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博物館開放性敘事探究
——以長三角區域博物館展覽敘事為例

2021-11-25 20:11趙甜甜
東南文化 2021年4期
關鍵詞:長三角開放性江南

趙甜甜

(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200071)

內容提要:傳統的區域博物館封閉性敘事固然能夠強化對區域文化的集中闡釋,但也有明顯的“視野局限”。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基于現代意識和全球眼光建設具有當代價值的“江南文化”,強調區域文化間的交互聯動,推動區域博物館敘事模式從封閉性向開放性轉化。區域博物館的開放性敘事建構可借鑒“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敘事創新模式,從敘事空間的開放性、敘事結構的對話性和跨媒介敘事三方面重構博物館敘事機制,這既能夠反映區域歷史和故事,也能夠表述當下,更具主動參與性。探索建構“江南文化”的博物館整體敘事路徑,可從全球對話、主題展覽、當代性敘事三個角度給予區域博物館實踐例證,并探索女性史、文創展覽、“物的關聯”等開放性敘事新方向。

一、區域博物館敘事結構:由封閉性敘事向開放性敘事轉化

(一)理論視角:封閉性敘事與開放性敘事

在結構主義理論中,敘事由“故事”(story)和“話語”(discourse)兩部分組成:故事指“講什么”,即內容與實存;話語指“如何講”,即對內容表達和傳播的方式[1]。在文學、電影等藝術領域,敘事結構包括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和反線性敘事[2]:線性敘事結構嚴格按照單一的時間向度組織安排,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時空的統一性,體現為內在結構的因果邏輯和外在結構的線性形式,呈現為一個靜態的、內在自足的封閉體系,亦可稱為“封閉性敘事”;非線性敘事是由同一主題連接起所有故事或情節線索的松散結構,意在打破時空的統一性,利用嵌套、雙時空、主題—并置、復調等手法,強調非現實的心理結構和開放式結局;反線性敘事則是對敘事的解構,有意去故事、去情節、去結構,更多表達一種難以言明的情緒或哲思。后兩種敘事模式都意在打破線性敘事的封閉性,呈現出多元、開放、包容的敘事屬性,可稱為“開放性敘事”[3]。從敘事學發展歷程來看,線性敘事作為經典敘事手法最容易被觀眾接受;非線性敘事則隨著現代人理解力的提高逐漸獲得觀眾的理解與認同;反線性敘事更多是實驗性的,多用于先鋒藝術。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后經典敘事學的崛起,敘事在新的開放性視野下,部分解構了以往的敘事學理論框架和概念,更加注重受眾與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的關聯,以及自身的跨學科、跨媒介研究。敘事也逐漸被置于人類文化和人類心理構成的宏觀語境中,在文化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二)視野局限:區域博物館封閉性敘事結構

博物館敘事基于文物與考古發掘成果,以展覽為主要敘事媒介。區域博物館根植于所在地區,收集當地歷史遺存,展示地域文化多樣性,以地方通史陳列為主要呈現方式,通過內在自足的封閉性敘事凸顯地域特色,培育和傳達認同感。封閉性敘事固然能夠強化對區域文化的集中闡釋,但同時也有明顯的“視野局限”。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作為展品存在的“物”,其自身所攜帶的大量信息被遮蔽。物品經由博物館化(mu?sealization)作為獨立展品進入展廳展示環境,構成展覽線性邏輯的敘事因子,這就隔斷了存在于歷史場域中的“物”與“物”的關聯,以及“物”與宏觀社會文化語境的關聯?!拔铩弊陨硭N含的社會、文化、哲學、美學等元素,以及在歲月變遷中不斷累積的歷史信息(物的“傳記”),都被隱藏起來,以至于遮蔽了視線,抑制了多元發聲的可能。二是基于通史邏輯的展覽敘事,無法打破博物館作為跨學科研究的學科壁壘。通史線性敘事基于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既有成果,呈現相對穩定的“完成”狀態。新博物館學則和社會結構變革日益推動博物館進入文化理論的研究視野,博物館研究要求社會學、藝術史學、符號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的地域與邊界被極大拓展,開始尋求突破單向度線性展覽敘事的多重路徑。三是作為知識權威的展覽,隔斷了與觀眾以及與當下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的關聯?;谌暯堑木€性展覽敘事營造出一種客觀超然的歷史語境與知識權威形象,觀眾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而非主動的參與者。自我完成的區域敘事形成封閉的知識空間,一方面不具有社會生長性,難以與當下語境形成互動,與博物館作為“社區焦點”,以在地行動發揮“文化中樞”作用的當代使命不相符;另一方面隔斷了跨區域文化之間的交錯關聯,與當下區域一體化建設推動文化共建政策也不相適應。

