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研究

2021-12-02 07:24楊鍇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21年11期
關鍵詞:評價指標體系

楊鍇

摘? ? 要:文章針對學生在線學習持續性弱、學習需求多變及學習體驗差的問題,以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為基礎,構建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評價方法,并以愛課程國家精品課程中學生在線評論為實際案例,分析應用過程及有效性。探析學生在線課程評論變化評價指標體系,為教師掌握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過程,有針對性提供個性化教學課程及學習資源提供思路。

關鍵詞:學生在線課程評論;動態變化評價方法;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22-04

學生在線課程評論是指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學生針對課程發表的關于課程質量相關的評價信息,如對系統平臺流暢程度、教師講課內容、課程安排、展現方式等方面的看法。它不僅可以為其他感興趣學生加入課程提供真實參考,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偏好,進一步改善教學安排。而現實中學生需求多樣性、個性化特征明顯,難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服務[1]。為了解決此類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追加評論內容,即學生對于所學在線課程的持續評價信息,對在線學習課程的深層次反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體會的真實展現。不難看出,學生在線課程評論具有較高的可信性,而如何有效利用其追加評論信息尤為關鍵。

鑒于教師及平臺管理者可以根據追加評論內容,調整教學風格、系統技術、教學資料等方面的設置,這樣有助于轉變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第一次評論時候的不好印象,有助于學生收獲渴求的知識和技能,進而影響其他的學生。因此,本文認為,為了有效提高在線課程的質量,教師除了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之外,還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原評論以及追加評論,有效提取其中的核心內容及態度觀點,找到關鍵點和影響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影響在線課程質量的影響機制,以及構建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評價方法,為解釋學生在線課程學習連續性弱、學習效果和體驗差的原因提供指導。

一、影響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因素

影響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學生學習狀況來劃分,對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評價研究分為:學生在線學習的動機、在線課程質量評價、評論有效性及對學習意愿的評價。

按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部和外部劃分,可以分為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2]。其中積極評價在于提升在線課程質量、增加課程參與程度、與教師進行線上互動、表達觀點以及情感等。消極評價則是通過評價來幫助或者影響其他的學生,輔助學生在學習之前的選擇判斷,同時也是自我情感的表達渠道。

有關在線課程質量評價,按照在線課程的評價指標分類,已有學者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分析,包括教學師資、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3]。特別地,已有學者研究表明教學師資多樣性有助于吸引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風趣幽默的教師更易吸引在線學生的注意;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內容的完整性以及有用性;方法手段是平臺的技術水平,主要是平臺的穩定性、兼容性等;教學效果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反饋的信息等。

分析評論有效性有助于教師把握在線課程中學生的興趣點,一方面,就評論本身而言,體現了學生對于在線課程的態度、喜好以及情感[4]。另一方面,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以下簡稱ELM)將對參與者信息處理過程中影響因素進行判斷,如信息技術、情緒及情感等主觀態度,分析其影響的方式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作用[5]。具體而言,在評論時間及評論來源方面,學生及時性評論有利于教師第一時間修訂在線課程內容及方案,學生身份的公開增加了評論的真實感,對于后續參與者,特別是對感興趣的學生起到促進作用。而學習意愿的評價主要與教學材料的豐富程度、課程設置的要求以及教師的推薦等因素有關系,對于學生的持續學習態度具有較大影響。

雖然已有研究針對原評論進行評價,但是忽略了學生在線課程的追加評論,缺乏對于兩者之間動態變化的關注,特別是缺少對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評價方法,難以對學生持續在線學習提供有力指導和幫助。因此,本文力求解決以下難點,即關注學生在線課程原始評論及追加評論的信息,側重追加評論的變化內容,構建動態變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指標體系,進而輔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豐富在線課程建設及質量保證的理論實踐研究。

二、學生在線評論動態變化評價模型構建

(一)模型構建

1.指導理論。學生開始在線學習之后,在提問或者表達情感的時候,會給出原始評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針對其中的興趣點或個人感受給出追加評論,這些評論和最早的評論相比會發生變化[6]。在ELM理論當中,這種變化可以通過對其有效分類來處理,發現這些信息當中隱含的趨勢及變化點,找到影響在線課程質量的關鍵要素。

具體而言,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明顯,特別是知識理解能力、表達技能等方面差異,在評論信息中表達的含義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根據ELM理論,參與者在處理信息過程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中樞路徑。中樞路徑是參與者認為評論中所反映的信息真實有效,同時會對信息進行思考和分析,高度影響參與者的決策和態度。二是邊緣路徑。邊緣路徑是指參與者認為信息并不重要,而是在關注評論中的來源者、教師的信息互動等次要因素,對于參與者態度轉變影響較小。進一步來說,在參與者的態度變化持續性及行為穩定性方面,中樞路徑明顯更具有優勢。

