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人,有文化

2022-03-22 13:23田芯竹楊明
今日民族 2022年2期
關鍵詞:云南民族文化

文 / 田芯竹 圖 / 楊明

傍晚,一場不期而至的雷陣雨,在給悶熱已久的楚雄州元謀縣上那蚌村送上幾許涼意的同時,也讓錢方、浦慶余、王德山三人不得不結束野外考察工作。

那是1965 年的五一勞動節,三位地質學家萬萬沒想到,中國歷史將因為他們當天的工作而改寫。

經古地磁方法測定,在上那蚌村西北約800 米處的一個褐色土包附近所發現的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距今約170 萬年,比此前所發現的北京人、藍田人還要早100 萬年。

“元謀人”不但是我國境內所發現的最早的原始人類居民,而且也是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

消息一出,震驚全球。

今天,每一個云南人都可以驕傲地說:我的家,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云南,掀開了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文明勃興的沃土

沃土,是中國人對故鄉的最美贊譽。這兩個字對云南來說,當之無愧。這片廣袤神奇的大地,既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也是文明勃興的土壤。

20 世紀30 年代末以來,考古遺址的發掘遍布云南全省。陶器、石器、炭化粳稻、動物骨骼等的不斷出土,以及崖畫、墓葬、房屋建筑基址的陸續發現,無一不在透露著一個重要信息:三迤大地自古以來一直生機盎然。

在遙遠的古代,中華民族的先祖早已在高原各處留下了生產生活的足跡。彼時,云南境內已分布著為數眾多的部落、部族,他們掌握了種稻、畜牧、漁獵、制陶和紡織等技術,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滄源縣勐來鄉、勐省鎮,1000 多幅崖畫生動地記錄了3000 多年前古人狩獵、祭祀、舞蹈、戰爭等場景,讓人得以直觀地感受到新石器時代的古老與神秘。

云南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沒有辜負上蒼的眷顧。世界上最早的銅鼓——萬家壩銅鼓、與“馬踏飛燕”相齊名的?;~案、“殺人祭柱場面”貯貝器等青銅器皿,既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也是古代云南青銅文化燦爛輝煌的明證。

有學者認為,總字數達1300 多個的納西族東巴文圖形象形文字,其歷史比楔形文字、圣書文字、瑪雅文字和甲骨文字更加原始和古老。東巴文因仍可識讀而被各界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

不只是東巴文,其他一些用民族文字寫成的、記錄著云南歷史文化的珍貴古籍(如彝族畢摩經、傣族貝葉經等)也依舊在云南一些地方流傳。除此之外,云南各族群眾還通過歌舞等“非遺”形式,在祭祀、禮俗、勞作等眾多節日民俗慶典和日常生活中對云南久遠的歷史不斷進行回溯和傳揚。其中很多古歌、古詩等成為與文字經典并駕齊驅的珍貴口傳古籍文獻,從而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生動詮釋

雖然遠處西南邊疆,但云南并不孤單,始終與祖國內地血脈相連,與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緊密相關。

考古證明,夏商周時期,云南居民與我國中原、西北、東南等其他地區的各民族交往日趨頻繁,進而形成了具有共同血緣和文化特征的多個族群。其中,為今天眾多云南百姓所熟知的“莊蹻王滇”的故事,便是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集中反映。

據文獻記載,戰國末年,楚王派將軍莊蹻率兵遠征,當這支軍隊到達滇池地區時,后路被秦軍所斷。不能返回楚國的莊蹻自立為王,兩萬余人的軍隊與滇池周邊的各民族共同生活。莊蹻部隊把楚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相對落后的滇池地區,在加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的同時,也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文化聯系。秦漢之際,中央王朝在云南設置郡縣,云南融入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步伐不斷加快。

“莊蹻王滇,秦開五尺,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從云南民間傳誦不衰的典故中不難看出,千百年來,民族交往融合與推進國家統一,一直是云南歷史發展的主軸。位于云南省臨滄市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因北回歸線橫穿縣境而有著“太陽轉身的地方”之美譽。15 個字長的縣名,也讓雙江榮摘全國地名最長縣的桂冠。而縣名本身,就是云南各民族長期以來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反映。

