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物理學史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導向作用
——以“萬有引力定律”為例

2021-10-09 01:00任鐵未
科學咨詢 2021年38期
關鍵詞:開普勒引力定律

黃 俊 任鐵未

(黃岡師范學院物理與電信學院 湖北黃岡 438000)

一、新課改對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對物理核心素養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價值觀。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對于當前教學內容的學習提出了更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綜合性的要求,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知識,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深化科學帶來的意義。

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與教學銜接工作

(一)萬有引力的發現與牛頓的工作

牛頓于17世紀時,基于之前研究的物體運動規律與第谷、開普勒的行星運動規律,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由于他在數學上的天賦,不僅發現物理規律,同時也推導出精確的數學公式,將力學的基本框架完成。在此之前,同時代的物理學家們也試圖解釋引力概念,然而在數學工作中遭遇了困難。牛頓先是利用開普勒定律計算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又得到地球與其物體之間的引力,發現這兩者是同一種性質的力,他猜想:地面上的“力”與天空上的“力”似乎可以統一。最終牛頓將發現的這種力稱為“有心力”[1],即萬有引力。

(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理念

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需要在四個方面建立學生的認知,即科學思維能力,利用實驗得新知,有效的物理意義,秉持科學態度和責任感。[2]設計教案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教育學理論為指導,以教育有關文件為指導路線,面對不同學生使用合適的教育手段。將學科知識在教學中轉化為教學知識,再通過教學實踐轉化為學生知識。[3]這一觀點與PCK,即學科教學知識(Peda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不謀而合,將教師-教學過程-教學對象三者緊密結合,考察教師的教學知識水平和轉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各方面未知因素。[4]這體現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物理學史更有應用價值。

三、基于物理學史的“萬有引力定律”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情境:課前請同學們觀看多媒體,各行星繞太陽做類圓周運動的動畫,通過問題設置,讓學生自行預習導學案,并預設問題:1.為什么行星可以這樣繞太陽運動而不是其他運動狀態?2.是否存在一種力使它們運動,若存在,是什么性質的力呢?

背景講述:展示幾張圖片關于地心說以及日心說的起源及代表人物。介紹亞里士多德、托勒密以及哥白尼在各自時代的貢獻。

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引力嗎?有關于引力大家有哪些了解的呢?

學生回答:萬有引力、引力波

先行組織者:學生通過導學案學習內容,初步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產生過程。

導學案內容:包含歷史上較有代表性的猜想:開普勒的“磁力說”;笛卡爾的“漩渦說”;伽利略的“慣性說”。

問題探究:讓學生探究引力常量為G條件下的行星運動與太陽之間的關系,解答該行星向心加速度、周期以及質量之間的關系。

提出觀點:引導學生探究萬有引力定律的定義,即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跟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新知應用: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解決課堂習題。(如圖1)

圖1

總結歸納:整理本節課的內容,并讓學生利用所學解決萬有引力問題,了解萬有引力的研究背景與社會生產的關系。

四、教學反思過程與物理學史的關系

從物理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開普勒的三定律是萬有引力的理論基礎。開普勒在第谷數十年觀測數據的基礎上如何發現的呢?這一部分的內容也可以作為教學,引導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探究產生興趣。教學設計應安排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這一方式能夠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引導學生學習數據分析方法。某些數學方法以當前學生水平還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科學方法中受啟發,達成科學教育的目的。通過幾何思維求證,等效法提出:太陽對行星的吸引力正比于太陽的質量,反比于行星與太陽距離的平方,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得出太陽與行星之間力的關系,這一推導是科學方法中的精髓之處。物理學科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借助物理學史將探索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4],讓學生領會其中的科學方法內涵,這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也能夠滿足當下核心素養教學的要求[5-6]。

猜你喜歡
開普勒引力定律
延安新引力
倒霉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感受引力
開普勒的最新發現:第二地球
“死而復生”的開普勒
開普勒的大發現
孤獨遠行的開普勒
A dew drop
耐人尋味的定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