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佛教對林逋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022-02-03 06:57利,崔
陰山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林逋僧人佛教

齊 勝 利,崔 小 敬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唐代有了‘逃禪’之名以后,自然也便繼軔有人,如宋代的林逋”[1]。林逋,字君復,錢塘人。其祖父林克己曾任吳越王錢俶的通儒院學士。林逋是宋初重要的隱逸詩人,文學作品存世不多。詩歌三百零九首,句四聯,詞三首,此外遺文有《詩跋》《啟》《簡牘二首》。林逋少而好學,“其順物玩情為之詩,則平淡邃美,讀之令人忘百事也”[2]1,其詩歌創作被歸入“晚唐體”。林逋兼擅書畫,隱居西湖孤山,品格高潔,有“梅妻鶴子”之美稱,在宋初詩壇頗有影響。

一、林逋行蹤與佛教的關系

佛教在吳越國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提倡,“錢镠曰:‘釋迦真身舍利塔,見于明州鄞縣,即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而此震旦得十九之一也?!H造南塔以奉安,”[3]529于此可見錢镠對佛教的扶植。至林克己之時,錢俶崇佛比其祖父有過之而無不及,“夙知敬佛,慕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金銅精鋼,冶鑄甚工,中藏《寶篋印心咒經》,亦及八萬四千數,布散部內,以為填空。錢塘諸邑、西湖南北山諸剎相望,皆忠懿王之創立也?!盵4]263錢俶不僅大興土木建造佛塔佛寺,還從日本求寫佛經,“吳越錢氏多因海舶通信,《天臺智者教》五百余卷,有錄而多闕,賈人言日本有之,錢俶置書于其國王,奉黃金五百兩,求其寫本,盡得之,迄今天臺教大布江左”[3]480。唐及五代十國時期,士大夫外修君子儒,內修菩提心的現象逐漸增多,林克己在吳越國崇佛的大背景下,會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勢必會影響林逋的思想。

林逋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而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后取消后周的廢佛令,自己經常參拜佛寺。宋太宗親著《妙覺集》,“太宗太平興國初,有梵僧法賢、法天、施護三人,自西域來,雅善華音,太宗宿受佛記,遂建譯經院于太平興國寺”[3]529。宋太宗亦追謚六祖慧能為“大鑒真空禪師”。宋真宗著《崇釋論》《御制釋典法音集》等經書。宋仁宗追謚六祖慧能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北宋幾代統治者對于佛教大都積極提倡。佛教日益世俗化,居士佛教得到發展,眾多文人與佛教結緣,如王安石、“三蘇”、黃庭堅等人。雖然歐陽修繼承韓、李的反佛思想,但佛教還是被不少士大夫接受。

林逋早年行蹤可分為師從李建中學書、四明山居、曹州十年、江淮汴淝之游、客臨江五個階段。林逋在年少時頗有入世之志,其在《淮甸南游》中寫道:“幾許搖鞭興,淮天晚景中。樹森兼雨黑,草實著霜紅。膽氣誰憐俠,衣裝自笑戎。寒威敢相掉,獵獵酒旗風?!痹娙四晟贂r也曾戎裝仗劍作俠客行,但難為世用,他在《旅館寫懷》中寫道:“垂成歸不得,危坐對滄浪。病葉驚秋色,殘蟬怕夕陽??煽笆枧f計,寧復更剛腸。的的孤峰意,深宵一夢狂?!痹娙松響延檬乐?,但剛腸耿直與世俗難以同流。當詩人羈旅漂泊、人生失意之時流連風景抑或親近宗教便是順其自然的事,其《盱眙山寺》寫道:“下傍盱眙縣,山崖露寺門。疏鐘渡淮口,一徑入云根。竹老生虛籟,池清見古源。高僧拂經榻,茶話到黃昏?!笨勺C明林逋早年與僧人交往的詩作有《送遂良師游天臺》《送僧游天臺》等,其早年游歷佛寺的詩作有《山谷寺》《峽石寺》等,在其早年游歷期間還與僧俗結社酬唱,可見其在早年已受到佛教思想的濡染。