(三)政策語境: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與“江南文化”

2018年11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在文化建設層面,就是要求基于現代意識和全球眼光建設具有當代價值的“江南文化”。在此政策背景下,三省一市博物館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文化共建活動: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浙江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博”)、安徽博物院(以下簡稱“安博”)等參加歷屆長三角文化產業博覽會,簽訂《長三角地區推動文物博物館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協會(學會)戰略合作協議》《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文創聯盟協議》,長三角文博圈正式形成;組織召開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長三角博物館文創聯盟工作推進會;參加首屆“江南文脈”論壇“博物館與江南記憶”分論壇,從考古成果、特色展覽、藏品體系三方面梳理整合江南文化記憶;響應三省一市社科聯“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精神,共同推動江南文化的研究與傳承。雖然區域博物館參與長三角區域文化共建尚多停留在政策運營層面,博物館共建“江南文化”、講述“江南故事”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自發自覺與學習轉變的過程,但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宏觀政策形勢下,區域博物館樹立全球視野,建構當代性,在江南文化的整體敘事語境中由封閉性敘事向開放性敘事轉化已成必然。

二、區域博物館的開放性敘事建構

(一)打破與重構:“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的敘事創新借鑒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以下簡稱“大英百物展”)以一百件藏品講述200萬年至今的人類歷史這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且獲得巨大成功,其最初的榮譽應歸于201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系列節目。BBC認為,聽眾可通過“想象”這一特殊的欣賞方式,自發地對文物展開討論,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歷史。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在《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書中就敘述者這一非同凡響的敘事理念進行概括:對文物的選擇在于講述多個故事而非單一事件;對文物的排列既依靠對史實的科學排序,也存在“必不可少的詩意”重構;注重對不完整保存文物的利用;重視文物的“傳記”性質;將多種不同的聲音與觀點納入視野;文物具有局限性,要始終保有開放的心態[4]。正是與BBC的跨界合作,“大英百物展”突破了博物館封閉敘事的傳統思路,并為其全球巡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上博館長楊志剛認為,“大英百物展”有三大突破:從人類創造的物品而非本身就帶著主觀性的文字記載講述歷史;囊括200萬年前到當代來自全世界的各類人造物品,打破了考古、歷史、藝術史等學科壁壘;展示各個文化獨立發展過程中的相似進程、相互間的聯系和沖突,徹底更新了我們對“全球化”的認識[5]。在“大英百物展”中,文物不再作為敘事因子被置于歷史的線性敘事邏輯之下,而是被最大限度地解讀自身的“跨越時空所傳遞的信息”,從更加真實、更加本質的角度講述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進化與分裂、信仰與墮落、希望與絕望,為觀眾帶來更多心理層面的沉浸感與深刻的移情效果?;蛟S“大英百物展”本身不可復制,但楊館長所說的三大“突破”正是破解區域博物館封閉性敘事“視野局限”的三大關鍵:讓文物說話、學科交叉、相互關聯性。

事實上,“大英百物展”的敘事創新遠不止于此。如果說博物館展覽意在講述故事,那么觀眾參觀展覽的過程就是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將故事從頭至尾讀完。受考古發掘成果與文物捐贈偶然性局限,博物館所講述的歷史故事與實物藏品體系很難完全匹配,這就天然形成了博物館敘事的“碎片”屬性,需要觀眾運用“想象力”予以補足。觀眾參觀展覽的過程也成為觀眾想象力參與博物館故事建構的過程。BBC認為受眾以“想象”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這一認知直接推動了博物館敘事進入后經典敘事學領域,影響深遠。麥格雷戈基于這一認知而指出的諸如敘事者的開放心態、詩意重構、對非線性敘事技巧的使用等,都值得區域博物館研究借鑒。

