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回《桐江集》版本考略

2021-12-30 07:34代雪蓮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12期
關鍵詞:阮元抄本刻本

代雪蓮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9)

學界現對方回的研究集中于詩學理論,深入探討其詩評觀點及方法,包括對其與江西詩派的關系及江西詩派論,以及其詩評理論著作《瀛奎律髓》的詩歌選評。另有對方回人品的辨析,編撰其年譜及生平思想研究,以及著述的考辨與整理。關于方回《桐江集》成書、版本、內容等情況,詹杭倫及許清云已對其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論證,然并未對《桐江集》各版本的具體概況作詳細說明,且少有提及《桐江集》在明代的版本及流傳情況。

方回(1227—1307),字萬里,號虛谷、紫陽山人,徽州歙縣人。幼孤,從叔父學。方回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詩評家。方回連仕宋、元兩朝,歷史上對其評價分歧甚大,周密譏其“人品卑微,殆無人理”①,然仇遠贊其“胸中元耿耿,身外竟空空”[1]42,劉塤亦評價其“是一磊落之士”[2]62。方回系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進士,歷任隋州教授、江東提舉司淮造、國子監書庫官、江東提舉司干辦公事、國子正江淮都大司辦公事、國子正太學博士、沿江制干。德祐元年(1275),方回知建德府節制往來駐戍軍馬。德祐二年(1276)二月初六,方回率郡降元,授其知建德府事兼管內安撫使,遙授衢婺招討使。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改授嘉議大夫、建德路總管兼府尹,后遷通議大夫。至元十八年(1281)六月初一,方回解任休官,滯留嚴州五年,后長居杭州,直至終老,有《桐江集》《桐江續集》《續古今考》《虛谷閑鈔》《瀛奎律髓》《文選顏鮑謝詩評》等著述存世。

一、關于《桐江集》書名之考訂

方回是宋、元時期著名的詩評家。其《瀛奎律髓》專論唐宋五、七言律詩,是研究詩歌史和詩學理論非常重要的著作?!锻┙芬噍d有不少方回品評詩文之作,對于考訂方回生平,研究其哲學思想與詩學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桐江集》原收方回入元以前詩作,然今存《桐江集》所收均為其文,且與《桐江續集》多有重合,原本《桐江集》應在明代失傳,今所見《桐江集》與原本迥異?!巴┙敝那闆r頗為復雜,今所知以“桐江集”冠名之書有三種,但其內容皆不相同,由此造成使用上的混亂,影響后世學者對此書的理解以及該書版本考述,現將其分述于下。

“桐江集”之名最初見于戴表元《桐江詩集序》:“紫陽方使君,平生于詩無所不學。蓋于陶謝學其紆徐,于韓白學其條達,于黃陳學其沈鷙,而居常自說欲慕陸放翁。豈其暮年安貧守約,忘懷出處,有偶相貌類者,而姑引之以自托耶?……然有一事,不謀而合。放翁晚起家得嚴州,為詩幾千首,翁去而州人愛其詩,版傳之于今。使君垂老亦守嚴,多為詩,州人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錦峰繡壑,淋漓翰墨,前后照應于百年間,良堪繪畫?!盵3]183戴表元所謂《桐江集》,乃方回駐守嚴州時州人為其所刻,有六十五卷,其中應多為詩作,但今不見著錄。明金德玹編《新安文粹》載有方回《桐江集序》曰:“予以乙亥(1275)七月至郡,盡丙子(1276)歲除,留詩僅十六首,趙賓旸和四首附焉?!盵4]此序亦可說明《桐江集》所載為詩作,然其數量與戴表元之序六十五卷出入甚大。方回在《桐江集序》中言其“必日賦一二首,積千百二存一焉”,亦可證戴表元所云“使君垂老亦守嚴,多為詩,州人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蓋方回自謙其僅留十六首,未概括全集而言,或后有所增益。

顧嗣立《元詩選》亦有《桐江集》者,此集收方回詩作約一百二十首,顧嗣立所選《桐江集》與《桐江續集》多有重合,僅《聽孫練師琴》一首七言古詩不見于《桐江續集》。由此可知,顧嗣立所選《桐江集》應直接采于《桐江續集》,但因未見原書,徑直將其命為《桐江集》。