林逋中晚年隱居的杭州西湖一帶景色清幽,佛教發展蓬勃,距林逋生活年代不久的蘇轍在其詩作《偶游大愚見余杭明雅照師舊識子瞻能言西湖舊游將行賦詩送之》寫道:“昔年蘇夫子,杖屨無不之。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5]307。杭州佛寺之多可見一斑。林逋隱居的西湖孤山鄰近靈隱寺、孤山寺等眾多名剎寶寺?!傲皱碗[居杭州孤山,常蓄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2]183。在此人們往往注意的是林逋梅妻鶴子的優游生活,然從中亦可知林逋時常出入佛寺。歸隱時期是林逋詩歌創作與佛教關系最為密切的時期?!澳菚r候有一群山林詩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九僧’,有的隱居做處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盵6]山林詩人群體因山林而形成趨近的創作風格。林逋隱居的西湖孤山景色如畫,高僧大德自然不在少數,如世稱“孤山法師”的釋智圓便是林逋近鄰。蘇轍的《和子瞻宿臨安凈土寺》中寫道:“四方清凈居,多被僧所占。既無世俗營,百事得豐贍”[5]88??梢娏皱偷碾[居生活中佛教文化的滲透是普遍而切實存在的。

二、林逋交游詩僧考

林逋創作詩歌不注意保存,而林逋詩集是由林大年拾掇整理的?,F在的《林和靖集》自然難以反映林逋及其創作全貌,但現存的三百多首詩歌還是能透露出些許消息。在詩集中其與詩僧酬唱之作、題僧畫詩、游宿寺院的詩歌有六十九首。根據《林和靖集》統計出與林逋交游的僧人有:遵式、虛白、然社師、長吉、居昱師、思齊、機素、休復、聞義、清曉、靈皎、法相、明上人、端上人、易從、文光、中師、西山勤道人、衍上人、湛源、杲上人、性上人、凈惠、才上人、遂良、善中、大方、霽上人、希晝,共計二十九人。

此外根據詩僧及其作品可知還有三位僧人與林逋交往?!傲皱汀渡罹与s興六首》(卷一〇六)中便有‘中有病夫披白搭,瘦行清坐詠遺篇’,‘病夫’即為智圓(智圓撰有(《病夫傳》)?!盵7]此外還有一個佐證,這句詩的上一聯是“門庭靜極霖苔露,籬援涼生裊菊煙”,可知詩人攀觸鄰居智圓的竹籬,看見同自己一樣常年患病的清瘦的詩僧智圓吟詠詩篇。智圓詩作有《君復處士棲大師夙有玩月泛湖之約予以臥病致爽前期因為此章聊以道意》,由詩題可知與林逋交往的僧人還有棲大師。另外惠崇在《林逋河亭》中寫道:“古路隨崗起,秋帆轉斜浦”,還有《書林逸人壁》寫道:“詩語動驚眾,誰知慕隱淪?水煙常似暝,林雪乍如春。薄酒懶邀客,好書愁借人。有時行藥去,忘卻戴紗巾”[2]183,惠崇如果沒有和林逋的密切來往,是不可能在詩中真切地書寫出林逋吝惜書籍卻又灑脫不羈、詩情橫溢的形象的??芍c林逋交往的僧人總計三十二位。

