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離與耦合: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動力分析

2022-03-17 06:03許興陽
三明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

許興陽

(六盤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歷經20多年,作為新媒介文學形態的中國網絡文學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不能用通俗文學、大眾文藝來框定,更不類于精英文學。而每一種文學類型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其獨特的發展動力,本文擬針對影響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各種要素進行分析,探究其發展的路徑。

一、發展動力系統建構

(一)策動力

現代文明國家的本質就是契約型集體,其行為準則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律法、制度條款等契約文本。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結合社會變化、經濟政策等因素而及時探索、調整、制定新的文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20多年的中國網絡文學之所以得以較大發展,其最大的策動力就是國家制定的相關文藝政策。

鄧小平同志的 《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1979年)針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調整了文藝政策,提出了更加科學合理、成熟理性、寬松務實的文藝方針,為文藝的繁榮打下了基礎,雖然那時網絡文學并未誕生,但《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確立的文藝創作人民性和多樣性原則,為網絡文學最初十多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并孕育了強勁的策動力:“我們要繼續……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盵1]3-6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20世紀90年代漸次在中國形成,文藝領域有了新動向、新矛盾,文藝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文藝的體制化、商品化、資本化、網絡化、泛娛樂化、大眾化、邊緣化等,已經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精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1997年中國第一家文學網站“榕樹下”誕生,1998年痞子蔡的網文《第一次親密接觸》正式宣告網絡文學誕生并初步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原有的文藝政策雖仍在執行,表面還算平穩地處理著慣常的文藝工作,但已無法全面而科學地應對新出現的問題,政策的調整已勢在必行。

有鑒于此,國家先后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2001年),頒布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5年),制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年),發布了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出臺了《網絡文化市場執法工作指引(試行)》(2012年)等一些政策措施?!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專門設置了“第十一條、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這些量身打造的制度條款,釋放了文藝領域的無窮活力,保護了包括網絡文學作家在內的文藝工作者的利益,為網絡文學發展保駕護航,策動著更多更好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

2014年12月,《關于印發〈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的發布,既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肯定了十多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和取得的成績,又采取了規范、凈化網絡文學行動——針對淫穢色情信息、傳播侵權盜版作品等各類行為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各類網站平臺的執法檢查。文學網站如騰訊文學(創世中文網)、百度文學、縱橫中文網、盛大文學集團、晉江文學城(晉江原創網)、起點中文網等,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改。2015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就網絡文藝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21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幫扶了30部網絡文學作品,各級作協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動培訓網絡作家。

正是在全球化、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國家鼓勵文藝多樣化發展,鼓勵發展網絡技術,為網絡文學出現十多年“野生”發展期營造了較好的社會氛圍、法治條件和創作環境。國家機制體制的策動力作為外力,推動著文學領域緩慢發展著,卻又給中國當代文學一個加速度,促成了網絡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二)原動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著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走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全面推行,資本的能量也被放大。市場逐利的本性使游戲、動漫、網絡文學、視頻網站等得以蓬勃發展。資本對文學的影響毋庸多言,但網絡技術展示出了迥乎異常的活力和特質,竟也成為文學發展動力之一。正是網絡技術與文學網站的出現,擾動著傳統文學的發展軌跡。網絡技術與資本組合,形成了一股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為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如果說是20世紀的西方技術孵化了現代派作品,那么21世紀的網絡技術則直接催生了網絡文學。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到 2021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10.23億,手機網民數量達10.29億,網絡視頻用戶(含短視頻)達9.75億,網絡文學用戶達5.02億,“較 2020年 12月增長 4145萬,占網民整體的 48.6%……‘網絡文學+音頻’成為 IP開發的著力點……‘網絡文學+短劇’成為網絡文學IP改編的熱門賽道……網文平臺、短視頻平臺等相繼入局,形成了網文平臺提供文學 IP,短視頻平臺制作播出的模式”[2]??焖侔l展的網絡技術、手機閱讀終端和不斷壯大的網絡作家,在文學場域中引發了一次顛覆性的變革,也拓展著作家觀察與體驗的疆界。中國網絡文學深深地扎根于新世紀網絡技術環境下的社會土壤里,因而呈現出與傳統文學全然不同的生長速度與發展態勢。沒有網絡技術就沒有網絡文學平臺、網絡作者或者寫手、網絡讀者(網民),也就不可能出現網絡文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作為原動力的網絡技術決定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和未來。畢竟“‘網絡文學’概念的中心不在‘文學’而在‘網絡’,不是‘文學’不重要,而是網絡時代的‘文學性’需要從‘網絡性’中重新生長出來”[3]143。