(二)故事與話語:區域博物館開放性敘事機制

1.敘事空間的開放性

敘事空間包括故事空間(story-space)和話語空間(discourse-space),前者指故事發生的當下環境,后者指敘述者所在的空間[6]。在博物館敘事中,故事空間即展品空間。由于展品被剝離了原始語境,其故事空間事實上已被消解,需借助文字、展板等輔助手段,在觀眾腦中形成半虛構空間,由觀眾自己在意識中進行故事的完整性建構。博物館的話語空間即展覽空間。觀眾位于話語空間內部,空間轉換隨觀眾自由移動發生連續變化。博物館的故事空間與話語空間通常是分離的,僅在直接進入展廳展示的歷史遺跡中實現二者在敘事上的統一。博物館藏品邊界的拓展推動非實物展品如社會記憶、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等進入展廳,借助輔助展品系統以實體空間的形態向觀眾呈現。區別于小說與電影的虛擬敘事,博物館依托于文物與實體空間的展覽敘事,反而能夠在信息極易獲取的當代,帶給觀眾獨特的博物館體驗。博物館的社教講解、信息宣傳、文創研發進一步延伸了博物館的敘事空間。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南博聯合18家博物館推出“水韻華章——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展”,分為“溝通的橋梁:展覽”“活化的空間:文化衍生品”和“探索的樂園:社會教育活動”三個單元,可視為博物館對敘事空間拓展認知的例證。

區域博物館敘事空間的開放性體現在故事空間上,需要策展人放松展覽敘事的邏輯鏈,由觀眾接受敘事碎片后調動各自的知識儲備自行編碼,形成不同于策展人預設的敘事理解。尤其是展品敘事,可部分脫離展覽敘事邏輯,講述自身“傳記”,衍生出主題之外的其他故事,牽引出與其他區域文化的關聯性,形成微觀層面的開放格局。體現在話語空間上,可不設固定動線,讓觀眾自行選擇參觀路徑。但這并不意味著任由觀眾置身于數據庫的混沌之海,而是預設主題,再依托非線性敘事手法進行巧妙引導。非線性敘事模式中,“主題—并置”敘事最值得借鑒。圍繞某一確定主題,所有的故事或情節線索被并置且相互間并無特定因果關聯或時間順序。觀眾可隨意選擇一條支線進入其中,根據自身心理偏好和情感卷入(feeling involvement)、觸發對主題的不同理解與感悟,最終形成開放的展覽結局。如南博2020年舉辦的“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展,即在“多元與包容”的大主題下,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交流融合等分主題并置,這一松散的敘事邏輯對觀眾形成較少制約,觀眾可根據自身偏好隨意選取分主題重點參觀。

當代性也深刻影響著區域博物館敘事,推動展覽敘事空間逐漸與城市化時代背景相契合,與當代社會文化語境相呼應。在“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影響下,展覽題材開始打破傳統敘事空間的情境自足性和封閉感,對現實生活呈現出強烈的開放性;博物館服務社區理念的深入也推動展覽題材向城市化空間傾斜,面向城市青年社群,聚焦城市生活百態,反映城市化問題。浙博于2020年推出了“‘浙’里長城——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就是對當下新冠疫情這段特殊時代記憶的物化呈現。新冠疫情下,博物館在閉館或限流期間,面向社會征集疫情見證物、籌備主題展覽,且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與支持,這本身就成為區域博物館開放性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敘事結構的對話性

當代博物館更加強調交互性,提供讓觀眾共同創造、分享與互動的創意與知識平臺。而“博物館疲勞”(museum fatigue)的客觀存在也需要更有效、有趣的展覽敘事。敘事結構的“對話性”正是基于這兩種需求的設計創新,主要體現在文本表述與受眾接受間的強烈互動,推動觀眾積極主動參與文本意義建構。南博民國館可謂區域博物館對話性敘事的典范。展館真實還原了民國時期南京城繁華的都市街景,設有郵局、火車站、中藥鋪、書店、銀樓等實體店鋪,觀眾漫步其中,可郵寄信件、按方抓藥、選購書籍等,身臨其境地體驗民國社會風情。展覽敘事還可借鑒非線性敘事結構中的懸念、斷裂、個人敘事等敘事策略。懸念設置可形成一定的敘事張力,引發觀眾的心理期待與探究式沉思。如浙江寧波博物館(現寧波博物院)2019年舉辦的“我從海洋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展,在引言部分即向觀眾提問:“演化的參加者是誰?演化的時間怎樣衡量?古生物學家通過什么樣的可觸摸的線索分析演化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激起觀眾的探究心理。由設問引出的分形敘事在博物館展覽中已得到運用。分形敘事認為,單向度的線性敘事不足以表達清楚復雜的因果關系,一對多、多對一的因果邏輯要求在敘事的某個節點產生分叉以及其后的連續分叉,從而形成全面的開放格局[7]。由設問提出懸念,再流向不同的可能性,需要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經驗與知識儲備,作出選擇并重組文本,展覽自身則在與觀眾互動中形成更有效的歷史敘事。

