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融合時代網絡技術賦權與意識形態安全

2022-02-17 19:47肖葉飛
傳媒論壇 2022年9期
關鍵詞:賦權網絡空間媒介

肖葉飛

媒介融合是一種技術賦權,公民通過互聯網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促進民主科學決策,加強網絡輿論監督。媒介融合促進了全球化,同時對政治權力結構與權力關系產生深遠影響,改變了政府治理的輿論生態、輿情環境,對于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社會穩定、網絡輿情都產生深遠影響,需要政府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網絡技術賦權

賦權(Empowerment)是幫助家庭、團體、個人或者社區提高在政治或經濟等方面的能力,達到改善其現狀的目的。賦權的程度與傳媒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弱勢群體賦權的達成需要通過內外部的溝通協商與信息傳播來塑造自我認同。[1]

技術進步對公民賦權作用非常顯著,技術本身對社會發展都有決定意義。包括語言、文字、印刷、電子媒體等的信息革命,都促進了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決策。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賦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智能終端出現,人們接觸網絡更加具有便利性、普及性,使得技術賦權范圍向中低社會階層擴散。技術賦權對政治不平等、信息不對稱的消除,公民意識的養成,有效傳播與公平傳播的達成,公共事務的參與都有決定意義。

媒介技術賦權是指信息技術進步賦予個人、組織或社會掌控事務的一種權利。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封閉的社會組織和結構被打破,凝固的生產關系與社會基礎瓦解了,改變了權力的結構,個人參政議事的渠道被大大擴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政治生活的版圖?;ヂ摼W在提供社會表達空間,促進社會行動,整合多方輿論,監督社會公權力等方面也發揮著更顯著的作用。[2]

(一)媒介融合時代的技術賦權與民主參與

網絡媒體是發展與實踐社會主義民主的有力工具和手段,有利于踐行中國民主模式。社會主義民主和政治生活需要大眾媒體的理性引導和民眾的積極參與。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網民通過自媒體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空前活躍,網絡政治參與文化與議題設置改變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機制,也改變了政府、媒體、公眾之間的權力結構與權力關系。網絡技術對底層民眾的傳播賦權,在網絡問政、網絡監督、網絡反腐、網絡提案中充分彰顯。

網民的參與文化改變了中國公共生活,促進公眾參與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網絡反腐、網絡打假事件,無不彰顯出網絡媒體的參與文化,公民參與輿論監督、投入政治生活的熱情不斷提高。網民參政議政,促進了社會進步。網絡媒體成為觀點表達與信息溝通的公共空間,也成為啟迪民智與汲取民慧的平臺。同時,媒介賦權需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達到能動賦權,提高受眾的信息傳播與處理能力,使受眾具有分辨、選擇、評價媒體以及所傳播的信息的能力,通過輿論監督、理性對話達到民主參與的水平。

網絡社群是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平臺,社群是由許許多多不同愛好的群體組成,網絡用戶在社群中就自己感興趣與關心的話題發表看法交流觀點,如騰訊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垂直型論壇為代表的專業群體等。網絡社群有持續的網絡互動,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范,一致的目標和行動的能力,用他們的交流行為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媒介融合時代的技術賦權與網絡問政

網絡問政,就是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網絡問政是公眾行使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網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是中國民主建設與政治溝通的新通道,使得政府的信息與政府的決策更加透明暢通。

網絡問政可以表達民意,決策溝通,成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新型民主形式。政府通過“網絡問政于民”創新民主形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彰顯中國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方法更加豐富。每年兩會期間,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網等各大網站相繼推出“總理請聽我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征集”“為省部委建言”等建言獻策互動平臺,吸引了普通網民積極參與,或提出問題,或建言獻策,成為各級政府領導以及兩會代表、委員了解社情民意的嶄新窗口。普通網民可以通過發帖子、寫博客、發微博等形式自由表達意見,并對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議。網絡問政體現了執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當作制定政策重要參考,也考驗著一個黨與政府的執政能力,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三)媒介融合時代的技術賦權與輿論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是指監督主體通過網絡對國家政權運行、政府決策、公眾人物、公共事務進行監督,通過監督了解國家事務與公共事務,推動網絡輿論監督向縱深發展。網絡輿論監督實現了網絡技術與民主監督的有機結合,是一種主要以公權力運行為監督對象的監督,具有獨特的渠道優勢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已成為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力量。

網絡輿論監督是群眾監督與網絡平臺的有機結合,是傳統監督在網絡空間的延伸與拓展。其監督主體是網民,渠道包括新聞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或個人跟帖等,其監督對象既有貪污腐敗行為,也有司法領域的不公,社會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與傳統監督相比,網絡輿論監督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其具有公開性、及時性、互動性、廣泛性的特點,延伸了監督的范圍,提高了監督的參與度,對社會的進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孫志剛事件、“表叔”楊達才事件、天價香煙事件、溫州7.23動車追尾事故,這些都展示網絡輿論監督在反腐倡廉中的巨大作用,也顯示網絡輿論監督對體制進步與社會建設的促進功能。