阮元采集《桐江續集》未收者,輯有《桐江集》八卷,收入《宛委別藏》,為今現存《桐江集》八卷本,后有影印本出版,遂廣為流傳。

以上書名為《桐江集》者,戴表元及方回所言《桐江集》已不存,且未見之于書目文獻;顧嗣立所謂《桐江集》者,乃選方回《桐江續集》所收詩作,與初刻《桐江集》已大相徑庭;阮元所輯《桐江集》者,乃今所存《桐江集》,然與原本亦相去甚遠。清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載有《桐江集》,謂“戴帥初《桐江集詩序》云‘六十五卷’,此本后人掇拾《續集》之所無者,有文無詩,分為四卷”[5]124。朱緒曾將原本《桐江集》與今本《桐江集》比較,云今本《桐江集》乃后人掇拾而成,已非戴表元序所謂《桐江集》者。

按文獻記載《桐江集》有明刻本和清抄本兩種,明刻本為六十五卷本,清抄本有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明刻本六十五卷今已不存,應在明代已失傳?!独m修四庫提要》有《桐江集》提要一則,謂“原本《桐江集》應在明代已失傳,清人文獻時所見《桐江集》之名,但核其實,均指《桐江續集》”[6]57?,F存有清抄本《桐江集》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三者在內容、編排上有出入,經過考證,三者屬于同一祖本?,F對明刻本、清抄本《桐江集》諸本概況、流傳關系稍加梳理,供廣大研究者參考。

二、明刻本《桐江集》

明刻本《桐江集》,六十五卷,首見于戴表元《桐江詩集序》。其序有言“使君垂老亦守嚴,多為詩,州人為刻其《桐江集》者六十五卷”[3]183,今已不存。除戴表元《桐江詩集序》,《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亦載有“明趙琦美《趙氏鐵網珊瑚》錄方回與玄同書言其《桐江集》七冊,宋濂《方氏族譜序》言按方回《桐江集》所載,天下之方姓皆出于歙”[6]57,按所提文獻內容及成書時間,趙琦美、宋濂所提應為明刻本《桐江集》,但僅存數言,未提及具體內容,亦無法確證?!缎掳参墨I志》有《方總管》一傳,言方回“有《碧流集》《桐江集若干卷行于世》”[7]?!逗胫位罩莞尽酚蟹交貍?,言其“有《碧流集》《桐江集》行于世”[8]?!都尉富罩莞尽酚蟹交貍?,亦言其“有《碧泳集》《桐江集》行于世”[9]。按:此三則史志所謂《桐江集》當為明刻本《桐江集》,然皆未存其書。

三、清抄本《桐江集》

(一)八卷本(宛委別藏本)

《桐江集》八卷,清抄本,乃阮元輯錄而成。入叢書《宛委別藏》,有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八卷本,另有《續修四庫全書》亦據八卷本影印。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黑格,無魚尾,四周單邊。此本卷一為賦、詩序三十七篇,卷二為說、記二十四篇,卷三為詩跋三十五篇,卷四為跋文三十七篇,卷五為詩評、事狀十六篇,卷六為書疏兩篇,卷七為考辨十九篇,卷八為祭文、墓志二十三篇。八卷本收文二百九十三篇,無詩,其中有多篇文與《桐江續集》重復。

阮元《揅經室外集》有《桐江集》提要一則,著錄《桐江集》八卷。據《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國家圖書館藏《批校桐江集》書前有阮元手批紙條,點明此書是其“新編目齊,抄置首卷前”,此可解釋八卷本與四卷本、不分卷本目錄編排不一之緣由。