敘事舍棄連貫性、淡化次要情節,以閃回手法突出“決定性瞬間”,呈現出斷裂或破碎的結構形態,反而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通過思維挑戰有效調動觀眾參與心理,喚醒觀眾自身建構能力,從而實現敘述者與觀眾的積極對話,敘事也通過這種對話關系重獲結構的統一。如浙博“越地長歌”展第五單元講述浙西海塘的建設,用大事記淡化自唐朝以來的海塘建設歷程,在敘事的末端集中講述明清修建的魚鱗海塘,凸顯明清時期潮災頻繁、海塘修筑備受政府重視的歷史階段,以及作為古代筑堤工程技術最高峰的魚鱗海塘的藝術價值用的就是閃回手法。博物館還可通過空間化的場景敘事凝固“決定性瞬間”,營造突兀感。此外,在展廳設置沉浸式項目、互動式游戲或開放式觀影等,也可有效放大敘事對話效果,并進一步延展敘事空間。

當展覽不可避免需要宏大敘事時,運用情感策略強化觀眾認同心理的個人敘事,對觀眾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博物館開始重視對記憶與現象的采集,口述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口述史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植入,不但可以實現敘述者與觀眾的直接交流,讓展覽實際上變成動態的信息流和開放可調整的系統,更重要的是,口述史作為社區情感、記憶和文化的載體,能有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強化移情效應,從而使觀眾內心有所觸動,達到博物館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于2017年12月推出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其檔案墻擺放了一萬多盒大屠殺個性化檔案資料,都是根據幸存者、死難者遺屬口述以及檔案館收藏資料整理而成;展覽文字也植入了口述內容,實物與口述相結合,其真實性與畫面感帶給觀眾強烈震撼與心理沖擊,也升華為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與對和平發展的強烈憧憬。

3.跨媒介敘事

在媒介大融合的潮流中,任何一種媒介形態的敘事都不再單一與純粹?!按笥傥镎埂本褪荁BC與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合作而誕生的跨媒介敘事典范。在當代,數字技術深刻影響著區域博物館的展覽敘事。2013年,南博建成由實體展館和網絡虛擬館構成的數字館,通過網絡和圖像識別技術作為實體館的空間和內容的補充而形成文化延伸。2015年,上博官網推出“每月一珍”欄目,精心打磨“一件文物的數字展”,讓觀眾在多種形式、不同觀點的立體維度中建立對文物的認識。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展覽、社交媒體、線上活動、文創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授權等不斷推動博物館敘事的開放性、互動性轉向,博物館敘事日益走向多元與復雜,并逐漸形成多種敘事形態共存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熱播在全社會掀起“博物館熱”;以“故宮文創”為引領的IP開發熱度推動博物館IP運營時代來臨;“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科技巨頭紛紛建立數字博物館,推出互動小程序,開發文博創新項目,已實現敦煌、故宮等文化IP數字化落地;國家文物局推出“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居家云觀展成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文化生活新方式;“抖音”“淘寶”“騰訊”“快手”等大型互聯網平臺舉辦“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博物館直播成為文博數字化發展新趨勢??缑浇閿⑹掠狭水敶嗽噲D理解并主動參與到日漸復雜、多元與融合的現實世界之中的心理需求。在區域博物館的跨媒介敘事中,觀眾不僅看到區域的歷史與故事,更能夠通過網絡互動進入博物館敘事之中并作出個人表達,既構成線上博物館敘事的一部分,也創造出一個具有社會生長性的故事和話語空間。

三、開放性敘事的探索與實踐:區域博物館講述“江南故事”

