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構建

2022-03-16 23:39景麗芳曹苗苗
教育現代化 2022年25期
關鍵詞:心理咨詢危機輔導員

景麗芳,曹苗苗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太原)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包括自殺自傷在內的危機行為逐年增加。為推進新時代心理育人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心理危機的側重點主要是針對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進行干預,之后經過理論發展和實踐研究,干預方式從被動治療轉向積極預防,在危機干預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由于學生和家長對心理危機的認識不足,學校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的能力不足,導致心理危機的干預工作滯后,影響危機干預的時效性。因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時效性強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機制,及時疏導排解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在心理問題出現時能快速做出反應避免悲劇事件的發生,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

一 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先前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和能力不足以面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產生的一種暫時性心理困擾[1]。困難情境是個體當前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導致不能很好地適應。個體沒有做好應對這種變化的準備,就會引起心理危機。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危機的演變過程一般要經歷平衡打破、嘗試解決、尋求幫助和陷入抑郁四個階段,持續時間大約在4-6周,在此過程中進行一定的干預是必要的,否則會導致悲劇事件的發生。

二 心理危機預防的意義

(一) 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現狀的需要

隨著校園危機事件不斷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高校教育研究的焦點之一。從2000年起,我國開始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及預防展開研究,很多學者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心理危機最初的側重點是對于自殺的危機干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改進,現在的心理危機從被動治療轉為主動積極主動的預防。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雖然了解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相關概念,但如果出現心理疾病仍不能夠坦然面對,將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混為一談;基本的預警機制已經初步形成,但多數采取的措施基本處于事后應對、應急能力不足的尷尬狀態;家校信息不同步、社會輿論對心理疾病的過度評論導致的當事人心理失衡,出現自殺自傷的心理危機事件等。諸多滯后性都影響著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實效性,也凸顯了當前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亟須與時俱進。因而,有必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2],建立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至關重要,并提出相關措施。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在調查山東某大學新生心理危機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3]。從以往學者研究來看,學者們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快速反應機制研究不少,但提出的措施對策具體實施指導性不夠強。

(二) 校園心理危機工作規范化的需要

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起,列為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4]。

我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盡管一直在不斷完善,但目前仍處于初步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第一,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組織協調不夠高效,有力。許多高校沒有一支專業的,完備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且干預人員的專業背景多樣,干預制度不明確,導致干預工作很難順利且有效的進行。第二,關于心理危機干預的知識普及力度不夠。近年來高校的心理危機事件在逐年上漲,但是學生,家長對此的認知還不夠客觀、全面,沒有意識到心理危機的嚴重性,危機干預的重要性。他們的不重視會導致危機干預工作大打折扣,因此對于心理健康,心理危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亟待加強。第三,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專業水平不高。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隊伍人員大多是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學校醫生,其中輔導員是主力軍。但是高校的大多數輔導員從事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轉換角色,而且他們多數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導致在危機干預工作中無法發揮專業優勢,工作效率低,因此校園危機干預工作亟待改進。

(三) 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市場整體形勢不樂觀,新的一代95后大學生競爭壓力加劇。從內部環境來講,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成長環境優越,普遍依賴性較強,缺乏獨立性,性格較為敏感脆弱,抗壓能力較差。外部競爭壓力加劇,內部抗壓能力不夠,就引發出很多因人際交往、就業、學業、情感原因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個體和群體在面臨困難情景時,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而產生的一種短暫而強烈的心理失衡狀態,在此過程中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干預,則會對自己、他人乃至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機防范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進行及時有效的危機干預,最大程度上減少心理危機帶來的傷害。

三 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 學業壓力

學習壓力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所承受的精神負擔。造成大學生學業壓力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學習環境的轉換,與高中相比,學習方式、學科設置、課程數量方面的改變,在學習中缺乏老師的督促,學習目標定位不清晰,各種職業證書資格考試的要求,都會給學生學習帶來巨大壓力。第二是自我期待過高,沒有設立恰當的學業目標,學習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導致心理挫敗感產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整與發泄,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產生。

(二) 個人因素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并趨于穩定的時期,也是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首先相比高中,大學對個體的評價體系發生變化,更注重學業、實踐等的綜合評價。大學生們在面臨高校生活適應、學業、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就業等多方面壓力時,往往出現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不平衡,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越來越大時,個體就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其次,大學生在性別、年齡、生源地、成長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價值觀念心緒等出現不同表現,對心理成長會產生不同影響。最后,大學生的性格和情緒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其發展,比如自卑、怯懦、依賴、偏激、神經質和抑郁等。

