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研究

2022-03-17 23:53馬志強
關鍵詞:國際法法學法治

馬志強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在涉外法治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的地位和作用。[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涉外法治領域輸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但必須看到,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人才儲備還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擴大對外開放、對外法律斗爭以及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實際需要。[2]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其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明確要求在“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時“專業人才培養要跟上”。[3]256-25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也對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從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教育機制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解決涉外人才培養瓶頸問題,服務國家戰略的實施。

一、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教育理念改革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盵4]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干涉主義抬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所建立起來的國際法體系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所體現的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5]對全球共同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難民危機、環境污染、毒品犯罪、恐怖主義等重大問題,發達國家或束手無策、應對乏力,或推諉于發展中國家,國際社會難以在國際法層面上形成共識和對策。在西方大國不斷嚴重損害國際法律秩序的公正性與合理性,損害我國國家利益的背景下,我國必須培養大量涉外法治人才,以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國際法話語權。

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不管是國際法院法官、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國際組織代表,還是外交官、談判代表、跨國企業法務、涉外律師,愛國情懷至為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時必須將愛國主義教育置于首位。愛國主義是對袓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個體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是涉外法治專業人員的基本素養。涉外法律專業學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將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貫穿到學習中去,熟練掌握國際法學知識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二)落實“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盵6]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全球法治建設包括國內法治建設和國際法治建設。國內法治建設要求在一國范圍內構建符合本國國情的司法制度和法律體系,國際法治建設要求國家間通過協議的方式制定國際社會公認的原則、規則、規章和制度。國際法治也應該是良法善治,它絕不應是西方主導,更不是西方規則,而應是各國平等參與下的共同意愿表達。涉外法治是一國處理涉外事務的法律規范、制度與機制,從根本上講,它是國內法治對外的拓展和延伸,是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之間的一座橋梁。

涉外法治人才是一國處理本國涉外法律事務的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法律服務者,同時也可能是國際規則的談判者、制定者、維護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涉外法治人才也是國際法治人才。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存在互動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主要解決國內民事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主要解決涉外民事關系,二者存在密切聯系。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使學生深刻理解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內涵,認清二者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三)嵌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處理國家關系時,中國承襲傳統文化,把天下大同作為自己的理想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把這種思想總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時,首次系統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涉外法治人才必須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因為它是中國的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中的運用,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深度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比國際關系和國際社會等概念更加關注“人類”本身,更加突出人本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遵從時代的需求,順應經濟的發展而提出的。在愈來愈復雜的國際關系背景下,它既是一種政治理念,又是一種國際法發展的指導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國際關系和人類前景的擘畫,符合各國人民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豐富的國際法內涵。其體現在國際法之各領域,是涉外法治人才處理國際關系,解決國際法律問題、國際糾紛的應然思維。因此,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必須嵌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教育機制改革

(一)設置國際法學為一級學科

法律可分為國內法和國際法,國內法是一國立法機關制定的國內社會的行為規范,國際法是各國共同制定的國際社會的行為規范。國內法與國際法在調整對象、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淵源、效力根據、法律實施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法律學科和理論研究應該區分國內法學和國際法學。

我國目前在法學學科設置上,本科階段只有孤零零的一個法學專業,研究生階段在法學一級學科下設有二級學科國際法學,但國際私法、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只是其下的研究方向。眾所周知,國際私法主要為了維護不同國家當事人合法的民事權益;國際公法主要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國際經濟法主要為了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保障充分就業,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涉外法治人才應當重點學習和研究這三者。針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數量不足、經驗不足、能力不足的現狀,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設置法學(主要研究國內法)和國際法學兩個一級學科。本科階段,設置法學和國際法學兩個本科專業;研究生階段,可以將原來的法學一級學科下的國際法學升格為一級學科。

(二)國際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國際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涉及面非常廣,學生要想學好,除了掌握國際法獨特的邏輯結構、制度構造、闡述方法和推理方法,還必須具備扎實、廣博的國內法知識。這些國內法知識,如法理學、法史學、憲法學等,可以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供基本原理支撐。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最大的誤區是以為只學習國際法就能做好涉外法治工作,其實,涉外法治比國際法內涵更為豐富。[7]為此,課程設置應以國際法為主,但又不能完全囿于國際法,而應根據國家需要及學生個人興趣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國際法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應采用應用型模塊化培養,以強化涉外法治專業人員的涉外法律思維、專業技能、實踐能力。

