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視域下體育德育教育特征及其實踐路徑研究

2022-02-26 06:26陳林成都大學
灌籃 2022年18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個體道德

陳林 成都大學

一、當代體育德育行為的基本特征

“體育德育”是在體育學科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是以體育內容、體育環境為載體,培養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意識,并形成個體獨有的、適應時代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行為。而體育教育離不開學生、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內容等八個基本教學要素[1]。通過教學基本要素才能更好地把握體育德育過程的基本特征。

(一)學生的差異性與教師的主導性

體育德育學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德育教育的“前差異”與德育教育的“后差異”?!扒安町悺敝高M行德育教育之前,個體內的差異與個體間的差異。1.個體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生個體素質結構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個體智力、思維能力及生理發展等方面。如,兩個相同的人在實踐中會因為內部能力素質不同而導致其產生不同的實踐認識,從而影響思維方式,形成道德差異。2.個體間差異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在體育德育上主要體現在個體的經歷、生存環境、認知階段等不同會導致其原有的道德不同?!昂蟛町悺敝冈隗w育德育教育輸出后,形成的個體道德具有差異。教育前具有差異化表現,加上道德教育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培養,無法使用具象化的標準判斷學生領悟、吸收了多少,也無法明晰不同道德因素的融合會對個體道德產生何種化學反應。在受體水平不確定、輸入不確定、效果不確定的形式下成果輸出也隨之而來參差不齊,形成差異。

教師的主導性。目前我國的體育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隱性化教育,體育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思想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如在一場較為激烈的比賽中,教師是否會為了比賽成績而引導學生使用一些違反體育道德規范的手段和方法。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設計是實現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集體性項目設計可以引導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奉獻精神;耐力性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體育規則樹立更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規則意識。教師的權威性更是有助于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一方面是利于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是學生會主動模仿學習教師的行為、道德思想等。

(二)目標的抽象性與環境的塑造性

《中學德育大綱》提出德育工作目標:培養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樹立國家觀念、道德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等。包括德育工作的分層目標中的尊重、愛護、關心、幫助他人、社會責任感、自尊、自愛、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2]。無論是總目標還是分層目標,德育工作導向的最終都是樹立一種抽象意識形態,對于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思想素質的標準也是不一的。目前我國的體育德育目標的落實與實施也不明確,體育課程也是以體育教學為主,育人方面較文化學習方面較少,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沒有具體化的標準,而其落實也只是教師憑借自己的道德理解,自主實施。這樣體育德育效果往往就取決于體育教師本身的道德素養。

體育德育的教學環境充滿倫理性,體育教學的環境包括了外部自然環境和內部社會文化環境。廣義的教學環境指社會制度、科學技術、家庭條件、親朋鄰里等;狹義的教學環境主要指學校教學活動的場所、各種教學設施、校風、班風和師生人際[3]。從自然環境上來講,體育教學的教學自然環境存在戶外性、空間大、自然性等不可控制因素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存在一定的道德,如保持課堂紀律、遵守課堂要求、避免教學事故。從社會文化環境來講,學生由于身心特點發育還不成熟,他們對于道德的理解更多的是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學環境、學校氛圍、學校規則制度等一系列的隱性資源都是塑造學生道德思想、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內容。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運動參與和體育社會互動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條件,一種和諧的運動參與與互動將會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三)過程的持續反復性與評價的多元性

體育德育過程的持續性、反復性取決于道德形成的內部機制,所有的道德行為都是道德思想的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所有人追求的真理是無盡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步步逼近真理。從倫理學上講,社會的發展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不同社會的規則范式會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其孕育而成的“道德”也會隨之變化。道德的形成就是一種從“不知”到“知”、再由“知”到“行”的過程。認識是反復的,相對而言認知過程也是反復的,其道德形成也不應當是一蹴而就的[4]。

體育德育評價是多元化的。評價依據、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手段、評價形式的多元化、科學化、系統化。體育德育評價依據,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體育學科教育目標進行。體育德育評價主體要由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構成。評價內容不僅僅是注重學生成績而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5]。評價手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新興技術。德育評價的評價形式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但是目前關于體育德育評價構建方面,因為德育的輸出結果并不能通過量化的形式進行展現,并且德育輸出效率也存在個體差異化,所以體育德育的評價無法僅僅通過客觀方面實現,而主觀方面評價由于不可控因素較多也不能完全適用。當前的體育德育評價仍沒有固定標準。

