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衡平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技術反塑”的視角

2022-02-23 23:56王麗娜
現代英語 2022年23期
關鍵詞:教學資源學習者教學方式

王麗娜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一、引言

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首先提出“文化墮距”概念,他用此概念來說明物質文化與科學技術的變遷速度較快,而制度與觀念等變化則較慢,二者間因遲延產生差距的現象。[1]這種因社會各部分發展速度不同導致的“墮距”也見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相對快速的技術發展,大學英語教學呈現發展滯后。在技術“反塑”作用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與外部環境失衡及內部各要素間失調的問題,應結合校情和學情對此開展研究,彌合其間的“墮距”,促進教學各環節達成衡平,從而獲得均衡式發展。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發展間的“墮距”

“文化墮距”理論指出文化不同部分由于變化的時間和程度不一致導致彼此間的協調性降低。[2]相應的,在技術發展之影響和作用下,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發展與社會發展間也存在協調性降低問題,或曰“墮距”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墮距”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依托教材而展開,其穩定性和系統性對建立良好教學秩序和教學體系等安排極為重要,其優勢和必要性需得到肯定,但由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公共課屬性,要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全校非英語專業的絕大多數學生,其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并不能全面、精準契合學生的興趣、背景和語言水平也是一個事實。另外,隨著信息社會到來,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對此,課程教學內容原有的穩定性和系統性時常顯示出一定的滯后性,從而逐漸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喚起和激活,削弱其課堂學習體驗及學習投入度,并且也影響其課下學習習慣的塑造和學習行為的持續,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勢必將產生負面影響。

(二)傳統教學方式與新型教學方式之間的“墮距”

教學作為教育的核心環節,最能體現教育技術的作用。[3]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一直在更新迭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反過來又會孕育并反塑很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技術支撐下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模式層出不窮,比如,慕課(MOOC)、翻轉課堂、智慧教學、混合式教學等,不一而足。從教師端來看,傳統教學方式的資源依賴和路徑慣性仍然很大,其轉型較為緩慢,二者之間的“墮距”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勢必會導致相關教學理念無法及時有效地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相關教學效果和有效性也不斷弱化。

(三)傳統教學方式與新型學習風格之間的“墮距”

從學生端來看,當前的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一代,其學習行為和學習風格正在不斷被信息技術所重塑,呈現出很多新特點和新趨勢,比如,互動式學習、移動式學習、讀屏式學習、碎片化學習等,這些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其技術適應性和高效性的一面,但也有其固有的強烈時間焦慮和專注力缺失等問題。而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相關的教學改革雖在不斷推進,但與新型學習方式之間還是存在發展速度不同而導致的“失衡”問題和“墮距”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技術發展在上述“墮距”的產生和加劇方面起到催化作用。[4]但在實踐中,相對技術快速迭代,教學模式由于本身的系統性和制度化而具有先天的滯后性,其轉型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過程需要很多新機制和新資源的輔助和支撐,因而探索建立盤活教學資源存量并不斷吸納教學資源增量的機制很重要。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發展間“墮距”之彌合路徑

“墮距”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及文化功能整合理論基礎之上的,“文化墮距”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社會整合和社會改革而縮短。[5]相應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的教與學的“懸浮”和“錯位”問題需要通過整合性的教學調適著力彌合,建立一種“衡平式”教學模式,以達成大學英語教學的“衡平式”發展。

(一)圍繞“三有”原則,建立教學資源管理機制,彌合教學內容與當前社會現實的“墮距”

1.圍繞“有料”原則,建立教學資源延展機制

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思考在國內教育界早已啟動,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技能導向外語教學導致的問題,CBI(內容依托教學)被引入我國語言教學,此后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其關注已遠超CBI范疇,國內相關教學內容改革已從以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上升到內容語言融合的教育探索(CLI),并顯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成績。[6]有鑒于此,文章認為需要圍繞“有料”的原則建設相關教學資源庫,并進行持續擴容,即本著教材為中心,結合校本課程改革的現實局限,帶動周邊內容延伸,建立教學內容擴容機制,提高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擴展性。而良好的教學內容的開發和建設需沿著“自下而上”的路徑持續積累,尤其要著力應對教材內容更新滯后于社會和技術發展的“時差”問題,不斷充盈貼合實際并可與課程進度相連綴的新內容,并平衡相互間比重。

2.圍繞“有用”原則,增強教學資源的合用性

目前,大學英語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極為豐富,海量資源為教學提供有益輔助,但也增加了信息過濾和篩選的成本,同時這些資料合用性往往不佳,尚需經過篩選、整理,逐步建設合用性更好的二級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素材庫、教學案例庫、教學交流庫等,有助于實現課堂翻轉的落地和推廣,并生成相關教學的新理念、新設計和新思路。例如,將平時教師濾過資源和查找途徑進行管理,增加相關教學資源查找效率;通過定期交流進行補充和更新,提高教學資源與教學主題的融合和適配等。另外,要處理好教學核心資源和擴展資源之間的平衡,在課內教學、課外知識、考試準備、知識獲取與能力提升間達成動態平衡。

3.圍繞“有趣”原則,建立教學資源的選類機制

相關的教學資源如果要達到有趣,需要從其情感性、審美性、新鮮性和探究性等方面發力。首先,根據相關腦科學原理,情感喚起和情感反應可以加深情緒和記憶,因而需要重視具有情感喚起作用的教學內容和學習資源的選類和積累。其次,如果可以用人、事、物的自身的美感和魅力去吸引學習者,會顯著調動其學習興趣,并增強其良性學習體驗,因而要著力挖掘并積累具有審美性的教育教學資源。最后,教學內容和資源要有探究價值和延伸性,可以引起學習者的探求興趣和知識獲取的“心流”體驗??傊?,需要著力探索并建立教學資源積累的持續性和可操作路徑,實現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全面連接和延伸,縮小并彌合課內教學與當前社會現實的“墮距”。