2.評價方法設計。根據以上研究,學生會通過文字的方式提供在線課程的原始評論及追加的評論信息,評論內容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有關在線課程質量的信息,該類評論信息劃分為在線課程內容和在線課程形式。其中在線課程內容包括有用性、完整性、權威性等;在線課程形式包括講授風格、視頻質量、教學水平等,這些稱為中樞路徑。另一類是有關系統體驗方面,該類評論信息劃分為平臺特性和輔助性學習資料。其中平臺特性包括平臺的穩定性、兼容性、響應速度;輔助性學習資料包括資料獲得的容易性、獲取渠道的暢通性,這些稱為邊緣路徑。學生從原始評論到追加評論的過程,會受到兩種路徑的混合影響。

根據現實的考慮,學生在線課程評論從原始評論到追加評論實際上受到中樞路徑、邊緣路徑和兩者結合的影響。由此可見,該評價模型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和三個要素之間所形成的四種交互關系。

第一種為平移型動態評價,即中樞路徑、邊緣路徑及兩者結合自身內部的變動,換言之,在線課程內容和形式、平臺特性和輔助性學習資料之間的變動。

第二種為跨越型動態評價,即中樞路徑及邊緣路徑之間不同的變動,如在線課程質量和系統體驗方面的變化。

第三種為集中型動態評價,即兩者結合的情況到中樞路徑、邊緣路徑的變動,如在原始的評論中側重在線課程質量和系統體驗方面兩點,而在追加的信息中關注其中一個方面,側重在線課程質量或者系統體驗。

第四種為擴散型動態評價,即由中樞路徑或邊緣路徑到兩者結合的變動,如在原有的信息中關注在線課程質量或者系統體驗方面一個點,而在追加信息中兩個點都有側重。因此,根據以上四種情況,代表了對于評論信息的四種動態評價方式,如圖1所示。

(二)指標體系及計算標準構建

根據以上的評價模型,對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評論結構變動指標。該類指標是針對中樞路徑、邊緣路徑和兩者結合的評論內容。通過對比其中結構的變化,即各自占總評論的比重,來確定學生對于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其中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結構比重是三類評論(中樞路徑、邊緣路徑、兩者結合)在所有評論中的比重,所有評論包括原始評論和追加的評論。換言之,如中樞路徑的評論結構比計算方式為A/(A+B+C),其他類型以此類推。此外,通過評論結構比重,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判斷評論的變化。橫向上主要觀測不同時間段內原始評論或者追加評論變化情況,如不同月份追加評論占所有評論的比重??v向上主要是針對同一個學生參與者在原始評論和追加評論上的比較。這樣不僅可以系統觀察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興趣點轉移情況,而且可以輔助教師觀察在不同階段調整課程后,能否動態取得良好結果,例如當調整講課風格之后,學生評論由原來的厭煩到追加評論中的稱贊或者較少關注講課風格。

2.跨類變化指標。該類指標主要指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焦點在中樞、邊緣及兩者結合之間變化,是動態評價模型中的四種類型,分別表示為平移程度、跨越程度、集中程度和擴散程度,通常而言采用比重的方式表示程度。換言之,可以刻畫學生對課程信息質量或系統體驗方面的焦點在所有評論當中的變化情形。如根據圖1中的符號,1/(1+2+3+4)表示平移程度,即衡量學生在線課程評論信息關注點的變化過程。

3.內部變化指標。該類指標是指在線課程內容(I)與在線課程形式(II)、平臺特性(III)和輔助性學習資料(IV)之間的變換,是中樞或邊緣路徑內部的變化,用來刻畫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注意力轉移的數量情況。其中在線課程質量注意程度是在線課程內容/在線課程形式(I/II),這個比值表示學生對于在線課程質量關注的側重點,如果兩個方面都有關注,那么在線課程內容和在線課程形式的數量都需要加上1。同時也可觀測出學生從原始評論到追加評論注意力轉移的情況,據此教師可以調整課程等手段滿足學生要求。系統體驗方面注意程度是平臺特性/輔助性學習資料(III/IV),此比值表示學生對于系統體驗方面關注的側重點,如果學生兩個點都有關注,則在平臺特性和輔助性學習資料的評論數量上都加1。這可以幫助教師識別系統方面的影響因素,反饋到平臺管理者。

(三)操作步驟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對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評價方法操作步驟總結如下。第一,選定學生在線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采集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文本信息。第二,確定評論文本的篩選規則,精選出原始評論和追加評論。第三,按照上述模型中四種信息的分類,將評論文本進行特征提取,包括文本內容和數量的統計。同時按照計算標準,并據此計算各個指標數值。第四,對計算的結果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學生在線課程評論中的變化趨勢以及注意力的變化情況。

三、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的案例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愛課程網上的國家精品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該平臺的學生在線課程,主要基于以下考慮。第一,2011年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項目,愛課程網作為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其平臺上為學生提供多達千門資源,教學資源豐富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愛課程網上的中國大學MOOC、一流大學系列課程、中國職教MOOC等欄目,為學生提供多樣性課程選擇,每門課程學生在線評論數量平均超過了100條,為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評價提供文本信息。第三,為避免課程的重復性,同時兼顧課程的人氣排行榜,選擇具有較高人氣的不同課程。

