗嗷疑珶Y面,僅一周厚3厘米的紅燒土?;鹛恋撞靠梢姾?厘米的燒結面,向下為一層厚2厘米的紅燒土層,土質堅硬?;鹛羶榷逊e僅一層,為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植物根系、大量紅燒土塊及木炭顆粒。出土夾砂灰陶弦紋罐及配套使用的器蓋各一件。

未見通風口及操作間。只是于門道南側與火塘相連處發現有一寬0.34~0.4米的石板,可能原本F4火塘及門道結構與F3相似,系坍塌后成為此狀。

柱洞一處,位于F4中部,保存狀況較好。平面呈圓形,剖面呈圜底筒形,壁面陡直且粗糙,無加工痕跡。洞口距地表深0.5、直徑0.23、深度0.26米。洞內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夾雜燒土及木炭顆粒。出土泥質灰陶陶甑一件。

F4填土堆積厚0.05~0.25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為黑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

F4出土器物極為豐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散落于居住面南部,多較破碎,主要為夾砂灰陶、泥質紅陶,還有少量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和彩陶。紋飾有線紋、籃紋及素面等??杀嫫餍斡携B唇曲腹盆、葫蘆口平底瓶、鼓腹罐、弦紋罐、斂口缽、雙唇口尖底瓶等,還有石斧、蚌器及鹿角等(圖二三)。

圖二三 F4陶器組合

鼓腹罐 5件。F4:1,細泥紅陶。侈領,方唇,唇面著淺凹槽一周,上腹外張,下腹斜收,上、下腹相接處轉折較銳利,平底。器表磨光??趶?2.5、最大徑16.5、底徑6、通高13.7厘米(圖二一,5)。F4:2,夾砂灰褐陶,陶色不純。侈領,尖唇,唇末端內壁施凹槽一周形成唇面,上腹弧形外鼓,下腹略內弧斜收,兩腹間轉折較圓潤,近底部陡直。平底。上腹磨光,器腹飾淺疏斜線紋??趶?2.3、最大腹徑27.4、底徑11.5、通高22.3厘米(圖二一,1)。F4:5,夾粗砂褐陶。侈領,圓唇,上腹鼓凸,下腹略內弧下收,上、下腹間轉折圓潤,平底較小。器表磨光,領外壁可見細密的輪紋痕跡??趶?6.2、最大徑30.8、底徑10.8、通高25.8厘米(圖二一,2)。F4:12,夾砂紅褐陶,陶色不純。侈口,圓唇,束頸,上腹鼓凸,下腹微內曲,平底??谘赝鈧燃案共客ㄊ┬本€紋。器身內外及口沿有明顯灼燒痕跡??趶?3.5、最大徑16、底徑9.4、通高15.4厘米(圖二一,6)。F4:14,夾砂灰褐陶,陶色不純??谖⒊?,尖圓唇,腹部中央甚鼓,轉折較銳利,平底。器表磨光。器身燒烤發黑,但底部灼燒不明顯??趶?.6~8.9、最大腹徑10.8、底徑7.7、通高10.2厘米(圖二一,8)。

圖二一 F4出土遺物(一)

葫蘆口瓶 3件。F4:3,泥質紅陶??谏喜繗埲?,下部外鼓。束頸,口、頸間轉折明顯。上腹外張,下腹斜收,最大徑在腹中,兩側各附一寬橋形耳。平底。通體磨光,口、頸及下腹近底部磨素面,器腹飾斜線紋。殘口徑長8、最大腹徑13.7、底徑8.6、通高36厘米(圖二一,3)。F4:4,泥質紅陶??诓咳笔?。束頸。腹略鼓,腹壁中部偏上兩側各附一寬橋形耳。平底。器腹飾細密斜線紋,線紋間可見線繩紋理。下腹近底部磨光,可見稀疏的橫向刮抹紋??趶讲幻?,最大腹徑13.7、底徑10.2、高35.4厘米(圖二一,4)。F4:17,細泥紅陶。僅存瓶口及頸部。斂口,方唇寬厚,瓶口斜張而下,束頸???、頸間轉折明顯,器腹及以下缺失。葫蘆形口素面磨光,近唇端可見細密的輪紋痕跡,內壁有數圈規整的泥條痕跡。頸部飾橫向線紋??趶?、殘高16.6厘米(圖二二,9)。

