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傳承與再生產的路徑研究

2021-11-26 02:18汪龍鳳
黃河之聲 2021年1期
關鍵詞:仡佬族民歌旋律

汪龍鳳

仡佬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現共有四十多萬仡佬族人民,96.43%的仡佬族人口聚集在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銅仁、遵義、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地區。勤勞善良的仡佬族人民產生了無數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先民在勞動、休息時候所唱的原生態歌曲,以題材劃分有:號子、打鬧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儀式歌、孝歌等各據特點。其中以石阡仡佬族民歌和務川仡佬族民歌最具代表性。通過赴實地調查研究得知,仡佬族民歌沒有專門的傳承路徑,主要依靠群眾口授的方式,而今當地較為出名的仡佬民歌傳唱人、喜愛唱的民間藝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為了生計等原因無法很好的傳承,所以他們的一些繼承人面臨著消失。為了保存仡佬族音樂寶貴財富,我們不僅需要保護“民歌”本身,更需要研究者,保護好傳承者,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對貴州省民間仡佬族民歌的傳承與再生產進行深入探究。

一、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傳承和再生產研究的意義

(一)仡佬族民歌文化傳承和再生產研究的理論意義

民間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堅實基礎。仡佬族民歌是在勞動生產中產生的,是勞動人民在勞作中情感的表達與宣泄,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充分展現了中華兒女的勤勞與智慧。貴州仡佬族民歌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傳承的必要性。

貴州仡佬族民歌的文化傳承,通過梳理貴州仡佬族民歌的文化概況、傳承現狀和傳承困境,對其傳承主體、傳承機制以及再生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運用布迪厄“文化再生產”這一理念來闡述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傳承機制,這一研究將對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傳承發展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并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二)仡佬族民歌文化傳承和再生產研究的實際意義

根據國發〔2012〕2 號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依托貴州多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深入開發民族文化,做大做強以“多彩貴州”為代表的民族歌舞、節慶會展、戲劇等文化品牌,積極引進文化產業發展投資者。

2015 年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民間文化藝術特色鄉村的創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歌舞、傳統體育比賽等民俗活動。

二、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傳承的綜述研究

(一)關于仡佬族民歌傳承的研究

陳玉(2014)指出當前仡佬民歌的傳承存在弱化的現象,并根據當前仡佬民歌文化的實際特征,提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仡佬民歌民間藝人等手段能夠更有效對本仡佬族民歌進一步整合,將實現我們對仡佬族民歌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赫佳麗、劉婧(2016)提出在傳承和學習仡佬族民族音樂的途徑中,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提倡當地本民族音樂走進校園,有效保護當地本民族音樂文化。其次是要把仡佬族音樂文化與中西方音樂文化相互滲透,改編和再創作新民歌,為傳承仡佬族民族文化發揮力量。

于桂麗、嚴光永(2017)以貴州地域人文環境、中學音樂教育基礎及實地調研數據為出發點,重點分析對黔北地區仡佬族民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提高黔北仡佬族民歌的音樂教學認識、制定配套的音樂校本教材和加強仡佬族民歌音樂教師的培養等具體措施。

黃沙浪(2018)在研究中指出民歌傳承人在民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優秀民歌傳承人與仡佬族民歌、民俗文化相輔相成。仡佬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是音樂文化的核心載體和傳遞者,對仡佬族民歌傳播和發展所起著重要作用。

(二)關于仡佬族民歌傳承方式的研究

蒲亨強的《“剽學”——值得注意的民間音樂傳承方式》研究中,通過多年的民間實地采風走訪,在群眾傳承人中發現了另一種重要傳授方式“剽學”,“剽學”方式比較適合群眾,這種“剽學”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這種傳承形式的提出,給學術界又增添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對人們認識傳承形式上有著重要啟發作用。

黃志豪的《民間樂器多樣性的保護與開發的研究》闡述了把樂器進行改良及其保護的重要性中簡述四種傳承模式,將“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改為為學校、舞臺、網絡和民歌傳承。

