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2022-03-23 20:13
農村科學實驗 2022年24期
關鍵詞:林業部門林業生態

張 杰

(吉林省蛟河市林業局,吉林 蛟河 132500)

步入新時代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黨和國家針對林業產業頒行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為達成增值增效、遏制環境污染的目標,林業部門應當明確自身社會職責,調配技術資源與資金,構建能夠快速生產木材滿足生態發展需求的獨立生態系統,如森林公園工程、防護林體系工程等。此類工程可幫助林業部門培育后備林木資源,在強化木材供給能力的同時,有效保護珍稀植物、動物,維系區域生態環境穩定,減輕沙塵暴、雷暴、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技術人員可把握因地制宜原則,分階段開展人工林業生態系統建設活動,以恢復、擴大林地與草地為目標,建立多樹種人工林。

1.生態林業工程的基本特點與治理原則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改變了生產方式,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持續性的無節制林業資源開發,導致林地面積減少,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日趨嚴重。為解決環境問題,我國林業部門在各地區同步開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活動,主要項目有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果,延緩了環境惡化、氣候變遷的發展勢頭,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林地總面積約占國土20%左右。生態林業工程是新時代出現的全新營林造林項目,具備復雜性、綜合性,涉及多個領域與專業,管理方式與傳統林業工程有著較大差距,管理部門必須在前期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承擔較高風險。生態林業工程強調嚴格遵循區域性、層次性原則,在重點地區做到因地制宜,構建較為合理、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整體布局,以改善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為目標,進行有序規劃,將農林牧漁等產業的經營機制融為一體,形成多元化項目結構,配套使用林業科技與農業生產技術,將生態環境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國土管理工作進行融合,基于食物鏈原理與系統論、控制論,評估單一生物群落對周邊環境與生態系統產生的各方面影響,并將多個生物群落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疊加分析,改造人工生態系統的整體結構,在固定區域內設計、構建、調整、控制人工林地的生態變化與發展趨勢,把握整體外部環境與單一物種之間的內在關系,協調物種共生關系,避免復合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物質流發生中斷。

相比傳統的林業項目,生態林業工程更能提升林地資源生產效率,實現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經營發展,創造更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還原林地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消除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影響,大量種植野生花卉、香料植物、食用菌等經濟作物,讓人造森林生態系統發揮供應經濟原材料、修復區域環境的作用。人工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包含森林環境、森林內部生物兩大部分,森林內部生物包含鳥類、魚類等動物與喬木、灌木等植物,不同種類生物必須被全部納入自然循環系統中,發揮獨特作用,維系人工林系統的運作,物種之間應當在數量關系、自然功能等方面形成明確分工與高度協調。

2.林業生態工程發展建設機制存在的潛在問題研究

現階段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模式存在過度粗放、缺乏精細化管理、可用資金不足等問題,管理手段與控制方法較為落后,工作人員對人造工程系統中樹木生長狀況、發育速度等信息缺乏了解?,F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工程量遠高于其他國土建設項目,規劃設計難度較高,個別省份林業部門缺乏經營此類項目的經驗,僅能在施工過程中逐步修改不完善的工程規劃方案,未能在前期開展苗木栽培試驗、幼林撫育等工作,后期檢測管理力度薄弱,無法做到科學管理林業工程。管理人員過度重視核查人造林中各類樹木的成活率與工程整體造林面積,未能評估所在區域林地生態變化與可用森林資源面積,存在虛報數據、夸大項目經營效果的問題,林業部門尚未建立嚴謹、完善的工程項目監督核查機制,大型林業生態項目處于無監管狀態。例如,在偏遠地區生態林業工程中,容易出現毀林燒山現象,導致大量成熟樹木被損壞,林業工作人員針對此類事故采用的處理方法缺乏威懾力,執法力度較差,對林業數據的整理統計過度依賴人工方法,可用技術手段較少,難以全面、精確地統計各類林業違法事件與違規行為的危害大小。

對區域內可用林業資源的評估缺乏現實性與可靠性,如林木平均直徑、土壤顆粒密度等重要信息搜集頻率較低,在一年內僅上報一到兩次,難以客觀反映生態林業工程最新狀況?,F階段工程項目資金投放渠道較為單一,資金調配速度較慢。個別偏遠地區難以在開展工程建設之前獲得專項資金支持,資金數額與造林護林活動的任務量、難度脫節,難以滿足投融資計劃實施需求。個別地區林業部門挪用專項生態林業工程資金,或私自調整造林任務規模,資金利用效率下降。