(二)圍繞“四結合”原則,建立教學方式重構機制,彌合新舊教學方式間及新舊學習方式間“墮距”

傳統的課堂學習被認為是正式學習,日益受到非正式學習的“反塑”和影響,需要圍繞“四平衡”原則進行教學方式適配化轉型。

1.結合新的視聽接受習慣,調整課堂教學呈現方式

隨著5G技術不斷成熟,其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為實現人、機、物互聯提供了網絡基礎設施,使得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塑造著人們的屏幕閱讀習慣以及視聽接收習慣,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模式與之出現錯位和脫節,需要在教學中實踐加以平衡。例如,需要針對學生的“讀圖”和“讀屏”習慣,充分借助短視頻和“微課”等資源來提高教學的可視性和黏著度。再如,針對視聽化信息本身的淺層性和瞬時性,加強課程復盤和課程總結技術研究,以應對學習者聽完就忘或看完就忘的問題。一方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適度視聽化呈現,以契合當前的新型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這種契合并非過度迎合,新技術“反塑”作用下的新型學習方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需要達成一種動態平衡。此外,還要針對交互式學習、泛在化學習、協作式學習等新趨勢探索建立線上學習社區和學習共享和共創的交流機制等。

2.結合新的時間使用習慣,建立課堂教學時間模塊管理機制

海量信息及其篩選所帶來的時間焦慮和專注缺失對課堂時間的管理提出較高要求。時間焦慮指對時間過度關注而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干擾專注力的情緒波動。而滿足人對事物的控制感,有助于有效緩解其時間焦慮。這需要建立時間的模塊化管理機制,即針對信息過載導致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的碎片化趨勢,注重課堂時間模塊調配,比如,將單位教學時間(如,45分鐘/課時)按照專注力從強到弱的一般分布規律設置為不同時間模塊,學習者預先被告知相應的學習板塊所需時長,提高學生的時間控制感,同時各個時間模塊切分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加以靈活調整,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效用發揮到最大,充分利用課堂的每一分鐘,讓每一分鐘都更有價值,提高學習者的專注度和學習效率。

3.結合新的信息接收方式,建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匹配管理機制

基于課堂教學時間的完整性和可控性,這里以線下課內教學內容匹配管理為例進行闡釋。從教學內容模塊的設置上,需要結合現代學習者的碎片化信息接收習慣,全面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精選并細化教學內容,將其轉化并制作成小顆粒組件,如“微課”視頻等內容板塊,并根據淺顯、一般和艱深等難度標準進行分類,或按照新進和滯后的時間維度、周邊的或外圍的空間維度等標準進行分層,同時對不易內化的內容進行易讀性改造。然后,依照重要性等級把教學內容與相應專注力的時間模塊匹配,呈現出時間和內容協調配置的梯度性課堂教學設計。

4.結合新的反饋需求,建立即時反饋與及時反思的平衡管理機制

即時通信技術帶來的反饋需求和反饋期待使得教學者需要重視反饋對學習者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即時反饋對學習者專注度提升和控制感增強的微妙作用。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充分運用作文批改機器人及各種學習平臺提供的社交功能等反饋資源,給學生提供各種課堂學習和課外練習的快速多級反饋,努力形成反饋閉環體系,以幫助學生根據反饋循環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并在及時反饋的學習提示下實現學習行為的持續。目前,相關校本課程所使用的多種學習平臺[如,“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智慧樹”在線教育平臺、超星學習通平臺、“批改網”(pigai.org)等],都為師生提供了PC端和手機移動端的多元測評和反饋系統,但由于平臺眾多而各有優勢,目前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靈活且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達到既有效輔助教學,又不對學生進行“電子攤派”的目標。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與教育現實間“墮距”發展及彌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諸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在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尋求破解之道。而達成技術和教學的“衡平”關系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即相關教學調適著眼于適應社會現實和教育發展需求而非對其簡單迎合;相關教學調適追求匹配新的學習趨勢而非與其屈從;相關教學調適強調下沉式的實踐而非懸浮的形式主義;相關教學調適追求教學環節的銜接而非斷裂;相關教學調適強調達成教授者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協作而非離散;相關教學調適強調教學主導技術而非技術決定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宏觀層面上高等教育面臨深刻轉型,在中觀層面上教育信息化改革方興未艾,在微觀層面上學習者和學習行為呈現新特點的復雜背景下,教育者需要結合技術“反塑”作用下的教與學的新趨勢,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深入研究新型學習者的知識訴求、信息獲取方式、知識學習以及內化途徑等方面的變化趨勢,進行教育與現實的適配化轉型探索。既要盤要活存量資源,又要探索增量資源,既要著眼于宏觀發展趨勢,又要兼顧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教與學”的“懸浮”和“錯位”的不配適現象,以彌合大學英語教學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墮距”,打通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教師間、學生間及師生間各個環節,建立大學英語教學的“衡平式”調適機制,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諸多理念和舉措切實落地,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猜你喜歡
教學資源學習者教學方式
優化教學方式 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的思考與實踐
豐富歷史教學資源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靈活采用教學方式 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青年干部要當好新思想的學習者、宣講者、踐行者
高校冰上教學資源社會開放的意義及管理模式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原則及教學方式探索
初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