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醫結合”視角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模式的構建*

2021-11-02 06:59陳昌盛王石峰
體育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社區衛生共生服務中心

陳昌盛 王石峰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绑w醫結合”應要從醫療和體育的綜合視角來認識體育運動與健康的關系,它是以全民健康為基礎,以運動非醫療干預的方式實現全民健康的治理,其治理邏輯是:從身體運動——健康風險干預——促進健康[1]。社區作為現代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它是家庭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同社區之間的有機構成與聯系形成了城市治理的空間形態,同時也是實施“體醫結合”的有效載體。有的研究者從“體醫結合”實踐的角度,將社區體育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兩者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通過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技術及人員等優勢來實現體育同衛生醫療部門在體質監測、保健康復、運動健身等方面的補充和配合[2]。

1 共生理論的概述

“共生理論”最先源于生物學領域,是指不同生物體之間為了生存需要而發生的相互作用,彼此間按照某種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而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它由兩者之間的共生單元、共生界面、共生環境及共生模式四個要素構成。這種共生理念不僅僅存在于生物領域,從哲學的視角,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有機體,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普遍聯系的關系,因此,共生理念同樣也適應于不同社會的個體、組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城市中,社區人群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系構成了社區的核心內容,而社會共生關系是由人和人構成的組織,人們在社區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符合共生關系。從“體醫結合”社區健康管理的視角,研究社區中的居民、體育指導者、體育組織及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管理者(物業)、社區管轄者(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等所形成共生關系。

2 城市社區體育組織概況

2.1 社區體育組織現狀

隨著我國單位制的解體,城市居民由“單位人”轉變成“社區人”,城市社區是建立在地緣、血緣、業緣和趣緣相統一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它是社區居民社會生活的命運共同體,在生活習慣和心理上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和心理歸屬感。社區體育是社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主戰場,而社區體育組織作為社區體育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將承擔著社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部分管理與服務職能,具有表現為:開展各種體育技能培訓與競賽、體育衛生健康知識的講授、體育文化的傳播等。從體育社會組織分類來看,主要分為體育社團組織、體育民辦非企業組織、體育基金會三類,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自發性和非營利性特征。在城市社區范圍內,大體存在著在民政局審批和備案的正式體育社團和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3]。如健身活動站點、健身團隊、晨晚苑點、體育網絡組織等。

2.1 基于“共生理論”的社區體育治理模式

在面對“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我國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體育治理改革的核心和關鍵環節,而城市社區體育治理是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邏輯與實踐起點,起著重要的示范與引領作用。自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上身為國家戰略,大健康觀念深入民心,大量的實踐表明通過運動來干預和預防各種慢性疾病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如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蘇等城市也相繼開展了運動干預防治慢病,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這種體育服務方式目前是一種較低層次的體育與醫療資源相結合的配送式服務,從制度層面未建立體醫結合的各方聯動管理機制,因此,在城市社區構建“體醫結合”體育組織共生協同發展模式是一條緩解公共健康服務總體供給不足的有效路徑。從管理學的視角,體現的是社區體育管理方式的一種創新,它是以共生理論為基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政策指導框架,通過大健康理念、專業知識、互聯網技術、復合人才、待遇保障等要素的協同發展,構建以社區體育組織為核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業主、社區居委會為參與主體的四社聯動管理模式(圖1),以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體育治理格局,旨在創建健康、文明、和諧的社區環境[4]。

圖1 共生理論視角下“四社聯動”社區體育治理模式

3“體醫結合”視角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發展要素

3.1 組織共生單元

在確定的組織環境內,共生單元它是構成共生關系的主體,是能量產生和交換的單位,能夠為共生體共生發展提供的必要物質條件。在城市社區中有體育組織機構(正式社區體育俱樂部或草根體育組織)、體育指導者(社區體育指導員)、社區居委會、體育場地設施、社區業主及業主委員會、保安等組織互動要素構成了多群基本共生單元,如體育組組與社區業主、體育教練員與社區業主、社區業主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社區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委會是聯系體育組織的紐帶。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實施“體醫結合”是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徑。首先,觀念融合,社區居民樹立大健康觀念,要深刻認識到“體醫結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預防基礎慢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資源融合,要充分整合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者的資源共融,如體育場地設施、社區醫療資源、體育指導員和社區醫生等;最后,技術融合,依托互聯網技術,創建社區體育數字化管理平臺,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科學有效的鍛煉與監控。

