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琦君身后有關她在臺灣的出版、評論和研究

2022-02-15 12:03李瑞騰潘殷琪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22年4期
關鍵詞: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女作家

李瑞騰 潘殷琪

內容提要 琦君是當代中文世界女性作家的典范之一,在其身后,臺灣有關她的出版、評論及研究狀況持續不斷。以追思會作為開端,在眾人溫馨緬懷的過程中,與之相關的論述,并延及臺灣為其舉辦的研討會、講座及活動開展起來。很多研究者分析琦君在高等教育中被反復提及的原因,并闡釋更多經典文本及“國語文”教育被開展應用的可能性。琦君身后相關的專書、評論及研究較多,依序說明臺灣目前對琦君的討論概況,以及值得繼續深究開展的部分。她的作品被選入相關讀物,可見她在中學教育中的經典地位和重要意義。

一、前言

琦君于2006年6月7日病逝于臺北,享壽90歲。在其身后,臺灣有關她的出版、評論及研究狀況方興未艾,其背后原因雖不乏商業性質之考慮,然更多的卻是因其作品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以及對于人生之正面思考,使得她的一些作品長年被選入臺灣初、高中“國語文”課本,成為學生必讀之范文,故其典范性已然樹立,新生代讀者群并沒有減少。另外,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多次推動學術研討會、閱讀琦君活動、開設課程以及出版相關研究書籍等等,致力培養新生代讀者群,乃至于優秀的青年學者,使琦君研究在大專院校蔚然成一門大宗。

本文清理琦君身后,有關她在臺灣的活動、研究、出版及閱讀等,觀察她在經典化之奠定下,如何被重新呈現及形塑,進而發展出不同類型之研究可能。

二、琦君身后的相關活動

(一)追思會

琦君辭世后,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與九歌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假臺北市圖總館于7月24日合辦“細雨紛飛,燈花已落——懷念永遠的琦君”追思會,而這也是琦君身后,該中心為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由時中心已成立,能在第一時間提供社會所需的基本數據,故來電訪談者甚多。①

這場追思會由時任臺灣“中央大學”副校長葉永烜主持,他與大家娓娓訴說琦君1969年在臺灣“中央大學”任教的過往。此外臺大中文系何寄澎教授、玄奘大學中文系鄭明娳教授、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李瑞騰教授也分別發表專題,②和與會者們溫馨而熱烈地談論、追憶,以沖淡追思會的哀愁。李瑞騰也于此講述“琦君研究中心”成立之緣起、意義及經過,并表示該中心正搜集匯整近年來散見于各處的琦君作品評論,以期能幫助學界開展更廣泛的研究。③

(二)研討會

在琦君身后,該中心于2015年11月28日,在臺灣“中央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舉辦“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共發表5篇論文,舉行了一場圓桌會議,會議由莊宜文主持,朱嘉雯、陳素芳與談。論文集《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已于2016年4月出版。該場研討會的主題設定為“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主要是為貼合社會所需,探討如何將經典文本運用在教學之中,因此作為被討論的琦君(1917—2006)、林海音(1918—2001)、孟瑤(1919—2000)及齊邦媛(1924—),除了皆為同輩女作家外,更重要的是皆有教學或是編選教材之經驗。故有別于過去兩場“同輩女作家研討會”④是以“時代與世代”“探索與閱讀”作為切入點,此次的5篇論文皆是從教育、啟蒙、翻譯等與教育相關之議題著手,目的是深化過去的研究,闡述更多經典文本及“國語文”教育被開展應用的可能性。

(三)其他活動

1.講座及展覽

2006年11月,臺灣“中央大學”在校內策劃“琦君月”活動,活動包含“閱讀琦君征文比賽”、兩場講座、一場座談會。講座:周芬伶“琦君散文的自我與女性書寫”、李瑞騰“琦君小說中的罪與罰”。座談會:張堂锜、陳素芳、吳孟樵“我眼中的琦君——學者、編輯、編劇深度對談”,由莊宜文主持。并舉辦珍貴書信展與“閱讀琦君”頒獎儀式。2013年李瑞騰時任“臺灣文學館”館長,促成琦君家屬捐贈上萬件文物入館典藏,該館也于同年舉辦“永是有情人——琦君捐贈展”,莊宜文應邀在推廣活動中演講“《橘子紅了》的書寫療愈和改編詮釋”(12月14日),李瑞騰演講“琦君《繕校室八小時》中的罪與罰”(12月28日)。2014年5月6日廖玉蕙演講“多少前塵往事——談家族書寫”。2017年,琦君研究中心與臺灣“中央大學”圖書館共同策辦“百年煙愁——琦君百歲紀念”講座:許惠玟“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琦君——文學文物典藏及策展”(11月30日)、宇文正“永遠的童話——說琦君”(12月5日)、朱嘉雯“典律的意義——談琦君作品的教學運用”(12月18日)。最近的一場活動是文訊雜志2020年舉辦的“風華絕代——各世代女作家”系列講座,其中11月6日由宇文正作為講者,講述“溫柔與缺憾——談琦君”。

2.出版及相關活動

琦君辭世后,琦君研究中心接受臺灣文學館委托收集琦君書信暨編印《琦君書信集》,并假臺大校友會館舉行新書發表會,由莊宜文主持座談。2008年6月,參與工作的研究生王育美,在李瑞騰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琦君書信研究》。2014年辦理第二次“閱讀琦君——讀書心得征文比賽”活動,11月25日舉行“閱讀琦君座談會暨贈獎”活動,與談者有陳麗娜“我的婆婆琦君女士”、李瑞騰“我為琦君編了三本書”、莊宜文“橘子紅了以后”;同時出版《閱讀琦君作品集》。舉辦第三次“閱讀琦君——讀書心得征文比賽”活動,2018年5月16日贈獎會中邀請王盛弘主講“小讀者vs大作家”,莊宜文與談。李瑞騰為三民書局新版《紅紗燈》《琦君說童年》(2018年6月)寫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3.教學應用

