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推動山西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

2021-10-11 02:31盧慶華
三晉基層治理 2021年4期
關鍵詞:國家戰略生態保護黃河流域

盧慶華

〔摘要〕近年來,山西作為黃河中游省份,具有生態環境好轉、水安全形勢穩定、轉型發展入軌和文化絢爛多彩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本底脆弱、水資源總量和保障能力不足、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面對國家重大戰略歷史機遇,山西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建設防洪減災體系、提高資源承載能力和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工作,肩負起“轉型發展蹚新路”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轉型發展;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1)04-0010-0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懷著對母親河的赤子之情,多次赴黃河沿線考察調研,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提出明確要求,為各地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明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的重大國家戰略〔1〕。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為沿黃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引。作為沿黃省份,山西要堅決扛起落實國家戰略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找準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中的定位,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奮力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山西擔當、打造山西樣板、蹚出轉型發展新路。

一、找準在重大戰略中的自身優勢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河山西段總長965公里,接近黃河全長的五分之一。黃河在山西境內流經忻州、呂梁、臨汾、運城等4市19縣,流域面積9.7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2.2%。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統籌水資源綜合利用,著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傳承發揚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生態環境全面好轉

近年來,山西省重點圍繞呂梁山生態脆弱區、重要水源地、通道沿線等重點區域,高標準大規模實施荒山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和淤地壩修筑等水土保持工程,不斷筑牢生態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沿黃19縣共完成造林666萬畝,建成自然保護地21處,總面積16.83萬公頃,實施退耕還林226萬畝,占全省總任務的63%,沿黃地區林草覆蓋率超過60%。截至2020年底,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8萬平方公里,治理度達到70%,向黃河年輸沙量由上世紀末的1.2億噸減少到1700萬噸,省內干支流沿線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開展汾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大力實施治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使汾河入黃水質全面退出劣V類。持續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沿黃4市6.9萬戶、20.1萬人的搬遷安置,礦區生態逐步修復。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18%,首次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2〕。

(二)水安全形勢總體穩定

黃河山西段主要包括大北干流、小北干流、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庫庫區段等。流域面積較大的主要支流有汾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等,其中,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黃河第二大支流。當前,全省河道安全和水資源保障能力保持整體穩定。在保障河道安全方面,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按照“一河(湖)一策”,解決河流徑流減少、灘區人為侵占、非法采砂、堤防年久失修等突出問題;全面實施“七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開展生態調水,退耕還濕,增加地表水資源量,恢復和增加蓄滯洪區、濕地、人工湖泊。在水資源保障能力方面,優化全域水資源配置,全省確立省、市、縣三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明確各地用水權益;中部引黃總干線全面貫通,小浪底引黃工程實現向涑水河補水,東山供水隧洞工程全部貫通,辛安泉供水工程穩定達效,與“八七”分水方案相協調的山西大水網供水工程體系基本形成;9市51個縣(市、區)縣域小水網規劃完成批復,小水網工程建設陸續啟動,橫跨太行、呂梁、太岳、中條,連通六河、縱貫南北的供水網絡初具雛形。

(三)轉型發展態勢強勁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來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入軌呈現強勁態勢。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以信創、大數據、半導體、光機電、光伏、特種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通用航空、煤機智能制造、先進軌道交通、現代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14大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為牽引,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三大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相互嫁接,推進煤—電—鋁(鎂)—材一體化改革試點,開展呂梁興縣鋁循環產業園區局域電網運營試點,發展差異化、高端化煤基化工產業。大力優化能源結構,穩步推進風電基地和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建設,推進煤層氣增儲上產。

(四)文化資源絢爛多彩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文明影響深遠,三晉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古建筑18418處,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項目116項,保護單位168個。近年來,山西將黃河旅游開發納入省級戰略,對黃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進行全面部署,印發《山西省黃河板塊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發展全省域全域旅游的指導意見》。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大力傳承弘揚根祖文化、黃土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關公文化,利用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山西中國旅游年等重要活動,通過內地游學聯盟、沿黃城市旅游產業聯盟、精品舞臺劇目展演、非遺展示等方式,積極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培育具有產業帶動力和文化影響力的示范項目,加強黃河非遺文化傳承。