中國網絡文學草創期的第一批網絡文學作家要么是那些被傳統文學刊物拒之門外的文學青年們,要么就是工作、生活不得志卻又懷揣文學夢想的底層憤青們,或者就是偶然闖入網絡平臺驚鴻一瞥的“不速之客”。對這些作家或者寫手們而言,網絡文學平臺就猶如一個各類文學樣式的試煉場,一個展示心路歷程而又無人干涉的擂臺,一個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發表自己見解的懺悔室,一個有著無數粉絲追捧又能實現文學夢想、大展拳腳的造星地。于是,網絡技術如一臺大馬力的引擎,為文學生產的作家們提供著亙古未有的內生動力,催生了無數網絡文學“大神”。這些“大神”因超強的盈利能力(年盈利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不時擠入“中國作家富豪榜”前列,如無罪、月關、唐家三少、骷髏精靈、血紅、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等,而傳統作家基本進入不了前二十名,更讓那些懷揣各樣夢想或企圖的寫手們前赴后繼于網絡文學。

網絡平臺的搭建、網絡技術的開發和作者的收入,離不開資本的投入。雖然傳統文學的傳播也需要資本、市場,如出版費、發行費、倉儲費等,但都是有形、可控、可預測。網絡文學平臺不僅為網絡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和狂歡的園地,還部分地摧毀了傳統,疏離了體制。

(三)內生力

宏觀上講,網絡文學并未脫離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運動軌跡。網絡文學只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傳承、創新等的內部運動,是中國當代文學自身演進的必然結果,是文學內生力推動的呈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為政治性優先于文學性,“十七年文學”及“文革”十年文學乏善可陳。改革開放后,隨著政治環境的寬松和文藝政策的調整,中國當代文學迎來了轉機。在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之下,先鋒文學、改革文學、朦朧詩派等文學出現,通俗文藝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也漸被重視。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代文學中的詩歌邊緣化、散文平民化、戲劇平庸化、小說中心化,為21世紀中國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的崛起預設了時代背景。隨著20世紀90年代影視業的強勢發展,置身后現代主義場域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其通俗化、娛樂化、消費化已悄然萌生。恰值此時,網絡技術在中國得以推廣,文學網站逐漸增多,網絡文學隨之出現,中國當代文學再一次走到十字路口。所以,中國網絡文學的誕生是中國文學內部的需求,是當代文學發展的內生力使然。

當然內生力的向度還包括網絡作家的創作動機、網文愛好者的心理需求等。畢竟,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增加受眾的情感體驗,追逐更高的利潤,文學網站采取迥異于傳統的創作模式、閱讀終端、分享互動、打賞激勵等策略,專業化、細分化作品種類,“綁架”作者或者寫手去創作出諸多迎合各種類型的讀者與閱讀市場的作品,以滿足不同年齡和類型的讀者在某方面的感覺經歷、情緒體驗和情感震顫的體驗需求,推動草創期的作者或寫手們創作出諸多背離宏大家國敘事、銷損崇高主題、腹誹高雅文化、拋卻“文以載道”旨趣等不同程度疏離主流的網絡文學,諸如盜墓小說、玄幻小說、穿越小說、同人小說、架空小說等,構筑了中國網絡文學光怪陸離的狂歡盛宴,牽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

網絡文學整合傳統文學的資源,結合技術文明環境下的當代語境,內生出融新奇、怪誕、驚奇、魔幻、神奇等元素于一體的故事情節,激發了讀者潛在的獵奇意識,滿足了讀者私密的窺探欲,讓讀者體驗著沖突性十足的情節,毫無心理負擔地穿梭于多次元世界中。中國網絡文學為讀者再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神話,“其基礎功能就在于為人類提供情感體驗的神奇效應,幫助人們在虛擬或超現實的情境中,激發人類想象力的極致擴張,從而讓人類適應和駕馭虛擬技術帶來的社會變遷,讓人類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物理世界之間,自由轉換思維模式??萍荚绞前l達,人們對超現實情境的體驗就越是迫切……中國網絡文學以虛擬情態的、超現實的奇幻、玄幻、科幻、都市異能等等類型為常見形態,就不足為奇了,這是對人類心理需求的有效回應”[4]。