(一)“講故事”:“江南文化”整體敘事路徑建構

故事通過視點(point of view)建構意義,幫助人類建立基本的價值觀,以理解世界和自己。美國博物館聯盟(AAM)2013年度主題定為“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y),意味著博物館真正在展覽敘事層面推進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當代轉向。2015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首席數字官斯瑞·斯瑞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未來的關鍵在于講故事;實體與虛擬世界、個人經歷與網絡,正是通過“講故事”(storytelling)這一方式實現聯結[8]。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政策背景下,區域博物館要參與江南文化記憶建構、從檔案保存場所轉變為主動傳播媒介,那么擁抱開放性、以交流聯動的方式講述“江南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江南文化以吳越文化為核心,徽文化、海派文化作為后起之秀共同構成底蘊。在當代,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唯一首位城市發揮強大輻射帶動作用。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要求建設以上海為龍頭、兼具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新江南文化”。歷史與當代江南文化版圖有一定程度的錯位,一方面要求打破舊有封閉式文化格局與研究范式,以開放性視野厚植共性根基,探索三省一市區域文化與江南文化創新融合發展路徑;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地方特色,進行差異化運營,在當代語境中建構本區域的共同記憶與“自我認同”。與此相對應的區域博物館敘事,一是要將“江南故事”置于全球語境中,強調文化間的對話,以博物館敘事“架起溝通的橋梁”;二是基于“江南文化”的宏觀視角,從專題展覽轉向主題展覽(thematic exhibition),圍繞一個文化現象串聯不同類別文物,共同反映一個主題,推動“江南文化”整體敘事建構;三是面對共同的當代處境,可轉向城市化、生活史、女性史等主題的當代敘事,既能強化區域自我認同,也能實現共同語境中的彼此呼應。而在微觀層面上,區域博物館如何從單純對“物”的關注轉移到主動尋找“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和隱性邏輯,則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

(二)長三角區域博物館開放性敘事實踐

從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博物館展覽敘事實踐來看,三種開放性敘事路徑可以分別由南博“浪漫蘇格蘭·詩意江南”展、浙博“江南生活美學”展(全球對話),上博“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主題展覽),安博“向往——‘我’與安徽改革開放四十年”(當代性敘事)等典型案例予以例證。

2017年4月,“浪漫蘇格蘭·詩意江南”展在南博開展。展覽由南博與蘇格蘭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機構共同主辦,分為兩個部分:蘇格蘭部分以贊頌自然美景的油畫為主體,表現18—19世紀蘇格蘭熱情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江南部分則主要展出中國江南的山水、園林、村落題材的水墨畫,還原文人書房場景,展現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與江南水鄉的詩意靈動。展覽將蘇格蘭文化與傳統江南文化并置于同一展廳,讓西方浪漫主義與東方詩意文化碰撞交融,在呈現文化異質性的同時更多強調文化的共通與對話,帶給觀眾跨區域的文化互動和跨時空的文化共鳴,而“江南故事”也在全球對話中被賦予了當代意義,承擔起時代使命。2018年5月,浙博“江南生活美學”展作為第十二屆“臺灣·浙江文化節”重要項目在臺東鐵道藝術村開展,以“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為主線,分為“香”“聞”“味”“意”四個單元,全面展現古代江南的風雅生活。2019年2月,該展的升級版“東方生活美學”作為“中俄建交70周年紀念啟動項目”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Центр в Москве)開展,鑒于俄羅斯人對紅色的喜愛,展覽特意增添江南文化中的紅色元素,帶給當地觀眾更多融入感。策展人蔡琴認為,博物館展廳作為“第三空間”具有絕對的開放性,關注時空交錯變化、受眾文化背景與現場碰撞交流,進而將物質載體升華到人性和人學的高度,加深彼此間的文化認同[9]。這兩項展覽實踐體現了長三角區域博物館主動融入“全球對話主義”的敘事趨向。