二、明確在重大戰略中的發展方向

黃河干流山西段占黃河干流河道總長度的17.6%,占中游河道總長的80%。山西黃河流域11市86縣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12.2%,占中游流域總面積的28%。省內黃河流域年平均水資源量占全流域的10.5%,水土流失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6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4.4%,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同時山西也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發展和保護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因此必須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一)堅持生態優先,推進黃河流域綜合治理

山西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目前,全省黃河流域仍有水土流失面積3.66萬平方公里未進行過治理,如呂梁市西山9縣(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8.1%,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兩山”理念深入人心,沿黃地區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加迫切,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山西視察,都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采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山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抓好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還草、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重大舉措,實施國土綠化彩化財化行動,實現了從以往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變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的狀況。

(二)堅持量水而行,推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山西境內黃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基本特征,決定了處理黃河泥沙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水庫、威脅防洪工程。同時,山西也是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人均供水量205m3,僅有全國平均值的46%,既存在水資源短缺、水利工程建設不足問題,又存在用水方式粗放、水資源配置能力不足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嚴格按照“八七”分水方案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與“八七”分水方案相協調的山西大水網供水工程體系,有效支撐了山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地區萬元GDP用水量持續下降,但工農業用水效率仍顯著低于山東、河南等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山西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聚焦建設御災體系、降低水患風險,提升配置能力、保障用水安全,轉變用水方式、增強發展后勁,建設一批水利基礎設施,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和深度節水控水行動,為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水支撐”。

三、抓好落實重大戰略的重點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山西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和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水安全建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統籌推進,久久為功,為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山西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抓好生態環境治理修復

山西處于黃河中游,是國家生態安全布局黃土高原—川滇生態修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增強生態保護修復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加快生態保護和修復。一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強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交通基礎設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項目的建設與管理。力爭每年完成36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到2030年,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67.3%,全面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動態監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二是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以修復黃河沿岸林草生態系統為重點,科學布局實施林草生態建設工程,北部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為主,中部以營造水土保持林為主,南部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為主,加大對沿黃區域政策、資金、任務支持力度,每年完成營造林10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5年實現區域內宜林荒山基本綠化。三是加快礦區綜合整治。在全流域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和地質災害防治,深化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加快推進沿黃四市采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恢復、產業發展等工作,力爭將山西“兩山”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提升為國家工程,納入全國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規劃。四是推進“七河”流域生態修復。圍繞干流、重要支流和一般支流分類開展生態修復與治理和生態景觀工程建設,實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京津冀上游地區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黃河中游(山西)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一批示范引領工程,圍繞“水量豐起來”,繼續實施汾河、桑干河生態補水工作,改善“七河”干流水質。

(二)牢記黃河安瀾使命,建立健全防洪減災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雖然黃河斷流問題日趨嚴重,但黃河洪水災害仍是流域的最大威脅?!薄?〕山西位于黃河中游,要統籌推進堤防加固、河道整治、灘區治理工作,全面提升防洪能力,保障黃河長久安瀾。一是全面加強堤防建設。加強病險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工作,保證大型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重點中小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縣級城市的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使防洪工程體系抵御洪水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有效應對洪水帶來的各種威脅。二是加快重點工程建設。充分重視和發揮水庫工程攔蓄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加大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河道防洪工程建設力度,加快災害易發區山洪溝治理及逃避險工程建設,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增強防洪能力。三是加強防洪預警監測。建立健全災前災中災后決策會商機制,強化水文氣象預報、防洪工程調度、抗洪搶險與物資調配以及人員疏散等應急預案,加強對雨情、水情、工情、社情等信息的監測預報,提高防汛信息共享度和防汛應急響應度,實現與各級防汛指揮部互聯互通,提升全省黃河防汛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承載能力

