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導向下閩西北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

2021-11-28 14:28賴燕琳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三明民居村落

張 容,賴燕琳

(三明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三明、南平、龍巖、寧德區域的傳統村落空間文化豐富、特征鮮明,形成了閩西北區域的傳統村落文化.本文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一批與第二批中特色比較鮮明的三明、南平、龍巖、寧德的部分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閩西北傳統村落的實地調研進行空間形態特征的分析.

1 閩西北地域文化特征

1.1 地理文化

閩西北地區指的是福建的西北部,地處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地帶,由南平、三明、龍巖、寧德四個地級市組成.其地域廣闊、林業豐富,土地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左右;人口共1 100多萬,占全省人口的1/3左右,其中,三明市常住人口約260萬,南平市常住人口約266萬,龍巖市常住人口約264萬,寧德市常住人口約339萬;氣候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足,常年較濕潤,氣候區域溫差顯著,有較明顯的四季變化,春秋冬早晚溫差大,適合作物的生長[1].

閩西北地區人口分布不密集,所謂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指的是該區域多是山脈,水系不多,田地不多.受三明沙溪河和南平崇陽溪的水系和山脈的影響,三明和南平兩城沿河系呈帶狀分布發展,是典型的線型城市風貌.龍巖市和寧德市的城市布局較集中,龍巖市四周山脈環繞,寧德市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閩西北的4個城市布局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著不同,但是傳統村落的選址和特征是相似的.這四個城市屬三、四線城市,由于地域較廣,傳統村落分布較分散,但是保存較完整,如三明的桂峰村、龍巖的培田村、南平的下梅村以及寧德的赤溪村等均保存較好.

1.2 人文及建筑文化

建筑并不是純粹的建筑,它是人為建造并為人類所用,因此可以說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進而營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地域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不同都對建筑的空間形態產生影響.而傳統村落是人們聚居的群落,其所承載的人文文化特征鮮明,因此傳統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有著文化和生活的印記,形式豐富多樣.

閩西北的人文文化主要為客家文化,以及從客家文化發展而來的由宋代理學大師楊時、羅從彥、李侗和朱熹所形成的“閩學四賢”文化.豐富多彩的客家建筑和語言民俗,以三明的土堡和龍巖永定土樓等為代表的建筑文化遺產以及以客家山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豐富的人文文化深刻影響著閩西北的居民,在他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些文化特征的影子.

2 閩西北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特征

傳統村落可以說是社會群體的普遍居住形態,功能簡單,產業業態單一,是以居住為主的群居模式.閩西北的傳統村落多建于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為在漢族的建筑樣式基礎上融合了客家文化特點的建筑特征[2].中國地廣物博,傳統村落在數量和形式上多種多樣,不同地域文化下所形成的村落和民居形式更是千差萬別,而共處于閩西北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傳統村落,其空間形態有著該地域的顯著特征.

2.1 選址及村落布局

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形成的農耕社會依附于自然,由于農耕經濟水平低下,生產力低,人們生活是通過簡單的工具利用自然資源而較少地改造自然來提高生產[3].因此在村落的選址上,多是靠近水源、靠近交通要塞,或為了防御而選擇位置較偏僻但依舊有水源及耕作的田地區域.中國自古的風水文化在民居中也有所體現,如村落和民居的選址中背山面水,強調有較好的山勢和水的走向以有較好的生活和運勢寓意.

基于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閩西北的傳統村落布局多因地制宜,或依山而建,或沿河系分布,講究背山面水的自然風水格局,同時兼顧水源、種植地、交通等因素.村落多是以同一姓氏為特征的族群聚居,規模不等,依族群人數的規模及人口自由分布.村落規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所在區域的環境,如交通、水源、土地的情況和人口密集程度以及經濟概況.因此通過了解村落規??梢灾庇^看到村落的存在狀態.

2.2 民居建筑形式

民居的建筑形式是村落文化的直接體現,所反映的是不同族群和不同地域文化的民俗、生活、思想等文化特征,是居民生活模式和行為習慣的載體,如徽派民居、四合院、窯洞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特定的適合當下環境的民居建筑形式,閩西北的民居也有其獨特之處.

閩西北民居的建筑形式是以中軸對稱為主的庭院式布局,前部是天井,中間是正廳,兩側是廂房.民居建筑形式多樣,其形式有樓廊式、合院式、三合天井式、四合中庭式、多進院落式、從厝式、九廳十八井、五鳳樓式、圍龍屋式、樓寨式、土樓式、土堡式.村落中的民居隨著地形呈聯片布置,分布集中,戶與戶多共用墻體,戶戶之間的選址自由.房屋多是磚木結構或夯土與木材結合的土木結構的營造方式,層數為一到二層,整個村落中的民居層數相類似,風格統一.