(四)媒介融合時代的技術賦權與言論自由

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為表達自由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與開放的空間,打破了垂直的信息傳播模式,網上多元的信息和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激發了人們的言論自由。網絡成為信息交流平臺、政策咨詢平臺、政府服務平臺,從而更好地為民服務。網絡時代,每個人的話語權利得到彰顯,言論自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與傳統的言論方式相比,網絡言論具有即時性、自主性、互動性、廣泛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具有獨特的民主價值與實踐意義。

網絡言論自由作為新生事物,政府應該完善公共利益表達機制。我國一些公共事件的解決,網絡言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即網絡(BBS、微博、博客、論壇等)提出議題,傳統媒體關注與跟進,全社會參與討論,政府根據民意作出決策。隨著網絡言論的勃興,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決策模式,逐漸轉變為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協商決策模式,網絡言論推動公共輿論的聚焦和升溫,影響政府的政策議程與決策過程。

網絡既是網民自由表達的場所,也是網民非理性表達、網絡暴力、群體極化現象的平臺與發源地,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大V、網絡公共知識分子、網紅等第三方勢力正在興起,網絡成為公民維權的重要渠道,甚至出現了濫用網絡表達自由,危害社會公共利益與侵犯他人權利的現象。

二、網絡技術賦權背景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

媒介融合時代,傳播方式碎片化、傳播空間無限化、傳播結構去中心化、傳播效應裂變化,這些給意識形態的安全帶來了挑戰。特別是西方國家民主輸出、文化霸權主義、網絡信息輿論多元傳播、宗教滲透等威脅較大。研究媒介融合語境下意識形態安全的經驗與規律,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一)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加速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的擴散

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QQ以及各種客戶端等新媒體不斷涌現,把關人的缺失,去中心化、去權威性成為新傳播的特點。大量西方異質文化涌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了社會主義吸引力與向心力,改變人們的政治觀念,甚至改變公民對我國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態的評判標準。[3]縱觀各大網絡論壇,憲政主義、多黨制、三權分立等思想泛濫,極大地消解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感。

互聯網傳播具有自由化、平等化、隱匿化、交互化等特性,為各類社會思潮聚集、傳播提供了便捷通道,這些社會思潮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占據了互聯網空間,形成強大的話語權。各類網站、論壇、微信、微博、博客、網絡社區、社交平臺成為各類社會思潮的展示舞臺,這些思潮在互聯網空間里各顯神通,相互激蕩。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憲政思潮、普世價值論、社會民主主義、極端主義、民粹主義、新儒家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表現出民粹化、虛偽性、攻擊性等特點。

(二)網絡技術發展促進了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

西方國家掌握了網絡資源,控制了互聯網運行的根服務器與世界大型數據庫,進而控制了互聯網的訪問權利。正是利用這種優勢宣傳西方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對我國的意識形態進行滲透。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利的轉移》一書中指出:“他們會利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使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金錢暴力無法征服的目的?!保?]網絡融合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和民族的地理和文化界限,傳統的時空界限消失,也使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擴張的工具更加便利有效,依托互聯網、手機和社交媒體,提供新聞資訊和文化娛樂。例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er等新媒體相繼上線,滲透到世界各國。媒介融合與全球化加劇了西方國家的信息霸權,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控制力,沖擊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腐蝕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危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安全,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整合難度加大。

(三)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誘發群體性政治事件,對社會穩定和意識形態安全造成負面影響

在政治傳播過程中,一些突發信息與網絡謠言很容易受到關注。而微博、微信、QQ作為一個自媒體平臺,能使一條信息快速得到上千萬的關注與轉發,一旦遭到針對性惡意炒作或以訛傳訛,網民的情緒容易一觸即發。突發輿情的矛頭通常指向與突發事件有關的政府部門,引發的輿論往往延伸到線下現實生活之中,引發現實中的群體性事件。這些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對我國的基本政治秩序與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破壞。如貴州甕安群體性事件、湖北石首群體性事件等引發的網絡輿論拓展到現實中的暴力。這些群體性事件表現為:直接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自身訴求和主張;或發泄不滿、制造輿論,他們通過非法的群眾聚集,經常發生多數人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

