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眼“七個能力”建強軍事新聞傳播人才隊伍

2021-10-25 13:59張東賀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軍事輿論人力

◎張東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媒介與發達國家媒介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人力資源質量上的差距。沒有大批高質量的優秀人才,我國媒介就難以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鞍讶斯芎?,既是管理的出發點,也是管理的歸宿”。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形勢,面對世界媒體激烈競爭的格局,如何提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推動我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事業取得更大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調配人力資源結構

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力水平是由短板決定的。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中的人力資源實力,也是由人力資源要素中最弱的部分決定的。從當前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人力資源現狀看,多語種傳播人才、高端評論人才和市場經營人才短缺是制約傳播力的瓶頸。根據媒介全球化的需要,像德魯克所說的那樣,針對“人力資源的外在要素”,實施“量的管理”,調配人力結構,“使人與物以合適比例有機結合”,是破解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人力短缺問題的一條捷徑。

這里要特別提示注意的是:調配人才資源不等于調配干部隊伍,要破除官本位思想,立足現有條件,對人才資源科學規劃,調配人力結構,按照有關政策,著手招聘、錄用與特招急需的能適應國際競爭需要和能夠參與解決國際爭端的高級媒介人力已迫在眉睫。這方面美國、以色列已走在了前列。如以色列國防軍新聞發言人局400余人中,士兵占70%。新聞發言人局共60人,只有3名軍官和1名文職人員,其他全是士兵。戰時還可征召1000余名從事對外傳播的預備役人員。士兵負責軍事新聞紀錄片和傳播品制作、新聞報道采寫等工作。這些士兵是從高素質優秀青年中選拔出來的。

增加多語種采寫人力

重視英語人力?,F在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世界上75%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網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發布的。對國防部網站開通以來(截至2021年1月)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進行比較,使用英文與使用中文比值為80:20,這說明英語已成為境外受眾信息消費的主要途徑和來源。

我軍英語媒體合格人才不但需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還應該熟諳英語新聞寫作技巧和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風格。所以在有些對外媒體中,挑選人才時不單純選擇新聞科班畢業生,要求英語專業的精英納入我軍英語媒體編輯、記者行列。從長遠講,利于我軍英語媒體專業化程度,從而提升在國際輿論界的競爭能力。

重視與對外傳播關聯的非英語語種人力。在外部來說,我們在軍事新聞對外傳播時,普遍用的是英語。事實上,對與我們利益相聯的地緣政治大國如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傳播時,我們主要用的也是英語。非英語語種雖然在國際傳播活動中的地位不及英語,但是如果在針對非英語國家的傳播活動中直接使用該國官方語言,效果必然好于使用英語傳播。使用英語向這些國家傳播時,接收方還須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和語言習慣、文化習慣進行第二次解讀,這就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讀和錯解。

引進高端傳播人力

引進熟悉國際傳播規律和境外受眾的國際專家。目前我國在開展軍事新聞對外傳播時,應重視熟悉國際傳播規律和受眾的專家,有些國外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BBC世界廣播部有職員2000多人,其中,僅中文部就有60多名工作人員,他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BBC國際頻道的播音員們大多還有一個共性:都做過駐外記者,這也是體現播音員素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例如駐美國記者馬特·弗萊(Matt Frei)在被派往華盛頓之前還被派駐中東、柏林、南歐、中國香港和新加坡

引進媒體軍事分析專家。媒體軍事分析專家主要是以“信息補貼”方式來進行信息傳播的。它介于官方和民間之間,沒有官方的束縛、刻板,又具有草根不具備的專業性、深刻性,發揮空間大,靈活度高。如美國國防部聘請了為數不少的高級退役將領和軍事學術專家活躍在各大重要媒體,為軍方效力。美軍通常先是以各種方式打造這些專家的名氣,在招來媒體關注的同時,提高民眾對專家觀點的信服度,然后斥數十億巨資協助他們營造媒體門路和人脈。我軍也可以依托一些退役將領、軍事專家、國內專欄作家甚至國外的學者和專欄作家,通過多種方式打造一支專門從事我軍軍事評論的“鐵嘴”“鋼牙”和“鐵筆桿子”隊伍,以一種非官方的專業視角傳播我軍的國際影響力。

引進高端媒介經營人力。對外傳播的本質同時也是對外營銷。這是我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一個理念上的變更,同時也是一個指導方向的改變。在全球市場一體化背景下,“商品交換和信息交換只有到了重商主義階段才表現出革命力量?!?/p>

全球媒介市場經營人才可分為報業經營人才、廣電產業經濟經營人才、網絡經濟經營人才。對于以上三種人才,要走出依托軍隊院校自己培養的“小圈子”。由于媒介營銷人才特殊性,還要在傳播對外實踐中加強繼續教育,結合任務特點進行定期培訓。