以上與林逋交往的大都為詩僧,而北宋詩僧的數量不在少數,在《楊文公談苑》中有“公常言,近世釋子多工詩,而楚僧惠崇、蜀僧希晝為杰出。其江南僧圓凈、夢真、浙右僧寶通、守恭、行肇、鑒徵、簡長、尚能、智人、休復,蜀僧惟鳳,皆有佳句?!盵3]522其中的希晝、休復、惠崇就是上文指出與林逋交游的僧人??梢钥甲C與林逋交游的詩僧有智圓、希晝、惠崇、清曉阇梨、遵式五人。智圓(976—1022),字無外,號潛夫、中庸子,俗姓徐,錢塘人。屬于天臺宗“山外派”,師從天臺源清法師,溝通儒釋,曾居孤山瑪瑙院與林逋為鄰,有“孤山法師”之稱,文學著作有《閑居編》留世。希晝、惠崇屬于“九僧”。希晝,生卒年不詳,劍南人;惠崇,生卒年不詳,淮南人,能詩能畫;收錄二人詩作的《九僧詩集》今已不存。清曉阇梨,寶云旁出世家(二世),“承天清曉法師錢塘”[4]247。

遵式的資料相對完整,而沈幼征校注的《林和靖集》只介紹遵式的姓、字、籍貫、法號、主持佛寺。后出的王玉超的《林逋詩全集》根據《冷齋夜話》增加了其對王欽若的態度,對于遵式的文學成就毫無提及。遵式(964—1032),字知白,俗姓葉,天臺寧海人,精通《法華》《維摩》等經。淳化元年(1014年)由于杭州高僧屢次邀請至杭,皇帝賜法號慈云。遵式善于詞翰,詩集有《采遺》《靈苑》,雜著有《金園》《天竺別集》,當時流行于世。當時江州太守許端夫評價其詩“文貫于道,言切于理,酷似陶彭澤,蓋合于情動形言止乎禮義之意。昔貫休作《禪月集》,初不聞道,而才情俊逸,有失輔教之意;中庸子作《閑居編》,言雖鳴道而文句阘冗,有失詩人之體。慈云則不然,文既清麗,理亦昭顯,雅正簡淡,有晉宋之風,蓋其道業宏大,故詩名不行也?!盵4]272-273由此可知遵式在當時聲名顯著,精通佛經而且文采斐然。

與林逋交往的僧人除詩僧外,還有少許藝僧。林逋為何會與如此多的僧人交往?“正像柳宗元《送僧浩初序》所說的,由于僧人‘不愛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安閑者為多’,與世俗那種‘逐逐然唯印組為務以相軋’恰恰相反,所以當他們在禪思想中尋找思想與生活資源時,從那里找到的更多的倒是‘暫息塵勞’的心靈寧靜?!盵8]343林逋早年不得志的心靈創傷,也只有在佛教這方凈土上可以療養。隱居山林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林逋交往的人群相當復雜,有官員如梅堯臣、范仲淹、王隨等,有科舉失意的后生晚輩,有道士,有僧人,尤以僧人為多,在這些不同的人群中只有“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钡纳瞬拍芘c西湖空靈明澈的山水一樣,讓這位詩人超脫世俗,成為隱士?!俺熙r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山園小梅二首·其二》),便為明證。

林逋不僅與僧人交往,而且精通經論。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形成了以政治倫理為中心的特征,其他學說也是“以治世為務”,《莊子·外篇·田子方》中提出“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陋知人心。但道家思想探討心性亦不夠徹底,故而南朝佛教思想家宗炳說:“中國君子明于禮義而暗于知人心?!?《明佛論》)[9]49唐朝國力強盛,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士人胸襟開闊。北宋儒家文化仍是主導,但對外戰爭連連失利,文人士大夫形成“內傾型”的心理。正如張方平所言:“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8]50,所以林逋在隱居中只能親近明心見性的佛徒,求得心靈解脫。林逋的參禪論經可以通過其詩作發現蛛絲馬跡。如“不會剃頭無事者,幾人能老此禪扃”(《峽石寺》),“詩正情懷淡,禪高語論稀”(《送思齊上人之宣城》),“當期相就宿,詩外話無生”(《寄思齊上人》),“幾憶山陰講,兼忘谷口耕”(《寄清曉阇梨》),“閑棲已合稱高士,清論除非對遠公”(《寺居》),《林間石》更是鐵證,“入夜跏趺多待月,移石箕踞為看山。苔生晚片應知靜,云動秋根合見閑。瘦鶴獨隨行藥后,高僧相對試茶間。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頻頻此往還”,林逋參禪打坐并非是入定悟得佛教真諦,而是賞月看山,親近自然,棲息心靈。