圖二二 F4出土遺物(二)

弦紋罐 3件。F4:6,夾砂灰陶。侈口,圓方唇,斜折沿,沿面兩側內凹,沿、腹間轉折銳利并出棱。上腹鼓凸,下腹略內弧下收。上腹施弦紋,下腹素面磨光。器身有煙炱痕跡,不均勻??趶?2、最大腹徑13.3、底徑6.1、通高10.3厘米(圖二一,7)。F4:10,夾砂灰陶。侈口,圓唇,鼓腹,下腹內收明顯。上腹施弦紋數周,下腹素面磨光??谘貎韧鈨蓚燃皟缺诳梢姕\疏的輪紋痕跡??趶?2、最大腹徑13.1、底徑6.3、通高11.4厘米(圖二一,9)。F4:13,夾砂灰陶。侈沿,圓唇,束頸,內壁沿、腹相接處出棱一周,上腹外鼓,下腹內曲斜收,兩腹間轉折較圓潤,小平底。上腹通施弦紋,下腹磨光,見多枚指紋??趶?3、最大腹徑15.4、底徑6.5、通高14.2厘米(圖二一,10)。

器蓋 2件。F4:7,夾砂灰陶。圜頂裝寬橋形鋬,敞口,斜方唇外緣略出棱。器表磨光,與F4:6為一組??趶?0.2、通高4.5厘米(圖二一,12)。F4:8,夾砂灰陶,頂部鋬下及鋬內側呈紅褐色。覆碗狀,圜頂。寬橋形鋬上部缺失,僅存下端與蓋身相連,為單獨拼接。敞口,卷沿,圓唇,外緣出棱。素面??趶?4.8、殘高6.3厘米(圖二一,11)。

陶甑 1件。F4:9,夾砂紅陶??谖?,平唇,唇內緣出棱一周。圓弧腹斜收,平底。底部有6個大小不一的圓形小孔,燒烤痕跡明顯。器身飾密集橫向線紋??趶?0.8、最大腹徑14.2、底徑9.1、通高8厘米(圖二二,2)。

斂口缽 2件。F4:11,細泥紅陶。斂口,尖圓唇,上腹鼓凸,下腹斜收較甚,小平底。器壁較薄,素面磨光??趶?0.2、最大腹徑32、底徑8.8、通高10.2厘米(圖二二,4)。F4:18,細泥紅陶??谏詳?,尖圓唇,鼓腹,平底。器壁較薄,素面磨光??趶?6、最大徑16.5、底徑6.8、通高7.6厘米(圖二二,3)。

尖底瓶 2件。F4:15,細泥紅陶。內唇面明顯高于外唇面,外唇沿面有一凹槽,外緣出棱上翹。束頸,鼓腹,腹壁較薄。下腹及底部缺失??谘匾娂毭艿妮喖y痕跡,頸部施橫向線紋,上腹施左傾斜線紋,交界處為交錯形成的方格紋,紋飾密集??趶?.5、殘高28.5厘米(圖二二,7;圖二四,2)。F4:16,細泥紅陶。內唇略高于外唇,內、外唇斜平且寬厚,外唇外緣微上翹。束頸。上腹圓鼓,腹壁較薄,下腹及器底缺失??谘匾娂毭艿妮喖y痕跡,頸部施橫向線紋,上腹施密集的左傾斜線紋,兩種紋飾幾乎沒有交錯??趶?.12、殘高24.5厘米(圖二二,8;圖二四,1)。

