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智能思政建設研究

2022-03-16 23:39于文斐
教育現代化 2022年25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于文斐

(海軍潛艇學院,山東 青島)

進入新時代,以大數據、深度學習、云計算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也給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帶來了新鮮活力。黨和國家把握大勢,對實現思政教育智能化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會中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深度應用”[1]。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其中要求“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2]?!爸悄芩颊边@一先進理念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納、重視并快速蓬勃發展。

為深入研究智能思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本文對智能思政在高等院校教育建設中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威脅進行了充分分析,為各高校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機遇,做好新時代院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 智能思政相關理論

(一) 智能思政的內涵

人工智能是一種“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3],即一種在計算機上運用算法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紀50年代,但當時受計算機性能限制,并沒有形成應用成果。21世紀以來,計算機運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長和云計算服務的大規模部署,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醫療、司法、工業、汽車、城市建設方面都有著良好表現。

智能思政則是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指在大數據、深度學習、云計算等智能技術推動下思想政治教育發生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變革的新形態[4]。智能思政以人工智能為前提基礎,通過對人的思想、觀念、意識數據進行加工形成了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育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 智能思政實現路徑

一是匯聚資源,建立數據平臺。智能思政形成和運行建立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之上。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大規模推動思政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利用網絡化與信息化建設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為教學雙方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為師生課后的教學交流提供更強大的交流平臺。全面推動思政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已成為了智能思政建設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二是數據分析,實現精準育人。大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時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在人工智能時代依舊適用并且有了新的突破?;谌斯ぶ悄芗夹g構建的相應教學系統,可以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精確分析學生能力水平、性格特點,判斷其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進行教學內容的精準投放,通過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教化,最后對其進行個性化考核,對教學效果進行精確判斷。

三是虛擬現實,創新情境教學。近年來,隨著混合現實、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和5G技術的普及,人工智能仿真模擬具備了更加廣闊的應用。仿真技術可以建立逼真的虛擬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特制眼鏡或頭盔獲取可視化內容,同時輔以觸覺、嗅覺等感覺通道的刺激,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與歷史人物對話、體驗戰爭場景、參觀虛擬展館,這不僅降低了實地教學的成本和交通風險,更讓學生有機會接受到更豐富更逼真的思政教育資源,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二 高校智能思政建設SWOT分析

(一) 智能思政優勢分析

1.共享優質資源,提高豐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全體在校大學生,除部分與院校特色關聯較為緊密的課程之外,主要科目各高校間內容重疊部分較大,可利用的資源較為豐富。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課程效果受學校投入、教師水平、課程資源等條件的限制,思政課效果校際間差異較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空間壁壘被打破,院校之間可以建立思政資源庫,共享優質豐富的思政內容,教師可通過精準檢索,從龐大的互聯網資源中篩選出合適的思政教育素材,提高教學的豐富性。

2.創新教學模式,提高針對性。當前,在校大學生多為“95”“00”后,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上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個性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個體差異,進行多元化教學。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往往采用大班教學,難以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生進行內容的調整。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通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依托精準感知、人機交互等方式對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心理狀態、興趣愛好、個性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每名學生的喜好、習慣、認知特點進行思政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3.創新教學手段,增強感染力。傳統思政課常采用的教學模式基本為課堂講授和參觀見學,雖然近幾年出現了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和三分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學生參與度仍有待提升1。通過智能思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針對內容做出及時的反饋,而教師可以根據通過測試和學生反饋活躍程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質量。在疫情背景下現地參觀教學難以實現,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場景進行模擬,模擬紀念館或歷史事件,通過觸覺、聽覺、視覺等多通道刺激,使學生沉浸其中,改變以往學生對于思政教學“離實際生活有點遠”的感受,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幫助下,學生作業時間降低32%,而學習興趣提升30%,焦慮情緒下降20%。

(二) 智能思政劣勢分析

1.海量數據影響課程效果。隨著信息技術技術的發展,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充斥網絡空間。一方面,空間中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雖大部分內容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但部分內容和觀點為博取流量過分注重趣味性和偏離價值觀。而人工智能目前處于較為低級的階段,對有害信息的過濾水平有限。習主席強調“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住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但是青年階段對人生、世界和價值的判斷還不成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不足,容易受到錯誤觀點的影響。另一方面,龐大的數據庫、海量的資源讓學生獲取信息的機會更多更容易,部分信息可能超越教師認知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教師的課堂地位,話語權容易受到質疑。

2.課程保障提高運行成本。相較于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智能思政對教學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資金保障要求。智能思政使用相應的軟件,雨課堂、釘釘、騰訊會議等APP的使用為教學提供了技術便利,同時為了獲取更高級的服務權限就需要付出相應資金成本。與此同時,智能思政也對硬件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保障課程順利進行需要有一定的場地保障、高性能計算機、VR頭盔等操作終端,設備的購買和維護也提出了一定的資金要求。除此之外,思政課程平臺建設、慕課微課建設、課程的設計錄制等都對課程保障提出了資金要求。

