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紅色基因文化場景傳播中的“初心·使命”表述創新研究

2021-10-25 13:59徐卓群王曉江楊子燁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校史館傳播方式講解員

◎徐卓群 王曉江 楊子燁

一、引言

紅色基因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先進因子的總和”,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而沉淀下來的精神和文化的一種凝練表述。在全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場館作為育人主體,如何利用好現有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實現育人功能?如何發揮講解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創新表述方式?如何從文化場景傳播理論出發,以新疆大學的校史館為研究樣本,探究和構思新時代紅色基因的表述方式的創新路徑?這些問題關系著傳承紅色基因這一時代使命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

二、國內外紅色基因的研究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基因的內涵逐漸豐富,其表述和傳承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在物質載體方面,新時代的紅色基因傳承要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加強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設計;在講述策略方面,要積極利用好現代新媒體網絡傳播技術,依托新媒體平臺多渠道講好紅色故事,傳播弘揚紅色文化;在敘事創新方面,敘事的角度提出紅色基因的圖景和音景傳播的綜合立體敘事傳播方式;在場景的新技術應用方面,從場景和情境理論出發,認為紅色文化的場景構建可以是基于定位、大數據、移動設備、傳感器等技術的虛擬現實的視覺場景,也可以是新媒體發展背景下的虛擬輿論場的話語場景,從視覺角度和信息交互角度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和社會化媒體分別提供了紅色文化的發展方向。此外,國外學者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記憶”和“交往記憶”概念也可以為紅色基因文化場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問題,即認為紅色基因是文化記憶塑造和交往記憶發生即群體成員之間的社會互動過程,紅色基因需要借助文字、圖像、語音、身體、儀式等媒介不斷地確立、傳介和習得。

總體來看,學界從場景理論出發對紅色基因的研究,多停留在技術層面,即從“場景五力”出發提供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些路徑針對性有限,通常表現為技術所帶來的場景區隔與劃分,以此觀察傳播效果、傳播創新等問題。對于紅色基因的教育和傳承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多注重環境對人的熏陶、陶冶以及環境對教育過程的強調與渲染等,而這些對于絕大部分屬于互聯網“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教育引導是不夠的,同時缺少研究的創新性。如果能夠改變原有傳播者占據主導地位,從文化場景中的共情作用出發,結合文化記憶設法讓受眾成為場景傳播的中心,在互動、交流、體驗中實現傳播的目的,就有可能成為研究的突破與創新,進一步實現紅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更好地賡續和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針對紅色基因的表述創新這一問題的研究試圖從高校校史館現實出發,在研究過程中突出了文化與傳播介質的關系探索,以文化場景傳播作為核心概念,突出了數字時代的場景傳播與傳統傳播場景的巨大差異,認為紅色文化場景具有的文化性資源是非常豐厚和多維度的,將講解員這一角色設置成了文化場景傳播的代表。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共970名,其中男生366名,女生604名。為了提高問卷調查覆蓋范圍增強代表性,將研究對象的地域分布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區域,學生人數占比分別為35.1%、33.9%和31%。其中,文科類專業學生占38.5%,理工類專業學生占37.6%,農醫類專業學生占10.8%,藝術及其他類專業學生占13.1%。大一至大四學生及研究生人數占比分別為23.8%、30.1%、30.5%、5.8%、9.8%。此次調查的問卷借助問卷星平臺進行,回收問卷后其信度為0.976>0.6,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良好(Bradburn,N.,2010)。

四、文化場景中紅色基因的表述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文化記憶構建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2%的受訪者的學校有校史館。知識儲備部分,共設置5題。調查結果顯示,全部答對的受訪者僅占2%。受訪者對“紅色基因”及“初心·使命”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全國各高校校史館紅色基因文化中的“初心·使命”的傳播效果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文化符號陳列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校史館現有的傳播方式中,“紅色基因文化展板”、“多媒體資料”、“講解員講解”、“互動體驗感角落”和“紅色基因文化宣傳冊”各占22%、21.6%、19.3%、19.1%和17.5%?,F有傳播方式和受訪者喜愛的傳播方式之間存在差距,“互動體驗感”構建相對不足。各高校校史館應從受訪者興趣與需求出發,調整和優化傳播方式,注重講解過程中的互動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在校史館紅色基因文化的背景、形成過程、典型人物、具體內涵、文化影響與發展、當代價值等之間的聯系均能體會到“初心·使命”的內涵。其中,受訪者在紅色基因文化形成過程中對典型人物的講解體會更深。