(二)四卷本

1.《方虛谷桐江集》四卷,清藍格抄本,佚名錄,鮑廷博校跋,今存四冊,現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雙黑魚尾,四周雙邊。卷首題“桐江集目錄”,有“北京圖書館藏”“鐵琴銅劍”印。此抄本存方回文二百篇,與八卷本大部分重合,有十余篇不見于八卷本,然據篇章所題寫作時間,均是《桐江續集》所收之文。書衣題“《桐江集》,元方回撰。凡四冊,東武劉氏校本,海虞翁氏收藏”,三卷末有“七月二十日校畢”,書后有跋語“嘉慶乙丑閏六月借維揚秦氏石研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手錄本校補,凡改正數百字,補闕者數千字,始為善本。去乾隆庚寅借振綺堂汪藏本抄錄時,忽忽三十六年矣!掩卷為之憮然,廿八日志”。

此本目錄有鮑廷博批校語,《黃巖州新行孝行坊記》下增《水村精舍記》,《與曹宏齋書》校有“二十一卷”、《乙亥年前上書論賈士道十可殺罪》校有“二十二卷”、《富順汪知監墓志銘》校有“二十三卷”、《校尉方君墓志銘》校有“二十五卷”、《先祖事狀》校有“二十六卷”,《到任謁先圣文》校有“二十七卷”、《漁隱叢話考》校有“廿九”,正文中校語多有“元本某某”字樣,不知鮑氏據何本所校。

2.《方虛谷桐江集》四卷,清抄本,今存四冊,現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無格。卷首題“桐江集目錄”,有“北京圖書館藏”印。卷末題有“時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歲閏七月二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錄”。

此本無鮑廷博校跋語。

3.《方虛谷桐江集》四卷,清抄本,佚名錄,鮑廷博校跋,今存四冊,現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無格。卷首題有“桐江集目錄”,有“北京圖書館藏”“鐵琴銅劍樓”印。卷末所題鮑廷博跋語與藍格抄本《方虛谷桐江集》完全一致。

此本目錄有鮑廷博校語,《跋梅花賦》校有“宋璟作”,《送汪復心》校有“續集有,作《汪巽元復心說》,四十三卷”,《進齋記》校有“續集有,作序”,《崇壽節賀表》前增《崇壽節賀表一》,《與曹宏齋書》校有“二十一卷”,《東二》校有“弘齋四”,《乙亥年前上書論賈似道十可斬罪》校有“二十二卷”,《富順汪知監墓志銘》校有“廿二卷”,《校尉方君墓志銘》校有“廿五卷”,《先祖事狀》校有“廿六卷”,《到任謁先圣文》校有“廿七卷”,《漁隱叢話考》校有“廿九”,正文中亦諸多“元本某某”字樣。按:此抄本與藍格抄本篇目相同,均有鮑氏校語及跋語,應均出自鮑氏校跋本,只抄錄者不同。然此本字跡較藍格抄本更為規整,校語排列亦更工整,更適宜閱讀。

(三)不分卷本

《桐江集》不分卷,清藍格抄本,佚名錄,鮑廷博校,今存四冊,現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藍格,藍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卷首題“桐江集目錄”,有“國立北平圖書館藏”印。卷末所題鮑廷博跋語與四卷本完全一致。

此本目錄頁亦有鮑廷博校語,與鮑廷博所校四卷本一致?!稒M于外航口善應菴記》《吊鶴賦》《僧汝舟濟川字說》《送俞唯道》校有“續集有”,《孫元京詩集序及詩評》校有“續集有,無詩評”,《跋孔端卿東征集》校有“續集有,作序”,只此幾則校語不見于四卷本。

以上四卷本、八卷本、不分卷本,雖在卷次上有差異,但其所存篇目及篇數相差不大,且皆有鮑廷博跋語言其“借石研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收錄本”,或有“時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歲閏七月二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錄抄訖”字樣,知各本皆出自同一祖本。其八卷乃阮元整理重新編目,四卷與不分卷乃抄錄者隨意編次,非有一定之數。

據《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國家圖書館藏有《批校桐江集》,此書前有阮元手寫字條,云“吳二老抄完《桐江集》三本后,即付此本,仍將前抄第三本底本付去,因其中尚有文三篇需抄入第七卷也。新編目齊抄置卷首前。阮元又記”。由此可知,此本應為今通行《桐江集》底本,阮元所輯八卷本應據此本重新編目而成。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均出自范文恭手抄本,然八卷本經過阮元整理重新編目,刪除了許多與《桐江續集》重復之文,乃今存最佳本。