閩西北現保存的傳統村落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民居呈現多種雕刻藝術,如木雕、石雕及磚雕,雕刻的圖案設計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薄皦邸薄拔遄拥强啤薄榜R上封侯”等.雕刻技術手法嫻熟,既有浮雕也有陰雕,同時雕刻被賦予色彩,使得雕刻內容生動迷人.在建筑的裝飾上除了雕刻還有壁畫、彩繪等裝飾方法,彩繪在民居中使用較少,多是在宗祠或大戶人家中使用,因此也可通過雕刻和彩繪的手法豐富程度來判斷建筑的等級以及戶主的經濟財力.

2.3 景觀特征

景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的是自然環境的保留,有的是人工建造以豐富環境,不論是自然還是人為的建造,都是匠人營造技藝的直接體現,同時也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情操和雅趣.閩西北的傳統村落景觀在不經意間,多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稍加點綴,優美的景觀特征為村落旅游開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閩西北傳統村落的景觀以自然環境為主,連綿起伏的自然山脈是傳統村落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部分村落的水系或將村落一分為二或在村落的一側.水系的運用取決于村落選址中水系發達的程度,有的只是一條山澗流水,有的是一條小溪或小河.而因四季作物不同而色彩變化豐富的田園風光,如秋季金黃稻浪的秋收風景、夏天荷花盛開的荷景、春天油菜花花海等成為傳統村落風貌的美麗背景墻.

從構圖上來看,山是傳統村落的遠景,民居建筑是傳統村落的中景,而水或田園是傳統村落的近景.在一幅傳統村落的景象中,構圖層次豐富,搭配村落中的古樹、古井等歷史文物,增添了村落的景觀風貌.同時村落中的道路兩側隨機生長的植物也點綴了村落的景觀色彩.而民居中的景觀集中在天井中,天井的景色多是人工種植的花草,以硬質鋪地為主,在兩側或廳堂的對景處布置盆景.

2.4 道路布局

道路是聯系村落內外的交通,也是村落中家家戶戶出行的重要通道.無論是依山而建的村落還是傍水而居平地建設的村落,道路都可以分為村落對外的交通道路和村落內部的街巷.對外的交通道路通常有一個主要的入口對接道路要塞,起到村落與村落或村落與城鄉之間的聯系作用.傳統村落之所以能保存得較好也是因為地處偏遠地區,間接反映出村落的交通道路不夠便利,也使后期的村落開發受到限制.現在越來越多的村子呈現出空心村的狀態,為了改善這一現象,許多村落通過引進技術打造特色農業如建設果園、菜園、花海等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村落的產業業態,以吸引游客,達到通過旅游開發提高經濟收入、激活鄉村的目的,但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往往這些舉措在現實中的效果不夠理想.

村落中街巷道路的形成隨著民居建筑的建造而延續,綿延曲折,沒有固定的道路形式.民居的入戶直接對接道路,有的配合前院直接開口在道路上,形式多種多樣.道路早期多是泥濘的土路,而隨著村落經濟提高以及國家“美麗鄉村”振興計劃補貼的提供,村落里的道路已經被磚石鋪路或水泥澆筑而逐漸硬化,呈現道路通萬家的場景.

2.5 宗祠建筑

宗祠建筑在傳統村落中是村落的核心凝聚力,宗祠以姓氏為特征,村落里宗祠的數量不等,取決于村子中有一定規模姓氏的多少而定.宗祠建筑的分布自由,多布置在村落交通便捷的位置.宗祠或宗教廟宇是村落的重要位置和公共活動中心,村落布局多以其為核心而展開.

宗祠建筑是集整個傳統村落之力興建的建筑,作為家族供奉和信仰的朝拜之地,其樣式在傳統村落中無論在空間布局還是結構上都是最豐富的,裝飾色彩鮮艷,雕刻等營造技藝嫻熟.因此,從宗祠建筑可以推斷出所在村落的興盛、文化、規模以及營造技術的信息.

3 閩西北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及當下建筑創作存在的問題

3.1 閩西北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存在的問題

地域的特征直接影響村落的發展,交通的不便利和業態的單一形式,使得村落的人群在不斷地往城鎮移動,原有熱鬧的傳統村落景象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心村的出現和村落遺留人群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的消失.民居是人居住的場所,人一旦離開,建筑就因缺少養護而出現蟲蛀、風化等現象,久而久之建筑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影響.

為了保護村落、保護民居建筑文化,國家對村落的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美麗鄉村”的提倡快速推進了村落的更新和發展.然而由于村落人群在保護意識上的欠缺和對專業保護技術傳承的斷層,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新建民居的磚混結構或框架混凝土結構的加蓋,建筑層數與村落不統一,立面各種各樣的硬化處理等手法突兀而與傳統村落風貌不協調;為了吸引游客,沒有根據自有的村落特點而盲目地跟風開發旅游,所引進的旅游業態與傳統村落不和諧或不具特色;因缺乏保護和發展意識而隨意地對傳統村落進行拆除與新建,或對傳統村落隨意地進行硬化,都極大地破壞了村落的整體風貌;在旅游開發、產業業態或文化產品的種類上,村落與村落之間相類似而導致審美疲勞.

