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緣起

2022-03-17 06:03雷江梅劉青楊
三明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道路特色政治

雷江梅,劉青楊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一個國家到底適合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尋找這一答案的過程并不是毫不費力的,這條道路也必定有其特定的緣起和內在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連接著中國發展的歷史與現實,連接著中國人民的智慧與追求,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是歷史進程中自然產生的,它還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波瀾壯闊的探索和氣勢恢宏的實踐。

一、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是道路選擇的文化土壤

中國人民秉持著敢為人先的精神一步步造就了引人注目的東方奇跡,開拓出了一條在當今時代依舊光輝四射的發展道路,特有的政治文化基因則是影響這條道路的選擇、形成和發展的持久因素。中國獨特的政治文化,其價值取向如重民本、求統一、講德治、尚和合等,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其內涵的概括有所差異,但其基本思想經過世代的傳承與發揚,為特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生成環境和思想之源。正因為如此,當今的中國無論是當下務實的實踐還是對未來的愿景規劃里都“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1],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蘊含著的原則和深刻內涵等都可以從中國獨特的政治文化中找到源頭,也正是獨特的政治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

(一)以民為本、國家統一、德法兼治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政治文化

阿爾蒙德是提出“政治文化”的第一人,他是這樣解讀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的,即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進程中形成的”[2]29,他還強調對政治體系(包括反映政治制度的道路)的研究應該分析政治體系的心理層面,也就是政治文化,而不同的政治文化則會孕育出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具體來說,就如西方的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大相徑庭,所以他們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各有不同。西方自古以來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古希臘的文化及其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們將所認為的“神圣的個人主義”奉為價值核心,形成了以自由、人權、參與、法治、平等等內容為主的獨具資本主義特色的政治文化;而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把高高在上的王權奉為核心,形成了集權統一、德法兼治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政治文化??梢?,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在西方具有其生成的政治文化環境,但是顯然近代各階級在中國探索并嘗試走資本主義的道路都相繼失敗了,所以說,中國獨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傳統早已為中國要走的獨一無二的發展道路打下了文化根基。

正如列文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強大的思想資源”[3]1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成為中國發展壯大的最佳道路,歷久長存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今日之中國取得了非凡成就,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表現出的極強的領導力和高度的組織化使得防疫工作成效顯著,更加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優勢,而這一優勢源自中國文化包括傳統政治文化的優秀品格?!懊裎┌畋?,本固邦寧”[4]387的民本責任,“一軌九州,同風天下”[5]68的統一盛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6]10的德治思想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開創到繁榮發展的思想之源。這些傳統政治文化作為中國從古至今發展的底色,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自由人聯合體設想、群眾觀點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以上兩者之間存在著差別,但以民為本、國家統一、德法兼治等政治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產主義、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價值取向的文化沃土。所以說,中國共產黨在千山萬水的跋涉中探索出來的與中國相適應的道路,一方面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特有的悠久政治文化土壤孕育的結果。

(二)以和為貴、革故鼎新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發展文化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在其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中,逐步形成了以“貴和”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不僅影響著中國人民的處事原則和交往理念,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基礎和歷史淵源。所謂“和”,就是指和平、中和、和善等,它代表著一種寬容品格,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和”而因循守舊。中華文化雖然提倡“和為貴”,但也不乏變法革新思想。如若不因時而變、因勢而謀,那么國家必然會失去旺盛的生命力而變得死氣沉沉,最后淹沒在時代的洪流當中?!百F和”是我國自古流傳的一種文化理念,“革新”也是中華文化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思想。這種文化理念以及思想經歷漫長的時間洗禮,在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相互碰撞中進行創新轉化,融會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中并成為鮮明標志。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普遍向往和諧發展,其具體表現在人們對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們自身的和諧關系的不懈追求中。人們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上,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129之說,強調人們的所作所為必須遵守大自然所蘊含著的規律。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同老子有著不謀而合的觀點,對于自然,他認為人類應該取之有時,用之有度。在追求人與社會和諧上,管子主張“養之以德,則民和”[8]323,強調遵守事物和社會發展規律,便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和民眾的團結?!吨杏埂芬灿涊d,“和”乃是普天之下民眾共同遵守的標準。在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上,諸如“仇必和而解”[9]10等思想明確地寫出了人際關系中的“道德黃金律”。如前所述,正是因為“和”思想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角落浸潤延展,面對思想的交鋒,中國有“君子之爭”一說??梢?,中國人對于和諧、中和等的向往并不妨礙其為追求真理而唇槍舌劍一番。事實上,“貴和”思想也不會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枷鎖?;赝袊鴼v史數千年,“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10],戰國時期的秦國為圖強而進行商鞅變法、北宋王安石為改變自己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而進行熙寧變法、明代張居正為解決明朝積累的痼疾而掀起的張居正改革,都是革新除弊的體現,為當時的社會發展注入了“活水”,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當代中國樹立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等的提出,并不是無中生有的思想迸發,而是中華民族歷史與現實的連接,不僅是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針對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主義矛盾判斷所做出的決策,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自然觀、共同體思想等賦予我國傳統發展文化持久生命力的體現??梢?,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發展文化,為當今我國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