三、林逋詩歌創作與佛教

林逋詩歌創作與佛教關系極為密切,其詩歌中頻頻使用佛教典故,僧人也成為其詩歌中的重要意象。林逋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受到佛教“空靜”思想的深刻影響,在其詩歌審美中亦可洞見佛教禪悅與凈土信仰的熏染。

(一)林逋的詩歌語言與佛教典故和禪宗公案、偈頌的關系

林逋詩的詩歌語言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語言典故,如“青山日已遠,香裓漸多塵?!?《懷長吉上人北游》)詩中的“香裓”指僧人所穿僧衣,讓人仿佛在詩中可以聞到佛寺中的縷縷香味?!巴d闔閭人,衣囊覆氎巾。新煙赤岸暝,融雪太湖春。鐘遠移齋侯,香遲上定身。當知舉如意,寶地雨花頻?!?《送昱師赴請姑蘇》)“氎”根據《賢愚經》記載是進奉如來的,“細軟青絲履,光明白氎巾?!?杜甫《大云寺贊公房》),可知也為僧人常用之物?!岸ㄉ怼敝胳o心入定的釋子?!啊e如意’謂講經。如意是梵語阿那律的意譯,用竹、玉、骨或金屬等制成,頭部作靈芝或云葉形,柄微曲,供指劃之用。僧人宣講經文時,每持如意,記經文于上,以備遺忘”[2]34?!皩毜亍鄙酥v經之寺廟或道場?!坝昊ā笔侵阜鹱嬲f法,感動天神,諸天于空降下紛紛香花。林逋這首詩中使用佛語,送給僧人昱師,自然會讓昱師心有好感。

又如“竹下經房號白蓮,社師高行出人天。一齋巾拂晨鐘次,數禮香燈夜像前。瞑目幾閑松下月,凈頭時動石盆泉。西湖舊侶因吟寄,憶著深峰萬萬年?!?《和西湖霽上人寄然社師》)其中“白蓮”指白蓮社,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僧俗一百二十二人結白蓮社,與雷次宗、宗炳等十七人稱蓮社十八高賢,以此創立佛教凈土宗;“出人天”指不生不滅,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夜月皎潔,疏鐘松濤,篁竹經房,佛像香燈,跏趺靜坐,一位高僧大德的形象躍然紙上。

林逋詩歌創作也與禪宗公案、偈頌關系密切。宋代禪宗得到發展,禪宗語錄流行。禪宗公案不講邏輯、言語道斷、直指人心的特點影響了不少詩人。禪宗公案有幾種模式,其中一種是“柳暗花明”法,“‘柳暗花明’法,是一種綜合運用的方法。當學人問禪師佛法時,先以遮斷箭頭的答案,折斷學人思維的‘箭頭’,接著再暗示他向上一路?!盵9]186這種思維方法在林逋的詩中有所體現,如“林僧忽焉至,欲揖頃方罷。復有條上猿,驚窺未遑下”(《閔師見寫陋容以詩奉答》),詩人構思獨特,出人意料,讓詩思突轉,給人以柳暗花明的趣味,生動地寫出畫師的高超技巧。偈頌的翻譯多采用詩歌的形式,以五言為主,也有四言、六言、七言。林逋對偈頌是熟悉的,如“騷吟未斷云生褐,梵偈重開月照香”(《歷陽寄金陵衍上人》),“鏘然更有金書偈,只許龍神聽靜吟”(《和陳湜贈希社師》),對于偈頌與詩歌創作的關系,釋慧皎有獨到認識,“論曰:夫篇章之作,蓋欲申暢懷抱,褒述情志。詠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辭韻相屬。故《詩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也。然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贊為殊,而并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10]。一方面偈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林逋詩歌韻律圓美流轉,另一方面偈頌作為佛經的構成部分,自然會使林逋詩歌創作顯得空靈明凈。但也不可否認林逋的詩歌由于佛教術語、典故使用過多,造成詩與讀者的“隔”。