3.2 組織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決定者共生系統的運作機制,對共生關系的形成以及共生系統的均衡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它主要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和載體[5]。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業主、社區居委會之間的社會互動是需要國家政策為指導,健康需求為目的,體育愛好為趣緣,政府財政為支持、市場需求為通道、非營利組織為載體所形成的共生界面。根據結合方式的同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共生界面,不同的基本共生單元將會產生不同的共生界面,社區體育組織作為社區體育的主要管理與指導者,其主要職能是供給社區全民健身和公共體育服務并參與社區體育治理以達到增強體質、愉悅身心的目的,如開展各類體育技能培訓、組織體育競賽、宣傳健康衛生知識等,而社區業主在體育方面的利益訴求是掌握運動技能、增強體質和促進身心健康的需求,這樣兩者之間形成的共生界面是有形的,即社區業主以體育“趣緣”為紐帶組建生活共同體,促進社區體育的共生發展[6],同時也存在著無形的共生界面,如體育指導者與業主之間的心理溝通、信息反饋等。

3.3 組織共生環境

組織共生單元之間所形成的共生關系是在一定的有形或無形的環境中產生并發展的,例如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之間存在著一種在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上的供求關系,此外,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種協同關系,都是為實現社區目標而服務的。共生環境是指影響系統共生單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統稱[7],根據這一原理,運用在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系統中,體育組織共生環境則是指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整個系統運作依賴的外部因素,而且共生體與外界環境存在著正向、中性和方向三種基本類型。影響其外部發展的因素是綜合性的,涉及社區內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育政策、場地設施、活動經費、居民鍛煉意識、居委會重視程度等,其中,社區體育指導者是體育組織共生環境發展的前提,場地設施、資金投入及居委會重視程度是共生環境發展的物質基礎,體育政策、管理制度是共生環境發展的法治保障,居民鍛煉意識是共生環境發展的精神條件。上述因素共同影響著體育組織共生環境的發展質量。

3.4 組織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8]。它可以分為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前者包含點共生模式、間歇共生模式、連續共生模式和一體化共生模式,后者主要有寄生模式、偏利模式、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和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兩種模式皆適用于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四者之間的共生模式。從共生行為模式來看,基于“體醫結合”的視角,社區體育組織作為非營利社會組織向社區供給全民健身與公共體育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功能等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9],兩者目標一致,都是健康促進。然而,長期以來,社區體育與衛生服務都各自為政,缺乏知識、技術、管理、內容等多方的交流,因此,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者的有機結合是促進居民身體健康的最佳組合,通過社區體育組織+衛生醫療服務機構+社區居委會在管理、服務、協調、評價、經費、監督等方面的聯動機制,相互依存與協同管理形成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最終產生1+1>2 的健康促進效應。

4“體醫結合”視角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系統的構建

在新時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們呈現出生活節奏的速率化、出行方式的便捷化、居住結構的群體化、人際交往的理性化等特征[10],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演變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為應對上述問題,“體醫結合”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發展思路,WHO 指出,整合社區資源,營造健康社區環境,能對慢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預防和控制作用[11]。體育組織作為社區體育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體醫結合建設的重要力量,根據共生理論,建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系統模型,它包含了四個基本構成要素(圖2)。第一,通過觀念、資源和技術融合來搭建以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共生單元;第二,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的組織互動以健康促進、趣緣、市場需求、政府推動、體育政策、非營利組織產生共生界面;第三,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組織生存是依賴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育政策、場地設施、活動經費、居民鍛煉意識、居委會重視程度等外部共生環境;第四,社區體育組織與社區業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互動發展是一種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

圖2 “體醫結合”視角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系統模型

5 結語

“體醫結合”是實現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運用共生理論構建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共生發展新模式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促進,需要從頂層宏觀設計出發,結合我國城市社區的發展實際,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明確參與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制定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的協同治理框架體系。同時,重構體醫人才培養體系,吸納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體醫結合建設,才能更好的促進全民健康。

猜你喜歡
社區衛生共生服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防、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探索
中證法律服務中心調解程序知多少
股東大會知多少
尼泊爾首家中國簽證申請服務中心正式運營
糾紛調解知多少
社區衛生服務應再上層樓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在體驗中走向共生
上海推“1+1+1”基層醫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