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科研組織發展困境及其策略研究

2021-11-22 20:21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21年18期
關鍵詞:跨學科流動學科

尹 茜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0 引言

科學研究的領域愈來愈趨向細致化、高度綜合化發展,前沿問題用單一的學科已經很難解決具體問題??鐚W科的交叉合作、協同創新已經成為解決復雜科學難題的有效手段??鐚W科科研組織模式是依托多個不同學科進行資源配置,通過融合創新的多學科視角,利用交叉的學科知識流動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這種通過知識流動、技術與經驗共享的方式,模糊了學科邊界,打破了知識共享的壁壘[1],在完成共同目標的同時形成了新的科研組織形式??鐚W科研究本身存在較大的難度,跨學科組織的組織方式及其發展路徑是值得探討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鐚W科與組織形式、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管理有直接關系,本文旨在探討當前多種跨學科科研的組織形式與發展狀況,分析跨學科團隊所面臨的困境,研究跨學科科研組織形式的發展策略。

1 跨學科科研組織的現狀

跨學科組織形式多樣,國外的跨學科組織多擁有良好的運行保障,一般資金來源有3 種:學校撥款、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其組織結構相對獨立,與傳統學院組織結構分開進行管理。在人才資源配置方面,分為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固定人員的參與能夠保證高水平研究隊伍的穩定性[2]。

我國跨學科研究在“2011 計劃”、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跨學科組織奠定了發展基礎,但整個跨學科研究進程的推動中,政府居于主導地位。在組織結構中,以高等研究院等形式掛靠在大學機構下的跨學科組織偏多[3],此外還有協同開發中心、工程中心等多種形式。而現今國內研究偏向于組織的架構、運行與管理的機制,尚未聚焦跨學科科研合作的需求與特點。

2 跨學科組織面臨的困境

跨知識邊界合作在實踐中有很多困難,立足于跨學科科研組織的運行情況,從知識層面來看,整個組織缺少交流和互動,并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摩擦造成的緊張關系同樣影響協作過程;從管理層面來看,不同學科研究組織受到不同資助項目的影響,橋接和聯系2 個不同的項目,缺少合理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認定制度。這些都是以創新為目標的跨學科組織所面臨的困境。

2.1 知識流動不足

對于知識的流動與轉化邏輯,Nonaka 提出將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其中顯性知識是指明確的且通過語言等形式傳播的知識范疇,而隱性知識則包含在經驗、心得中。在知識交流過程中,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是可以流動轉化的。知識轉化需要經過4 個階段: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和內在化。新的知識從個體到組織進行轉化,再從組織到個體,從而產生知識創新,最終達到促進組織發展的目的[4]。

跨學科研究是對以往學科研究形式的顛覆與跨越,但是現在的組織形式過于表面,知識流動性明顯不足,組織負責人多來自某一單一學科,缺乏跨學科的意識和思維。會使用之前小學科的研究方法,即把任務和經費分解到個人,重新回到單一學科的研究狀態,最后提交研究成果[5]。由于研究形式并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研究過程缺乏合作溝通,這種割裂狀態下所產生的所有知識創新績效,無疑是原本學科下的自我發展,與跨學科研究完全沒有聯系,歸根結底,并未產生知識流動。沒有組織內部知識流動與激發,跨學科組織也只是形式大于內容。

跨學科協作須通過即興性和多樣性造成內部知識沖突來實現其創造潛力,如果缺乏知識的獨特性與多樣性,將無法提高團隊的績效。與此同時,團隊不會自動產生創造力,僅僅成立一個跨學科組織無法實現知識的流動。而從另一個方面分析,在協作過程中,缺乏知識流動將可能使合作雙方陷入到過于實用或者過于具體的思維模式中,這種思維模式不允許合作雙方超越知識所限定的界限進行思考。異構知識往往需要額外的投入,不同領域的專家必須相互深入學習,并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新知識融入、保持和化為個人能力。而思維固化同樣無法實現知識的流動與轉化。不進行整合,簡單地將異質觀點納入協作過程,同樣會面臨難以有效利用新知識、對結果適用性混淆的困境,造成項目成本過高,導致質量低下或任務分配困難的情況,這些也在無形中限制了團隊專家對交叉領域的探索活動。

跨學科組織最大的優勢是形成學科間的紐帶,使之由點及面,學科間締結形成新的學科領域,以此推動學科發展,實現更高級別的學科創新。但我國跨學科組織學科鏈接并未形成,從而無法產生知識流動,產生的績效不高,缺乏成果。

