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研究

2022-03-16 23:39趙珍珍王曉燕
教育現代化 2022年25期
關鍵詞:供給精準育人

趙珍珍,王曉燕,2*

(1.河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2.河南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立德樹人任務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應當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變化和疫情常態化的新特點,轉變以往說服教育的理論灌輸方式,將“供給側改革”用于教育方面的改革。當前,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大水灌溉”到“精準滴灌”,提升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1]。

一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的嬗變之景

(一) 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主動選擇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院校要求緊急停課,為了停課不停學,教育部開放在線課程平臺,面向大中專學生免費開放高等教育在線課程供師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在疫情常態化管控期間,許多院校通過在線網絡平臺,開展課程教學,普及防疫知識,做到了關鍵時刻大思政課高效精準供給,用豐富的影視資料為大家提供精神食糧,為支撐院校在線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有效實用的服務支持,順利保障完成正常教學計劃。當前,網絡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實現了空間的跨越,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率,更好地解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教學難的問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提供了技術平臺,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時代[2]。

(二) 貫徹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體現

如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已經寫進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路上必須堅持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新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構建高質量發展教育體系?!本珳使┙o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需求統一協調集結名師備課,構建開放共享的優質資源庫,創新教育方式,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定制化教學服務;此外,經過互聯網教育模式擴大了覆蓋面,形成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真正貫徹落實了立德樹人理念,能深入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因此,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是深入貫徹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3]。

(三) 適應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效供給邁向精準化,做到人才培養精準供給側同國家需求側和學生需求側精準對接,即國家需要什么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學生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樣的內容。高校思政課時刻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向社會發展的要求,全面打通教學、科研、管理、服務體系,優化課程教學方案,初步形成教學科研一體推進的良好局面。而今天的大學生,思維多樣化、需求廣泛化、群體差異化,影響人生思想因素極其復雜。為此,高校思政課需將以往灌輸式教學轉變為“量身裁衣”,多途徑了解大學生需求和關注,明確大學生的需求變化規律,以精準設計實現精準滴灌,分層次分類別組織教育,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真正將思政教育滴在心里,灌在根上。聚焦精準供給,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是適應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 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要想真正把我國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強國,離不開高素質教師隊伍。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精準供給對授課教師進行了嚴格把關。平臺管理人員把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放在了首要考評位置,確保新時代的教師要有理想信念,始終與黨和人民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此外,嚴格對照師德師風標準,選取有道德情操的新時代教師,做學生的榜樣示范,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課程設計上,篩選有扎實學識,善于研究問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的教師,為學生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傳播思想。網絡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精準供給通過全面嚴格的篩查,確保了具備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引領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只有這樣,才能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4]。

二 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精準供給的現實困境

(一) 網絡技術專業性不強阻礙網絡與課堂協同發力

網絡課堂方便快捷、資源共享、即時互動,能有效解決課程學科結構化缺乏、部分學校專業教師缺乏等問題,促進資源共享共建,有效提升課程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網絡設備技術不到位,導致課堂僅局限于線下,無法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生由固定教師授課,形成固定思維,缺少與外界優質資源的互通交流,無法開展個性化、適應性教學。此外,部分教師能力水平高超,但由于年老體邁,網絡技術專業性不強,不會使用先進設備,以至于優質的教育資源覆蓋范圍較小,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

(二) 網絡課堂親和力不足致使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

網絡課堂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交流,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學生只是與冰冷的機器面對面,畫面上的老師無論講得多么生動富有感情,經過網絡的無線傳播仍會將老師的感情減半,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溫度。此外,還有很多網絡課程是提前錄制,課堂僅是進行視頻播放,缺乏實時互動與交流,有些課堂未及時更新還會缺失時效性,誤導學生。更有甚者,個別教師態度不端正,只是形式創新,新瓶子裝舊水,認為網絡課堂不過是簡單地把傳統課堂搬到熒幕上而已,新課堂卻實施舊套路,照本宣科、灌輸式講解,這樣的課堂就像是一潭死水,根本無法說服學生,使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

(三) 信息繭房效應加劇削弱思政課堂育人滲透力

網絡學習質量參差不齊,學生沉迷網絡就容易被困于信息繭房,導致缺少學習內容的廣度?,F如今,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云平臺等會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愛好進行推送,并為之打上標簽,進而以此為依據,進行精準化、個性化的推送。如此定制服務為用戶打開興趣溝通的大門,但也屏蔽了許多其他內容,使學生的認識單一化、狹窄化,學習范圍受限,視野不再開闊。此外,由于學生困于信息繭房,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探索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些內容會比老師了解得更深入,就會削弱老師課堂教學的話語權。如果老師的權威一旦被削弱,那么思政課堂育人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5]。