在南臺灣,屏東女中自2012年起,舉辦第十四屆“文學月”系列活動,⑤主題為“桂花香里憶兒時——遇見琦君”,活動內容如下:系列一:閱讀經典——琦君作品書展;系列二:閱讀影像——琦君相關影片欣賞;系列三:閱讀時光——“永是有情人”琦君作品影片比賽;系列四:閱讀角落——琦君作品裝置藝術比賽;系列五:閱讀風情——琦君故事風情繪制比賽;系列六:閱讀趣味——四格漫畫比賽。讓學生們以琦君為主題開展各項活動,不僅能讓琦君的文學經典性傳承給下一代的學子,同時也能開展更多琦君及其作品被創造的更多可能性。

三、評論及研究

(一)專書

琦君身后至今,在臺灣共出版7本專書討論,包括《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琦君書信集》(臺灣文學館,2007年8月)、《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12:琦君》(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悅讀琦君·筆燦麒麟》(爾雅出版,2012年12月)、《閱讀琦君作品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7月)、《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其中除《悅讀琦君·筆燦麒麟》為臺灣著名詩人蕭蕭及羅文玲所編,其余6本皆為李瑞騰策劃編纂。以下將依照出版年代順序,略作簡介。

1.《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集》。內容共收錄兩場研討會之部分論文。第一場為2004年12月1日,于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的“琦君作品研討會”,共發表的3篇論文,皆有收錄;第二場為2005年12月15日至16日,于臺師大教育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的“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共發表的16篇論文,收錄13篇。論文集中探討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主題,即“時代與世代”“探索與閱讀”,前者以宏觀的角度出發,從時代和世代的觀點切入論述,后者以細膩的角度觀看,探析琦君各文類中不同的書寫技巧、敘事手法等。琦君及其夫婿李唐基先生皆前往參與聆聽。

2.《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內容收錄2005年12月17日在佛光山臺北道場舉行的“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發表的9篇論文,發表人皆為李瑞騰2005年開設之“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課程的研究生。不僅為全臺首次以琦君為主題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也可視為李瑞騰致力培養優秀青年學者之成果。

3.《琦君書信集》?!剁龝偶肥且豁椘D巨文化工程,耗時數年,共征集七八百封信件,后續歷經字跡辨識、篩選、編輯等作業最終才使這本厚達500多頁的作品問世。琦君一生愛寫信、接信及讀信,以至于她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書信。其中九歌文教的陳素芳小姐便曾以“我等琦君的稿、她催我的信”作為主題訴說此事。而這批信件之于琦君研究的意義,包括反映出她的生命歷程、以及從創作角度觀看這些晚年階段的作品等等。

4.《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12:琦君》?!杜_灣現當代作家研究數據匯編》系列出版品,共選編了上百位臺灣現當代重要作家的研究資料,內容包括作家生平重要照片、手稿、作品目錄、年表、研究綜述,刊載重要評論文章并附評論數據目錄,是既能呈現目前的研究成果,又能全面透視作品的重要工具書。而系列第一批出版的作家包括賴和、吳濁流、梁實秋、楊逵及琦君等15位作家,故可見琦君在臺灣現當代文學史上之重要性。而此本工具書也是目前臺灣市面上琦君資料最為完備之圖書,能幫助研究者迅速掌握琦君相關信息。

5.《悅讀琦君·筆燦麒麟》?!镑梓搿睘橹袊裨捴邢笳飨槿鸬摹叭诗F”,其造型猶如將眾多動物肢解再重新拼湊,把備受人們喜愛的優點集合并建構,形成代表中華傳統的美、德、善的代名詞。而此書便是取此意,選錄十數篇精進寫作技巧、幫助拓展寫作視閾之教學文章,期望能幫助讀者們透過閱讀琦君文學的方式,于溫柔敦厚的氛圍中,感受其寬和的仁者胸懷,并尋找其作品中的經典典范,希望藉此引導學生走向寫作的快捷方式,學習發掘生活之美,并將其運用在寫作之中,從而創造屬于自己的篇章,讓琦君為他們點亮在文學中的明燈。

6.《閱讀琦君作品集》。此作品集為2014年第二次“閱讀琦君——讀書心得征文比賽”之得獎作品結集。征文組別分為成人組與高中組,各有8篇得獎作品收錄于此。琦君研究中心致力培養新生代讀者群,因此在規劃比賽時特意規劃了高中組別,讓琦君以此方式被重新認識及閱讀。

7.《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容收錄2015年11月28日,于臺灣“中央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的“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發表的5篇論文及圓桌會議發言稿。這是暌違十年,再次舉辦與琦君有關之研討會,從作品及時代角度切入,其探討主題主要圍繞在如何將琦君及其作品、精神、典范應用在教學之中,可以發掘更多將琦君實際應用在課堂中的可能性。

上述7本專書,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為研究工具書,二為研討會、閱讀比賽之成果展示。前者一方面能呈現過去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補足過去缺失的數據;而后者則能利用前者,結合時代所需,運用這些匯整齊全的舊數據及剛出土的新資料,做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更多值得開展的部分,抑或是將其推廣到實際應用之中,使琦君的典范及精神有更多被接受、被詮釋的可能。

(二)單篇論文

琦君身后,以其為論述主旨的單篇論文共59篇,涉及面向極廣,筆者共將其分為11大項,以期能幫助學界更直觀地了解臺灣目前對琦君的研究現況及題材分布。

1.文類研究(6篇)

大多是以散文和小說為論述對象,從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或過去的生活經驗作為出發點,考察其作品之藝術性及寫作手法。如洪珊慧一文是將琦君初期的懷鄉文學放在20世紀50年代懷鄉文學的譜系下展開探討。朱嘉雯一文則是以琦君在古典詩教與追尋故鄉的角度,探查其小說詩化的原因及特質。賴婉玲一文以《繕校室八小時》的撰寫時間對比琦君當時身處司法體系之間的關聯,進而論述其小說的社會寫實色彩。篇目如下:洪珊慧:《留予他年說夢痕——論琦君的懷舊散文》,《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99—324頁。莊斐喬:《花木溫存——論琦君的花卉散文》,《中國語文》2007年,第81—95頁。賴婉玲:《琦君小說的社會寫實色彩——以〈繕校室八小時〉為研究場域》,《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29—143頁。朱嘉雯:《重寫綠窗舊夢——琦君詩化小說探析》,《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75—387頁。張堂锜:《琦君的散文藝術特色及成就》,《追想彼岸: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2》,《文史哲》2008年10月。盧柏儒:《烏托邦的鄉愁:琦君書寫的現代性探論》,《育達通識學報》2012年,第115—133頁。