被讀者和網民們所津津樂道的消遣娛樂的網絡文學,雖然第一次把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從高高的神壇上拉了下來,因為“閱讀、寫作和繪畫是思維的高度提煉,也是深刻思想和沉思熟慮的行動的媒介,現在卻被這種即時交流削弱了”[5]213。當然,被削弱的不僅僅是精英寫作所曾牢牢把持的讀者群和消費市場,還有“五四”以來形成的新文學傳統的部分意義。在市場化、商品化和主流文化的共同推動下,當下的中國文學正經歷著深刻的裂變。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使得中國文學再次走向歷史的交叉口,是中國文學的成長陣痛,也是文學內生動力的必然選擇。

綜上,中國網絡文學正是耦合了各種動力源,如制度、資本、技術、精神、作者、讀者等方面的各樣要素和需求,才得以萌蘗、發展并逐步壯大。

二、疏離的表現與發展動力的耗散

任何制度的制定雖都來源于生活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極度復雜而又迅捷變化的實際生活必然會產生層出不窮的新情況,從而出現不適于現存制度條款的現象,亦即制度總會在某些方面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實際。20多年前,面對剛剛起步的網絡文學,國家并沒有也不可能立即制定出因應網絡文學的機制體制,這就為二者的疏離埋下了伏筆,其必然結果就是動力的耗散。

一是評價體系、評獎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網絡文學較受歧視。網絡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制定的決策、規劃等總體性制度的策動,而每一次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調整都會影響著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創作走向。其中的文學評價、評獎等機制更是會反作用于網絡文學。而這些規則的制定者,絕大部分是體制內的從業人員。在這個機制中,作者必須借助文聯和作協主辦的文學期刊,經過重重的考驗和漫長的審核,方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作品。加上部分文學期刊自身業已呈現出機械化、邊緣化、關系化的傾向,致使新老作者難以及時更迭換代,不能很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讀者和年輕網民們的趣味。這種行為不僅在無形中削弱了制度本身的策動力量,而且造成了網絡文學漸次疏離于主流意識形態、體制機制之外,使其恣意而野蠻地生長。

二是理論研究、學術闡述、文學史書寫等方面,網絡文學也不太受歡迎。相較于火爆的網絡文學創作,2010年之前學界對網絡文學思潮、作品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學術闡述異常蒼白和孱弱,對網絡文學的文學史書寫更是乏善可陳。畢竟不論是理論研究、學術闡述,還是文學史書寫,話語權基本都掌握在體制內的從業者或者學院派手中。他們中的大多數習慣囿于學術會場、書齋、圖書館、教室等場所,手捧較為簡短的紙質書,細嚼慢咽,體悟其間妙義,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讀完、體會、理解流布于網絡上數量龐大、動輒百萬千萬字的網絡小說。該行為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業界(學界)不能全面細致地梳理網絡文學,更遑論客觀公正地闡釋并將其寫進文學史了。如丁帆、朱曉進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2007年)[6]和孟繁華、程光煒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2009年)[7]根本就未提及中國網絡文學,陳曉明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2009年)[8]僅在第十九章第三節“‘80’后與網絡寫作”簡單提及網絡文學。2010年以后,對其進行學術研究的狀況已有較大改善,但沒有提及或者很少涉及網絡文學的文學史仍較多存在,比如朱棟霖主編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3》(第三版)(2014年)共計 82萬余字,而涉及網絡文學的卻不足5000字[9]。相較而言,洪治綱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十五講》(2017年)[10]的最后一講“網絡文學與類型化寫作思潮”則是為數不多較為關注中國網絡文學史及思潮的研究。

三是傳統出版和網絡出版,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傳統的寫作載體無疑是紙張。但自從網絡誕生之后,一切就變得吊詭起來。網絡出版的零門檻、零成本、傳播效應的巨大化等優勢,嚴重沖擊著傳統出版業。相對于紙媒出版業來說,網絡技術及網絡文學不啻于是位陌生的闖入者,是個異質與他者。網絡文學快節奏的產出,加上熱銷網絡文學作品驚人的市場效應和盈利能力,不僅顯示了紙媒出版業的低效,也在無形中減少了其市場份額,降低了其利潤。因此,對于這種“反叛”行為,手握諸多資源和權限的傳統出版業從業者們自然是漠然置之,雖心中不免驚慌。幾經博弈,這種漠然和俯瞰最近幾年有所轉變,但距離將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同等視之,路途尚遠。2021年,網絡文學《大國重工》首獲中國出版行業最高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五屆),實屬不易。