(四) 網絡教學交互性欠缺影響精準教育發揮實效

網絡平臺紛繁復雜,課程內容覆蓋面廣,但是由于網絡教學交互性欠缺影響了精準教育發揮實效。一是內容太過零散,缺乏統一的指導,針對性內容不足,提供內容與學生需求的滿足仍有差距。各網站專注于自家課程打造,各自為營,無視學生需求進行課程研發,學生需要下載不同的網絡平臺APP進行學習,打擊了學生積極性。二是內容過于理論缺乏實踐,難以實現精準化的教育,導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三是有些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借助網絡平臺卻沒有實質性創新,無法做到真正的精準教育。

三 網絡時代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的應對策略

(一) 創新技術理念,精準搭建育人平臺

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精準供給,必須牢牢抓住網絡平臺這個“牛鼻子”。未來要繼續打破信息壁壘,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需要創新技術理念,精準搭建育人平臺。首先,要創新校外實踐育人載體。比如,搭建青春智慧平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學思踐行中感悟思政育人元素。其次,要優化校內育人平臺。一方面,要順應網絡浪潮,善于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等技術平臺舉辦思政論壇,邀請學術界知名專家學者講解學科前沿知識,解讀最新時政,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才識。另一方面,搭建資源共享平臺,讓學生課下可以自主學習優質資源。通過平臺一體化建設,集結名師課程資源,讓學生可以在課下自主探索,真正做到滿足學生的需求。此外,要基于網絡平臺,提出創新機制,形成形態多元化的“網絡+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比如通過拍攝短視頻、動漫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有滋有味,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來[6]。

(二) 加強隊伍建設,夯實育人主體責任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盵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用突出,加強隊伍建設已經成為重中之重。一是隊伍要形成合力。要建設以任課教師為首,輔導員為骨干,工作人員為輔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將隊伍凝成合力,切實增強精準思維,在全方位中觀察全體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構建學生的數據庫,挖掘學生的需求,切實做到全過程精準供給,提升學生的幸福感。二是人員要具有扎實的知識,專業的技術。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與此同時,他們也應跟隨時代,與時俱進,學習網絡技術,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掌握前沿的技術知識,要善于獲取、分析、運用數據,走進學生的生活,保持不脫軌。三是要增強隊伍的積極作為。一方面,教師們要基于學生實際需求,兼顧個體差異,明確思政課程的標準與水平,積極研發課程,構建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宣傳積極健康、喜聞樂見的大思政課程,實現全覆蓋。另一方面,教師們分層分類進行指導,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滿足不同類別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構建以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全覆蓋、全方位、多樣化的教育課程。比如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采取分層次的教育方式。

(三) 聚焦學生需求,實現教育精準供給

學生是獨特的人。獨特性意味著差異性,就表示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需求。因此,滿足大學生群體的需求,是使每個學生完全自由發展的前提。首先,要進行資源共享,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需求的多方位研判,運用數字技術整合教育資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鏈,提供精準、多元、高品質的課程,要讓大學生人人、時時、處處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其次,要豐富教育內容,實現教育覆蓋全面性。要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豐富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專業、不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立足學生實際需求,從育人效果出發,提供符合教育規律、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教育服務,把立德樹人工作做好。最后,要暢通傳播途徑,保障學習的便利性。在模式、傳播渠道和推廣上下功夫,豐富教育形式,利用網絡平臺教育引導學生提升辨別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真正做到潤物無聲,推動高校思政課跑出加速度,釋放新活力[7]。

(四) 完善評價體系,確保思政育人實效

評價是指揮棒,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辦學方向。評價是我國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手段,對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以期提高教育質量和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完善評價體系十分重要。首先,要系統性完善評價標準。評價中,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從“重痕跡”向“重效果”轉變,從簡單看筆記向知行合一考察轉變,綜合抽查課堂、隨機查看、傾聽學生反映和學習行為分析等方法,多元評價,全面了解育人效果,推進思政育人的個性化。其次,創新“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分數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要消除分數焦慮,實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新一代青年,從而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最后,推進基于大數據的評價。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教育評價監督機制,運用智能化技術手段實行全程監管;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主體作用,用好大數據,為教育評價按下“快進鍵”。此外,還要發揮專業機構的作用,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大數據教育評價體系建設,更好服務于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8]。

四 結語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兩個百年交匯期的重要時刻,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和融媒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實施精準供給,讓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協同發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學生的眼和耳,從而深入腦和心,真正做到培根鑄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證后繼有人。

猜你喜歡
供給精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精準的打鐵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精準扶貧二首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