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南瑤族扎染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2022-03-22 22:44王佳欣馬加麗何青松
今古文創 2022年11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聯網

王佳欣 馬加麗 何青松

【摘要】 瑤族扎染是清遠市連南瑤族的傳統技藝,于2016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幾逶究恐纫惠叺目谑?、手教傳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排瑤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已逐漸弱化,瀕臨失傳,瑤族扎染亟須保護。因此,通過查找相關文獻、采訪4位清遠連南瑤族扎染傳承人和文化館工作人員、在網上收取了241份有效問卷這三種方式,了解瑤族扎染的歷史文化、所面臨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銷售情況等。根據獲得的資料和數據,探索瑤族扎染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建立數據庫、構建“多元傳播賦能模式”、旅游開發、創新和活化傳承方式以及“非遺+科技”的新對策。

【關鍵詞】 瑤族扎染;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1-0074-06

基金項目:2021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連南瑤族扎染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S202110592024)階段成果。

一、引言

瑤族扎染工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八排瑤族地區世代相傳。其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工藝特點是用線、繩等工具,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后,再進行印染,然后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幾逶镜某善窞榘谆ㄋ{黑底式樣,一般用于姑娘的頭布、婦女的頭布、頭套外飾和小孩背帶披風?,幾逶揪哂袕V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是瑤族婦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習俗重要組成部分,是八排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經過大量的資料搜索,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以云南白族扎染為研究對象,對于清遠連南瑤族扎染的社會調研成果寥寥無幾。李尚書等人(2017年)表明云南白族扎染主要的問題研究有原材料供不應求、過分追逐利益忽視傳統工藝、收益低且從業人員不足三個方面,提出的措施主要有種植及經營的規?;?、政府調控傳承人的培養、產學研相結合、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全方位互聯網營銷模式這四個方面。

張艷華和吳大華(2018年)認為對云南白族扎染傳承和保護的措施要側重于確定白族人民在非遺扎染的傳承和保護中的主體地位、扎染發展結合大理市旅游業的發展、扎染產品堅持走精品化道路、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這四個方面。于佳彤(2018年)對云南白族扎染數字化進行探究,并舉例分析通過App的形式對云南白族扎染進行數字化展示,以此在白族扎染的傳播中起到促進作用。

連南瑤族扎染靠著老一輩的口授、手教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連南瑤族扎染文化逐漸弱化,瀕臨失傳。連南瑤族扎染僅在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在其他地區則鮮為人知,具有強烈的區域性特征。不僅如此,前人對連南瑤族扎染的研究也少之甚少,雖然瀕臨失傳,其保護與傳承已發揮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今國內對扎染技藝的研究以云南白族扎染為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從云南白族扎染的現狀、面臨的問題及傳承與保護措施進行探討。雖然從扎染本身及外延提出傳承保護措施,但是在一些措施上并沒有具體實施方法。

目前政府已采取多種保護與傳承措施。例如:攝像、文字記錄、制作縣志、短視頻、拍申報片、拍宣傳片,在公眾號上宣傳推廣等。此外,政府還幫助、支持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非遺傳承人。向傳承人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學習新技術新觀念新思想,以求發展、創新。鼓勵、支持傳承人將扎染技藝帶進校園,向中小學生、大學生傳授扎染工藝。資金投入,撥經費開展興趣班、培訓班,一是對于傳承人的培訓,二是對民眾的培訓。實行“非遺+”模式,一是“非遺+扶貧”,結合扶貧產業,通過手工技藝類來培訓一些手工藝人,來增加收入促進經濟。二是“非遺+旅游”,即文旅融合,在旅游區建立扎染傳承基地,通過宣傳,將扎染融入旅游中去。政府還會參與非遺活動,進行非遺產品的展覽銷售。為了讓年輕人更好的接受與傳承,政府大力宣傳扎染文化,與服飾品牌合作生產一系列扎染的潮牌服飾,將扎染與現代元素融合。除服飾之外,還有使得扎染融入到家居、飾品、工藝品等日常生活中去。