(三)以“協和萬邦”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外交文化

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處世之道,在協調不同國家之間關系的價值取向上,中國從未陷入過西方國家慣有的國強必霸的發展思維,一直秉持著同各國之間友好相處、合作共贏的發展邏輯。

與西方文化崇尚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完全不同,中華民族自古講究協和萬邦、以和邦國。中華賡續千年的文化之中蘊含著源遠流長的“和”思想,并已經深刻浸入到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吨芤住は特浴分兄v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1]258,這是“和平”二字最早出現的記載。此外,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對和平理念的表述也數不勝數。諸如,墨家有“大不攻小也,強不辱弱也”[12]141之說,強調國與國之間要平等相待,作為大國,絕不做恃強凌弱的事情?!墩撜Z》中也有關于兩國之間發生微小沖突的情況下的對策,即如果遠方的人不安定,那么就“修文德以來之”[13]2520,也就是說對待外部諸侯國應以德服人,反對侵略。孫武針對兩國之間兵戎相見的情況則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4]48的對策,所體現的就是“不戰”和“慎戰”的思想,反映了中國自古代就崇尚和平,傾向于用智力擊敗敵人的軍事思想。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所追求的最終的目標就是天下大同。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無論是西漢時期的張騫跋山涉水通西域,還是唐朝時期的玄奘不辭艱險西行求法,抑或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等等,都不是為了萌芽仇恨,而是傳播友善、交流互鑒。當今的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雙重背景之下,創新性地提出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5]7這一和諧美好的人類社會愿景。顯然,這些觀念和舉措傳承了我國古代追求協和萬邦的實踐邏輯,同時馬克思主義關于追求人類解放學說、共同體思想等使得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釋放出新的鮮活力量。

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扎根于我們腳下的土地,根本固者,華實必茂,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優勢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必然結果。

二、近代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推動道路演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源自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也與迷茫的中國在黑暗中尋找方向的歷史密不可分,今日的東方巨人,也是從灰暗的歷史中一步步走向光明的。近代以來,創造了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遭遇到文明難以賡續的深重危機,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16]??v觀中國近代歷史,從先輩們為民族復興大業的摸索實踐,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跨過橫亙眼前的重重艱險,上下求索正確的中國革命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鏡鑒、實踐之源。

(一)尋路:各階級救亡圖存的艱辛探索

1840年鴉片戰爭猛烈的炮火炸碎了清政府為自己搭建的金碧輝煌的溫室之后,中國就在列強的鐵蹄下走向落后挨打的深淵。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從覆屋之下、漏舟之中的黑暗里找到光明,一大批先進的中國人舍生忘死、義無反顧,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

