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貴州省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2021-11-21 19:27李菊花鄧萬里
體育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體育項目易地民俗文化

李菊花 鄧萬里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民俗體育是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的一種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儀式化的傳統體育文化體,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1]。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貴州省少數民族節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集會地1000 多個,例如:苗族“龍舟節”“姊妹節”、布依族“查白歌節”、侗族“歌酒節”、彝族“火把節”等。這些節日民族色彩濃重、節慶文化深厚、歷史文化悠久,其中的民俗體育具有較強的具有觀賞性、表演性、趣味性、健身性。

截至2019 年12 月,貴州省已經全部完成“十三五”期間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88 萬人的搬遷入住任務。政府通過多舉措在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解決了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問題,居民在住好、致富后,必然要追求更好的精神文明生活。貴州省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尤其在原來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山區村寨的民俗體育文化保存的更加完整。但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居民由封閉的大山搬遷到開放的城鎮,原有民俗體育文化的“搬遷”情況對民俗體育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民俗體育的價值

1.1 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民俗體育與少數民族民眾節慶、祭祀、禮儀等日常生活、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密不可分,通過身體活動、體育活動的形式展現其群體性、觀賞性、健身性、娛樂性的特點,吸引著人們參與其中。在歷史長河中,各少數民族沉積了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祭祀等各種活動也各具千秋,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活動,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民俗體育,例如:苗族的“跳花坡”“跳蘆笙”、土家族的“大小擺手”“八寶銅鈴舞”、布依族的“丟花包”“抵杠”、侗族的“多耶”“搶花炮”[2]、水族的“打老鼠”[3]等,這些民俗體育活動來源于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耕作、勞動以及節日慶典、祭祀,展現了各少數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是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1.2 營造節日氛圍,增進民族交流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節日被開發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在一年中,貴州省各民族為表達宗教祭祀、軍事生產、娛樂狂歡等共有1000 多項民俗節慶開展。既有春節、中秋、元宵節等普遍性節慶,又有土家族的擺手節、彝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節等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慶日。民族節慶都伴有隆重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各少數民族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俗節日慶典活動來展示民俗風情、體驗民族文化,從而烘托節日氣氛。各地民族民俗文化的開展,不僅能促進群眾身心健康,達到鍛煉的目的,同時能培養人們團結協作,提高民族文化市場感知度,塑造民族文化符號與文化標志,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增進各族人們的感情,有利于民族繁榮昌盛。廣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民俗節慶活動,并將體育競賽納入其中,既可以延續民俗文化,亦可以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地區體育的長遠發展。

1.3 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

體育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最重要的功能與價值是強身健體,民俗體育也脫離不了這一大眾體育的根本任務,這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開展形式。民俗體育活動以人民群眾和民間文化為基礎,是行為活動、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重要的體現。貴州省的民俗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民俗體育活動,能夠讓更多人在健身的同時了解和認知少數民族文化,引導人們加強身體鍛煉,逐漸樹立“科學鍛煉、健康生活”的理念,對推進“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與生活品質。同時民俗體育在特定區域下,將民族文化進行傳播,在一定區域內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

2 易地扶貧搬遷下貴州省民俗體育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體育基礎設施不齊全

在易地搬遷規劃建設時,配套的體育場地和設施等基礎建設也被較為充分地考慮進來,場地和設施條件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主要以常規的體育健身路徑器材、籃球場、乒乓球、健身廣場等為主,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覽館、文化廣場較少,對于開展民俗體育活動的氛圍營造不夠,影響了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與展示,不利于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與保護。

2.2 體育宣傳欠缺,民俗體育活動開展較少

由于搬遷時間較短,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當前主要解決的是讓搬遷居民安心住下來,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住下來”上面,工作主要以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居民就業、子女入學、醫療等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投入欠缺,對體育活動的宣傳欠缺,開展的體育活動較少,專門針對民俗文化的活動更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俗體育在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開展的延續性,尤其是對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形成的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影響更大。

2.3 民俗體育保護觀念意識落后

易地扶貧是在堅持群眾自愿的前提下,由政府組織實施,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適合居住與發展的地區,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迫現狀。部分少數民族村落在政府不斷努力下,完成了行政村的易地搬遷,這一舉措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但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類型進入老年型,老齡化趨勢加快,搬遷社區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體育教育或較高層次的體育教育,在搬遷后由于受場地、家務的影響,參加活動的機會減少,民俗體育文化保護意識逐漸淡薄。年輕人對學習民俗體育不感興趣,再加上為了生計奔波、無暇學習等因素,面臨著有藝不能傳和民俗體育項目后繼無人的局面。

2.4 村民對民俗體育傳承觀念守舊

民族傳統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積淀[4],如何在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對民族文化進行活態傳承成了比較尷尬的局面,由于古老的民族民間文化主要通過拜師學藝或宗族內傳承,傳男不傳女,口頭傳承和武藝傳承,同時還忌諱傳給外人,因此,一些古老民間文化的繼承人去世后,導致民俗體育項目傳承的局限性。在搬遷過程中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搬遷受到極大的影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系統的保存。由于一些民俗體育項目需要長時間的鉆研和學習才能掌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得民族文化面臨傳承危機。