吸引力是檢驗傳播方式科學性和實用性的重要因素,統計結果表明,吸引力低與內容表述有關。要求各高校在校史館傳播“紅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過程中,要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信息需求,符合全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的特質,精心設計講解內容,不斷加強臨場的情感體驗和生動現實的故事,突顯“紅色基因”與當代大學生的聯系。

(三)文化橋梁勾聯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以1-5分由低到高表示滿意程度,以“音量、語速”“趣味性”等多層指標對所接觸的講解員的形象素質、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于講解員各方面的素質評價均超過四分,說明受訪者普遍認可講解員素質。

全國各高校校史館講解員應當充分發揮“文化橋梁”作用,搭建好心理場域,提升現場情感構建、情感認同能力,激發受訪者情感共情和情感共鳴。同時,也應當關注到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講解員講解的認可程度的差異性,講解時注重不同分眾接受度的差異性。

(四)對校史館紅色基因文化“初心·使命”傳播建議

82.06%的受訪者對高校校史館傳播“紅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現狀表示滿意,15.93%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滿意,但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僅2%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各高校校史館對紅色基因文化“初心·使命”的傳播有待進一步創新。

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于講解員的評價與校史館傳播紅色基因文化中的“初心·使命”的現狀滿意度相關系數r都大于0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受訪者對于講解員的評價越高則對于校史館紅色基因文化中“初心·使命”傳播的現狀越滿意,講解員在高校校史館傳播“紅色基因”與“初心·使命”中發揮重要文化橋梁作用。

針對校史館傳播“紅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建議,以298份有效問卷為樣本中的主觀題內容進行分析,提取詞云結果顯示:“創新”、“活動”和“宣傳”三詞出現頻次最高,說明不斷創新“紅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傳播方式,豐富校史館活動和宣傳方式是受訪者共同的心聲。其次,依托新興科技,如VR技術,增強傳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也符合受訪者的期待。再次,注重融合如講座、話劇、影片等多樣化傳播方式更能激發受訪者觀賞興趣,更好地幫助受訪者理解“紅色基因”以及“初心·使命”的基本內涵。

五、紅色基因表述創新路徑

(一)數字化服務,建立紅色基因數據庫

建立各高校紅色基因數據庫,保存、研究和傳播紅色文化資源,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利用定期發放問卷等方式,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的紅色文化掌握程度以及文化訴求。

(二)技術建構,增強現場體驗

依托場景傳播技術,推動“線上+線下”平臺聯動,構建“網上校史館”及“兩微一端”,利用感受場景的適時個性化服務,突出全媒體環境的時代變化特征和“場景”與“媒介”的同構作用,增強現場體驗感。利用VR技術和AR技術,盡力還原真實場景,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移動終端交互式體驗,有助于人們感受全新實景多角度的視覺沖擊和“身臨其境”的現場官感體驗。

(三)融情表達,選擇講解內容

創新語言風格和情感藝術,融情表達。充分發揮講解員“文化橋梁”作用,調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祖國與民族認同、革命歲月的緬懷等情感因素,構建心理場域,以精巧細致的細節和聲情并茂、真情實感的表達,使人“身臨其境”并產生情感共鳴與內心共情。

(四)互動體驗,創新表現形式

結合重要紀念日,如革命英雄誕辰、校慶日、建國建黨周年日,開展不同專題的校史館講解活動,針對不同紀念活動的具體內涵,進行場景布置,并編印相關“紅色基因”小冊子發放給來館參觀師生,進行生動的內容補充。結合各地高校紅色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邀請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英雄人物及其后代,以回憶講述等方式再現艱苦的歲月和感人故事,將“紅色文化”精神在各高校落地生根。

注釋:

[1]劉建平、王昕偉:《新中國成立以來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探析》,《紅色文化學刊》2019年第3期

[2]周金堂:《把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黨建研究》2017年第5期

[3]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新聞記者》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歡
校史館傳播方式講解員
新時代加強高校校史館建設的文化意義
山城老年大學校史館建設持續推進中
堅持革命教育 強化黨性鍛煉
——主體班學員參觀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校史館
博物館當講解員
怎樣當好講解員
左維澤:肝炎的分類、傳播方式及預防
我當小小講解員
節日宣傳,讓傳統傳播方式換“新顏”
“自媒體”與“把關人”——微博作為一種傳播方式的法律問題
我是小小講解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