(二)林逋詩歌中的僧人、佛寺意象

林逋交往僧人,頻繁出入佛寺,使得僧人與佛寺在其詩中升華為閑適清幽的意象。僧人意象,例如“春水凈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西湖》),詩句中將西湖的澄澈比作僧眼,可見在詩人心中僧人的清凈無染,禪宗東土初祖達摩大師被稱為碧眼胡僧?!胺嫡瘴闯辽毻?,長煙如淡鳥橫飛”(《孤山后寫望》),在殘照寒煙,眾鳥飛凈的黃昏中僧人成為孤清的意象。寫僧人微笑,如“單囊憩罷應微笑,卻是青山不出門”(《復送慈公還虎丘山》),自然可以聯想到“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禪宗逸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不唯如此,林逋在與官吏、友人酬唱的詩中僧人亦成為不可或缺的意象。如“到日何人先刺謁?二林開士在琴堂”(《送馬程知江州德安》),其中二林指廬山東林寺、西林寺。開士是菩薩的異名,之后逐漸成為對僧人的稱呼?!傲痔}寂寂湖山好,月下敲門只有僧”(《和皓文》),無論是林逋生活中的僧人,還是典故中的僧人,作為意象,僧人都為詩中添了一份靜謐。

佛寺意象的使用,如被錢鍾書贊賞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其中一聯寫道:“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其中佛寺意象的出現為全詩增添了些許閑適,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林逋此類詩作頗多,不再贅舉。在與官吏交往的詩中佛寺亦成為重要的隱逸意象,如“等閑呵出郭門近,輕棹繞湖尋佛宮”(《贈錢塘邑長高秘?!?。此外,在林詩中與佛教關系密切的意象還有錫杖、凈水瓶等。

(三)林逋詩歌構思與佛教“空靜”思想的關系

林逋詩歌構思與佛教思想的關系在其山水詩與詠物詩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林逋的詩恬淡閑逸,梅堯臣曾贊嘆:“其順情玩物為之詩,則平淡邃美,讀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辭主乎靜正,不主乎刺譏,然后知趣尚博遠,寄適于詩爾?!盵2]1這里“順情玩物”的詩應指的是其山水詩和詠物詩,形成林逋“平淡邃美”的詩歌境界的重要原因是“空靜”,在與禪僧交往中林逋也與他們探討經論,甚至參禪打坐。這種宗教行為可以讓詩人澄懷靜慮,獲得內心覺悟,從而得以領悟“天地有大美”。如林逋詩“南廊一聲磬,斜照獨凝思”(《臺城寺水亭》)。關于“空靜”對于創作的功用,蘇軾在與詩僧的交往中頗得真諦,“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送參寥師》)[11]正是由于林逋心靈獲得安靜,因而可以觸手成春,對外物進行細致入微地描寫,例如“草長團粉蝶,林暖墜青蟲”(《小圃春日》),“纖鉤時得小溪魚,飽臥花陰興有余”(《貓兒》),“深林摵摵分行響,淺葑茸茸疊臥痕”(《呦呦》)。這些詩句分別對粉蝶、青蟲、貓兒和鹿進行了細致生動地描寫。

只有澄懷靜慮的詩人才能“了群動”“納萬境”,以詩心體察萬物,以詩眼觀照山水,領悟“萬象皆賓客”的妙趣,這與《壇經》的“虛空”思想相通?!吧浦R!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善人惡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盵12]42林逋的《深居雜興六首并序》可以印證,“諸葛孔明、謝安石蓄經濟之才,雖結廬南陽,攜妓東山,未嘗不以平一宇內、躋致生民為意。鄙夫則不然,胸腹空洞,谫然無所存置,但能行樵坐釣,外寄心于小律詩,時或鏖兵景物,則倒睨二君反有得色”[2]64,唯有心性空明,無所掛礙,才能胸納萬境,吞吐天地。