2.作家及其作品研究(8篇)

目前學界在此著墨較多,特別是在其身后。論及內容偏向綜論、概述,從分析成長經歷、身處時代背景著手,探析這些因素對于琦君及其文學的影響。如林秀蘭一文首先點出琦君“離散”經歷之于琦君“離散書寫”的影響,進而闡釋她是如何從懷鄉悵惘,過渡到在異域求生、守護根底、擇善固執,最后達到自我完成及超越的過程。篇目如下:林秀蘭:《從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琦君的離散書寫》,《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33—249頁。陳碧月:《淺談琦君〈橘子紅了〉所呈現的意義》,《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2007年9月。汪淑珍:《重新認識琦君——〈琦君書信集〉》,《“全國”新書信息月刊》,2008年2月,第26—29頁。鄭仁佳:《琦君(1917—2006)》,《傳記文學》2008年,第134—149頁。侯如綺:《由昔向今的調整——琦君由寄寓鄉愁向融入“異地”的隱晦轉換》,《中國語文》2010年,第96—112頁。蔡佩真:《打開童年的金盒子——論琦君的童年書寫與回憶的二度修正》,《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學術論文集第七期》,2010年。周芬伶:《打開記憶的金盒子——琦君研究綜述》,《文訊》2011年,第96—99頁。應平書:《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以赤子之心為文的琦君女士》,《筆墨長青》(電子書),《文訊》2021年10月。

3.人物研究(9篇)

人物研究也是琦君研究中較常被論及的部分,題材大多不離家庭、親情書寫,包括母子、女性、父親等等,進行形象、處境分析。如李栩鈺一文首先論析琦君《橘子紅了》中的怨婦形象,并將其與張愛玲《怨女》的怨婦形象做對比。黃慧鳳一文則是探討琦君小說中,倫常觀下的婚姻形構模式,并談論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處境,以及傳統倫常觀對女性角色的束縛。楊毓絢一文則是從家庭角度出發,探查其中的家庭觀、婚姻關系、親子關系,以及各自在其中的角色。篇目如下:黃渭珈:《剪不斷的母子情——論琦君的親情書寫》,《中國語文》2005年,第86—95頁。李栩鈺:《不離不棄——琦君的怨婦書寫論析》,《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51—272頁。黃慧鳳:《傳統倫常觀下的婚姻形貌——琦君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探析》,《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49—374頁。陳威宏:《論琦君散文之人物形象——以〈煙愁〉為討論中心》,《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19頁。許芳儒:《以父之名——試探琦君作品中的父親形象》,《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63—83頁。楊毓絢:《論琦君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99—116頁。李家欣:《琦君小說中女性人物類型研究》,《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17—127頁。葉依儂:《封建婚姻的斑駁痕跡——析論琦君〈橘子紅了〉中之婦女處境》,《國文天地》2008年,第70—74頁。蘇琬偷:《琦君散文作品中父親之于母親的情感糾葛》,《南大附中學報》2012年,第131—139頁。

4.意象研究(5篇)

意象論可以視為一種微觀小說學,因時間及空間構建出文學之場景,而情與景必相關涉,亦即意與象必相對應。此部分便是采取此視角,論述從意象中牽涉出人物心理狀態、隱微意涵等等。如林淑貞一文,從“自傳體記憶”角度分析《菁姐》中10篇小說的“今昔對照”結構,以此論述記憶鏡像疊影中的文學視野及意義。林胤華一文則是探討這些被賦予情感寄托的物象,在散文中會呈現何種型態,以及在物象和主題的交互作用下,會扮演何種角色。篇目如下:林淑貞:《琦君“傳記情境”中的鏡像疊影——以〈菁姐〉為例》,《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89—408頁。林胤華:《琦君散文中以物寄情的意象書寫——以〈三更有夢書當枕〉為例》,《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1—37頁。陳建?。骸丁懊贰庇幸馑肌拿坊ㄒ庀笱芯俊?,《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85—96頁。葉依儂:《棄婦的挽歌——論琦君〈橘子紅了〉之象征技巧》,《國文天地》2007年,第54—58頁。莊斐喬:《燈景舊情懷——論琦君散文中燈燭意象》,《中國語文》2013年,第56—74頁。

5.比較研究(7篇)

多從與琦君同時代之作家為切入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孟瑤等人寫作筆法、談論主題、教育方面之異同。如應鳳凰一文首先說明兩位女作家的身份、背景、文學觀乃至于寫作主題皆極其相似,然卻一樣鄉愁兩種色調,在基礎相似且主題相同情況下,二位女作家卻各自開展出不同的特色及風格。此外,也有作品與作品間的比較文學研究,如辜韻潔一文比較韓國作家韓素姬《柿子紅了》和琦君《橘子紅了》,分析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兩位作家如何刻畫無法傳宗接代的女子,其內心轉折和外在壓力之異同。篇目如下:應鳳凰:《五六〇年代女性小說的性別與家國話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79—99頁。汪淑珍:《林海音與琦君——編者與作者的互動考察》,《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01—125頁。羅秀美:《學院女作家琦君與孟瑤的教學/學術生涯考察——兼論其文學接受情形》,《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27—169頁。曾萍萍:《一種鄉思兩般情——論琦君與聶華苓的懷舊主題散文》,《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71—202頁。辜韻潔:《無可奈何花落去——試比較〈橘子紅了〉與〈柿子紅了〉》,《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145—158頁。羅秀美:《女性、啟蒙與翻譯——“中興文學家”琦君、孟瑤與齊邦媛的“女性文學”、“兒童文學”與“翻譯文學”》,《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83—133頁。李麗美:《論楊絳散文中的小人物書寫——兼論與琦君之不同》,《藝見學刊》2020年第19期,第29—55頁。