培養涉外法治人才,要根據不同時間、不同需要、不同情勢分類作出調整。第一,除了法學知識,需要重視哲學、國際關系史、國際政治理論、談判學的課程教學。第二,根據國際貿易的需要,以問題為導向,開設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國際稅收學、國際結算學等選修課程。第三,面對新技術、新產業、新工科的發展,要打破學科界限,使學生了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知識,推進與科技法學、人工智能法學、衛生法學等學科深度融合。第四,強化“一帶一路”涉外法律服務,必須重視對“國別法”的教學與研究,使學生了解他國的國內立法與司法實踐,以便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人才培養機制上打造“三雙”模式

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涉外法治人才的發展趨勢。高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既要提升國際法教學水平,讓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加強對國際法的實踐運用,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具體來說,應通過打造“三雙”模式培養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

第一,打造“高校+行業”雙培養模式。高校應注重課程建設、課程教學,行業應注重實習實訓、能力強化。高??膳c有涉外事務的國家機關、律師事務所、涉外仲裁機構、大型企業等單位簽訂聯合培養協議。

第二,打造“校內+校外”雙導師模式。雙導師制度應覆蓋國際法學專業的所有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校內導師應具有海外訪學經歷,熟悉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特定國家的司法制度,校外導師應有在實務部門處理涉外事務的豐富經驗。兩類導師應共同履行導師職責,根據聘任協議,合作指導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的選題、論文寫作、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等。

第三,打造“境內+境外”雙實習模式。除了安排學生境內實習,高校還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合作辦學資源,如與海外高校簽訂互派學生實習交流協議,分批次組織學生開展涉外業務的實習實訓。

三、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教育方法改革

(一)重視實踐教學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需要解決具有廣泛性、復雜性、抽象性、沖突性、政治性等特點的國際法教學缺乏實踐支持的問題。目前,國際法學科教師的授課存在“空”對“空”的從規則到規則進行教學的問題。這種脫離實踐單純地就國際法規則進行形而上的講授導致國際法學教育喪失作為實踐性學科的法學品性。[8]為改變這種現狀,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宜采用立體、綜合、多元的教育方法。

第一, 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目標應從“法學家型”轉向“法學家型+法律家型”。教育者應摒棄“灌輸式”“填鴨式”的知識傳授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法律思想、法律精神及法律思維,突出技能教育,使學生既諳熟規則又掌握技巧。為此,高??蓪⒍喾N國際法學社會實踐教學方式綜合起來,打造多元立體結構社會實踐教學體系,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去研究其間的協調互補關系,以實現體系上的融通和一致。

第二,強化案例教學。國際法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無論是國際法律實務還是法學研究都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的實踐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教育者應重點選取國際時事新聞中的國際重大事件作為案例教學素材,結合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第三,重視模擬國際法律事務的教學設計。為培養具有國際眼光和實操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高??梢圆捎媚M國內涉外庭、模擬聯合國國際法院及其他機關、模擬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等教學設計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掌握涉外事務的技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銜接。當然,這對教育者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確定辯論主題、班級分組、角色分配、信息搜集和分析、立場文件寫作指導、過程設計、課程評價體系設計等。[9]

(二)加強法律外語教學

涉外法律專業人員要想閱讀原汁原味的外國文獻資料,深入理解外國法的理論體系及司法制度,開展相關外國的案例分析,掌握其獨特的法律推理、法律論證、法律解釋等方法,加強法律外語的學習就成為繞不過去的話題。[10]

第一,由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法律外語課程。法律外語包括法律英語、法律德語、法律法語、法律日語等。教育者當然不能要求學生全部掌握,而應根據學生興趣和將來的定位進行選擇。如將來的涉外法律事務主要在英美國家,學生可以選擇法律英語;如將來的涉外法律事務主要在歐盟國家,學生可以選擇法律德語或法律法語等。高校要增加法律外語的課時量,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結合國際法律實踐選擇合適的教材,將特定語種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該國國內法律制度、國際法律規則的掌握深度融合。

第二,注重法律外語教師的選拔與培訓。法律外語的講授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既要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也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還要有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在教師選拔方面,高??蓛炏瓤紤]有涉外實務工作經驗的海歸人員或外籍專家。在教師成長方面,要做好對法律外語教師的培訓工作,使其不斷提高專業水準和教學能力。

總之,在處理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很多中國涉外專業法治人員的國際法知識相對缺乏,對國際法原則和精神的把握能力尚待提升。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應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加強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推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改革,以更好地服務國家對外工作大局。

猜你喜歡
國際法法學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論陳顧遠之先秦國際法研究及啟示——基于《中國國際法溯源》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法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