經過調查,截至2020年3月底,在愛課程網上,全國大學生在線課程數量已經超過三千門,以“最美慕課——第二屆中國大學慕課精彩100評選展播活動”為依托,選取其中排名靠前的課程,如審計學、管理學原理等,人工篩選原始評論以及追加評論,對于其中“這門課很好”“不錯的課程”“下次繼續聽這門課”等這樣的信息予以剔除,合計得到有效評論為440條,其中原始評論220條,追加評論為220條。

(二)數據處理及結果討論

1.評論信息特征提煉。本文采用高頻詞匯的方法,對現有詞匯進行歸類和歸納,劃分為中樞路徑和邊緣路徑兩類,相應的詳細內容如表1所示。

2.評論結構變動分析。根據表1提取的信息標準,對440條的評論信息(原始評論和追加評論)進行歸類和對比,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可得,中樞的信息是逐漸增多的,表明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對學習課程喜歡或不喜歡主要受到課程質量的影響,不管是在線教學還是課堂教學,課程質量始終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學生始終希望能夠在課程當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邊緣的信息盡管也增加了,但是總數上相對偏少,說明學生不太關注平臺特性和輔助性學習資料。進一步而言,追加評論中的中樞、邊緣信息比原始評論要多28條,表明學生的注意焦點更加集中,可見,教師在保證在線課程質量的同時,要完善系統體驗方面的服務,因為學生可以由于在線課程中有效的學習而容忍系統平臺不穩定帶來的苦惱,增加學生學習體驗的好感。

3.跨類變化指標分析。根據上述評價模型,結合表2的內容,對跨類變化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處理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得,四類變化的平移程度為60.45%,表明學生在線課程學習情緒比較平穩,而第二位集中型程度為22.27%,說明學生的注意力逐漸聚焦。在變化率超過80%的類型當中,平移型的A→A和集中型的C→A表明學生評論是向在線課程質量(內容和形式)聚攏的,同時也顯示在線課程質量是學生關注的核心??缭叫椭蠥→B和擴散型中A→C的程度均超過了70%,表明學生還會關注在線課程質量之外的系統平臺體驗,同時只有系統平臺體驗方面令學生滿意或不滿意時候,學生的主觀態度才會發生重大轉變。

4.內部變化指標分析。根據表3可知,平移型變化占據主要地位,需要展開來分析其中樞路徑及邊緣路徑信息,按照選取關鍵詞的原則,作為計數的標準,處理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4可得,學生在線課程評論側重原始評論,即在學習之后給出評論信息,而追加評論較少。在縱向比較當中,在線課程質量注意程度比值均超過1,說明在線課程內容均比其形式重要,在原評論當中在線課程質量注意程度1.29<4.64,表明學生越來越關注在線課程的內容??梢?,教師在提供系統知識的同時,要兼顧差異化,提供形式多樣、講解有趣的課程。原始評論中系統體驗方面注意程度1.15<1.88,顯示學生更注重平臺學習體驗的流暢性,平臺管理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體驗,提高學習的滿意度。而在橫向比較當中,學生關注中樞路徑超過了邊緣路徑(357>140),表明學生關注的是在線課程質量。因此,愛課程網上的在線課程不僅需要教師重點關注課程質量方面的內容,而且還需要平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服務體驗,從而可以改變學生的滿意感和學習態度。

四、結論

面對學生在線課程學習連續性弱、學習效果和體驗差等問題,本文以ELM為基礎,構建了學生在線課程評論的動態變化評價方法,并以愛課程網上的國家精品課程評論為例,幫助教師和平臺管理者高效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從而得到以下結論。首先,以評論信息為依托構建動態變化評價模型。以往研究注重原始評論忽視了追加評論,而本文結合兩者信息尋找其中動態變化的規律。其次,系統考慮學生評論的動態變化。過去成果側重在某個時段的評論信息,忽視全局的變化,而本文通過評價標準識別出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最后,深化在線課程質量評價研究。已有的研究注重在線課程質量指標構建,而本文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動態評價,從而進一步推進在線課程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宋靈青,許林,李雅瑄.精準在線教學+居家學習模式:疫情時期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途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3).

[2]郭芬云,孟欣.師生交往:教師和學生的再相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

[3]王璐,趙呈領,萬力勇.基于扎根理論的在線開放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11).

[4]沈麗巍.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罢n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

[5]Petty R.E.,Cacioppo J.T..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of Persuas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6(19).

[6]楊文陽.基于SOM 聚類法的在線學習分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5).

猜你喜歡
評價指標體系
高校學生信息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獨立學院技能型人才技能訓練方案及評價指標體系
關于AI上市公司發展水平評價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品牌競爭力研究
市場營銷競爭力評價指標及其體系建立分析
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探討
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工程咨詢企業可持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新常態下大型煤炭企業生態競爭力實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