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思潮中的救國情懷*

2021-11-21 19:27趙玉婷
體育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救國國民婦女

趙玉婷 陳 俊

(運城學院體育系,山西 運城 044000)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弘揚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思潮中體現的救國情懷,對于新時代引導全體人民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和婦女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近代中國面臨嚴重民族危機,階級矛盾愈加激烈,救亡熱潮日益高漲,國民意識到“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頭,全國國民團結精神,集中力量,加緊體魄訓練,用鐵血和肉彈沖破此重重死線,恐將無其他出路?!盵1]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就在這樣的“救亡圖存”民族精神和“體育救國”“男女平等”思潮感召下萌芽發展,救國愛國成為女子體育思想的精神主線。

1“自強保種”是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思想萌芽最初動機

1.1 國民之母的責任與使命

亞特在《論鑄國民母》中曾指出,國民之母蘊涵著脫胎換骨的改造與重塑國民的使命。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理念最初是以“女子為國民之母,肩負著生育健康國民的責任”為宗旨的。甲午戰爭失敗后,仁人志士出于救國救亡的緊迫感和熾灼的愛國激情,開始關注女子體育“自強保種”的精神內涵。

資產階級維新派吸取西方先進思想理論與革命經驗,總結中國屢受外敵侵犯釀成民族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積貧積弱,強調婦女作為優生保種之國母應積極通過體育增強體質,以此作為挽救國家存亡的重要手段。嚴復系統介紹西方進化論觀點,將亡國滅種的危機意識展現在國人面前,提出“蓋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進也[2]”的國母責任。

清末由許家惺編輯的《最新女子修身教科書》,明確宣稱“女子有國家社會之責任”,“必先自愛其群,始勉盡已力,犧牲私利,維持公益”。號召廣大婦女突破傳統女德,樹立全新道德倫理規范,要愛家更要愛國,為國家和子孫后代命運自覺參加體育,改變弱不禁風的形象。指出“體育一事,男女并重,然女子為國民之母,欲列其國勢于優等,必先躋其人種于優等。種族進步之權,基于婦女,吾愿為人母妻者,俱以體健貌美為萬國先。[3]”1916 年,張肩任同樣依據女子者為文明之祖、國民之母的觀念,在《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一文中呼吁,健全的身體是救國熱情與尚武精神發揮的根本前提。

1.2 放足的具體表現與衛國的目標

出于危機意識,從強國強種出發的反纏足觀點,作為女子參與體育運動的最基本要求,成為近代中國婦女進行體育活動的第一步,也是中國近代女子體育萌芽的具體表現。中國歷史上最先提出婦女纏足關系國家興亡問題的,始于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他借鑒朝代興衰的歷史經驗,視纏足為亡國的征兆。到維新運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要從自強救國的高度來探討纏足弊端,指出纏足殘害婦女身心,有礙社會進步??涤袨樵蠒墩埥麐D女裹足折》,提到纏足“于衛生實有所傷,而且絕澗莫輸、高峰難上、羸弱流傳,何以為兵乎?[4]”

早期共產黨人鼓勵廣大婦女為擔負起歷史重任而積極鍛煉,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早期體育思想,與中國近代積貧積弱的屈辱歷史和廣大婦女的悲慘處境是分不開的,他把反對婦女裹足喚起民眾從事體育,同挽救國家民族危亡密切地聯系起來。他在《體育之研究》中明確闡述體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強身,更在于衛國。他剖析男權社會的壓迫是女子纏足、身體孱弱的直接原因,并于1919 年發文《難道走路是男子專有的》《女子革命軍》,深刻揭露和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在由毛澤東起草的《問題研究會章程》,其中涉及體育的女子教育問題和女子纏足問題,受到極大關注。[5]這些思想主張都是以衛國圖強為終極目標的,正如后來上海務本女學堂學生何亞希在《求學問何用》一文中所說,“故求學問,強身體,用以捍患,用以保國,其用為極大矣。[6]”

2“男女平等,與男子共盡救國義務”是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思想發展基本動力

2.1 農民運動主張婦女尚武,同男子平等參加革命,共抵外辱

近代一個多世紀時里,為了救國家民族于危難,中國農民多次奮起反抗,廣大婦女也投身其中,承擔著與男子共同保家衛國的責任,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中的“婦女齊心亦健兒”、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男將女將盡持刀”、義和團運動中的“紅燈照”“藍燈照”等等,充分說明女性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在歷次農民斗爭中貢獻積極力量。

太平天國運動吸收早期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平等思想,在其女子尚武的軍事思想中體現了朦朧的男女平等要求,較早涉及到婦女平權問題,主張男女共同擔負起武裝斗爭的責任,婦女和男子一樣參加軍事活動,與男子并肩作戰,在鼓勵婦女從軍、救亡救國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義和團運動雖沒有明確提出男女平等,但在現實斗爭中鼓勵婦女有同等權利“殺外敵、殺洋人”,并要求婦女廢纏足,利于行動和作戰方便,其下專設的女性組織紅燈照,宗旨同樣來自仇外愛國,并通過練拳術的方式招募成員,多次參與義和團打擊洋人的戰斗,她們抵御外敵的勇敢精神為后人敬佩。