圖二四 尖底瓶

曲腹盆 1件。F4:19,泥質灰陶。斂口,疊方唇寬厚,唇內、外緣均出棱。上腹鼓凸,下腹斜收,近底部陡直,底較小。素面磨光??趶?2.3、最大腹徑70.8、底徑16、通高41.5厘米(圖二二,1)。

石斧 1件。F4:20,灰色,砂巖。正視近梯形,上窄下寬,側視呈弧凸狀。一面磨光,一面磨平但粗糙?;№?,雙面弧刃。長13.9、寬4.4~8、厚3.7厘米(圖二二,5;圖二五,1)。

圖二五 F4出土石器、蚌器

石鏟 1件。F4:21,淺灰色,石英巖。殘存一角,下端及一側有刃。下刃長14.2、殘高14.8、厚1.7厘米(圖二二,6)。

蚌刀 1件。F4:22,白色。器形甚小,弓背弧刃,尾部寬平。長4.3、寬1.7厘米(圖二二,11;圖二五,2)。

鹿角 1件。F4:23,角根,頂部分出兩杈,無杈枝。殘高10.4、直徑2.5厘米(圖二二,10)。

(5)F5

F5位于Ⅰ區東南部,坐南朝北,方向7°。殘存建筑面積7平方米,由居住面、墻體、火塘及柱洞等要素組成(圖二六)。

圖二六 F5平、剖面圖

居住面保存情況一般,北部邊緣東段缺失,地面系一層黑褐色細黏土,厚2厘米。

未保留有原始墻面,墻體亦均已不同程度坍塌,僅南墻保留較高墻體,東墻及西墻殘存近地面部分,北墻被破壞。開口距地表0.3~1、底部距地表1~1.1、高0.15~0.75米。南墻長2.54、殘高0.75米,東墻長1.44、殘高0.16米,西墻殘長2.24、殘高0.44米。北墻分為兩段,西段殘長1.57米,高度不明,東段缺失,高度和長度均不明。從南墻、東墻、西墻殘存墻體來看,其墻體由下至上弧收。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北墻與東墻夾角不詳,南墻與東墻夾角100°,南墻與西墻夾角98°,北墻與西墻夾角112°。

火塘位于房址北部,僅存南半部,為淺坑豎穴式。開口距地表深1米,平面呈圓形,口徑殘長0.54~0.92、底徑0.9、深0.34~0.44米?;鹛量诓考氨诿嬗蓛认蛲庖来螢楹?厘米的青灰色燒結面及2~8厘米厚的紅燒土,土質堅硬?;鹛翓|北部被G4打破,未見通風口及操作間?;鹛羶榷逊e僅有一層,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少量植物根系、大量紅燒土塊及木炭顆粒。出土較多夾砂紅陶片,紋飾以線紋為主,易碎,可辨器形有深腹罐、鼓腹罐、器蓋等。

柱洞一處,位于F5南部,保存狀況一般,僅剩底部。平面呈圓形,圜底,口部距地表深0.5、直徑0.2、深0.05米。洞內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夾雜燒土及木炭顆粒。發現少量碎陶片,應為柱礎。

F5填土堆積厚0.15~0.75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

該房址出土陶器4件。主要位于房址地面,包括葫蘆口瓶、器蓋、旋紋罐、深腹罐等。

葫蘆口瓶 1件。F5:1,泥質紅陶??谖⒊?,尖圓唇,下部弧張。束頸,口、頸間轉折十分明顯,鼓腹,最大腹徑在器身的三分之二處,平底。瓶口器表磨光,頸部飾錯亂稀疏的橫向或右傾線紋,腹部飾左傾斜線紋??趶?.4、最大腹徑11.1、底徑8.4、通高26.8厘米(圖二七,4;圖二八,1)。

圖二七 F5、F6出土陶器

圖二八 F5出土部分陶器

蓋鈕 1件。F5:2,夾砂褐陶。圜頂,頂緣出棱,棱較厚,上有豎向壓印紋一周。短頸,頸上可見淺疏的橫向線紋??趶?.2、殘高3.5厘米(圖二七,3)。

旋紋罐 1件。F5:3,夾砂紅褐陶。侈口,圓唇加厚,上腹弧形斜張,下腹內曲斜收,平底??谘丶跋赂鼓ス?,上腹通施橫向線紋??趶?5.5、最大徑26.8、底徑11.4、通高20.5厘米(圖二七,1;圖二八,2)。