當下,扎染技藝仍瀕臨失傳,扎染技藝知名度有待提高,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建立數據庫、互聯網宣傳和實地調研可以全面了解扎染技藝的現狀和發展的問題,并得出多種數據和結論,這些成果對于以后的扎染研究工作具有借鑒意義。根據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對癥下藥,為扎染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并將這些建議落實,真正地幫助扎染技藝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保護和傳承扎染技藝,呼吁社會公眾引起對扎染技藝傳承的重視,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策略,幫助瑤族扎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將扎染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不斷地創新扎染工藝,以提高扎染作品的表現力,制作順應時代發展產品。

建立瑤族扎染數據庫,能夠使得技術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傳承,也為公眾了解連南瑤族扎染技術提供網上便捷通道,充分實現信息的共享。此外,對瑤族扎染的宣傳進行多元化建設,以“多元傳播賦能模式”的方式進行實踐。即傳播先行,以體系化、立體化的傳播模式帶動生產力發展的非遺傳承模式,連南政府可利用該模式在保護瑤族扎染的同時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為加強瑤族扎染的知名度,可以實行旅游開發的方式吸引游客,更近距離的接觸瑤族扎染。

最后,對傳承模式進行一定的創新,其中包含傳承形式、傳承人保護制度、傳承人培養創新、傳承人團隊創新等。

二、研究方法

為了進一步了解和研究連南瑤族扎染的發展現狀,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連南瑤族扎染,獲取前人對扎染保護和傳承的措施經驗、扎染目前生存現狀、相關人員對扎染的看法與想法策略和扎染如何更好地出現在大眾視野的信息,有以下四點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進行以“瑤族扎染”和“非遺扎染”等關鍵詞檢索,收集篩選自2015至2021年相關60余篇論文進行查閱整理;并通過“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和“清遠非遺”網站進行相關推文信息的搜索。通過文獻研究整理,清晰了解瑤族扎染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了解如今發展情況較好的“云南白族扎染”及“連南瑤族刺繡”等傳承保護的措施方向,給瑤族扎染的傳承保護提供有用的經驗。

(二)觀察法

到達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的三江鎮、千年瑤寨后,接觸到當地瑤族居民,在接觸過程中觀察瑤族居民的生活習慣,了解到日常穿著瑤族傳統服飾及佩戴瑤族傳統“回字形”藍白頭巾在年齡上有顯著性差異,“回字形”頭巾在老年年齡層上使用頻率最高。根據觀察,瑤族居民對傳統的扎染工序“扎”與“染”的了解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瑤族居民對“扎”的技藝普遍掌握,在千年瑤寨隨處可見有當地居民在制作“回字形”頭巾的“扎”工序。實地觀察給研究提供了傳承與保護瑤族扎染的思路方向,讓大家認識到,可從扎染成品的使用范圍及扎染的“染”工序上進行思考。

(三)訪談法

在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四處走訪期間,與瑤族扎染傳承人、當地居民、扎染工藝相關從事人員、文化館館長、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訪談,了解連南瑤族扎染的花紋樣式的具體寓意、傳統習俗、制作過程等,聽取他們對瑤族扎染目前發展現狀的感想、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扎染的看法以及對扎染傳承的相關措施的改善策略。

(四)調查問卷法

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連南瑤族扎染,就連南瑤族扎染的發展現狀與窘境設計并發放問卷。面向當代青年群體進行有關對瑤族扎染的了解程度、互聯網呈現方式、應用途徑、與現代審美潮流相較下的不足等的調查分析或能為研究的宣傳呈現方式、發展方向等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三、結果分析

(一)數據庫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化已成為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相應的信息采集、檢索技術,并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管理分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成可再生、可共享的數字形態,以新的形式加以保存并呈現在大眾面前,滿足大眾新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連南瑤族扎染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不斷受到沖擊,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據調查,目前社會對于連南瑤族扎染技藝的研究寥寥無幾,關于連南瑤族扎染技藝的相關記錄未得到及時的更新與整合,且其專題數據庫也是缺乏的。因而,建立連南瑤族扎染技藝的數據庫迫在眉睫,使該技藝得到更好的保存與發展,實現連南扎染資料信息的共享,增強其時效性,同時也為大眾了解這門技藝提供了網上便捷通道,便于大眾對連南瑤族扎染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連南瑤族扎染,在建立數據庫時可做到如下內容:

1.信息采集、檢索與數據標準化

數據庫是以多媒體形式的角度來展現非遺資源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可利用大數據采集用戶對瑤族扎染的興趣點,如瑤族扎染的歷史文化、制作工藝、成品展示等,并將信息采集的內容重點放在大眾更感興趣的部分。其次,通過實際研究調查與對網上已有信息的采集豐富數據庫內容。再者將采集的內容分析整合,突出瑤族扎染特色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用戶檢索查看。如:文本庫、圖像庫、音頻庫、視頻庫等。最后,實現非遺資源元數據標準化,優化扎染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實現不同信息源的非遺信息融合與交換,提高扎染信息的完整度和利用率。

2.開放性及重視程度

在公共圖書館、中國瑤族博物館、連南瑤族自治縣政府官網、文化館等平臺的首頁推出連南瑤族扎染非遺資料相應的專題數據庫,并置于醒目的位置,如此便能在第一時間吸引用戶的眼球,引導用戶點擊并為之提供服務。除此之外,應通過公共圖書館等平臺面向全社會公開提供免費服務的連南瑤族扎染數據庫,實時更新資料,開設意見箱,及時收集用戶對數據庫內容形式、服務體驗等方面的意見,允許用戶的共同參與,實現共建共享。

3.交互式體驗

首先,在建立數據庫之前,應充分了解目標用戶的閱讀習慣,并根據其進行格式設計。例如,大眾若對扎染制作工藝的興趣最為濃厚,便可將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突出展示和重點介紹,置于最適于大眾瀏覽的區域。同時,頁面的設計應簡潔美觀,內容的呈現也應合理有序。其次,重視用戶互動體驗的需求。數據庫的建立可借助VR技術來承載連南瑤族扎染技藝,受眾可進行自主構思、制作等,親身體驗扎染工藝,并進行實時的反饋,達到更好地弘揚連南瑤族扎染工藝的目的。最后,及時收集用戶的反饋信息并進行適當調整,力求為用戶提供最為舒適的閱讀體驗環境。

(二)多元傳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深,連南瑤族扎染可以利用現代科技與之交融碰撞,保存自身活力,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渠道。同樣是依托非遺文化進行資源挖掘與經濟變現,“多元傳播賦能模式”與現有非遺傳播模式的差別在于,該模式強調“傳播先行”以及“傳播技術”的多元組合。

首先,本文中的“多元傳播賦能模式”指的是以連南瑤族扎染為傳播主體,多種傳播方式聯動并行,先面向大眾進行傳播以提高連南瑤族扎染關注度,后結合電商、旅游等手段推動注意力經濟的流量變現,助力連南瑤族扎染提高知名度和當地脫貧致富。其次,“多元傳播賦能模式”的特質在于,連南瑤族扎染不僅要向媒體借力,更施展出“媒體組合拳”,用立體化傳播彌補單一媒體的不足。即一方面通過傳統民族活動、VR、AR等傳播技術實現在地展演;另一方面借助短視頻、直播、網絡綜藝游戲等媒介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媒體呈現,將“我說”與“他說”結合起來,提高傳播質量,促進生產。最后,“多元傳播賦能模式”可通過“多元傳播”帶來“多維成果”,在文化方面,對外提升連南瑤族扎染的社會能見度,對內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在經濟方面,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并建立長期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鏈條。綜上所述,“多元傳播賦能模式”即傳播先行,以體系化、立體化的傳播模式帶動生產力發展的非遺傳承模式,連南可利用該模式在保護瑤族扎染的同時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三)旅游開發

1.挖掘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

研究連南瑤族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加深人們對連南瑤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感知度,凝練文化價值和文化符號,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使得瑤族扎染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藝術價值,傳承并振興連南瑤族傳統文化。