在云南歷史發展進程中,高原兒女在不斷將祖祖輩輩的文明成果發揚光大的同時,又注意在民族交往融合過程中,積極吸收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內地文明碩果,進而造就了“一體多元”的文化特性。

比如,歷史上承上啟下的“爨(cuàn)文化”,便是云南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生動注腳。誕生于這一時期的“兩爨碑”(東晉爨寶子碑與南朝爨龍顏碑)由于反映了漢字書體從隸書向楷書過渡這一重大轉折而備受書法家和金石家推崇,被贊譽為“南碑瑰寶”與“神品第一”。兩爨碑既是邊疆與內地文化相融合所結出的一朵奇葩,也是高原兒女胸襟廣闊、不斥外來的真切體現。

海納百川,一直是推動云南不斷走向繁盛的思想動力。唐宋之際,云南地方統治者與中央政府建立了臣屬關系,與內地長期保持友好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在此期間,云南積極吸收內地文化,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巨大發展,涌現出了諸如劍川石窟、安寧法華寺石窟、昆明地藏寺經幢、《南詔中興畫卷》等一批建筑、繪畫、宗教藝術瑰寶。其中,由大理國畫師張勝溫所繪制的《梵像圖》,因畫工超凡、相好莊嚴而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譽為“南北雙絕”。而大理崇圣寺三塔與昆明西寺塔雖歷千年歲月卻巋然矗立,仍在默默護佑著一方百姓。

包容,早已成為銘刻在每一個高原兒女身上的文化基因。1274 年,元朝設立云南行省,云南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元明清三代的數百年間,隨著大批內地漢族移民陸續入滇,在各民族的攜手努力下,云南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云南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民族交往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

“朒朒”(g?!á,指肉,突厥語)、“德朗”(dé·lān,指錢,波斯語)、“海子”(指水潭或湖泊,彝族語)、“驛站”(蒙古語)、“嫫”(mō,媽媽,白族語)……這些詞匯至今仍在云南部分地區方言中使用,便是元明清時期云南民族大融合的具體反映。在這一時期,各族群眾攜手書寫了置城鎮、修水利、廣屯田、興教育的社會發展新篇章,云南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建水、大理等地區因社會繁榮、文化興盛、人才輩出而被譽為“文獻名邦”。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云南豁達包容的胸懷,不但推動了國家統一、社會進步、文化繁榮,而且還曾讓古今中外的眾多異鄉人愛上了這片熱情好客的土地,進而留下了傳頌不衰的歷史佳話。今天,“七擒孟獲”“咸陽王建松華壩”“馬可波羅過云南”“建文帝出家獅子山”“楊狀元謫滇”“徐霞客游滇”“林則徐祈雨”“朱德求學講武堂”“陳納德與飛虎隊”等故事仍為云南百姓所津津樂道。

智慧是知識凝結的寶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光彩。瀘沽湖畔“活著的母系社會”,火把節、潑水節、目瑙縱歌等眾多民族節慶……民族團結進步、文化絢麗奪目的云南,一直是國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天堂。走進云南,就猶如走進了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的殿堂??梢哉f,自“元謀人”掀開中國歷史的第一頁以來,彩云之南的文明進程就沒有中止過。生活在紅土高原上的各族兒女,每一個都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又通過民族交往交流融為一體,繪制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卷。云南文化是對中華文化“一體多元”最生動的詮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70多年間,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云南各民族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經濟社會取得跨越式發展,相繼涌現出了“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鋼鐵哨所精神”“老山精神”“西疇精神”“楊善洲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以及孟連“賓弄賽嗨”、洱源鄭家莊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典型,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云南文化的內涵,使云南文化歷久彌新、紅紅火火,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推進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猜你喜歡
云南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云南圖片庫
云南:800多名務工人員乘“務工專列”外出就業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MINORITY REPORT
誰遠誰近?
傳承 民族 文化
2015年9月云南節慶一覽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云南山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