6.宗教研究(3篇)

以琦君的佛教思想為核心主軸論述,包括佛教色彩、佛緣佛理、護生書寫等等,探析其文學中的相關的宗教思想及價值。如林淑媛一文首先探析琦君佛教信仰的形成,包括家庭及師友的熏陶,進而影響其人生觀、創作觀,以及詩心與佛心的相通之處。篇目如下:林淑媛:《永是有情人——論琦君散文中的佛教色彩》,《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25—348頁。謝淑惠:《佛緣、人生與文學藝術表現——琦君散文中的佛理》,《中國語文》2010年2月,第96—112頁。廖惠玲:《琦君散文中護生書寫研究》,《云科漢學學刊》2009年,第227—244頁。

7.空間地理研究(4篇)

談論主題涉及其作品中的文學地景、家鄉風采以及空間書寫等等。如許秦蓁一文從琦君的“上海想象”“上海經驗”“上海書寫”談起,透過琦君筆下的上??臻g描寫,建構出其身在上海心在故鄉的懷鄉心緒。篇目如下:許秦蓁:《蜜蜂、胡蝶、名牌——琦君散文中的上海書寫》,《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73—298頁。李嘉瑜:《琦君懷舊散文中的家屋空間》,《國文天地》2014年,第34—37頁。李秀玲:《論琦君〈橘子紅了〉之空間的營構》,《云科漢學學刊》2016年,第111—131頁。朱嘉雯:《“家”是一部無字天書——琦君散文中的人文地理圖景》,《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197—207頁。

8.戲劇及影視研究(1篇)

從文本改寫的角度來看舞臺劇、電視劇及電影劇本之改編。莊宜文一文以重探小說生成之因及內涵的幽微心理入手,論述如何透過改編來闡發這些意涵,同時也分析改編賦予小說的重新詮釋。篇目如下:莊宜文:《從個人傷痕到集體記憶——〈橘子紅了〉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衍義歷程》,《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409—439頁。

9.教育應用研究(4篇)

教育應用研究是近年來琦君在臺灣較受關注的研究題材,此類別的論文多是從教科書的編選角度,論述琦君作品之于初高中教育的意義及應用。如翁燕玲一文先總論過去學界對琦君溫柔敦厚觀念時未解決的問題,進而提出她對于溫柔敦厚一詞在琦君身上的新詮釋,并以此重探琦君在臺灣教科書中經典化的建構過程及原因。吳慕雅、周謝宏一文則是關注到琦君作品中許多有關食物意象之篇章,皆以食物作為事件導引,具備上承物之滋味,下啟情之發酵的作用,并以此為發想,探討如何將琦君作品之寫作手法運用在語文教學之中,希望藉此達到有效閱讀之目的。篇目如下:簡瀅滟:《高中“國文”編選琦君散文之探討》,《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9—62頁。黃雅莉:《從“回憶做為審美體驗”的角度談現代散文教學的“入”與“出”:以琦君〈髻〉為例》,《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007年,第98—119頁。翁燕玲:《溫柔敦厚與琦君作品經典化意義重探——以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選文為例》,《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3—39頁。吳慕雅、周謝宏:《加油添醋說滋味——琦君作品在高中特色課程(飲食文學)的運用》,《經典文本與“國語文”教學——第二屆琦君與同輩女作家》,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4月,第41—82頁。

10.大脈絡下的琦君研究(4篇)

此類別的論文皆為2005年“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的成果,因當時訂定的主題是“時代與世代”,故皆是從較宏觀的視閾出發,看琦君在文學史、詞學史及遷臺初期之地位與影響。梁竣瓘一文便是從文學史的角度切入,考察琦君如何被史家定位及論述,進一步推斷被忽略的理由,即意識形態、文學史分期以及過于偏重小說文類等問題。侯雅文一文則是從《詞人之舟》的編選角度及詮釋內容著手,逆證琦君的“詞觀”,并將此置于遷臺后臺灣詞學發展的脈流中,觀察其“學術取向”“創作取向”“民間取向”三面向在臺灣詞學發展上的意義。篇目如下:封德屏:《遷臺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為研究場域》,《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3—27頁。張瑞芬:《琴心夢痕——琦君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9—59頁。梁竣瓘:《試論琦君的文學史地位》,《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61—78頁。侯雅文:《論〈詞人之舟〉的詞觀及其在遷臺后臺灣詞學發展上的意義》,《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第203—230頁。

11.紀念(8篇)

這部分皆為其身后,親友及學界悼念琦君之文章,多為概述其生平,回憶溫馨之過往。如林家成一文便是從其生平和作品談起,接著論及其五十余年寫作生涯的點滴,最后羅列齊所有作品最初出版的信息,以此向琦君致敬。陳清玉則是從過往與琦君的第一個共同記憶談起,回憶過去三十多年的溫馨談笑和美好,并論述琦君對她的影響,最后以琦君入夢相約“報上見”做結尾,全文情感飽滿豐沛,賺人熱淚。篇目如下:季蕉森:《悼念琦君表姐》,《傳記文學》2006年,第137—142頁。林家成:《琦君永是有情人》,《書香遠傳》2006年,第40—43頁。姚宜瑛、畢璞、陳素芳、黃靜嘉、詹悟、張瑞芬:《琦君紀念特輯》,《文訊》2006年,第29—49頁。張錦德:《落筆之處都有人間凈土——紀念永遠純真作家琦君》,《人生》2006年,第70—72頁。彭歌:《溫柔敦厚,風華自蘊——琦君與李唐基》,《文訊》2007年,第56—58頁。陳征毅:《文壇長青樹——琦君》,《中外雜志》2007年,第138—139、140—142頁。陳清玉:《亦師亦友憶琦君》,《明報月刊》2007年,第43頁。許惠玟:《永遠的有情人——從琦君捐贈展談起》,《臺灣文學館通訊》2013年,第44—52頁。

(三)學位論文(35篇)

琦君在世時,臺灣與其相關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共9篇,⑥然自2006年6月起截至2022年1月,琦君身后學位論文共增加了35篇。⑦其增長和其他作家之研究情形呈反向趨勢,故筆者欲以此為出發點探究其原因,同時思考其研究題材之可能性。