2.2 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男女平等,支持女子教育和革命軍訓練,振興中華

資產階級革命派在爭取民族獨立、探尋救國圖強道路上,發動了包括支持婦女參與體育在內的一系列婦女解放活動,將男女平等作為民權理念的重要內容,重視和支持女子教育和女子革命軍訓練。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男女平等觀來自天賦人權說,1912 年宣布北上宗旨和主張時,第一條即為男女平權。他要求提升婦女權利,在廢纏足基礎上,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提升女性自信。孫中山立志振興中華的思想與體育有密切的關系,并極大鼓舞了辛亥革命時期的愛國女學運動。

教育家蔡元培一生積極踐行男女平等理念,把培育婦女“完全人格”作為改變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最佳方法,認為受教育包括體育不單是婦女自身權利,更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因素,是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蔡元培等人創辦的愛國女校,顛覆傳統的賢妻良母教育目標,以“增進女子智、德、體力,使之以副其愛國心”[7]為宗旨,多方位培育女學生能力,重點提高女學生的民族主義覺悟和激發她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2.3 五四新文化運動肯定女性平等參與體育的權利及價值,明確救國使命

五四新文化運動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帝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號,促使女性在體育方面爭取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參與體育成為認同女性價值的重要途徑。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國民體育法》,第一條規定青年男女有受體育之義務,在法律層面上確立了女性參與體育的權利。

五四時期的平民教育思想肯定了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主流社會紛紛呼吁在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前提下,發展女子學校體育,以改善女性糟糕的身體狀況,改變婦女承擔家庭角色的陳舊傳統,希望通過體育,塑造完整的、新型的女性形象,成為與男子一樣的社會公民。隨著學校教育中女子體育的廣泛開展,女子競技運動項目的逐漸規范,有力證明了女子的社會價值,民眾救國救難的信心被喚醒。

奧運先驅王正廷在1915 年上海遠東運動會上提議增設女子競技項目,希望通過女子體育的普及,提高女性地位,擔負社會責任,指出亟需扭轉中國文弱至極的社會風氣,意欲救國強種必須同時提倡男女體育。1927 年,張匯蘭在《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之女子體育觀》一文中,同樣表達女子競技體育的初衷不在得錦標,而在喚起民眾的救國信念,提出女子參與競賽實為拋磚引玉手段,宣傳效果重于奪取獎牌,以“雪中國東亞病夫之恥,欲謀改造國家,須以普及女子體育為先”[8]。

2.4 先進知識女性自覺醒悟“先救國再平權”,勇擔救國義務

在現實政治危機的刺激與進步人士啟蒙話語的引導下,先進知識女性紛紛覺悟,把爭取自身權利和國家的獨立富強聯系起來,她們認為只有自覺地承擔起救國義務,才能得到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她們提出的“先為國家盡義務,后爭婦女自身權利”的觀點,表現了近代中國婦女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清末留日知識女性首先發出“國將亡而思補救,則匹夫與匹婦皆有責也”[9]的口號,同樣,張肩任作文《欲倡平等先興女學論》,代表率先覺醒的女性提出通過教育可提升女子的品格與能力,能夠與男子共同管理國家大事,進而實現男女平等。受此影響,項翔高在《女子體育與女子的將來》一文中進一步呼吁,“女子要消除層層的壓迫,收回應有的女權,須先恢復固有的能力;要恢復固有的能力,須先健全自己的身體;要健全自己的身體,不可不三致意于體育?!盵10]這些言論主張不僅表達了女性對男女平權的追求,更是她們愛國主義情感的生動反映。

2.5 共產黨人鼓勵婦女和男子一起鍛煉體魄,同為革命服務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為指導,主張男女平等,重視婦女的身體健康,把女子體育作為革命斗爭的重要武器,重視通過體育鍛煉來培育廣大婦女的自我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推動中國婦女走上真正解放的正確道路。

土地革命時期,一切蘇維埃工作服從革命戰爭的要求,促使女子體育同男子體育一樣受到紅色政權的重視,抗日革命時期,“鍛煉體魄,好打日本”明確指出女子體育為民族戰爭服務的方向。這些思想要求直接導致投彈、射擊、刺殺、超越障礙和團體操演練等軍事性質的體育活動在婦女中普遍開展,婦女們以頑強的革命精神戰勝各種困難,體現出婦女堅持同男子一道,同為革命貢獻力量的決心。此外,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黨領導的婦女們發揚革命時期體育運動的優良傳統,堅持勤儉節約、因地制宜、團結協作辦體育,表現出的艱苦樸素優良作風,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為后來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體育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國術救國”是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覺悟的本土根源