(三)關于仡佬族民歌的研究

從仡佬族民歌的主要特征看,民歌主要從旋律結構、調式調性、內容題材三個方面進行解讀。首先,筆者認為銅仁民歌具有民族調式的五聲徵調式為主,羽、商、宮三種調式稍次之。有少量的六七聲調式的民歌。二是在不同地區,有的具有三、四級音階功能。它除了受到當地其他民歌的相互影響外,還受到當地燈籠音樂的影響。三是歌詞有著精彩的口語,流行生動的即興創作。

鄔小中在《貴州銅仁仡佬族民歌審美特點》一文中用“粗狂的野性美”、“純樸的柔性美”、“原始的土味美”、“生動的詼諧美”四句充分地把貴州仡佬族民歌不同種類的特征進行深入闡述。

彭彩虹在《遵義仡佬族儺歌音樂的審美特征》本文從表演特點、演唱內容、旋律音樂風格的自然特征等方面總結了遵義新歌曲的多樣性。筆者從表現形式之美、歌曲內容之美、旋律音樂風格之自然美三個方面總結了仡佬族歌曲的多樣性。

鄭焱在《民歌的語言與風格的關系淺析——以貴州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為例》主要論述了語言對民歌風格的影響,認為許多民歌的曲調都是地方方言的延伸和升華。

廖延林在《石阡仡佬族原生態歌謠的情況訴求》本文將石阡仡佬族民歌分為三類:勞動歌曲、生活歌曲和情感歌曲。

(四)關于音樂文化再生產的研究

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20 世紀提出的新教育理論“文化再生產”,他用“文化再生產”的新概念來延伸社會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同時,通過不斷的“復制”產生的文化作為其存在和維持的基本條件可以繼續下去。不一樣的民族所產生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各民族在生活生產中時間和空間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積累和完善的。

謝菲(2011)以嗚哇山歌為例,從布迪厄的再生產理論出發,分析了國家、地方人民、繼承人、當地居民在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文化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指導。

姚小云(2013)以文化再生產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張家界·魅力湘西》實景劇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民、政府、專家學者、接班人共同找到了一個旅游演藝領域。在市場的引導和管理下,發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復制;

陳慧萍(2017)運用再生產理論對中國仡佬族民歌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指出人與社會、自然、民間文化等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相互協調、相互矛盾、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從平衡失衡到永恒的變化與互動,再到新的平衡,直接影響著中國民間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三、布迪厄“再生產”理論分析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的傳承路徑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三個基本概念是慣習、資本和場域。他同時提出了“資本”的四種不同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象征資本)民族文化再生產理論證實,文化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的本質區別在于其自我超越和生活創新的自我生產功能,但文化的創造只是文化再生理論的出發點。文化的活態創造無法憑虛而行,它是文化群體借助象征符號的社會實踐行為;群體的社會實踐形成不同權力群體之間的社會差異空間,即“場域”和“區分”;而“區分”是指不同文化群體(個體)在場域中與其他文化群體(個人)由于構成差異而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在差異場域中形成的自我同一性與差異呈現前的同一性相比,是一種“文化再生產”

(一)歌詞的繼承與創新路徑

石阡縣、務川縣仡佬族的民族語言已經早已不存在,已經受當地方言所影響,與當地群眾通用語言;與省內的遵義、思南等地的聲腔相似,石阡縣一代的鄉音與思南的板橋及石阡縣仡佬族民歌聚集地花橋的方言都屬于一類語言,與其較為相似。石阡仡佬族民間語言深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從而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語言特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1、民族方言文化的繼承

石阡縣仡佬族民歌與其他少數民族民歌一樣深受民間方言的影響,因此,在仡佬族民歌中許多詞匯都是直接來源于仡佬族的民間方言。如:《情姐下河洗衣裳》中的“石梁梁(意為小河里的大而長的石塊)”、“棒槌(仡佬族女性洗衣服時用來捶洗衣服的短粗木棒,當地也叫“槌衣棒”)”這些都是源于民間方言中習慣的稱謂,體現了仡佬族民歌的方言特色。