(四)方法的思政性與內容的滲透性

我國體育德育要求不僅僅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僅需要在教師教法上作出提高,還需在學生學法上進行改善。當下體育德育教學方法主要以語言法、直接感知法、比賽法、探究性活動法、身體練習法為主,其中心思想都是圍繞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通過教師在適當時機對于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與指引,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道德認知;通過直接感知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真理;在比賽中通過激烈的外部對抗與內心的思想斗爭的角逐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法,發揮群體作用、主體作用,將以往德育以道德灌輸方式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驗證從而形成自己的倫理道德觀;通過身體練習的體育教學方法,不斷的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倫理道德。

體育德育內容的滲透,首先源自倫理道德本質,倫理道德本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德育教育更是一種隱性課程需要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進行表達,體育實踐便是體育德育最好的載體。其次體育課程的性質具有綜合性特征但非綜合課程,教學要素所涉內容無先后之分但應有主次之分,所以我們在體育課程中強調體育引導德育,使其融合意圖隱性化的最好范式就是以德育內容滲透為主[6]。

二、倫理學視域下體育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德育過程中人性的追尋

體育德育是通過體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的塑造,倫理道德是一種社會形態,所以體育德育不應該是一種模式化教育,更不應是灌輸式教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承認人的最高價值尺度地位,承認人的倫理道德塑造是為了追求自由、幸福和實現自己的“善”。在體育德育教學過程中本就充滿倫理性,無論是德性、公正、理智、自制、快樂、友愛等都應該出現在整個德育環境中。德性有好與壞、公正有約定的公正與自然的公正、自制有理性與欲望等等,都是人在道德形成過程中所必須經歷消化的道德養料,只有如此才能夠形成屬于個體獨一無二的道德品質。在德育過程中要重視后天的道德培養,更要重視先天的人性基礎,只有先天加上后天才能塑造一個“道德”的人。但是這種道德教育目標必須合乎時代、社會運行規范。

(二)結合道德形成特點“以點構面”進行德育

在進行體育德育過程中我們只有掌握道德形成的本質才能夠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體育德育教育活動。進行體育德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個體發展的認知特點、道德水平設計適宜的德育教學情境才能夠更有效的到達教育目的。合理利用道德感染機制,在道德傳遞中道德榜樣與道德環境是兩個重要的因素。利用教師以身作則的力量和群體力量影響學生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以及通過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加深學生的道德觀念。通過一小部分“美德”進而影響一系列相關“美德”的形成,如謙卑,謙卑與其他許多美德相關,包括感恩、同情、慷慨和自我控制[7]。通過部分重要德性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道德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先從重要的道德品質培養起來再進而影響其相關的道德品質形成,以“點”構“面”,最終形成個體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

(三)適當加強學校體育的社會化

其一,在倫理學領域中的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集合。對于學生倫理道德的培養不能脫離社會,學校中的人際關系較為單純,道德培養的實踐性較差。學校只有增加學校體育的社會化內容,個人才能夠接觸到更多相互沖突的道德案例和道德模型,才能夠在道德實踐中將其內化成為個體的道德思想,從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其二,學校教育并不是學生個體發展的終點,而是個體發展的過程,學生最終的未來是走向社會。通過加強學校體育的社會化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提前樹立社會角色意識,利于今后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形態樹立。其三,學校體育內容的社會化可以幫助個體建立終身體育意識,而非僅僅把體育作為人生教育中的一個插曲,在進入社會后體育活動就不復存在。目前,體育教育的社會化可以通過加強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的密切聯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發展,也可以通過加強社會資源的利用,通過與社會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機會,創設更多的道德情境。

(四)重視體育德育影響因素作用

道德活動是個體在面對道德情境時,首先通過對情境的理解,理解過程中也會對行為后果進行估計,再進行道德判斷,最后才是道德行為實踐。在此過程中道德判斷受到動機、情感與道德思想的影響。所以在體育德育過程中我們要是重視道德情境的出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動機,發揮情感的重要教育作用,強調學生正確道德思想的塑造。通過個體不斷的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反饋才能更新道德思維,提高道德水平。加入道德情感去了解事實,清晰地看待事物可以減少個體知與行的混亂,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集體情感與權威情感都有利于學生倫理道德的塑造。

三、總結

倫理道德是一種意識形態,對于體育德育活動來說其充滿倫理性,但是如何定義德育與道德倫理的關系學界并沒有統一看法。只有深度解析體育德育過程中倫理道德原理和把握德育過程中的倫理特性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體育德育教育。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個體道德
企業倫理道德視角下的安全生產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城鎮化進程中新的倫理道德文化的遷移與重塑
倫理道德視角下的醫患關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轉變之我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