四、《桐江集》著錄情況

著錄《桐江集》者,今僅見于清代目錄文獻。如《愛日精廬藏書志》《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皕宋樓藏書志》《鐵琴銅劍樓藏書志》《四庫未收書提要》《善本書室藏書志》《販書偶記》等,均對《桐江集》有著錄信息,現將各目錄文獻著錄資料分述于下,以饗學林同好。

《愛日精廬藏書志》著錄《桐江集》八卷,抄本從錢塘何氏藏本傳錄,此本卷末有“弘治十四年重光作噩,歲閏七月十六日寅,紫云溪范文恭錄”。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桐江集》八卷(抄本),稱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黑格,黑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元方回未入元以前撰。阮文達以進呈抄本,劉燕庭亦有之。張金吾《書志》又依錢塘何氏藏本傳抄本”[10]。

《鐵琴銅劍樓藏書志》著錄《桐江集》四卷(抄本),稱此集“凡賦、序、說、記、考辨、跋、書疏、論議、墓志、事狀、祭文之類,共二百一篇”[12]609,又記此書有鮑氏跋語“乾隆庚寅借振綺堂汪氏本抄錄。嘉慶乙丑閏六月借維揚秦氏石研齋所藏弘治十四年范文恭手錄本重校,凡改正數百字,補落者數千字”。

《四庫未收書提要》著錄《桐江集》八卷,阮元稱贊方回彈劾賈似道一事,稱其“集中前后上書本末,并確有所見,中外快之。即他文亦多有根據,固宋末元初一作家也”[13]。此外,阮元認為《桐江續集》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所載《虛谷集》②。

《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方虛谷桐江集》四卷,鮑氏抄校本,稱“此本四卷,為賦,為序,為說,為記,為跋,為辨,為評,為書,為表,為露布,為青詞,為上梁文,為墓志銘,為祭文,為考,文體皆備,或出未分以前原帙”[14],另此本首頁有戴表元《桐江集序》。

《販書偶記》著錄有合刻本《桐江集》一卷,為清咸豐年間潘曾沂《放猿桐江江山合刻》所輯存。

以上目錄書著錄《桐江集》者,除《販書偶記》所載,應均為現存清抄本《桐江集》。按:《販書偶記》所載合刻本《桐江集》,按其編著時間及刻本性質,其應為《桐江續集》中所收詩作,潘曾沂將其名曰《桐江集》。然《皕宋樓藏書志》所載二十卷本《方虛谷桐江集》雖有鮑氏跋語,但其卷數與四卷本差異甚大,疑其乃《桐江續集》。因其書未存,暫未確證。

五、結語

方回《桐江集》初刻于明代嚴州,后不知何故失傳。今所見《桐江集》已非原本,現所存清抄本皆出自于范文恭弘治十四年手抄本,有八卷本、四卷本、不分卷本。八卷本經過鮑廷博校正、阮元整理重新編目,應是現存最善版本,已有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出版。方回乃宋末元初的大作家,他在詩歌批評史上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詩學理論集中于《瀛奎律髓》一書,然《桐江集》中諸多文章亦有所涉及。對方回《桐江集》版本源流之考索,于學界整理方回著述,研究其詩學淵源,以及了解《桐江集》在明清時期的刊刻情況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注釋:

① 關于周密評價方回人品卑劣之說,詹杭倫在其著作《方回的唐宋律詩學》中有“周密《癸未雜識》‘方回’條考辨”,此文列五條陳述周密所述方回之事,蓋得自傳聞,且語涉誹謗,不可盡信,后列一條“周密為何攻訐方回”解釋周密為何誹謗方回之緣由。

② 關于此點,詹杭倫在其著作《方回的唐宋詩律學》中已說明《虛谷集》非《桐江集》。

猜你喜歡
阮元抄本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密韻樓藏元刻本《南豐先生元豐類稿》版本關系初探
簡論安大簡《詩經》抄本中的訛誤等問題
古人做書為什么不加頁碼
浙江圖書館藏《三朝北盟會編》明清抄本考論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和珅與阮元的眼鏡詩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