1.文類研究(9篇)

學位論文中數量最多的一項,大部分是以其性格、生平、人生經歷等角度出發,探討對其文類風格的影響。如陳怡村一文,便是從她溫柔敦厚的情性、成長過程及際遇出發,研究她散文中的鄉愁情感、內含主題及寫作手法,并探討她在懷鄉文學上的成就及影響。王育美一文則是藉由琦君書信與其散文互相參照、補遺、分析、歸納,進而了解琦君的交游情況及其晚年孤寂的生命境況與她真誠美善的文學立場。篇目如下:張西燕:《琦君小說中女性意識書寫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簡貴雀教授指導,2006年。李姝嫻:《五〇年代女性懷舊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何淑貞教授指導,2007年。王琢藝:《舊時代的棄婦挽歌——琦君小說〈橘子紅了〉研究》,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蔣美華教授指導,2007年。王育美:《琦君書信研究》,臺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李瑞騰教授指導,2008年。陳怡村:《琦君懷鄉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朱孟庭教授指導,2008年。許馨勻:《溫柔敦厚之筆,寫真善美之文——琦君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蔡振念教授指導,2009年。吳淑靜:《永遠的溫柔:論琦君的懷舊散文》,高雄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文欽教授指導,2009年。王宇雯:《琦君飲食散文研究》,高雄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曾進豐教授指導,2012年。陳丘惠:《由物所體現的生命意義與開展——琦君散文之敘事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紹嘉教授指導,2013年。

2.作家及其作品研究(7篇)

不同于單篇論文,學位論文在內容部分皆較為深入,切入角度也較新穎。如張菁育一文,從“創造力人才的育成”觀點著手,透過琦君作品、訪談、他人回憶與報導等,鋪陳出琦君的生命故事,再加以系統化歸結出琦君的創造力之形成,即當時文化、文學場域,與自己知識、情感和目的間的相互作用,而其創造力的呈現便是將思鄉的情感升華成懷鄉的文學,并透過長期調整目的、知識與情感的動態過程,創造出一系列獨特而溫柔敦厚的作品。篇目如下:粘美雅:《琦君文學風格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廉永英教授指導,2009年。陳妤姍:《琦君及其〈菁姐〉小說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徐亞萍教授指導,2010年。游云卿:《點滴話前塵——琦君憶舊作品與重復敘寫的探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朱嘉雯教授指導,2012年。涂惠雯:《文學文物典藏與捐贈互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文學館琦君與姚一葦之文物捐贈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陳佳利教授指導,2014年。李秀玲:《琦君〈橘子紅了〉之空間營構及生命啟示研究》,云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葉連教授指導,2016年。呂盈瑩:《琦君〈繕校室八小時〉的象征藝術》,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蔡宗陽教授指導,2016年。張菁育:《“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琦君的創造力生命故事:以系統演化觀點分析》,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詹志禹教授指導,2020年。

3.人物研究(3篇)

此項目出現了單篇論文未見到的兒童視角研究,而從儒家觀點出發,則可視為其溫柔敦厚文學風格背后的延續思考。如黃佩芬一文從琦君童年散文中的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心理學為主,敘事視角為輔,試圖深究以兒童作為敘述者,對琦君童年散文,在形式及內容上產生的效果,并體察作者內心幽微的異動,探討其哀而不傷、含而不露的文學風格。陳雯琪一文則是將《夢中的餅干屋》《母親的金手表》《琦君散文精選》3本琦君散文精選集作為主要文本,分析其散文中符合《禮記·儒行》篇儒行風范之人物,目的在了解儒家思想對兩千年后的中華民族發揮了何種影響力,以及在作品中蘊藏這些儒家傳統價值觀的琦君,對儒學的承先啟后,對于后世又將有何影響。篇目如下:莊明珠:《母親在琦君散文中的形象及其影響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張惠貞教授指導,2009年。黃佩芬:《琦君散文中的兒童視角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鐘正道教授指導,2012年。陳雯琪:《琦君散文中的儒行風范人物研究》,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昭教授指導,2017年。

4.宗教研究(1篇)

廖惠玲一文分析琦君的佛教思想淵源,以及家庭、交友對其護生態度的培養。并以琦君的散文分析她是如何運用知性的筆觸,帶領我們正視戒殺、素食、放生、護生等議題,同時展現其仁心、佛心、慈悲心,并描寫護生過程中的矛盾與掙扎。篇目如下:廖惠玲:《琦君散文中的慈悲護生書寫研究》,云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王晴薇教授、蔡振輝教授指導,2011年。

5.比較研究(6篇)

和單篇論文一樣,多將琦君與同時代之作家一同比較論述,但不同的是,學位論文偏好以時代與世代作為切入點,探討身處那個時代的女作家們,如何描寫其童年,遷臺之后初期研究,離散、懷鄉書寫等等。如魏緗慈一文,以女性散文家的童年書寫為研究范疇,將琦君、林海音、林文月與張曉風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如何透過散文,描寫兒時家庭與教育、故鄉往事等童年書寫相關主題時,在形式與內容上所表現出的異同,進而深究造成這些差異可能的原因,及其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意義。何星瑤一文則是從琦君、林海音兩人的童年生活為論述起點,說明兩人在教育、性格各種層面皆受的“父權”影響,并從“父權”延伸到父女、母女關系,分析她們的家庭生活。并探討兩位女作家如何從童年書寫,到對“父權”的再度詮釋,以揭露舊時代母親的沉默處境。楊璦寧一文則從“懷舊”的角度,來分析《城南舊事》與《桂花雨》中呈現的懷舊情節及其文學價值,以及兩人在創作題材、思想感情、風格筆法、形式內容上所表現出的異同。篇目如下:魏緗慈:《臺灣女性散文家的童年書寫——以琦君、林海音、林文月和張曉風為中心》,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蔡明諺教授指導,2012年。周政華:《性別與空間——琦君、林海音與劉枋遷臺初期之短篇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楊璦寧:《林海音〈城南舊事〉與琦君〈桂花雨〉中所呈現的懷舊抒寫》,云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林葉連教授指導,2013年。蔡佩容:《鄉愁成“果”——試論琦君、王童以女性為主的離散敘事》,臺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2014年。何星瑤:《琦君、林海音童年書寫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振念教授指導,2015年。杜予嵐:《〈閱微草堂筆記〉與〈橘子紅了〉的第三者女性角色之探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薛雅文教授指導,2016年。