3.人工智能存在自身局限。要認識到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工具的局限性,智能思政的發展目前還處于低級階段,只能完成知識的傳遞,而無法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教學過程過分依賴人工智能,則可能培養出沒有感情的“百科全書”,不善交流,人際交往出現問題,面對壓力無法自我調節,缺乏創造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甚至會出現反社會傾向。

(三) 智能思政面臨的機遇

1.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習主席一方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一方面又在實施層面做出指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通過《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為高校政治理論課程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這些都說明了黨和國家對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思想政治課智能化建設的殷切期待。

2.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智能思政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在內容搜索、圖像識別、人機交互等領域都有突出表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必將通過數據分析或構建場景等技術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形式,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當前,已經出現了一系列人工智能運用于教學的成功案例。北京師范大學的“AI好老師”育人助教系統可通過智能問答和深度搜索輔助思政課學習,科大訊飛的“智能教育”系統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精準教學、自主學習和智慧考試,三書云攜帶5G、VR思政黨建教育系統亮相智博會擁抱智能時代紅色黨建。

(四) 智能思政面臨的挑戰

1.缺乏監管金標準。智能思政尚處于建設的探索階段,缺乏相應的建設和監管標準。對于智能思政的建設內容、建設標準、效果評估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目前還處于解決“有沒有”問題的階段,建設質量難以保證。

2.面臨數據共享困難。智慧思政建立在大數據收集、挖掘和分析的基礎之上,存在一定的數據泄露風險。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可能接觸到部分學生的隱私信息,如果界定保密范圍有待研究。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對于保密要求較為嚴格,在數據交互共享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原本在互聯網條件下運行的軟硬件設備與單位保密系統不兼容會出現無法應用的情況。

三 高校智能思政建設對策建議

(一) 堅持指導思想,建立制度規范

高等教育院校是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而思政課程則是青年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性課程。

進行“智能思政”建設,首先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用實際行動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其次,需要建立制度規范。把“智能思政”的建設上升到制度層面,用制度規范思政課程建設、運行、考核評價和激勵。各級機關、教育部門要將“智能思政”建設納入院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中,為院校思政課建設提供經費保障和技術支持,增加思政教師編制,提供適當崗位津貼,在政治理論教學評價中增加對“智能思政”的評價維度;各院校要制定出臺具體的“智能思政”課程管理實施細則,明確學校各職能部門職責;對考核評價具體方法和標準做出明確,對課程教學效果和存在問題進行量化評價;院校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對于教學效果好的思政教師進行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作為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與此同時,將好的做法進行推廣[5]。

(二) 抓住發展機遇,推動“課”“技”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碑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教育行業出現了智慧課堂、智慧學習、智慧考試、智慧學校等服務類產品的出現,思政課程建設要抓住發展機遇,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思政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如搭建思政資源網絡教學平臺,院校間共享思政資源;使用大數據智能化分析,對每位學生進行智能分析,以便做到“因材施教”;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參觀”革命歷史舊址、紀念館等,進行現地教學,用沉浸感增強學生體驗,傳承紅色基因;使用智能教學軟件進行點名考勤、課堂提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用思政教學平臺進行政治理論課考試,改變以往參考人員多、判卷人員少、時間要求高等問題[6]。

(三) 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教學能力

思政課教師要始終牢記并努力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7],自己加強專業學習,提升大數據思維,及時做好教學內容更新,積極接受新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雖可替代部分試卷評閱、信息分析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使教師從重復性勞動中解脫出來,但實際上對老師的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的使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注重引導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成長。樹立運用新技術的觀念,對“智能思政”等新生事物持接納、為我所用的態度,而不是排斥與抗拒;建立和使用教學資源庫、精彩案例庫、視頻音頻庫等信息數據庫,滿足教學需求;探索更多課程設計,變單純“一對多”線下教學、實地參觀見學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新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單純講授式教學方法,融合智能技術,組織個人自學、調查研究、小組匯報等方式使學生加深對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認同;提升使用新教具的能力,對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軟件要能利用,對新出現的雨課堂、微助教等APP要會使用,對AR頭盔、VR眼鏡等新教具要可操作。同時,各學校也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培訓管理,特別是鼓勵教師學習新知識提高思想政治,掌握新技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8]。

四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思政將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課進行深度融合,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智能思政本身帶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院校要主動回應和應對智能思政的發展趨勢,將人工智能技術積極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體可通過建立制度規范、推動“課”“技”融合、提升教學能力來加強高等院校智能思政建設,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完成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與就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