另外,耦合了技術、資本、作者、讀者和文學資源等的平臺,合成了推動網絡文學發展的動力,本應做大做強,然而資本的劣根性并非愿意,畢竟資本遵循的原則是快速而無限地以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利潤。如此,資本市場重視網文“大神”,忽視寫作“新手”,無形中形塑著網絡文學發展的方向。這似乎是個悖論:資本借助作者謀利,卻又疏離非重量級作者;資本希望長期贏利,卻又目光短淺。被疏離的作者苦苦掙扎,被耗散的動力必將抑制著中國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從誕生以來,中國網絡文學便迅速成長,類型之多、數量之大、產出之快,令人咋舌,如2020年網絡文學平臺就推出2905.9萬部作品。因為“網絡的時代是數字化的時代……只有以量的形式存在的東西才有價值,網絡的時代只有瀏覽沒有閱讀,評價一個網絡公司的業績和效益,只有瀏覽量是個唯一的標準,瀏覽量就是一切IT行業的數字化生存的實質”[8]554。結果“在新媒體上出現的卻是‘舊文化’,所有新媒體讓我們感覺心跳不安的就是被壓抑的現代性,就是晚明的散文傳統,就是鴛鴦蝴蝶派,就是‘封資修’,就是‘五四’以來革命意識形態要排斥的舊文化。新媒體裝了舊文化,使得我們的人民文學感到很困難,似乎要變成‘人民幣文學’”[11]46-47。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雖然當下的網絡文學也不乏精品,但仍然被很多學院派、經典的閱讀者與闡釋者視為異端。除了商品化的社會環境和資本的“逼迫”和“壓榨”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讀者閱讀趣味的刁鉆與多樣化閱讀需求。于是,為了迎合讀者,新媒體上自然會出現部分與體制相疏離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嚴重浪費了資源,敗壞了創作環境,還劣幣驅逐良幣,使得真正優秀的網絡作品難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展示應有的價值,這無疑會耗散著中國網絡文學前進的動力。

三、耦合的必然與發展動力的合成

網絡文學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不停地與機制體制、網絡技術、作者、讀者等要素互動、互滲、耦合著,畢竟網絡文學本身就是一個開放而自足的體系,這就必然為發展動力的合成鋪就了一條金光大道。

(一)機制體制上的必然選擇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民族的進步必然依靠文化藝術的滋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需求必然會促使國家正視生機無限的網絡文學,重新設計機制體制,調整文藝政策,諸如網絡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評價、闡釋新媒介生產機制和網絡文學創作的原則、方法,網絡文學平臺的規范管理,文學史書寫疆界的拓展,高校網絡文學課程開設,等等。這些措施和行為必將“收編”更多的網絡作家,耦合各方力量,從而減少動力的耗散。中國高速發展的社會進程和網絡技術的巨大進步,尤其是智能手機App的開發和5G技術的推廣,必將進一步耦合網絡技術、網絡文學創作、網絡文學機制等方面的關系,推動網絡文學繼續往前發展。

網絡文學出現之前,中國文學在制度的加持和認可下,較為緩慢地運轉于固有的機制與文學范式中。但網絡文學出現后,新舊兩種機制和范式開始發生碰撞與摩擦,使得發展動力產生了疏離。但這種疏離只是相對的,畢竟在諸多環節里,兩者都有著交融與滲透。目前,傳統體制正走在收編并規范網絡文學的路上。如2009年7月,體制內的魯迅文學院攜手網絡文學平臺“盛大文學”,組織“網絡文學作家培訓班”,開“收編”之先河;2010年、2011年,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向網絡文學作品打開大門;2014年,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成立;2014年的“凈網行動”和2018年的“網劍行動”督促文學網站增設敏感詞篩查技術,采取系統自審、人工抽閱、讀者檢舉、刪除文檔、閉鎖文本、直接下架等方式,規范創作行為;2015年,國家出臺與網絡文藝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且在各樣“體制榜”“官方榜”“政府榜”的文學評選中,網絡文學作品不時出現;2016—2019年,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連續召開;2021年9月2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在浙江烏鎮開幕。強大的包容力和再造力使得網絡文學開掘出諸多新可能,而新與舊的交鋒與融合,勢必耦合各種元素,凝成強大動力,推動中國當代文學不斷獲得前進的力量。