(四)網絡意見表達的極化與網絡暴力現象頻繁出現,危害意識形態安全

在一些突發事件中,人們的意見表達不是基于基本的事實真相與價值判斷,而是發泄并傳播著大量不滿、抱怨、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普通網民害怕被攻擊,不愿表達不同的聲音,保持沉默,最終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甚至形成“網絡暴力”,這些行為具有傷害性和煽動性的特點。要真正實現網絡的協商民主,還有賴于法律保障、制度建設、公共精神的培養以及媒介素養的普及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政府在突發事件中,要第一時間發聲,及時公布事實真相;媒體應該加強引導,及時有效地傳遞理性的聲音,加強自身話語引導力、影響力建設;民眾要加強媒介素養與提升道德修養,在表達意見、發表觀點時應該是出于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目的,而不是出于一種消極的破壞性的情緒化心態。[5]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官方的應對不力最易招致網民的集體圍觀與非理性聲討,這類圍觀網民感性高于理性,容易引發輿情傳染與輿論風波。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意識形態安全的構建

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方式方法,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6]

(一)提高黨對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力與控制力

媒介融合時代,智能終端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碎片化閱讀、社交化傳播已成主流,對于政治傳播的反應由被動變為主動。政治信息經歷了無數次的再加工、再傳播、再解讀,媒體議程設置深受公眾個體影響,網絡大V與網絡輿論領袖主導話題的設置。對此,需要提高黨對意識形態安全的領導力。

提高黨對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力與控制力。首先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當前,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已經從傳統媒體轉移到網絡空間,全黨要最大范圍占領這個陣地,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式方法。其次,要采取“網絡問政”方式了解民情民意,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力。重大突發事件中政府要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解疑釋惑,化解矛盾。三是通過法治建設強化自媒體“把關人”職責?;ヂ摼W時代人人都是傳播主體,“把關人” 職責被虛化。這是網絡空間控制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建立健全網絡空間傳播的法律法規,不能讓網絡成為法外之地,培育網絡空間法治文化,開展網絡空間的法治宣傳,增強網絡空間主體的法治觀念,通過法治手段喚醒自媒體時代自我審查把關的意識與職責。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意識形態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訴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在互聯網時代,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去引領與整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就會迷失方向。這就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統領意識形態建設,去統合其他的價值觀,抵御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凝聚社會共識,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當前需要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把它滲透到網絡文化構建的過程中,滲透到媒介融合時代受眾的日常生產生活與社會交往中,成為人們文化活動的基本原則和價值標準。

(三)推進意識形態與新媒體融合,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推進意識形態建設,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新媒體融合,促進網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接受、認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中國化建設,以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內容既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念創新。二是擴大馬克思主義傳播渠道,以網絡新媒體為工具和載體。開發各種各樣的手機應用程序客戶端,設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微視頻,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數據庫,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和傳播渠道更加豐富。三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理論創新要主動適應新媒體的語言特點和傳播特征。盡可能把學術話語轉變為大眾話語,注意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通俗化、形象化、寓意化、輕松化表達,運用短小精煉的微言微語、聲畫并茂的微圖微視、喜聞樂見的網言網語,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改進意識形態話語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方式

在新的網絡環境下,意識形態工作要主動適應網民的利益訴求,適應新媒體發展進行話語創新和形式創新,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需要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能力,將意識形態工作這個深刻嚴肅話題融入到小問題、小事件中,增強意識形態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平等性、傳播方法的多樣性,從長篇大論的說教到碎片化的敘事、視覺化的呈現,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通俗化轉型。大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思維,通過大數據發現網絡空間的熱點與焦點,及時歸納梳理和分析判斷,在第一時間解疑釋惑,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與主動權。通過微信、微博、微視頻以及客戶端平臺推出新的宣傳產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傳播的主動權,注意用戶的體驗感,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意識形態話語傳播需要從“官腔官調”變為“網言網語”,用網民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開展傳播,真正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易接受。

(五)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媒介融合時代,需要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運用互聯網思維,提高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宣傳機關、主流媒體、高校與相關科研院所,通過設立意識形態工作的網頁、微博、論壇、微信群等方式,開展互聯網空間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增強媒介融合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使意識形態工作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效,避免受眾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逆反心理和厭煩心理。注意內容表現方式,開發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微視、微論、微動漫,運用網言網語巧妙發聲,與廣大新媒體受眾進行平等、互動地交流交往,把教育宣傳工作轉化為受眾親身參與體驗,把意識形態宣傳變成輕松快樂的思想認知,使意識形態工作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效。大力扶持與宣傳在意識形態領域弘揚正能量的官微官博公眾號,比如人民網官方微博、求是網官方微博、思想火炬等微博,學習小組、學習大軍等微信公眾號,以及學習強國、學習中國APP等移動客戶端,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和激勵。

網絡技術進步對意識形態傳播、認同、建構三個方面帶來挑戰,但是也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帶來機遇,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的公眾參與水平,完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的主體資格,開辟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新渠道,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效果,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爭奪國際話語權打開新渠道。

猜你喜歡
賦權網絡空間媒介
論鄉村治理的有效賦權——以A縣扶貧項目為例
基于賦權增能的德育評價生態系統的構建
企業數據賦權保護的反思與求解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試論新媒體賦權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專題概要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書,最優雅的媒介
軍地聯動共治涉軍輿情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