6.翻譯研究(4篇)

此為單篇論文中未曾出現過的類型,其中從文化角度及華語文教學觀點切入,也是屬于較新穎的研究題材,可能與近年來的華語熱潮有所關聯。朱家霈一文便是藉由《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來探討中英對譯文學作品對讀寫教學的實作成效及學習成果,以及英譯文本對讀寫教學的輔助作用。而陳佳伶一文則是透過回譯方式,檢視琦君《橘子紅了》英譯本中存有的中國文化詞在譯文中是否保有文化特性,并檢視各種翻譯手段能否重現原文之文化意涵。篇目如下:潘星伃:《中譯英銜接手段對連貫的影響:以〈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為例》,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碩士論文,藍月素教授指導,2010年。朱家霈:《中英對譯文學作品在華語文讀寫教學之運用研究——以〈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為例》,高雄師范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方麗娜教授指導,2011年。闕欣怡:《〈橘子紅了〉的文化問題翻譯:兼論文本性之七項標準》,彰化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秉諺教授指導,2013年。陳佳伶:《以回譯方式檢視文化詞翻譯——以〈橘子紅了〉為例》,彰化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秉諺教授指導,2014年。

7.戲劇及影視研究(2篇)

探討戲劇、影視之改編,包括對于原著的承繼與創新、詮釋視野之異同、主題的延續及擴展等等。林致妤一文根據對媒介形式演變的觀察、小說作者與電視電影導演敘事手法及關注主題之異同、改編后的差異等三方面著手,旨在分析《橘子紅了》從文學文本到電視電影復印件轉換過程間所起的跨媒體互文現象。廖雅玲一文則是以琦君《橘子紅了》及同名戲劇文本為其研究范圍,再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將小說與戲劇文本之間的人物特色、情節發展歸納分析,探討兩種文本之間女性意識的內涵。篇目如下:林致妤:《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為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須文蔚教授指導,2006年。廖雅玲:《〈橘子紅了〉女性意識研究——以小說與電視劇為文本的考察》,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金木教授指導,2008年。

8.教學應用研究(3篇)

此項的3篇論文皆是從琦君的散文出發,嘗試探討如何將其融入教育之中,包括課堂教學的應用、讀書會的閱讀互動,以及從品格教育著手,呈現琦君散文被拓展延伸應用到教育的可能,以及探討選文的原因及意義。筆者認為此處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可能,例如如何將琦君作品應用到華語文教學之中。篇目如下:蘇曉玲:《琦君散文在“國中”國文教學應用之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惠貞教授指導,2009年。謝欣晴:《琦君散文融入小學品格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陳光憲教授指導,2011年。范康文:《小學六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以琦君散文作品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郭耀昌教授指導,2014年。

四、作品之再版及重編

自琦君逝世迄今,其作品再版及重編共計46本,形式有實體書、電子書、有聲書;選文出版19本。其出版雖不乏商業目的,然在商業背后,也可發現琦君讀者群數量之多。以下將以實體書、電子書及其他數字出版分類,呈現各自出版的數量多寡及出版年份的意義。

1.實體書

琦君在世時,曾在九歌、三民、爾雅、洪范等出版社出版過書籍。而在其身后,實體書之新版、增訂、再版、改版等數量共計34本,九歌出版以16本位居第一,三民書局以10本緊追其后,爾雅以3本與格林文化并列第三,遠流文化及格林出版則各1本。⑧可以看出三民書局和九歌出版數十年來一直用心經營琦君文學,包括在其身后,這也是這兩家出版社再版量遠高于他者的原因。

而就再版、重編之書籍數量和時間來看,可以發現九歌出版光是在琦君逝世的一年內,就出版了7本紀念珍藏版,即《此處有仙桃》《萬水千山師友情》《淚珠與珍珠》《玻璃筆》《與我同車》《琦君讀書》《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此7本紀念珍藏版除了皆重新大字排版外,在每本還各自收錄了不同的紀念文章、照片或是未發表之資料。

《此處有仙桃》收錄琦君未曾公開之珍貴手稿及3封書信,以及李瑞騰、陳希林所撰之追思文章;《萬水千山師友情》收錄琦君從未發表過的新詩《蘋果》及劇本《母與女》,以及《永遠的童話——琦君傳》作者宇文正所撰之紀念文章;《淚珠與珍珠》收錄廖玉蕙、畢璞、黃嘉靜、陳素芳等追思紀念文章;《玻璃筆》收錄琦君感人的最后遺作及手稿、增印琦君生活照片,并特辟“永懷琦君專輯”,有蔣竹君、應鳳凰等追思紀念文章;《與我同車》增印琦君生活照片,并在“永懷琦君專輯”中收錄鄭明娳、郭瓊森、愛薇等追思紀念文章;《琦君讀書》收入珍貴圖片,及黃文范、樸月、丘秀芷、張瑞芬等追思紀念文章;《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收錄彭歌回憶琦君之追思紀念文章,以及琦君與九歌創辦人蔡文甫若干封琦君書信手稿,兩人相交近40年,書信往來超過100封,故可藉此略窺他們深厚的交誼,此外琦君的先生李唐基特地為文,述說他們夫婦與《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的譯者們,因合作該書而成為忘年交的故事。

根據7本紀念珍藏版的出版,可看出琦君作品在市場的流動穩定,以及讀者群數量之多,因為若無足夠的讀者數量,出版社斷不會在一年內不間斷地出版。

盡管出版社對琦君文學的出版自有其營運考慮,但透過這些珍貴數據和文章的邀稿,可看出用心之處,即藉此機會,讓文壇上琦君之親人、故友以追思紀念文章帶動讀者一同懷念琦君,同時呈現琦君生前不同時間點的各種情態,讓讀者在重溫琦君文學后,于歡笑和淚水間一同緬懷琦君。