(二)文學網站的精細化管理的內在演進與資本市場的自我整合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便捷了政府的管理,改變著人們工作、生活方式,還拓展了一個全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際關系、生活環境、交友方式等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故文學網站也必須與時俱進,不停地升級換代,精細化管理,方能規避制度上的“障礙”,應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變化,贏得市場和讀者,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資本市場也是如此。比如,2013年資本攜手互聯網,強勢進入手機游戲行業,重點關注玄幻小說,為改編游戲、動漫圈定優質資源;2014年12月移動和 PC兩大客戶端聯手組建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整合網文、視頻和動漫等市場要素;2015年3月閱文集團整合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囊括了QQ閱讀、起點中文網、新麗傳媒等業界知名品牌。接著的幾年,各頭部平臺的網絡文學IP版權策略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上“七貓中文網”開放免費閱讀、付費閱讀日益飽和、實體出版盈利有限等業態嬗變,逐漸形成了以閱讀服務為基礎、版權運營為重心的發展模式。如2021年,字節跳動推出“番茄暢聽”,網易云音樂上線“聲之劇場”,騰訊音樂收購“懶人聽書”全部股權,等等。網絡電影、微短劇、季播化、分賬劇等影視行業的新玩法吸引著網文企業的注意力,細化了IP改編的途徑和方式,而潮玩、劇本殺等線下實景娛樂場景的授權經營,體現了資本敏銳的嗅覺。這些自我整合跑馬圈地,目標明確,直指網絡文學市場,期待打造更多的“大神”和主流化的文學精品,淘出更多的真金白銀。于是不被資本培養、受眾較少的非“大神”作家開始拋棄自己的情懷和宏大追求而去創作語言淺白、主題單一、套路滿滿的“小白文”。資本的新動向無疑影響了中國網絡文學的生產方式與作品內容。

(三)文學經典化的內在需求

任何作家在創作的潛意識里,都想使自己的作品成為能夠流傳后世的經典,雖網絡文學作家還有增加點擊量的附帶壓力。

如果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來衡定,大多數網絡作家基本達成了前面四個需求。于作家而言,“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就是作品要成為精品,成為經典。目前,網絡作家和體制內作家頻繁切換身份,串臺互遷,在文藝圈內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比如,傳統文學作家金宇澄于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繁花》,首發卻在網絡上。金宇澄說自己在網絡文學平臺連載《繁花》之時:“是會激情萬丈,會 24小時沉溺于自己虛構的環境中,每時每刻會在小說的氛圍里,那么多讀者在等待,那種興奮和幸福,巨大的熱情和責任壓力,都是閉門寫作者根本體驗不到的氛圍。這方面的壓力,一旦變成了動力,作者會極度投入。我記得寫《繁花》到中期,我天天只為這部小說而活,沒有一點其他興趣,像一個懷孕的女人,什么事情都無感,只注意內心的這個新的生命。這和一般的寫作不一樣?!盵12]而網絡作家出身的安妮寶貝、江南、四丫頭等人近幾年的作品不一定首發于網絡,部分已改為紙媒書出版,且作品內容更加重視主流意識形態的書寫,眼界越發開闊,注重更深廣的社會價值的展示。這些作品已經不是網絡文學,而是真正的傳統文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136位知名網絡作家于2020年12月30日聯合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提出一系列目標和舉措,意在網絡文學精品化。這就是文學經典化的召喚結果,是網絡文學的歸宿之一,也是當代文學內在機理自我調和的成果。

由此可見,傳統文學、網絡文學,文化精英、專家、文學愛好者……界限變得模糊,正是當下中國文壇的現狀?!霸诠俜綑C構、傳播渠道等社會力量的高度關注下,網絡文學已逐漸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即以大眾性為主導,以商業化為推手,以創新性為方向,在拓展類型化文學的疆界、提升文學閱讀公共性的同時,逐步實現與傳統文學的融合?!盵13]34-35耦合已顯而易見,動力似充分凝聚。

(四)讀者的個性化選擇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的主流讀者群為“75后”“80 后”“90 后”“00 后”?!?5 后”從小讀港臺武俠、言情等小說,產生了一些網絡文學網站的創始人、早期的“大神”?!?0后”翻閱或創作網絡類型小說,看動漫,玩游戲,成為“爽文”擁躉或實踐者?!?0后”全面崛起,男性向、女性向界限不清,游走在二次元的世界里?!?0后”則在后宮、穿越、玄幻等種類繁多的網絡小說中尋找著自己的喜好之作,筑起一個個“鐵粉”部落。在價值、趣味、審美觀上有著較大差異的四類讀者,他們和媒介一起形塑著中國網絡文學的狀貌。