3 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貴州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3.1 整理與普查民族民俗體育文化項目,融入校園體育課程

貴州省少數民族資源豐富,多項民俗活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易地扶貧搬遷的新社區的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要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去實施,政府主導就是要明確政府部門的職責,把民宗委、文化局和體育局等部門納入到管理部門當中,由多部門進行共同管理,并將其作為政府的一項“工程”來進行,建立和改善科學的管理機制,健全機構,特別建立社區民族文化館,對新社區民族民俗文化項目進行整理和摸底、開展民族文化資源普查,對于有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積極申報保護對象;建立科學的管理記錄檔案,由專人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巡查。同時可以編纂、出版民族民俗文化圖書文獻及可視資料,建立民族文化紀念館以及民俗文化藝術信息數據庫。

整理貴州省民俗體育文化項目,并將這些項目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社區周圍的中小學體育課程中進行開發,一方面將民俗體育植入教育中,傳承與發展民俗體育;另一方面豐富中小學體育課堂內容,并可形成易地扶貧搬遷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和特色大課間。

3.2 設立民俗體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走與市場結合的道路

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部門可以把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作為文化品牌來扶持,通過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增設民族文化保護專項經費,不斷加強對這些民俗體育的保護與宣傳,不斷加強對表演隊伍及傳承人的培養。在社區開展各類民俗體育文化宣傳講座,鼓勵年輕人參與到民俗體育項目中來,有利于提高現代年輕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及時糾正人們的誤區,以便形成更為準確的民族文化理念。同時不斷開發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現有的民俗體育活動,利用搬遷后便利的交通條件、經濟條件,走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加大民俗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利用貴州省特有的山地資源,將民俗體育推向大眾,實現民俗體育的傳承、保護,并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3.3 引進民俗體育管理人才,重視傳承人培養

針對民俗體育保護觀念淡薄和傳承觀念守舊的問題,應該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組織和鼓勵傳承人進行授課,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給予真切的關心和幫扶年齡大的傳承人,確保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工作中。另外,對有意愿學習或想要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青年,積極搭建起切實有效的平臺,為他們尋求民族傳統體育、民俗體育項目師傅,使他們在學習和受教等傳承過程中獲取最大物質和精神利益。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可以調動新社區市民力量,學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與學校、傳習所、培訓機構等建立合作,以民族傳統體育、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等形式,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和“民族傳統體育、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社區”等活動[5],加大民俗體育社會化傳承的力度。

3.4 引導民俗體育項目競技化、國際化

貴州省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眾多,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生活習慣、民族交往等因素影響,創造了絢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成了獨特而濃郁的民族風情。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等節日,布依族的“八音坐唱”“高臺舞獅”、“織布舞”、苗族的“敬酒歌”“蘆笙舞”、彝族“踢踏舞”、苗族“手毽”、布依族“山龍”“耍吉籃”等民族文化。但是,在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市民民族意識達不到一定高度時,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就會使得民俗體育文化原生性缺失,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化、趨同,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6]。因此,在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認清時代差異與文化差異、體育精神與體育活動、傳承與傳播、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等重要關系。對于優秀民俗民族文化我們必須傳承和發揚,對于落后、陳舊思想文化我們必須摒棄。確保我們的民俗體育活動在現代文明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僅能保留原有的濃郁文化底蘊,還能使優秀民俗體育項目競技化、國際化。

3.5 結合社區民俗節慶活動,積極開展社區體育賽事

民俗節慶是人們為了表達心中的美好訴求,以區域文化為內涵,民俗文化為載體所開展的慶典或祭祀活動。由于很多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搬遷時間較短,社區開展的體育活動基本上是比較現代的體育活動,例如:籃球、乒乓球、廣場舞、徒步等體育運動,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民族民俗文化,在各個小區定期開展民族民俗文化表演是非常必要的??擅嫦蛉w村民,選擇在春節前后或其他村民居家較多的時間段,利用民俗節慶日開展趣味性體育賽事,融合傳統體育項目、現代群眾體育項目,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鼓勵更多村民參與其中,并做好后期宣傳,挖掘其中文化價值,宣傳其健身價值,并努力做到常態化、常規化,將民俗節慶日的趣味性體育競賽延續下去。

社區與社區之間可聯辦民族特色民俗節慶活動,如以鄉或以鎮的名義開展活動,廣泛宣傳,烘托民俗節慶日氛圍,開展傳統、現代體育項目的群體競賽、個人競賽,設立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吸引多個村民更多村民參與。提前對外做好宣傳,吸引外來游客前來觀賞,提高民俗節慶日的經濟價值,增強體育競賽的觀賞性,打造品牌。

猜你喜歡
體育項目易地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撫州市脫貧攻堅圖片展
成語魔方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農村中小學如何開展傳統體育項目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四大看點
農村小學如何開展傳統體育項目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