2.電子書及其他數字出版

隨著時代變化,新生代讀者逐漸增多,出版商為因應新型態閱讀習慣,共推出8本再版之電子書,三民書局6本,九歌出版2本。⑨另外,也有出版4本光盤有聲書,出版書目分別為《煙愁》《桂花雨》《眼淚和珍珠》《琦君說童年》,皆為琦君作品中長年暢銷之書籍,因此以這些作為有聲書出版的入門是非常明智之選。另外,《煙愁》和《桂花雨》中皆有文章入選高中之教科書,顯示出出版商看到琦君在數字教育上商機,同時也有企圖將琦君經典化之影響,擴展到下個世代的野心。

五、作品被選入相關讀物之概況

(一)教科書

教科書向來是教材的權威、教學方案的心臟,而臺灣自1968年實施義務教育以來的20年間,教科書一直依據規定統一的課程標準來編寫、印刷及分配。一直到1989年起,才打破官方長期對教科書的壟斷,開始開放部分科目的教科書由民間來編印,一直到2002年全面開放,官方正式退出教科書編輯的市場。⑩然而琦君的文章無論是在哪個時代,皆被選入教科書中,可見其文學魅力以及教育意涵之存在,而琦君作品在“國語文”典范化的現象也隨之樹立。

在臺灣教育體系中,主要是藉由琦君溫柔敦厚之風格,于內形塑出一種品格典范及理想文化人格,教育學子應重視傳統儒家美德;于外藉由傳統詩教觀構建出語言表現上的典范,即運用借物抒情之比興手法,完成含蓄蘊藉、平和自然的文章。因此,不同年齡層該如何選文、該運用其文學達到何種教育目的等問題,一直是臺灣教育中備受關注的問題。

據統計,琦君在臺灣目前初、高中教科書中,共被選入6篇作品,初中高中各3篇,次數為白話文學之冠。以下列出琦君作品被選入之情形,并列出筆者認為之選文目的。

1.初中

出版社冊數、課數課文(篇名)文章出處選文目的南一書局第一冊第二課月光餅《煙愁》親情書寫康軒版文教事業第一冊第七課下雨天,真好《紅紗燈》往日情懷生活記趣翰林出版事業第三冊第三課故鄉的桂花雨《桂花雨》懷鄉記憶文化書寫翰林出版事業第五冊第一課故鄉的桂花雨《桂花雨》懷鄉記憶文化書寫

2.高中

出版社冊數、課數課文(篇名)文章出處選文目的翰林出版事業第一冊第四課髻《紅紗燈》懷鄉記憶親情書寫龍騰文化事業第一冊第五課一對金手鐲《桂花雨》親情書寫南一書局第一冊第九課媽媽的手《三更有夢書當枕》親情書寫康熙圖書第二冊第二課髻《紅紗燈》懷鄉記憶親情書寫龍騰文化事業第二冊第一課髻《紅紗燈》懷鄉記憶親情書寫

這些選文多數是與往日情懷、親情描述、生活記憶等有關的懷鄉書寫,故可得知,除了因其作品中的傳統美德及對人生的正面思考被學界所認可之外,能在閱讀的同時訓練寫作技巧也是關鍵之一。李瑞騰便曾言:“琦君的文章不管長長短短,基本結構都非常完整。何時下筆,何時收筆,在下筆和收筆之間的承轉地帶,基本上都是非常流暢的,可以當作模板來閱讀,并以之學習寫作?!币驗檫@些選文中的素材大多取自于生活周遭事物,且并無太多復雜的寫作手法,因此學生們很容易在閱讀時,就能感悟到她想表達的情感,從而將這些技巧內化吸收、學習。

(二)入選書籍19本

而琦君作品不僅被選入教科書的數量位居白話文學之冠,被列入大學升學考試的次數亦是如此。因此教科書之外的選集在編纂時,也時常將其作品納入其中。在其身后,作品共分別被選入19本選集之中。透過這些選文,較能看出不同編者企圖呈現的琦君形象。除最廣為人知的教育典范樹立,詞學、兒童文學、環境生態及老年書寫等皆被提及,顯示出琦君可被塑造及研究的多樣性。

六、結語

琦君身后,全臺各地及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為她舉辦的各種活動不曾間斷,研討會、講座、展覽、文學月等各方面無不涉及。而目前以琦君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共44篇,單篇論文以身后來看也有將近60篇;文章入選初、高中教科書及考題的數量,足見其在教育上之價值及影響力;實體書、電子書及其他形式之再版及重編共計46本,出版商愿意持續經營琦君文學,一定是確信其讀者群之眾。種種現象皆說明琦君雖辭世多年,她的人和作品都還有一定的熱度,不同世代的讀者們也以各自的方式研究她、詮釋她、懷念她,藉此使其人及其作品,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附錄一 琦君身后,其作品再版及重編的實體書目,依出版社分類:

(一)九歌出版

1《此處有仙桃》(紀念珍藏版),2006年6月27日。2《萬水千山師友情》(紀念珍藏版),2006年6月27日。3《淚珠與珍珠》(紀念珍藏版),2006年7月27日。4《玻璃筆》(紀念珍藏版),2006年8月27日。5《與我同車》(紀念珍藏版),2006年10月27日。6《琦君讀書》(紀念珍藏版),2006年11月1日。7《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紀念珍藏版)2007年5月22日。8《愛吃糖的菲利》(琦君譯),2008年4月1日。9《小偵探菲利》(琦君譯),2008年11月1日。10《菲利的幸運符咒》(重排新版)(琦君譯),2009年3月1日。11《頑童菲利三部曲》(愛吃糖的菲利+小偵探菲利+菲利的幸運符咒)(琦君譯),2009年4月1日。12《母親的金手表》(增訂新版),2012年4月1日。13《夢中的餅干屋》(增訂新版),2013年4月1日。14《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2014年12月1日。15《水是故鄉甜》(增訂新版),2018年4月30日。16《青燈有味似兒時》(增訂新版),2021年1月28日。