任何文學作品總是能滿足讀者在某些方面的欲念:或道德,或宗教,或圣潔,或黑暗,或原始,或肉體、或暴力……網絡文學更是以其私密性而受讀者推崇。廁身后現代主義文學大潮之中的網絡文學更加注重文本與讀者、文本與文本、文本與文化之間的即時對話和交流,更加注重閱讀體驗。網絡文學打破了傳統文本固有的自足性、僵化性、封閉性,借助強大的網絡技術,迅捷地將文本推送到各種網絡系統中,爆炸式地傳播到不同類型的讀者面前,而來自不同領域、行業的讀者因為不同的閱讀旨趣,立即會出現不同的聲音。

在這個壓力巨大、競爭激烈的飛速變化的社會,年輕的網民或者讀者自然會選擇能讓自己緩解壓力和焦慮且容易讀懂的網絡文學。大多數的網絡文學充其量是一種通俗的娛樂性的作品,也正是這一點,網絡文學既獲得網絡文學愛好者的鮮花和掌聲,又受到經典主義者、傳統作家、文學史編撰者和各種獎項評委們等不同程度的貶低??墒谴嬖诩春侠?,知名網絡作家幾百上千萬的年收入就是很好的證明?;蛟S芒福德說得對:“文學不僅是娛樂工具,它們首先是直面現實、擁抱現實的卓越嘗試?!盵5]275當下的網絡文學或許沒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但卻正刺激著眾多讀者的反應,滿足著他們的幻想和欲望,耦合著各樣元素,豐富著中國當代文學生態。

另外,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現實性題材的逐漸增多或許正是上述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17年反映現實題材的中國網絡文學已超過半數,而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更加關注現實題材,作品質量進一步提高……正能量題材成為創作潮流,現實主義作品質量不斷提高”[2]。如2021年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現實主義網絡文學作品,如 《復興之路》《中國鐵路人》《大江東去》《大國網安:縛蒼龍》《大醫凌然》《傳國工匠》《朝陽警事》《網絡英雄傳》《草根石布衣》《我的1979》《浩蕩》等。

總之,中國網絡文學正是在對家國敘事、政治圖解、崇高主題、傳統出版業等的疏離及對技術、資本、讀者、欲望等的擁抱,卻又在與書寫快感、賺取利潤、文學經典化等因素的博弈中,尋求相互間的耦合。其合力就是由中國文學自身發展、傳承、創新等內部動力和國家文藝體制機制、網絡技術、資本、市場等外部動力構成。如何整合好內外合力,是中國網絡文學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決定其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

四、結論

在中國網絡文學短短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政治體制、資本市場、技術演進、文化使命、網絡粉絲、網文作者、閱者評者、傳統與現代、新與舊等要素悉數登場,旁涉廣泛,卻又搭建起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相互滲透的場域關系,充分展示了廁身其間的中國當代文學場,在綜合動力的作用與反作用下,文學各元素的地位與位置已有了悄然變化。因而如何認識、發展和評價網絡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繞不開的重大時代命題?;蛟S正如邵燕君所說:“只有建立起一套網絡文學批評話語,才能真正建構一套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盵14]33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評價體系的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絡上即興的、化名的或經過反復轉帖的無名氏的創作打破了傳統的文學體制……許多作品沒有現實和想象的區分,在篇幅與修辭等方面突破了傳統文學的規范性……感受、沖動、表達欲望對決規范和體制,網絡寫作從文學體制中解脫的過程就是網絡文學成長和發展的歷程?!盵15]18解脫絕非易事,網絡文學對決體制或接受收編的過程中是否會因規訓過度而“迷失”于“主流化”,從而喪失創新精神?是否會因資本裹挾而成為文藝“傀儡”?是否會因太小眾的“部落語言”而不被更多的普羅大眾、體制派等所認識并接受?答案不得而知。因而,疏離和耦合就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必然動力。

猜你喜歡
網絡文學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對待網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
網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
網絡文學趨向“一本正經”
揭秘網絡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網絡文學IP化的“技術標準”——以《瑯琊榜》為例
網絡文學的誕生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文學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