3.1 保家衛國的中華傳統武藝精神

以武術為主的傳統武藝,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民群眾視為強身自衛的利器。近代中國民間反抗斗爭中,身懷高超武藝的婦女們走出家門,走向戰場,發揮了重要的武裝軍事作用,這得益于中華傳統武術的普及與深入,也是近代中國女子領悟傳統武藝精神、主動反應時代的必然結果。崇德尚武、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的武術精神磨煉了她們的意志,塑造了她們行俠仗義的性格,也強化了她們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斗爭意識。

在內憂外患的危亡時期,武術界發出的“強宗族、壯國魂”口號振聾發聵,導致習武練拳之風盛行。當時以提倡武術、鑄造國民強毅體質為宗旨的精武體育會,曾下設精武女子體育會,以“振刷女界精神,開展女子武術運動”為開辦目的。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建立在“體育救國”理念基礎上的國術救國,在引導國人重視傳統國術、關注婦女體育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并影響廣大婦女參與到民族革命和自身解放運動中,最終透悟民族復興才是女性解放的根本前提。

3.2 張之江國術救國的女子習武主張

在全面提倡和推廣女子練武方面,許多愛國人士紛紛積極貢獻,以張之江為代表,功勞尤為突出。他借引孫中山迎頭趕上的學習精神,勉勵中國女子重視國術鍛煉,并詳細列舉五點緣由:第一,婦女既為國民之母,應確保健康母體生育優種后代;第二,女子健全的體魄,是追求男女平等的基礎;第三,國家之興亡,女子也有一半責任;第四,西方強國男女平等得以實現,尤以德國女子體育最強;第五,中國古代女子仍有為后世歌頌不文弱之史例,并例舉歷史中以尚武而獲得美名的女子,如花木蘭、紅拂、聶隱娘等等。

張之江呼吁國術救國,極力倡導女子練習武術。他在題為《敬勸女同胞速練國術備赴國難書》的文章中,介紹一戰時期所有參戰國,除卻老人小孩皆是男女總動員,歐美女性在打靶練習、游泳、賽跑等方面,與男性不相上下?!敖璐藙窠渑忧诰殗g,鍛煉強健體魄,接濟前方以解除國難?!盵11]這些言論反映了張之江對近代中國女子練習武術的價值認可,同時體現了他矢志不渝推廣中華武術的精神意志,更是他愛國愛心民族情懷的有力說明。

4 軍國民體育是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救國意識的必然體現

出于救國救亡需要,在全民愛國思潮的影響下,軍國民體育以“抵御外辱,強國復興”為宗旨,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的必然產物。軍國民體育思想結合近代中國的現實需要以求發展女子體育,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萌芽和發展,但隨著民主、科學理念的傳播,救國理想的破滅,整個中國社會開始對軍國民體育進行反思,對女子體育的過分軍事化指向也逐漸消退。

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探索救國道路時,曾經大力宣揚軍國民體育強國強種之效用,他們借鑒西方強國經驗,肯定女性進行自身健康的訓練和教育?!捌渌妓宰赃M其種者,不一而足,而各國之所以強兵為意者,亦令國中婦人,一律習體操,以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膚革充盈,筋力強壯也[12]?!?/p>

鑒于社會現實,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養成女子尚武精神并教授軍事學識,積極促使女子體育成為革命斗爭的強有力武器。民國初年,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希望大力實行舉國皆兵,提升全體民眾自衛衛國能力,以挽救國家的危亡,這一主張使他在主持愛國女校時,對女學生進行軍事訓練,以便隨時為革命戰爭做準備。同樣持此觀念的社會群體也不在少數,“同盟女子精武練習隊”發起人吳木蘭曾明確提出該組織以養成軍國民主義為目的,以“練習武學,扶助國民”為宗旨。鑒湖女俠秋瑾,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留學時又深受軍國民體育思想的影響,最終在強烈的愛國情愫驅使下,把體育活動和軍事斗爭緊密結合起來,她曾和陳擷芬等在日本創立“共愛會”,宗旨是“反對清廷,恢復中原,主張女子從軍,救護受傷戰士”[13]。更是借創刊《中國女報》發揚光大其強烈的女權革命觀點和愛國救國思想。

歷史證明,女子體育的發展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是女子體育發展的根本道路。借鑒近代中國女子體育以救國圖存為宗旨,始終堅持民族大義,這是對廣大民眾生動的歷史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增強人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力途徑。

猜你喜歡
救國國民婦女
漳浦縣婦聯走訪慰問“兩癌”貧困婦女
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量4.65本
蓮 藕
一株“靈芝”——一位貧困婦女的脫貧自述
柬埔寨主要反對黨被解散
當代婦女的工作
數學潛能知識月月賽
“國民”與民意
常人等
聽謊有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