深腹罐 1件。F5:4,夾砂褐陶。侈口,圓唇,鼓腹,平底。腹部通施左傾斜線紋??趶?9.3、底徑17.6、最大腹徑32、通高34.2厘米(圖二七,5)。

(6)F6

F6位于Ⅰ區中部偏南,坐南朝北,方向32°,殘存建筑面積9平方米(圖二九)。

圖二九 F6平、剖面圖

該房址保存情況較差,僅剩中部及南部居住面,不見火塘及門道。居住面呈五邊形,保存情況一般,北部居住面位于階地斷崖處,被G4打破,殘存平面略呈梯形,為一層黑褐色細泥土硬面,厚4厘米,經夯打。居住面出土陶片較少,可復原的陶器有夾砂盆等。

墻體破壞嚴重,均已不同程度坍塌,僅西墻、南墻西部殘存近地面部分。開口距地表1.4~1.5、底部距地表1.5~1.6、高0.1米。東墻長2.6米,高度不明,西墻長2.45、殘高9厘米,南墻長3.03、殘高7厘米。北墻東、西段缺失,長、高均不明。殘存墻體較直。北墻與東、西兩端間夾角、北墻與東墻夾角、北墻與西墻夾角均不明,南墻與東墻夾角、南墻與西墻夾角均為100°。

F6填土堆積厚0.1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為黑褐色黏土,土質較疏松,包含大量紅燒土及木炭顆粒,推測應為墻體倒塌所形成的堆積。出土陶片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為主,紋飾以素面、繩紋、線紋為主。

F6出土完整器1件。

敞口盆 1件。F6:1,夾砂紅褐陶,侈口,方唇,曲腹,平底,器表素面,粗糙??趶?6.3、最大腹徑25.1、底徑12.4、通高17厘米(圖二七,2)。

三、結語

德崗遺址是黃河東岸保存較好的一處仰韶中期聚落,其所在的三川河為橫穿呂梁山中部的最大河流,是晉西、晉南地區乃至中原與北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以往考古工作中,在東川河和北川河交匯區域發現有多處仰韶中期遺址,包括離石馬茂莊、吉家村、信義、信義西、前趙家莊、歧則溝、王家坡等[1],德崗遺址即是其中之一,跨度不足20公里范圍內,同一時期遺址數量達到8處,密度之高可見一斑,本次發掘意義如下。

首先,該遺址出土陶器以葫蘆口平底瓶、雙唇小口尖底瓶、斂口缽、夾砂罐及曲腹盆為基本組合,屬于仰韶中期廟底溝文化(或稱西陰文化)的范疇,雖缺乏晉南典型的釜、灶等代表性器物,但總體仍是大同小異,可視為晉南仰韶中期文化向北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陶器器形上,以F4、F3最為豐富,可以作為該遺址典型代表,其中F4雙唇口尖底瓶、微斂口缽等與夏縣西陰遺址以H30為代表第二期同類器雷同[2],F4與F1的大口缸、曲腹盆、鼓腹罐、尖底瓶亦見于柳林楊家坪F1[3],汾陽段家莊H3、婁煩童子崖F3也有類似器物[4],幾者年代大體相當,均處于仰韶中期偏晚階段。

根據房址內骨骼測年經校正數據顯示:

F1:5200-5048calBP(62.7%)5301-5211calBP(32.7%)F3:4980-4856calBP(85.7%)5038-5004calBP(9.7%)F4:5076-4956calBP(52.6%)5280-5164calBP(31.8%)