地主階級中的開明知識分子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驚醒的人,萌發了“師夷長技以制夷”[17]1的新思想,為后來仁人志士的探索開了先河。在此之后,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制定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一極具平均主義思想的文件表達了農民對于土地的強烈向往,雖然最終落于空想,但在當時的社會具有突破性的進步意義。讓中國強大起來的道路遲遲沒有找到,地主階級的代表洋務派在西方文化猛烈涌入中國的背景之下,又提出了由中西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雖然在腐朽落后的社會制度下強行發展先進生產力以自強的做法注定失敗,但不可否認,洋務派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的有識之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意識到單靠器物救國是行不通的,于是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在當時,雖然變法的思想振聾發聵,但君主立憲制度在中國無法生根發芽。在對君主立憲制的嘗試失敗之后,資產階級革命派仿佛更加有了底氣,堅定地拿起了暴力的武器推翻了清朝外表脆弱內部腐朽的專制大廈,終于實現了先輩們想要徹底改變中國政治制度的想法。在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之后,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依舊,但即便如此,這向前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在當時弊端叢生的中國仍發揮著不容小覷的思想解放作用。在辛亥革命之后,軍閥混戰、專制獨裁、復古倒退,面對當時中國暗無天日的嚴酷現實,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意識到必須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于是擔當著解放思想使命的新文化運動開始了。民主和科學讓此時的中國人看到了光明,新文化運動有力地打擊了深刻在人們腦海中的傳統禮教,給足了先進思想奔騰于中國大地的空間。在這一運動方興未艾之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8]1471。五四運動爆發后,馬克思主義就成為所要宣傳的新的思想潮流。生死存亡之際的中國,召喚著根本性質上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新的階級來探索出路??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被選擇,凝聚著不同社會力量、不同階級的教訓和經驗,雖然近代的有些探索沒能找到解決中國危亡問題的可行辦法,但是他們的圖強實踐一步步地推動了當時中國的變革,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為后來中國走上正確的道路奠定了現實基礎。

(二)探路:艱難困苦推動國家出路的誕生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成功跨越“卡夫丁峽谷”,讓中國看到了希望。在此影響下,中國受馬克思主義熏陶的知識分子提出“走俄國人的路”[18]1471。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了探尋中國發展道路的歷程[19]5-20。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效仿蘇聯從大城市開始發動暴動,但屢屢受挫,加之“大革命”的失敗,中國革命進入寒冬。此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接連失敗的打擊,必須回答要不要繼續堅持革命和如何去堅持革命的問題[20]1-8,中國革命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馬克思在評價無產階級革命時說,無產階級革命“經常自我批判”[21]672,并在批判中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正是這樣,中國共產黨秉承著自我批評的精神,在漢口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反思總結。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語驚四座,提出了自己對中國革命的獨特見地——“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22]2,除此之外,他敢于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得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23]205,而不是硬要用雞蛋去碰石頭,始終徘徊于讓中國革命損失慘重的大城市。于是,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人于極端艱苦的生存條件下,毅然決然地向著井岡山而去,開辟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點燃星星之火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24]268。

然而正確道路的選擇并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反“圍剿”,為保存軍力,紅軍開始了長達兩萬五千里的艱苦長征。在長征初期,紅軍兵力消耗嚴重,在這個萬分危急、如履薄冰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于貴州召開了遵義會議,使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絕地逢生。中國共產黨人首次獨立地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挽救了革命力量。在艱難困苦的中國革命進程中,從此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黑暗中舉起了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特殊情況相結合的新的思想火炬,照亮了中國從井岡山一直走到北京天安門的道路。

雖然中國的革命道路是受十月革命的啟發,同時也賡續了它所包含的思想和沿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但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創性地找到了不同于俄國的、適合中國水土的、走向革命勝利道路的具體實現方式[25]7-13。這一事實,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有著極強的自我革命的能力,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作用。而這種能力及作用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所堅持和傳承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命力所在。當然,近代各階級不斷探索試錯的教訓同樣功不可沒,他們的艱辛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探索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剛在水深火熱、槍林彈雨的境地之中堅強站起來的中華民族,又立刻投入到了追趕世界發展腳步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萬事開頭難,在這一建設過程中既有熠熠生輝的成果,也有失誤導致的后果。撫今追昔,無論是對成果的繼承還是對失誤的反思,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辟提供了歷史基礎。