2、襯詞情感運用的創新

貴州仡佬族民間歌謠,與其他少數民族歌謠一樣,盡管歷來未得到重視,但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內涵,卻因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而被傳承和保護下來。仡佬族民族歌謠中,古老淳樸的勞動場面、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五味雜陳的心理心態、紛繁離奇的風情習俗,被一一唱將出來。人們唱著它,使辛勤勞作不覺其苦,遭受譴責而不覺其苛受到嘲諷而不覺其虐。它們出自本民族人民之口,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使人感到親切有味。

如務川仡佬族的民間歌謠:

你有山歌就唱山歌,我無山歌就打呵嗬。

呵嗬呵嗬又呵嗬,三個呵嗬當首歌。

你有山歌就唱山歌,我無山歌就打呵嗬。

你一首山歌上了坳,我兩個呵嗬翻過坡。

歌曲直抒胸臆,歡快展現了務川仡佬族人民開朗、樂觀和質樸、純潔的優秀品質。正是這些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使仡佬族人民在艱苦的歲月里、在生產生活中增強了信心和勇氣。這些歌謠,唱活了仡佬族獨具風情的生活情趣,也構建著生死不渝的愛情主題。

哥的山歌唱得好,妹拿方帕來包倒。

陽溝后頭打開看,飛的飛來跑的跑。

妹的山歌唱得乖,方帕包來要哥揣。

十字街頭打開看,剛剛發芽正好栽。

一哥一妹,活現了青年男女間嬉戲的場景,歌詞“十字街頭打開看,剛剛發芽正好栽”,妙趣橫生,把愛情萌生比喻成富有生命力的幼菜芽,情深義重,含蓄地表達了男子對女子深深的愛戀之情。

(二)節奏和旋律創新

1、節奏的創新

在仡佬族民歌中,情歌和生活歌都屬于民歌,主要從多個方面表達了仡佬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比如《大田栽秧》,歌詞雖然一樣,但旋律和節奏的變化特別明顯,沒有固定的節奏?!对匝砀琛犯柙~有音韻和諧之美,句句押韻?!按筇镌匝硇袑π?,心想小姣來幫忙……”這一節委婉含蓄地展現了勞動與生活相結合,勞動中產生愛情及一個男子愛戀女子的內心世界,描述了一幅生動和諧而美麗的勞動場面。

2、旋律的創新

從仡佬族民歌《大田栽秧》、《情姐下河洗衣裳》等詞中不難看出,它的旋律和節奏突出了歡快跳躍與委婉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以及旋律大起大落的特點。如《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旋律以三跳為主,輔以純四度和小六度,又如《大田栽秧》中更為突出的八度跳。它充分體現了古樸、高亢、明快的基調,同時也反映了仡佬人聚居的武陵山的生存環境。裝飾音的廣泛運用也是其民歌的旋律特點之一。

上述同一區域、不同歌手、同一名字、不同名稱的石阡仡佬族民歌的共同特點:旋律都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的基調是“re、mi、sol”;節拍、節奏、襯詞、局部旋律進行音和裝飾音的繼承和創新都大膽融入了仡佬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使仡佬族民歌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豐富,也體現了其在民歌改編和演唱中的獨特風格。因此,歌謠在這一過程中的生存和發展也是歌謠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結果。

綜上所述,貴州仡佬族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仡佬族民族民間歌曲是仡佬族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智慧的創造與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仡佬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仡佬族民歌的歌詞內容也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有傳遞生產、生活經驗的,有進行社會道德規范教育的,有傳遞情感的,還有強化民族精神、進行意志品質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因而民歌文化具有了“百科全書”的性質,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傳承。

猜你喜歡
仡佬族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擬解
給你的信
傳統回歸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數民族音樂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貴州省仡佬族音樂及音樂結構旋律淺議
7月,盛夏的旋律
仡佬族醫藥與水族醫藥對外來藥物運用的比較分析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