2.完善旅游產業鏈

從加工生產地、服務地向旅游目的地轉化,直接吸引游客到來。通過多元化、規?;?、品牌化發展,使傳統手工藝與旅游要素的緊密結合。通過文化抽象、創新、創意,實現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時尚休閑的跨領域融合,增加附加值。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激發瑤族扎染的內在活力,保持自身活態,最大限度地與當代社會接觸和融合,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

3.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旅游景區和扎染體驗館

建立生態博物館,有利于更加完整的展現瑤族鮮活的生活場景和相關手工技藝的制造加工流程。打造扎染體驗館,宣揚民族文化,展示優秀作品。讓游客親身接觸和體驗扎染工藝,增強對扎染的興趣和了解,形成一種保護當地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自覺性,積極地參與到扎染的保護和傳承中去。

4.積極培育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在實踐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促進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傳統的民間藝人為主體,加大與高校合作的力度,融合新生力量。鼓勵傳承人進入各高校,學習藝術理論及瑤族扎染保護和傳承的科學知識,為瑤族扎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尋找新思路。建立扎染傳承人教育基地,讓學生和教育者參與到瑤族扎染的學習和保護中去。

5.創建主題文化游,打造旅游紀念品,舉辦旅游工藝設計大賽

根據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可推出針對不同市場的主題游,提高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人們的文化品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旅游紀念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意義性、便攜性等特點,將傳統工藝品轉化為旅游紀念品不僅能宣傳地域文化,還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定期舉辦旅游工藝設計大賽,吸引人們參與,引導人們采用科學技術手段,全方位分析、把握傳統扎染工藝特色,積極開發設計旅游工藝品,保護和發展傳統扎染工藝。

(四)傳承創新

1.傳承形式創新

(1)基地式傳承:代表性傳承人利用項目的專題博物館、傳習所等場所,通過項目展示向自己的徒弟以及對該項技藝有興趣的民眾進行的群體式傳承。

(2)生產式傳承:一方面,傳承人可以通過生產性保護的模式,以生產帶動保護,以保護促進傳承,在生產扎染產品的同時吸引更多人學習扎染,做到盈利和傳承的雙贏;另一方面,相關企業可以對扎染生產崗位上的員工進行統一的技能培訓,掌握一定的扎染技藝,也能達到傳承扎染的目的。

(3)教育式傳承:各級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配合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培養一批掌握扎染技藝或歷史文化的教師團隊,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堅持文化傳承;同時也可以通過家庭教育開展非遺保護意識的培養,家長帶領孩子認識扎染、學習扎染、保護扎染,最后實現傳承扎染。

(4)數字化傳承:建立連南瑤族扎染專題數據庫,使非遺文化以圖、聲、像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生動的記錄和保存,并且通過數據庫和使用者互動,實現扎染的活態傳承。

2.傳承人保護的創新

創設類似日本、韓國的“人間國寶”制度:通過授予傳承人特定的稱號,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同時輔以相應的保障保護措施,比如給予傳承人相應的生活補貼和醫療保障費用,對于傳承人的研究予以經費支持,這有利于傳承人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3.傳承人培養的創新

(1)傳承人課程培養方式的創新:在代表著主流文化知識體系的大學開設民族文化相關專業,開設非遺相關課程,展開基礎研究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引導本土大學生加強對本土傳統特色民族文化的關注與認同。

(2)對傳承人自身素質的培養創新:注重培養傳承人的國際視野,赴其他國家學習參觀,進行文化與技藝交流,從而提高傳承人自身的創新水平。同時也要培養傳承人的文化自信,這對于扎染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4.傳承人的團隊的創新

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以傳承人為核心的中小作坊作為研發團隊,同時整合行業內優秀設計師、市場營銷和品牌宣傳管理人員等資源,為傳承人配置一個復合型高端人才團隊,輔佐傳承人開發時尚產品,拓展連南瑤族扎染的生存空間, 融入新的市場。