(一)鋪路:初步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理論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我國作為加入社會主義陣營的新成員,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學習借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就,但是許多矛盾和弊端也隨之而來,加之蘇共二十大的召開,使得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嚴重錯誤昭然若揭。然而,面對蘇聯暴露出的弊病以及國際上卷起的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浪潮,毛澤東不僅沒有隨波逐流,還強調共產黨人對于錯誤“必須采取分析的態度”[26]20。此外,不論是蘇聯的經驗還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都“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26]41。毛澤東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著清醒,以驚人的膽識獨創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本土國情的新的原理和新的結論,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甚至拓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道路方面,毛澤東審時度勢,大膽地提出走有別于蘇聯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毫無疑問,中國當時的難題就是要“擺脫蘇聯社會主義的傳統弊端”[27]14,方法就是“要獨立思考”[28]9。在工業化發展方面,鑒于蘇聯發展的前車之鑒,毛澤東認為不能忽視農業在發展中的作用,主張用兩條腿走路?;谶@一不同于蘇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思想,我國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中國式工業化理論。在經濟方面,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26]23,并在新形勢下召開的黨的八大會議上提出集中所有有益于發展的力量,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在經濟利益分配方面,根據蘇聯以及中國自己的經驗,毛澤東提出“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26]28,如果顧此失彼,那么長遠來看國家生產所得利益都只是徒勞。在中央和地方關系方面,毛澤東強調中央權力不能太過集中,要給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性、獨立性,使其保持積極性。在民族關系上,毛澤東強調要鞏固團結,保障好少數民族的發展權益。在社會基本矛盾方面,毛澤東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矛盾也是依舊存在的,并且表現為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之間的社會矛盾,提出了針對各個領域的關于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在科學文化方面,毛澤東發表過“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29]351的論斷,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在這個時期就被凸顯出來了。

如前所述,毛澤東大膽突破蘇聯模式,使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走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之后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30]162是對實事求是思想的繼承,對外開放是對“向外國學習”[26]41口號的呼應,還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為農業服務的思想、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等都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所提出的理論的影子??偟膩碚f,毛澤東所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口號、方針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借鑒,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順利誕生打下了理論上的堅實基礎。

(二)筑路:初步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物質基礎

除了探索出符合國情的理論成果之外,我國還收獲了豐碩的物質成果,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打下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盡管地大物博,但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還不及當時的印度:鋼產量僅僅16萬噸,新式工業更加落后[31]107,汽車、坦克、飛機、拖拉機等都不能靠自己來生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將理論化為實踐,不斷探索,在意識到我國與別國的差距后,毛澤東提出要“熱心于發展我們的生產力”[32]237,“一化三改”和“一五”計劃都是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推動建設和發展國家的實踐。到1952年,全國的國營工業產值增長了287%[33]59-63,到1956年底,我國工業總產值達到了640多億元,同比增長28%,鋼的產量同比增長56.8%[31]192??梢钥闯?,我國在“一五”期間經過系統的發展和建設,在工業生產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輝成就。不僅如此,在此期間還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新藏、青藏公路等,改善了我國交通運輸的條件。在當時,無論是從我國的國家實力還是人民生活質量來講,都邁出了舊中國時期無法想象的一大步,更重要的是,新中國可以在獨立發展經濟上昂首挺胸起來了。這些物質上的豐碩成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飛躍發展提供了起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34]63。在“文化大革命”等時期,中國在實踐過程中犯了嚴重的“左”的錯誤,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巨大“絆腳石”,使我國的發展嚴重滯后。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雖然在新中國初期的建設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最終并沒有探索出使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的明確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是隨著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而逐漸開啟的。鑒往知今,中國走過這樣的彎路加之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討論,使得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道路不再是盲目躍進,而是腳踏實地。但改革開放所開啟的這條正確道路不是從天而降、憑空產生的,中華五千多年來文明的一脈相傳,近代各階級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探索,尤其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探索,這些匯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緣起。

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緣起,能深刻地領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就能把握好中國發展的“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不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有多遠,它是始終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的政治文化理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起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緣起于近代各階級為拯救民族危難的探索,尤其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這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前期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理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緣起?,F如今,中國正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始終堅持、發展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耕云播雨,一路高歌猛進。

猜你喜歡
道路特色政治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道聽途說
特色種植促增收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中醫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黨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