(三) 人際關系

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同學、家庭以及戀人關系[5]。第一,同學關系方面主要表現為宿舍矛盾,宿舍同學來自不同地區,生活習慣和生活水平有很大差異,與舍友的矛盾不可避免,這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長期發展下去有可能出引發心理危機。第二,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教養方式的不同。專制型父母和溺愛型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首先專制型父母控制欲強,習慣嚴格要求子女,經常批評教育,子女會出現自卑,冷漠,叛逆等心理問題。其次溺愛型父母不關注子女的三觀,以為聽之任之,子女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等心理問題。第三,戀人關系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戀愛知識、能力的缺乏和父母的阻礙。首先大學生戀愛過分追求浪漫,不切實際,而且對于性關系,性心理知識缺乏,觀念滯后,導致在戀愛中出現失戀,懷孕事件時不能正確對待,造成嚴重心理危機。其次父母的傳統觀念與落后思想也導致子女在戀愛關系中出現問題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四) 就業壓力

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擇業過程中考慮到就業問題、職業準備以及在求職過程中面對威脅和挑戰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壓抑感。第一,現在的大學生在學校大多只注重學習理論知識,缺少實踐經驗,導致在就業中沒有辦法快速適應。第二,現在的崗位供不應求,大學生每年畢業人數都在激增,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多。第三,大學生對自身認識不足,對自身有著過高或過低的評價,在擇業過程中錯失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因此,大學生在面臨擇業問題,職業規劃問題以及在求職技巧方面等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困擾和憂慮,進而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

四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策略

(一)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框架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規范課程設置,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專業教育;開展普適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通過心理健康月活動、心理講座、心理電觀看、心理素質拓展等活動廣泛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引導學生科學調適心理,培養積極健康心理;分層開展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根據大學生年級特點,針對不同年級群體重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

(二) 加強學校心理咨詢服務

建立學院-學校兩級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加強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建設,加強硬件環境建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心理咨詢服務;充分發揮朋輩輔導作用,加強心理委員、班長和輔導員心理咨詢技能培訓,由學院建立院級心理咨詢室,組織有心理咨詢服務能力的輔導員等針對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進行輔導,既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能做到第一時間對有心理問題學生進行疏導,防止心理問題的嚴重化,同時更能有效分擔心理咨詢中心咨詢任務。加強學院心理咨詢室與校級心理咨詢中心的交流溝通。建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與地方醫院心理健康中心的合作機制,及時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和轉介,提高心理疾病救治率,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發生。

(三) 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對全校學生定期做心理狀況的摸底和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對學生進行分批處理,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6]。顯示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立即與家長聯系,溝通,及時進行心理干預與治療;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堅持一人一檔建立跟蹤檔案,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現狀及具體心理狀況,便于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實時的干預和保護。除此之外還應該建立成長經歷和家庭檔案,便于對學生做出更為客觀和合理的判斷,對可預見性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針對心理問題學生康復返校后也要持續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跟蹤監測,有效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再次發生。

(四) 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建立預警機制可以及時識別和發現潛在的和已有的心理危機,便于快速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7]。建立自身、宿舍、輔導員或心理咨詢師、學校四級預警機制。一級:自身預警。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一定程度上能夠判斷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如果存在可以積極主動地尋求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師來幫助自己。二級:宿舍預警。宿舍可以設立聯絡員,定期將宿舍成員的日常,心理狀態上報給輔導員,便于學校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及時疏導預防。三級:輔導員及心理咨詢師預警。輔導員能夠清晰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與學生聯系,疏導,在發現問題嚴重時轉介給心理咨詢師,讓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的手段來幫助學生,并全程跟蹤[8],心理咨詢師將學生相關情況及時反饋輔導員。四級:學校預警。學校根據定期心理狀況測評結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將測評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反饋輔導員,作為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通過多層次預警機制,有效實現學生心理危機“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

(五) 建立危機事件快速反應機制

構建危機事件快速反應機制,便于在危機事件發生時,及時、迅速、高效地開展工作,減少或避免悲劇的發生。第一,建立快速信息上報制度,一旦發生學生緊急狀況,第一時間通過輔導員-學院-學生處快速信息上報通道,保障第一時間快速反應。第二,成立一支專業的危機事件處理隊伍,成員由校醫院、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學生處、保衛處組成的危機干預隊伍,建立危機處理預案,及時、迅速地開展工作。第三、建立學校、家長和附近派出所、消防隊的溝通協調機制,保障學生在發生危險時,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動一切力量緊急開展救援工作,減少悲劇事件發生。

(六) 建立家校聯動機制

家庭對于學生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當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時,家人的參與必不可少,所以家校聯合機制勢在必行。在新生入學時通過郵寄錄取通知書時附帶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冊、新生開學報到設置心理健康宣傳專欄等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輔導員定期與心理問題學生家長就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詳細溝通,隨時保持信息的更新和交流,形成共育共防合力。

五 結語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乎家庭、學校、社會的安全穩定,要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主要在于早預防和早干預,要通過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要建立心理危機快速干預機制,避免小的心理問題演變成大的心理問題,及時快速識別和提供心理疏導和干預,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促進大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心理咨詢危機輔導員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法科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研究
心理咨詢:架一座心靈的彩虹
“危機”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詢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以人為本做好輔導員工作
心理咨詢廣播節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校外輔導員的一天
數年如一日的義務輔導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