充分發揮水資源支撐社會經濟系統及維系生態系統的基礎性與戰略性作用,不斷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和水平,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一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保障城鄉居民用水。以國家水網建設為契機,積極謀劃和開展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萬家寨引黃擴機二期工程、滹沱河連通及龍華口調水工程、天陽盆地地下水置換工程、大水網配套工程;謀劃太原都市圈供水工程、瀟河產業園區及農谷供水工程、汾河上游連通工程;配合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快推進古賢水利樞紐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推進汾河下游、桑干河流域、呂梁山區域、滹沱河流域、漳河流域、沁丹河流域、涑水河流域等流域形成集約化的十大供水保障體系,完善全省市域主體功能區的重要城市、重要產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水支撐體系,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城市水務一體化,鞏固提升全省域供水保障能力、應急供水能力、水資源調配能力,為全省經濟轉型發展提供用水保障。二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對全省重點取用水戶實施精確計量,對全省六大盆地地下水、重點巖溶大泉和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實施水位、水質自動監測。強化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推進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優勢農產品種植區、特色經濟作物區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特別是在水資源緊缺、地下水嚴重超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優先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三是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實現水資源效益最大化。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建立節水協調工作機制、節水指標控制管理體系、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及分類科學、動態管理的節水標準定額體系。開展節水達標縣建設,樹立節水先進典型,提升社會節水意識,倒逼生產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堅定轉型信念,推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要堅持把轉型發展作為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3〕。山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機遇,學習借鑒先進地區做法,搶抓發展第一要務,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一是立足自身優勢,發展傳統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標準推進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支持山西農谷加快谷城院一體、產學研貫通,推進提高山西農業科技水平;精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突出優勢雜糧、有機旱作農業、功能農業(食品)三大特色農業,著力構建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強化品牌建設,打響“山西清香白酒”“山西陳醋”“山西藥茶”等公共品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優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要抓手,把握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制造新趨勢,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重點打造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種金屬材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煤機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現代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通用航空、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群;大力推動“智能+技改”,發展一批工業4.0和數字化工廠示范項目,推進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設立煤礦智能化改造試點、綠色開采技術試點、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試點,促進陸上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推動風光發電平價上網,健全能源商品現貨交易,開展煤層氣交易,探索形成市場認可的基準價格。

二是發揮區位優勢,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要主動融入和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區域合作,抓好集大原、雄忻高鐵項目前期推進;統籌優化黃河流域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實施黃河老牛灣至龍口段航運建設、黃河小浪底庫區老鴉石至三門峽庫區航運建設等重大工程建設。借助黃河經濟協作區省區負責人聯席會議、青洽會、蘭洽會、亞歐博覽會等平臺,加強與沿黃地區交流合作,共同召開投資推介活動,為企業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緊抓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政策機遇,深化省際交流,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三是聚焦創新驅動,培育新增長動能。以“111”“1331”“136”工程為牽引,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按照應用導向要求,結合黃河流域產業特點,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支持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創建國家級或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高水平推進智創城建設,引入國內一流雙創運營團隊,加速吸引領軍企業、頭部企業等高端雙創資源,打造創新生態小氣候;深化產教融合,支持太原、晉中、臨汾、運城、呂梁、晉城等市開展產教融合試點,爭取列入國家級試點。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完善創新政策支撐,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推動規上企業研發機構研發活動全覆蓋。發揮國企先導性和功能性作用,構建“創新資源導入+科技產業園區+金融服務+上市平臺+產業集群”五位一體創新發展模式,完善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的考核機制,推動國企成為創新發展的旗艦勁旅;建立民營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幫助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推廣、成果轉化。完善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制度。省市財政聯動設立科技風險準備金池,對金融機構開展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投融資業務發生的損失,給予風險補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20):1.

〔2〕林武.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民行動共建美麗山西〔N〕.山西日報,2021-06-05(01).

〔3〕樓陽生.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J〕.前進,2020(06):12-15.

責任編輯燕斌斌

猜你喜歡
國家戰略生態保護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
文化產業發展:國家戰略新境界
貴陽生態保護法庭的成立與發展
沈陽臥龍湖區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上??萍紕撔轮行膽鹇耘c“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協同研究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黃河流域農田土壤有機氯農藥殘留污染特征研究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