(五)扎染活化的創新方式

扎染文化的最佳有形呈現方式以工藝品為主。扎染活化主要從工藝品本身、生產方式、產品定位進行創新。

1.工藝品本身創新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工藝品缺乏創新性的特點日益突出,大眾對于工藝品在圖案樣式、色彩上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工藝品本身創新主要以原材料和圖案為主。原材料在面料上的創新可以選取環保面料、自然材料,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染料上,可以采用植物染料與工業染料相結合的方式,增加著色度和扎染成品的色彩,多種色彩搭配融合表現出的視覺效果比傳統扎染的藍白配色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現代美感。傳統回字形樣式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配合大眾審美和私人訂制趨勢,既保留傳統圖案也進行扎染紋樣多元化創新,增加時尚感,迎合大眾審美。

2.生產方式創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扎染工藝品引入機器生產具有可行性。服裝CAD軟件和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軟件等設計軟件均可以應用于扎染圖案設計之中。還可利用二維、三維輔助軟件,對扎染的整體造型進行可視化、數字化建模,生成立體生動的造型,再將作品制作過程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工業機器復刻技術提高扎染成品樣式的可控性,達到批量化、規?;a。

3.產品定位創新

提前對扎染工藝品進行市場調查,了解大眾對于扎染工藝品所能接受的價格區間,以便實現扎染工藝品的產品定位創新。通過產品定位創新,聚焦市場差別化定位,實現工業批量生產成品面向中低端市場開拓中低端消費群體,保留純手工制作生產面對高端市場開拓高端消費群體。

(六)非遺+科技

1.數字化建模

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就是為了理解事物而對事物做出的一種抽象,是對事物的一種無歧義的書面描述。利用二維、三維輔助軟件,對扎染的整體造型進行可視化、數字化建模,生成立體生動的造型,再將各種造型的作品生成過程以動畫或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得人們對扎染能夠有更加直觀的認知,從而加強對扎染的探究興趣。

2.繪圖軟件

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多種繪圖軟件早已成熟。設計扎染圖案時可以應用Photoshop、CAD等軟件進行設計,此外,考慮到傳承人知識年齡問題,用這些技術上手難度大,可以申請有關部門進行協助。將手繪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能夠進一步縮短設計周期。

3.VR、AR技術的應用

(1)運用VR、AR技術模擬扎染的過程,讓顧客能夠身臨其境般體驗扎染的制作過程。能夠使得工藝織品和技藝手法更加直觀形象,大大加強了人們的體驗感。

(2)將扎染文物制作成AR卡片,用手機掃描這些AR卡片,就會出現相應的扎染文物的三維模型,通過點擊制作的扎染文物了解扎染的詳細信息及注解。

(3)開設VR文創商店, 讓消費者體驗到VR購物的驚喜,同時也能夠增加顧客與扎染之間的交流性。此外還能利用VR微電影、VR直播等方式宣傳瑤族扎染文化。

四、不足與展望

(一)不足

本文以連南瑤族扎染為研究對象,分析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使其煥發活力、經久不衰,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社會意義,由于客觀條件和自身理論知識、研究視野和實際研究水平的局限,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樣本收集存在局限。參與調查問卷的對象年齡層集中于青年大學生,調查范圍較窄,且性別分布不均,女性受訪者居多。數據收集的局限性以及不平衡性導致當前的數據主要是針對特定的群體進行分析后得出的大致的方向,不具有普遍性,在進行大范圍推廣上需要更精細的調查研究。

2.問卷設計的局限。發放調查問卷時主要采用了線上發放方式,問卷題目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連南瑤族扎染的了解程度、了解偏好、審美喜好和保護措施進行設計。問卷中部分題目答案數量少且覆蓋面有限,可能存在缺少符合被試選項的情況,雖然已經給出了“其他”的選項給予被試進行補充,但鮮少有被試作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部分問卷題目主要是針對連南瑤族扎染的大方向進行設計,并沒有將其細化,導致問卷題目的內容設計不夠全面。例如“您更希望了解連南瑤族扎染的哪一方面”以及“關于扎染的內容您更希望通過什么方式接受”,僅僅對其喜愛的內容和途徑進行設計,沒有涉及宣傳方式的執行,例如與觀眾進行何種交流、如何交流等。