作為藝術類博物館定位的上博,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政策語境下也更多承擔起區域博物館的時代使命。2020年5月,上博推出“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以館藏文物為主,借展安博、南博、浙博等15家文博單位重要文物,是長三角區域博物館攜手共建江南文化記憶的案例典范。從展覽敘事來看,在“江南文化”大主題下,五大版塊“懸古垂文”(江南基調)、“安禮達生”(江南性情)、“鑄業銘志”(江南人物)、“雅意閑趣”(江南風尚)、“懷器鳴棹”(江南器度)既獨立成章,又共同詮釋了“江南文化”的詩性、自由與責任等特質,是典型的“主題—并置”敘事??深A期,這一敘事模式在未來將普遍用于區域博物館的整體敘事。而其他非線性敘事結構如嵌套、雙時空(歷史與當下)、對話式復調(主題的多重內聚焦視角)、對位式復調(多視角立體敘事)等能否創新用于區域博物館整體敘事,也十分值得期待。

安博于2018年12月推出的“向往——‘我’與安徽改革開放四十年”展雖為敘事模式,但有必要將其置于“江南文化”整體敘事語境中觀視,因為區域博物館的當代性敘事本身就共享相同的時代語境和政策背景,天然帶有整體敘事的屬性,能夠在相互間產生共鳴與對話。該展是響應時政熱點的產物,以紅色基因傳承與時代精神遙相呼應,從而完成對區域紅色文化的構建,這也是當代中國區域博物館的共同敘事主題。策展人由“零展品”策展,以“我”的全新眼光觀視、釋讀乃至重構這段歷史,將時代感性帶入其中,進而把握觀眾觀展的共情心理。發布“展品征集令”,與親歷者接觸交談;加入個人敘事,復原“家”的場景;邀請“老鞋匠”親述個人致富經歷,將“口述史”植入展覽等,都向觀眾呈現出完全開放的敘事姿態,邀請觀眾參與其中,通過對話與互動,共同完成展覽的當代性敘事,共筑民眾“文化記憶”,共建當代“安徽精神”。展覽的微觀敘事模式為長三角區域紅色文化共建提供了區域博物館當代性敘事的新視角。

(三)開放性敘事新方向:女性史、文創展覽和“物的關聯”

女性史是區域博物館當代性敘事的另一重要主題。2015年8月,南博推出“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開主流博物館女性主題展敘事的風氣之先。2021年2月,安博“新安江上桃花紅——明清徽州女性文物展”開展;3月,浙博“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上線。三個展覽彼此呼應,以女性策展人視角共同講述歷史上“失語”的江南女性故事,呈現江南女性多元形象,啟發當代女性不斷前行。

隨著文創IP時代的到來,文創展示也成為區域博物館展覽敘事的獨立體系。2020年12月,“憶江南——長三角文創博覽”在浙江西湖美術館開幕,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文創聯盟成員浙博、上博、南博、安博全體參展,展出的文創產品涵蓋生活家居、文房用品、服裝飾品、數碼3C、工藝陶瓷、絲織刺繡、飲品等共計九百余件,堪稱傳統江南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展示盛宴。

長三角區域博物館探索開放性敘事路徑,共同講述“江南故事”,共建“江南文化”,這才剛剛起步。博物館敘事依托文物,在主題展覽與當代性之外深度挖掘“物的關聯”,將在更本質層面上影響區域博物館的開放性敘事實踐。目前,博物館基于“物的關聯”所開展的敘事實踐,以上博官網“每日一珍”欄目最為成熟,從一件珍貴文物出發,敘事內容涵蓋收藏歷史、時代背景、歷史人文、藝術風格等,鏈接文物、圖表、文章等,在真正意義上打破學科壁壘,在文物詮釋深度上形成突破,也為區域博物館在“江南文化”語境中尋找“物的關聯”提供重要借鑒。

總之,在全球語境和政策背景下,區域博物館敘事應以開放性敘事為發展方向,打破學科壁壘,深挖文物隱藏信息,尋找區域文化間的相互關聯。借鑒非線性敘事策略,強化博物館敘事的對話性與當代性,讓靜止客觀的展覽敘事轉變為帶有情感溫度的主觀物質,引導觀眾自覺建立對整體敘事的時間性和空間性聯系,從而在完成區域自身敘事的同時也促成整體敘事的建構,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提供博物館的敘事表達。

猜你喜歡
長三角開放性江南
小學低年級構建開放性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
“1+1=7”凝聚長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輝煌
——長三角油畫作品選之四
例析三類開放性問題的解法
如何在初中化學開放性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基于開放性歷史教學的學生獨立探究品格之培養
“首屆長三角新青年改稿會”作品選
小編有話說①
小編有話說②
小編有話說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