2.2 管理機制不確定

近年來,我國通過一些重大研究項目推動跨學科的發展,但是組織結構的管理、跨學科組織的創新活力及政策的外部推動并沒有使組織內部管理、組織制度以及外部市場等發生實質性變化。無法真正運轉是現今跨學科科研組織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這也反映出我國在跨學科領域申報大于建設的實質。內部學科的研究無法真正啟動,管理制度建設完全落后于學科發展,直接導致學科績效無法產出、缺乏標志性的成果,反向限制了跨學科的發展,抵消了跨學科發展的動力。傳統學科的慣性發展本就是跨學科發展面臨的巨大難題,自身無法在外部動力下產生內部的質變,這將給整個跨學科發展帶來巨大難題。

2.3 跨學科合作研究的認定模糊

跨學科研究中具體元素的認定是模糊的,也就是缺乏系統評價??鐚W科研究呈現出知識的多樣性,普遍認為其能激發創造力。在一個以知識為紐帶的組織中,知識的交叉即擁有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庫可能更容易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異構知識擴大了個人及團隊知識的邊界,并增添了知識新元素。也就是說,新知識在建立、知識共建模式在擴展。以學科界定研究成果、新知識的產生及其產生模式都無法滿足跨學科研究的知識界定。

認定邊界模糊造成了研究成果發表困難?,F今科研成果認定的機理還是基于學科分類,而跨學科成果無法認定其基本屬性,從而導致無法在高水平期刊中被合理評價。成果發表困難必然導致成果評價體系缺失,現今的評價標準也是基于某一學科的專業認定。按照國內項目申報規則,如果僅僅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進行項目評價,必然影響跨學科項目的申報與研究。因此從申請到成果發表再到成果認定,缺乏明確的運行保障。

3 跨學科組織困境破解策略

3.1 促進組織內部交流

組織團隊內部由于知識交流較少,間接導致學科發展動力缺乏,致使整個組織產出率較低,在不同領域融合認知的進程變得緩慢。下面提出促進組織內部交流的幾點措施。

3.1.1 重視個體成員對組織的影響

人的互動方式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性會影響團隊成員的互動。個人的創造性在互動過程中會產生幾何級別的裂變,創新等級對團隊創造力的貢獻度會持續升高。正確的動機、思考的態度和激勵措施對于確保團隊成員參與邊界的跨域至關重要。因此,個體所具有的屬性如認真、獨立性、非常規性、冒險性等都會加速創新性合作產生。

團隊成員的不同思維方式也會影響彼此。成員在交流的過程中摒棄過去已定型的經驗,并減少抵制變革,將學習機制制度化,使探索過程合法化,這將有助于未來的學習以及知識流動。要充分發揮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而不是僅僅在組織中給予一個既定的身份,限制個體在團隊中的發展。在跨學科組織中應降低權威性,強調挑戰性,并在專業知識建設中減少邊界,模糊知識空間,從而激發個人的創造性。

3.1.2 維護集體創造性

作為跨學科提高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的創造性是零散的,明確的項目任務會導致團隊失去靈活性以及多樣性。但組織中知識多樣性可以聚合零散知識,并填補知識漏洞。知識創造過程從最初的個人創造發展到之后的集體創新??鐚W科研究的前提是知識的共享與流動,如此才能產生新的創新成果。

在知識流動統一的過程中,任務沖突與創造力具有正比關系。通過科研組織互動,知識產生不同的組合得以流動,持續的、高頻次的互動使專業知識和技術在流動過程中得到整合,同時提高了跨學科組織整體的思考力和創新性。但關系沖突必然會在創新性中產生消極作用,有效的溝通有益于團隊成員之間產生信任和有價值的知識,這些都對創新力和工作產出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周期性的交流互動,可以塑造一種歸屬感,并能夠使參與者從多元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 已有問題。

3.2 完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是一個很大的社會系統,科研團隊嵌入其中,制度化是其完善外部環境的可行方式,需預先制定跨學科合作的協議以及共享規范和知識培訓規則??鐚W科知識創新是一個多維度和偶然性的產物,合理的共享規范和知識培訓交流方式能夠對團隊績效產生積極影響??鐚W科組織成員的研究計劃、工作分配和組織成果密切相關。

4 結語

文章對跨學科組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跨學科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個人、集體以及外部環境、組織管理等層面提出了解決方案。適當的個人動機和組織激勵措施更能確保組織成員參與邊界跨越,產生知識創新,實現知識共享,從而將知識融合,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

猜你喜歡
跨學科流動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流動的光
流動的畫
“超學科”來啦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