3.數據收集的局限。訪談對象只包括扎染傳承者和當地文化館工作人員,并未采訪當地居民,沒有接觸到具體的消費者,導致訪談資料收集的局限,從而使我們缺乏對扎染產品使用的相關群體的全面了解,難以對產品生產給出具體的建議。當前的問卷數據分析主要是針對整體而言,并未對每個群體的研究進行細化,例如,在電商平臺上售賣的工藝品中,如何根據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群體間的差異設計出符合各個群體需求的工藝品。

4.自身因素的局限。由于自身理論知識不夠豐富全面、收集資料渠道有限,即使國內眾多非遺研究都給提供了大量的啟發,但收集到的連南瑤族扎染相關文獻數量相對較少,關于連南縣當地的非遺保護傳承機制了解較少,使得研究主題的理論論據和信息量相對不足。雖然本文針對扎染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建議,但都只是大致的方向,難以給出具體的方案,具體的實行措施需因地制宜。

5.研究主題的局限。本文主要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即使插入了一些線下的宣傳保護措施,但對于較少使用互聯網的群體如老人、小孩等,較難發揮連南瑤族扎染的保護與傳承作用。

(二)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希望擴大樣本收集范圍,線上收集時增加問卷填寫人群年齡層次,不只局限于青年大學生,其次盡可能平衡男女比例,使最終結果更具代表性;線下收集時增加對當地群眾等消費者的訪談,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繼續深入思考問題存在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結合地方政府扶持非遺的措施提出多方面具體可行的推動連南瑤族扎染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而不僅僅停留在方向上,具體的實現方式值得探究,使連南瑤族扎染獲得更多的曝光度。

第三,拓寬搜查文獻的渠道,查閱更多地區關于非遺保護和宣傳的成功先例,使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及具體。

第四,建議在擴大樣本異質性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數據,研究不同群體間的差異,使連南瑤族扎染保護與傳承的方法更加具體。

參考文獻:

[1]李尚書,石珮錦,楊婷等.白族扎染技藝的特點、價值與傳承[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7,30(005):16-21.

[2]張艷華,吳大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問題、原因和對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8,(2).

[3]于佳彤.白族扎染的數字化展示藝術初探[D].西北大學,2018.

[4]欒軼玫,張杏.“多元傳播”賦能的非遺扶貧新模式——以脫貧網紅貴州“侗族七仙女”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20,(05):140-148+189.

[5]徐軍華,劉燦姣,楊丹.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2016,(02):28-32.

[6]羅昌梅,吳毅.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2,(17):18.

[7]張勇,蔡璐,李月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元數據標準應用的研究和思考[J].圖書館,2016,(02):38-42.

[8]丁佳蓓,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傳播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J].今古文創,2020,(48):90-91.

[9]路玲娟,劉丹.以傳統手工藝品為載體的旅游紀念品“無界化”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15):67-69.

[10]王瑜,吳殿廷.基于旅游產業鏈視角的傳統手工藝開發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11,(4):168-172.

[11]劉紅萍,馬亞南,劉瑤.秦皇島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構想[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0):59-61.

[12]于利.對古鎮旅游開發與傳統手工藝保護的研究——以天津市楊柳青古鎮為例[J].創意設計源,2019,(4):15-18.

[14]張珣.傳統手工藝在現代旅游市場發展的商機[J].商場現代化,2007,(03Z):186-187.

[15]弓澤淇,賈慧萍.齊齊哈爾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創新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13):0041.

[16]陳婉.傳統扎染工藝及其旅游工藝品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1,(3):84-85.

[17]楊崢崢,李晶源.白族扎染與室內設計的結合與傳承[J].設計,2018,(09):136-138.

[18]陸樂.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扎染圖案設計分析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7,33(06):68-69.

[19]石瑞.傳統民族手工藝扎染在當今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以云南周城白族扎染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7,(09):11-12.

作者簡介:

王佳欣,女,漢族,廣東汕頭人,廣東省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馬加麗,女,漢族,廣東汕頭人,廣東省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2018級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

何青松,男,漢族,四川巴中人,廣東省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9級金融學專業本科生。

1483501705238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聯網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