(二)三民書局

1《琦君說童年》,2007年1月1日。2《英譯橘子紅了》,2007年1月1日。3《琦君說童年》(二版),2008年7月1日。4《琦君小品》(三版),2013年8月31日。5《紅紗燈》(三版),2018年6月1日。6《琦君說童年》(三版),,2018年6月1日。7《琦君小品》(四版),2021年3月19日。8《讀書與生活》(三版),2021年3月19日。9《文與情》(二版),2022年1月7日。10《賣牛記》(二版),2022年1月7日。

(三)爾雅出版

1《琴心》(新四版),2006年。2《三更有夢書當枕》,2009年1月20日。3《桂花雨》,2016年8月1日。

(四)格林文化

1《桂花雨》,2010年8月8日。2《玳瑁發夾》,2010年9月1日。3《寶松師傅》,2010年10月10日。

(五)遠流出版

1《好一個餿主意》(琦君譯),2012年3月25日。

(六)黎明文化

1《琦君自選集》,2012年11月1日。

附錄二 琦君身后,其作品再版及重編的電子書目及其他數字出版品:

(一)電子書

1《琦君讀書》(紀念珍藏版),九歌出版,2006年12月1日。2《水是故鄉甜》(增訂新版),九歌出版,2018年5月1日。3《琦君說童年》(再版),三民書局,2018年6月1日。4《紅紗燈》(再版),三民書局,2018年6月1日。5《琦君小品》(初版),三民書局,2021年3月19日。6《讀書與生活》(初版),三民書局,2021年3月31日。7《文與情》(再版),三民書局,2022年2月18日。8《賣牛記》(再版),三民書局,2022年2月18日。

(二)其他數字出版

1《煙愁》(1張光盤片:數字,有聲),臺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2014年。2《桂花雨》(1張光盤片:數字,有聲),臺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2015年。3《眼淚和珍珠》(1張光盤片:數字,有聲),臺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2015年。4《琦君說童年》,三民書局/愛播聽書FM,2022年2月16日。

附錄三:琦君身后作品入選之篇章及收錄書目

1《此處有仙桃》,《風華50年———半世紀女作家精品》,九歌出版,2006年11月28日。2《方寸心田》,《書香味(8)———天地與我并生》,香海文化,2006年12月11日。3《一朵小梅花》,《親情靠站列車》,正中書局,2007年3月21日。4《我的另一半》,《散文新四書:冬之妍》,三民出版,2008年9月1日。5《放生》,《文類紛呈的女世界———臺灣當代女作家文選》,麗文文化,2009年8月17日。6《自己的書房》,《讀書,大樂事》,正中書局,2009年9月1日。7《我的另一半》,《散文新四書:冬之妍》(二版),三民出版,2010年2月3日。8《虎爪》,《媽媽剝開青橘子》(二版),幼獅文化,2010年3月1日。9《一對金手鐲》,《“本國語文”》,新文京出版,2010年5月27日。10《童仙伯伯》,《晨間10分鐘:成長故事集》,親子天下,2010年7月6日。11《桂花雨》,《落花生》,格林文化,2011年1月26日。12《母親》,《守候·盼望》,正中出版,2012年2月15日。13《未有花時已是春》(節選),《人間愉快》,幼獅文化,2013年11月7日。14《人鼠之間》,《為愛啟程》,幼獅文化,2014年9月5日。15《鼠友》,《我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幼獅文化,2017年1月5日。16《母親》,《守候·盼望》(二版),正中書局,2017年3月31日。17《耶誕老公公》《頭發與麥芽糖》,《九歌兒童文學讀本》,九歌出版,2018年4月1日。18《中國詩詞之演進及其戰斗性———談古典文學中的積極意識》,《談文學》(第四版),三民書局,2019年6月14日。19《多皺的心》,《閃亮歲月:當代華文老年書寫文選》(二版),立緒文化,2021年12月30日。

①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在此之前,曾于2004年12月舉辦“水是故鄉甜——琦君作品研討會暨相關數據展”,琦君及其夫婿李唐基先生全程參與這項活動。

②參見臺灣“中央大學”新聞網《細雨紛飛燈花已落——追思琦君》,網絡數據網址:http://ncusec.ncu.edu.tw/news/press_content.php?P_ID=9269。

③此計劃即2005年李瑞騰和莊宜文共同執行“國科會”“琦君數據匯整及作品重探”專題計劃(NSC94-2411-H-0080014)。內容參見李瑞騰《序》,載《永恒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16年版,第I—III頁。

④第一場為2004年12月1日,于臺灣“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的“琦君作品研討會”,由康來新教授主持,共發表張瑞芬、林秀蘭、莊宜文等3篇論文;第二場為2005年12月15日至16日,于臺師大教育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的“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共發表16篇論文。

⑤屏東女中國文科活動分享信息,網絡數據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a/ptgsh.ptc.edu.tw/ptgshchineseaction/home/culturemonth/104xuenianduwenxueyue。

⑥(1)邱佩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何淑貞先生指導。(2)陳雅芬:《琦君小說研究》,臺北市立師范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馮永敏先生指導。(3)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臺東師范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文寶先生指導。(4)陶玉芳:《琦君散文在小學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師范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鐘屏蘭先生指導。(5)王怡心:《琦君小說主題內涵與人物刻畫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沈謙先生指導。(6)陳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畫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鄭明娳先生指導。(7)鄭君潔:《論琦君的書寫美學和生活風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羅中峰先生指導。(8)林鈺雯:《琦君散文的抒情傳統》,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周芬伶先生指導。(9)張林淑娟:《琦君〈橘子紅了〉敘事美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江惜美先生指導。

⑦學位論文之資料參見李瑞騰發行、封德屏策劃、周芬伶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12:琦君》及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⑧見附錄一。

⑨見附錄二。

⑩周祝瑛:《誰捉弄了教改?》,心理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歡
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女作家
稀見女作家戲曲三種考述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博碩士論文計量分析
1932年中央大學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新世紀海外華文女作家”叢書總序
從學人刊物看學人譜系
穿過市井煙火氣的民國女作家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辨析類碩士論文的寫作
《國風》半月刊的思想理念
兩位獲諾獎女作家筆下的女性“逃離”之路——《逃離》與《到十九號房》之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