提升專業人力素質能力

軍事新聞對外傳播人才總體上應是“雜家”和“通才”,既是“中國通”又是“世界通”。他們知識結構應該是“T型”的?!耙回Q”代表扎實的專業基礎,“一橫”代表掌握各方面報道的技術技能,這樣就能夠在專業基礎支撐下從事各方面的工作。

專業人力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包括:一是軍事學基礎知識。一方面,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工作者要全面認識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動因、實質、主要特征、發展趨勢和戰略影響等。另一方面,要熟悉我軍90多年的建軍治軍史,尤其是對我軍多年的改革發展史要有宏觀上的把握。二是國際傳播知識。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工作者要熟悉傳播學中的多級傳播理論、議程設置理論等基礎和前沿理論。三是漢語和外語知識。信息消費受眾主要是外國人,要把信息傳達給他們,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工作者必須懂得他們的語言。搞好軍事對外傳播工作同樣需要深厚的漢語知識素養。四是輿論戰知識。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工作者要學習新聞傳播知識和輿論戰基本知識,對現代傳媒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傳媒輿論戰的作用機理、常用手段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明確輿論戰的作戰思想、原則,引導官兵對輿論信息進行正確解讀,使有利于己的輿論順利為官兵接收利用,增強對不利于己的輿論的免疫力,運用好輿論武器塑造我軍良好形象。五是網絡技術知識。信息網絡為我們開展軍事新聞對外傳播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軍事對外傳播的主動權。

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專業人力所需要的“七個能力”:

一是信息把關能力。軍事新聞對外傳播工作者在信息生產時,用戰略眼光,圍繞國家和軍隊發展戰略,站在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安全視角去獲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傳播信息。

二是隱性致效能力。軍事新聞對外傳播者要善于運用隱性的傳播影響力,在思想、語言、文字、行動現象、環境形勢等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避免功利色彩濃烈的顯性傳播活動,一般不要把自己所要傳播的內容直接說出去,而是要通過傳播使受眾產生疑問,潛移默化地刺激對方視聽感官,讓受眾去思索并得出傳播者所想說而沒有說的結論。

三是跨文化傳播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異質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變得無比普遍和迅速,而這種相遇和碰撞為傳播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傳播者必須做好“跨文化”的準備,任何對文化差異的熟視無睹或輕率應對勢必要付出代價。要正視中西文化差異,努力尋找軍事對外傳播中的共通文化空間。中華文明和人民軍隊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以及熱愛和平的精神等,在其他文化類型中均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認同和追求,可以成為達成跨文化有效傳播的著力點。發現這些文化共通空間、探索以之為依托增強對外傳播效果的方法技巧,是軍事新聞對外傳播者提高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是境外媒體公關能力。要善于總結經驗,提高媒體公關的能力。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中庸含蓄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再加上境外媒體片面的宣傳,國外公眾對中國軍隊真相知之甚少。如果我們不能提供具有親和力、人性化的軍事信息,不能進行富有人情味的媒體公關,把爭取他國民意支持的第一受眾——外國記者、有正義感的大媒體平臺抓住、守住,就難以讓他們對中國軍隊保持客觀、理性的心態,成為傳播中國軍隊形象可資利用的力量。

五是應對傳播危機能力。隨著社會透明度的日益增強,某些軍事事件同時也可能成為眾目所矚的社會事件,隨即可能引來軍內外乃至海外媒體的采訪報道。軍事新聞對外傳播者要做到以下兩點:主動。信息發布上的主動可以贏得事件處理的主動,信息發布上的被動則也可能陷入事件處理的被動;適度。對于軍事事件的媒介信息發布,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什么時候說;說到何種程度,應當有所把握。在這個問題上,要有政治意識,要有大局觀念,要有戰略眼光。

六是運用多種媒介的能力。軍事新聞傳播還面臨著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新的環境中如何進行有效傳播的挑戰。只有以當前最先進的傳播理論為指導,采用最適合的傳播模式和表現方式,配備最先進的高技術傳播設備,才能真正全面地傳達出中國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現狀。

七是傳播謀略研究能力。在“西強”咄咄逼人的輿論格局下,要想在國際輿論舞臺壯大我們的聲音,必須以謀馭敵、以謀制勝,加強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是議程設置研究。就是通過設置既定議題,主動對外宣介我軍;設置焦點議題,吸引輿論關注;設置反制議題,回應輿論關切;設置轉移議題,化被動為主動。二是力量布局研究。在組織重大對外傳播活動中,明確使用哪些輿論力量、如何使用。三是策略運用研究??山鑼ν鈧鞑コ晒浾摰牟呗越涷?。如信息公開、搶占先機,集中力量、形成強勢,善待媒體、借力傳播,多策并舉、濃厚氛圍等,放大正面輿論,抵消負面信息等鮮明的反差。

猜你喜歡
軍事輿論人力
人事檔案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海外并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之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為健康中國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
軍事幽默:局
軍事
軍事幽默
世界軍事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