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方式應多樣化和應提倡一村一品的策略.同時村落文化的傳承沒有得到完好的延續,如語言、非遺文化遺產、營造技術等方面缺乏文獻記載和匠人的技藝傳承.

3.2 當下建筑創作存在的問題

在保護舊建筑的同時,當下建筑創作也在快速建設和發展,但建筑創作手法相似,風格類似,與傳統建筑文化特征沒有較大的關聯性,缺乏地域特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是最普遍存在的居住生活文化,是人的最初生活模式的體現,功能簡單而原始,沒有過多的外在包裝.而新型建筑設計上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轉譯不足,功能或造型形式化,丟失了建筑功能和形式的本意[4].

4 閩西北建筑創作文脈提取

文化傳承在歷史長河中是不可或缺的,新型建筑形式的創作可以現代風格的形式與傳統文化形成對比和沖突,亦可以在傳統文脈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創作.本研究是基于后者的探討,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形式是現代建筑創作的思想源泉,基于地域文化文脈下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探討,是促進閩西北的地域文化風格化形成的直接途徑.

4.1 平面空間布局

傳統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式是功能的直接體現,是居民生活軌跡的載體.功能一直是建筑的設計重點,只有功能符合居住群體的生活行為習慣,建筑的使用才會被賦予真正的意義.功能的實現是需要時間的體驗和感受才能得出的結果,在新型建筑形式的創作中,功能的表達是設計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筑設計對民居的平面空間布局進行傳統元素提取是文脈傳承的重要組成.

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建筑形式不同,因此在閩西北區域的建筑設計中應尊重并延續其平面的空間形式.如龍巖永定的客家文化演化出的土樓,有圓形、方形、半圓形、五角形等形式;而閩西北的土堡依山而建,院落層層遞進,為家族或姓氏族群聚居的集防御與居住為一體的建筑形式,功能與院落的結合使得多戶聚居的功能布局有序不亂.

無論是土樓、土堡,又或是普通民居,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的院落式的布局是閩西北地區傳統民居形式最大的共性,院落形式多樣,在進行建筑創作時可根據當地民居的樣式進行院落式空間布局的提取,對院落與建筑的空間關系進行重組和轉譯,結合建筑創作的場地和功能要求,尋找出適合該建筑的院落演變形式,在文脈和創作中尋求平衡.

建筑創作文化對平面空間布局特點的提取需通過實地調研,了解閩西北村落建筑的平面形式、院落組合特征,同時體驗當地閩學文化下的生活行為習慣,將居民的生活軌跡或活動行為結合功能布局進行提取并演變,以形成符合閩西北地域特征的平面布局.

4.2 建筑裝飾藝術

相對于平面布局的功能特點,建筑裝飾藝術作為建筑形式的外在樣式同樣不可或缺,如雕刻、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藝術是傳統民居生活的雅致體現.在建筑形式的設計上,可提取具有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征的元素,抽象或具象地應用在建筑的造型、建筑空間的裝飾上.不同于平面功能的特征,裝飾藝術能第一時間通過直觀的觀看感受到民居建筑裝飾文化在新型建筑形式中的延續和體現.

如民居建筑彩繪中的蝙蝠,其寓意“?!?,象征長壽,其中,三明永安安貞堡壁畫彩繪的蝙蝠還有驅蚊和驅邪的寓意,民居建筑屋頂的白條壓邊、山墻的“貓拱墻”樣式、屋脊起翹的弧度,都反映出當地裝飾的特征.因此,對于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提取可通過了解裝飾背后的蘊意和匠人技藝,對匠人的營造技術特征進行記載并提取應用到建筑設計的結構、立面造型、細部裝飾等.通過調研和整合居民的文化記憶,提取民居建筑裝飾元素,形成新的建筑裝飾樣貌.

5 結語

目前,關于閩西北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演變還未有明顯的理論或實踐成果,對三明、南平、龍巖、寧德傳統村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單一傳統村落,在橫縱方向上的對比和演變關系上的研究還處于空白,研究價值較高,值得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閩西北的研究現狀,結合國家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所提出的“美麗鄉村”振興計劃,通過研究三明、南平、龍巖、寧德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特征,以期建立閩西北傳統村落的空間關系.

地域文化主導下的閩西北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研究有助于三明、南平、龍巖、寧德所形成的閩西北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閩西北的傳統村落空間布局的演變和發展體系的建立起到推動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閩西北傳統村落空間格局演變關系的建立將推動閩西北現代建筑空間創作風格元素系統的建立,形成獨具的閩西北建筑空間布局特色,對閩西北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新型民居的建設、新時代建筑的創作提供傳統空間布局理論基礎,為新建筑的建設提供文脈導向下的創作元素,從而打破千篇一律的單一建筑風格現象,形成閩西北獨特的建筑風格.

猜你喜歡
三明民居村落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三明十年
民居智庫
家里的縫紉機
民居攝影
三明:姐妹發展有愿望,增收有門路
“悅讀·家@萬家”活動三明首秀驚艷亮相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