(四)林逋詩歌內容與佛教僧侶的關系

林逋詩歌按內容可分類為:贈答送別詩、山水詩、隱逸詩、詠物詩;其中贈答送別詩屬于數量多且重要的一類。林逋與詩僧的贈答送別詩情真意切,也與佛教關系更為直接。劉克莊的《題四賢像·林和靖》寫道“吟共僧同社,居分鶴伴閑”[2]201,這便顯示出林逋詩歌創作與僧人的密切關系,表現在僧人與其有著共同的詩歌審美趣味和僧人在其隱逸生活中作為其親密友人兩方面。

前一方面已經論及,后一方面主要表現在為詩僧而作的贈別詩。如《和朱仲方送然社師無為還歷陽》:“歸路過東關,行行一錫閑。破林霜月后,孤寺水邊山。頂笠沖殘葉,腰裝宿暮灣。香燈舊吟社,清思逐師還”,詩中寫道深秋霜天,明月落葉,然社師手執錫杖,客宿水邊,詩人回想昔日結社,盡興吟詩,良辰不再,悠悠的思念如同月光般追隨著詩友歸還。讓人自然聯想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如“四明山水別多時,老病心閑事事違。夢想西湖古蘭若,又和秋色送僧歸”(《送善中師歸四明》),林逋少年時在外游歷,途經四明,與四明友人、山水結緣,歸隱孤山后,常年患病且二十年足不入城市。友人善中師歸還四明,詩人對與自己年少時的游歷和對友人的掛念自然不勝感慨。林逋在此把對友人的思念寫的頗有妙趣,林逋作為佛教居士本應在心中追求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指寂靜、無苦惱煩亂)的境界,可僧友遠去卻讓這位佛教居士空無一物的心中“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五)林逋詩歌審美與“禪悅”和凈土信仰的關系

林逋詩歌審美與佛教的關系主要表現于林逋詩歌以禪趣入詩,以凈土思想觀照外物及心靈,從而使其詩歌顯得淡泊安閑、纖塵無染?!八^‘禪趣’,指進入禪定時那種輕安愉悅、閑淡自然的意味,又稱作‘禪悅’、‘禪味’?!盵2]108關于林逋參禪打坐已有論述,而且南宗禪比較側重頓悟,并非只有宴坐才能體驗到“禪悅”。只要隨緣自適就會在行、住、坐、臥中頓悟“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林逋詩歌中時時表現出“禪悅”,如“湖水混空碧,憑欄凝睇勞。夕寒山翠重,秋凈鳥行高。遠意極千里,浮生輕一毫。叢林數未遍,杳靄隔魚鱽”(《湖樓寫望》),在詩中詩人破除“我執”與“物執”,浮生如毫如煙,叢林(佛寺)非有非無,詩中充滿寂靜,將山水清輝寫得閑淡自然,默契于禪宗的“無念、無相、無住”。林逋的詩歌清凈脫俗,蕩滌塵垢。如元代王惲寫道:“探囊得逋集,塵意欣一浣”[2]211。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林逋與精通《維摩詰經》的遵式交往,與兼信凈土宗的天臺宗智圓為鄰居?!叭缡?,……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隨佛土凈,則說法凈;隨說法凈,則智慧凈;隨智慧凈,則其心凈;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3]16??梢姭@得凈土的重要一點就是心凈無塵,林逋的詩歌也有所表現。如“柴門鮮人事,氛垢頗能忘”(《郊園避暑》),“殘雪照籬落,空山無俗喧”(《山中冬日》),“擾擾非吾事,深居斷俗情”(《淮甸城居寄任刺史》),詩人超凡脫俗,忘懷世間的蠅營狗茍,獲得心靈解脫。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筆下梅花意象的佛教色彩?!爸皇堑搅怂未S著凈土信仰中國化的完成,文人們才真正發現梅花皎潔之性的感覺,佛教凈土信仰也在中土找到了自己的載體”[14]66。在宋代梅花成為菩提樹,只有梅花的皎潔無染才能成為林逋凈土信仰載體,如“人憐紅艷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梅花》)。而“澄鮮只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山園小梅二首·其二》),禪宗的專思寂想、凈土宗的心凈無染是林逋詠梅絕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創作思想來源;同時,也使林逋筆下的梅花作為審美對象蘊含禪趣。

