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

2021-11-12 13:46張國棟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學院
長江叢刊 2021年18期
關鍵詞:層次性道德教育道德

■張國棟/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學院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關于“仁”的思想

所謂“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其核心是愛人?!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暮突A?!吨杏埂酚性疲骸叭收?,人也,親親為大?!币馑季褪钦f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親愛、親人是最重要的,應該放在第一位。這里所說的“仁”是指發自內心的愛人之心,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愛,要求人們首先要愛自己,愛父母,愛親人,從愛身邊的人到愛世間萬物。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仁”就是社會的最高準則,君主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天下歸仁”是孔子的最高社會理想。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币馑季褪钦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充分體現了孔子以仁愛為核心的社會理想。這種愛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層次差等的,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這種“仁”所體現出來的有層次差等的愛對于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復雜的關系至今仍具有很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義”與“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對于“義”與“利”的關系問題,是重義輕利的,提倡人們見利思義,孔孟二人對此有充分的論述??鬃釉弧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币馑季褪钦f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極大地強調了義的重要性。孟子在對待義利關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義。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币馑季褪钦f為了道義,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說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張在義利沖突的時候,舍生而取義??梢娍酌隙嗽谖镔|需求與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完全否認“利”對人們以及社會發展的作用。但這種重義輕利的思想,并沒有徹底否認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對人們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們在利益面前,首先考慮義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當的、長遠的利益。這就要求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要從群體利益出發,顧全大局,遵循并堅持正確原則。在爭取利益的同時不能違背道義的基本原則,更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到集體利益,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只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義可以產生利。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育目標主體性、層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國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目標。這一目標符合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總體要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種價值取向對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有著很多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標是從社會的效能出發,以社會為中心,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過于重視國家的主導意識和社會需要,片面追求社會效能而相對忽視道德教育的個體需要。這樣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標定位不準確,過高或過低的、缺乏層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標都會必然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實效,把道德教育變成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工具。

當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目標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這一目標側重于長遠目標的確立,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這樣的目標并沒有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道德水平現狀及其發展規律來設定,缺乏層次性和可操作性,并不能滿足現實情況的需要。大學是我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地方,大學生以后是要走向社會,真正體驗生活的,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思想和心理都漸漸趨于成熟,正是逐步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漸漸穩定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思想和心理也呈現出出階段性的特點,同時,每個人的性別、性格、心理、思想、能力以及成長環境各方面也都存在著差異,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能搞“一刀切”,對所有人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道德需求,也有不同的道德評價標準。

(二)教育內容對傳統美德的繼承性不強,現實性不夠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我國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為了充分體現時代要求,此教材一直在不斷修訂和完善中,在新版的教材中,道德教育與優秀傳統的繼承用了很大篇幅來介紹。

與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一比較,我們便會發現,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內容與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內容是重復的,針對性不強,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并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及其道德水平現狀。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日趨成熟,對一些事物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論內容并沒有全面反映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與社會發展不適應,也脫離了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老師只是簡單的講課,不注意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況,這樣一來,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興趣不高,甚至會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樂觀。

三、儒家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教育目標的確立要有層次性,循序漸進

先秦儒家學者們在道德培養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標是圣人。首先要成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使學生不斷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終朝著圣人的目標不斷努力。這樣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突出了層次性、漸進性,道德培育的目標也更容易實現。所以,當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目標的設立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具有層次性的培養目標,以短期目標為基礎,首先培養大學生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只有愛身邊的人,才能做到大的仁愛,總的來說,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標實現了,長遠的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大學生道德教育目標想要得到有效落實,就必須在大目標的前提下設立能夠有效實現的小目標,這樣才有利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充實道德教育內容,繼承優秀傳統,堅持與時俱進

1、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加強仁愛教育?!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也是做人的標準,要求人們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不僅愛人,更要愛大自然的一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現象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培養仁愛意識,在為人處事上學會換位思考,要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多為他人著想,多一份寬容和諒解,讓大學生真正做到關愛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幫助人。同時,教育工作者在與大學生相處過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要以理服人,對學生多一份關愛和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幫助和指導,體現人文關懷精神,用自身的仁愛來培養學生的仁愛思想,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人與自然更要和諧相處,還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這是當前道德教育缺失的很重要的內容。

其次,加強禮義教育。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稱,以禮待人,為人正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史悠久的傳統美德,被人們世世代代繼承和發展。所以在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中,應該充分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禮儀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重視禮儀學習教育,可以適當的加入禮儀學習課程,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以禮示范,生活小事為人處事也要注重禮節。對于義的教育,要教育學生在爭取自己禮儀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堅持義與利并重的原則。

2、道德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道德教育作為上層建筑,其內容只有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身心發展特點、道德水平現狀來進行階段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生活化。

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道德規范行為有不同的要求。當前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出現,與此同時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和諧社會出現了道德危機。這就要求在進行道德教育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刪改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傳統道德教育內容,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堅持與時俱進,增強現實性,而不能一成不變。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論是在編寫教材還是教師的備課,都要注意增加新觀念、新思維。一方面,不斷創新內容,用高尚的道德標準引領潮流;另一方面,還要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營造和諧美好的氛圍,使高校德育內容生活化、大眾化,這樣才更樂于被學生接受并學習。

總之,當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所以我們需要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為了大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為了社會整體道德素質的提高,對當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

猜你喜歡
層次性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跟蹤導練(五)(2)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道德
淺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對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練習”
淺談新時期群文輔導工作的特征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