其中前后緊隨、形制一致的F3、F4出土尖底瓶口基本雷同,測年數據相近,兩者年代應大體一致,約在公元5000年左右;另外,出土德崗F4:18這類微斂口缽的西坡M11墓葬人骨測年亦在公元5000年左右[5],表明F4年代數據是比較可靠的。F1與上述方向基本一致,結構相同,且其出土大口缸F1:3與F3:4相近,其年代應相差不遠,絕對值在公元5100年左右。這是一組難得的有關仰韶中期偏晚階段年代的居址新數據,近十余年來,西坡[6]、楊官寨[7]等墓地的年代數據引發了關于仰韶中期文化年代下限的新思考,還據此提出距今4900年前后為仰韶中期文化結束時間亦是進入仰韶晚期階段的年代[8],德崗遺址給上述仰韶中期文化年代下限的判定提供了居址方面的有力證據,也為探討呂梁山區乃至整個河套地區仰韶中期文化結束的年代范圍提供了重要參考。

同時,德崗房址出土生活、生產用器豐富,不僅有炊煮器夾砂罐、飲器缽杯、盛儲類瓶缽盆甕等,還有鏟、斧等農業工具,是黃河中游仰韶中期房址器物組合較為完整的一個地點,為探討這一時期的家戶生活提供了典型案例。特別以F3一側的F4為代表,面積雖小,但數量最為齊全,且每類器物多為成組出現,其主要功用可能是F3配套的倉儲屋。

而從宏觀聚落來看,周邊遺址不僅密度高,且選址也有較多共性,如德崗聚落擇居于河前緩坡上,海拔明顯偏低,不同于仰韶晚期及之后同一地區古居民偏向于山峁等高海拔地區選址的聚落模式,且布局上也有著明顯的規劃,以西區的大房址F1和東區F3的25°為主方向,東區布局還呈現出一定的規律,以前排的F3為中心,其他房址尾隨其后,且從各自的一側向其偏轉,呈向心分布。

此外,五邊形房址是德崗遺址一個突出特征,該類房址一般被認為是中原仰韶中期的一類特色遺存,流行于公元前三千紀,目前主要見于關中、豫西、晉南一帶,如陜縣廟底溝[9]、靈寶西坡[10]、翼城北橄[11]、華縣泉護[12]、白水下河[13]、彬縣水北[14]、隴縣原子頭[15]等遺址,規模多較大。同時,內蒙古中南部、三北、遼西等也有一些發現,如涼城王墓山坡下[16]、蔚縣三關[17]、翁牛特旗老牛槽溝[18]等遺址,其結構與之類似,但規模小,數量少;其主源應是翼城北橄F2這類仰韶早期近似五邊形的半地穴房址。德崗遺址五邊形房址在呂梁山區尚屬首次發現,其所處的南流黃河兩岸地區正是聯通中原與北方的重要通道,這無疑為五邊形房址的起源與傳播,乃至以西陰、廟底溝等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的北上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正如發掘結果顯示,德崗遺址五邊形房址在繼承中原地區同類房址結構嚴謹完備、主次分明的基礎上,一反以南向為主的常態,將25°作為房址朝向的主方向,且一改中原五邊形大房址的價值取向,大小不一,結合其殘存墻壁具有較大的傾斜角度,或許與該遺址房址為半窯洞式建筑結構相對穩定的特性有關[19]。由此觀之,德崗遺址五邊形房址是在繼承關中、晉南、豫西地區五邊形房址特征的同時,根據黃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資源狀況形成了自身特色。

后記:本次項目負責人王曉毅,參加發掘張光輝、劉吉祥、張立強、鞏丹、趙銀平、白權森、郭明明、劉朝等,王曉毅、張光輝、張立強、葉世明、王朝、安根、王晨陽、李霄月等參與了整理工作。

猜你喜歡
底徑門道火塘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溫暖的火塘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魚藻紋盆裝飾淺析(中)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邊的鄉愁
中俄南海聯合軍演的三個“門道”
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耀州窯系青瓷碗鑒賞
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達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發掘簡報
蘇幕遮(般涉調)
找門道(新寓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