四、僧俗對林逋作品的評價

從后世僧俗對林逋及其作品的評價亦能洞察到林逋與佛教的關系。陸游的《跋林和靖貼》寫道“忽得睹上竺廣慧法師所藏二貼,不覺起敬立,”“刮目散懷”[2]183,從僧人珍藏其作品及陸游評價可以看出林逋書法作品的淡泊清秀、出塵脫俗,亦能看出僧人對林逋人品及其作品藝術的欣賞。另外,沈幼征校注的《林和靖集》,王玉超校注的《林逋詩全集》都有附錄收集古代文人對林逋評價的詩文,王書甚至收錄日本作家的相關詩作,為讀者了解林逋及其作品提供莫大的方便,但有遺漏?,F于《劉克莊集箋?!份嫵鲆皇?,于元代詩僧釋善住的《谷響集》中輯得四首,謄錄于下:

和靖詩高千古瘦,逃禪畫妙一生貧。勸君別換新標榜,莫靠梅花賺殺人。(《贈梅巖王相士二絕·其二》)[15]1248

霏微煙靄滿遙岑,春入長堤柳色深。今古畫船供一醉,幾多紅粉得千金,漁歌豈悅游人耳,莫雨偏傷倦客心。幸有孤山梅竹在,杖藜徐步作幽尋。(《過西湖》)[16]145

曾向孤村見此枝,杖藜徐步雪晴時。香飄野路傳春早,影上山窗礙月遲。處士詩存猶可讀,逃禪骨朽卻難追。棼棼瓊花無今古,羌笛高樓亦漫吹。(《畫梅》)[16]184-185

屈鐵虬枝帶蘚枯,想應曾識老林逋。清標幸是從來瘦,月冷霜寒影更孤。(《詠梅三首·其一》)[16]227

處士梅花春尚開,湖陰不見鶴飛回。春山盡日陪歌笑,桂酒何曾及夜臺。(《和靖先生墓》)[16]241

劉克莊早已清晰認識到林逋逃禪與其詩畫藝術創作成就及特征的關系;在元代詩僧釋善住心中林逋的冷峻孤高居士形象及其筆下清凈脫俗帶有佛教凈土意味的梅花意象極其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僧釋明本的《梅花百詠》在元代詩人中掀起了梅花詩創作的熱潮,林逋其及創作的梅花詩亦深刻影響著元代僧人,可從楚石梵琦曾作《和林逋詩六首》(已佚)中窺見,林逋與佛教的因緣也由此可見。

五、結語

通過論述可以看到林逋及其詩歌、書法、繪畫與佛教密不可分的關系,林逋藝術作品的“孤峭澄淡”的審美意識與佛教的“明心見性”“任運隨緣”相通,其超凡脫俗的隱士形象中蘊藏著淡泊寂然、清凈無塵的佛教居士特質。其實這只是林逋思想的一個方面。從其詩集中可以發現林逋與道士交游,書寫道經、采藥、煉丹,談論老莊;他也以顏回、原憲作為偶像,實踐“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也有“治世誰能吊屈平?”(《和酬周啟明賢良見寄》)五次提到《離騷》,表達出憤世觀念,從而可以窺到林逋思想中儒、釋、道等復雜思想的交織。而考慮林逋與佛教的關系,對于了解林逋其人,解讀林逋詩歌,評價林逋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猜你喜歡
林逋僧人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
林逋:獨立獨行,寄情梅鶴度余生
煮竹
白云深處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網紅
林逋梅妻鶴子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當老鼠變成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