為解決荒漠化、森林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林業部門開始大規模興建人工林,搭建復合型森林生態系統,然而此類造林護林項目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應用的技術指標標準不高,大范圍種植單一品種喬木或灌木,沒有具備較高生命力的新品種,多為桉樹、楊樹、沙棘草等樹木。在開展人工造林活動的同時,未能營造封閉環境進行封山育林,導致人工林在生長過程中受到人類活動破壞,如亂砍濫伐、放火燒山等違法活動,使得區域林場森林面積縮減,營林工程實際效果下降,不利于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工作人員錯誤地在北方寒冷地區批量種植闊葉林種的樹木,在南方溫帶季風區種植喜陽光、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的落葉樹種,混交林面積較小,后期未能采用合理的林間管理措施,難以使得人工林發揮預期環境治理效果。

現階段部分地區生態林業工程存在森林保存率、林木成活率下降等問題,難以為區域經濟產業補充更多林業資源。負責具體造林護林工作的政府部門權責不統一,容易出現行政命令相互沖突、重復建設等問題。例如負責某一林場管理工作的有林業部門、國土部門、水利局等多個機構,綜合治理體系中沒有能夠協調各方活動的高權限機構,缺乏有著整體戰略目標的林業工程建設規劃,導致綜合效益下降。

3.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3.1 根據環境條件選擇適宜工程建設模式

林業部門人員應當根據轄區內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林業資源分布格局,制定較為合理的工程規劃計劃,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好環境治理工作,選擇和環境條件、生態系統發展趨勢協調的工程建造方法,主動選擇適宜所在地區環境的樹種與草種,提前清理林木栽培地點的土壤環境。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丘陵地帶,林地占地面積較小,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為有效緩解此類現象,可選擇將多種樹種搭配在一起進行種植,構建面積較大、生長速度較快的混交林生態體系,將山杏、胡楊、檸條等樹木進行混搭。在沙土區、荒漠區種植混交林,保證林分結構處于長期穩定狀態,避免出現單一樹種因流行病害發生而大規??菸劳龅默F象。檸條、胡楊等樹種對土壤環境、灌溉量等外部條件的要求不高,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能夠被用于纖維板制造與木雕產業中。通過種植此類樹種,可創造額外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進步。

在我國北部荒漠化嚴重的戈壁地區,可推廣種植沙棘草、落葉松等樹種的混交林,在沙漠與沙土區之間的邊緣地帶構建混交林,以防沙治沙為目標,讓樹木發揮固結土地、涵養水土的作用,避免土壤因缺乏水分、受到風沙侵襲而剝離或走向沙化。沙棘草等灌木能夠在缺水環境下快速生長并覆蓋地面,發揮固沙效果,沙棘草生長出的果實可作為經濟產品銷售。

3.2 引入科學管理方法,匯聚可用社會資源

林業部門人員應秉承現代管理理念,構建精細化管理機制,以生產高質量林業產品為基本目標,對林業工程不同環節施加持續控制與監督,評估營造林的實際質量與經營效果,為不同崗位、不同部門的人員分配職責、權力,明確從項目規劃論證到現場勘測、樹種選擇、前期育種栽培、后期護林與林間管理等工作的要點,做好質量管理工作,基于清晰、嚴謹的項目質量管控標準,衡量生態林業工程的造林速度、樹種成活率、可用森林資源面積等各方面狀況。工作人員可按照先易后難順序,從實際狀況出發,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運用有利條件,匯聚來自上級機關的撥款與社會支持,從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評估造林難度,讓政府組織、市場調節機制同步發揮作用,調動社會群眾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形成聯動推進局面。政府可設置專項林業工程建設基金,號召地方企事業單位與林業企業投入閑置資金,做好資金籌集工作。國家服務部門應當調配資源,用于支持生態林業工程,給予參與工程建設的林業企業以免稅待遇,向個體商戶優先出售林業工程中產生的木材資源,讓更多社會資源進入工程建設活動中,滿足木材需求與林業工程制度發展進步需求。

3.3 引入先進技術,革新工程建設方法

生態林業建設必須依托先進生物技術與生態思想,林業部門人員可主動參與到國內高校、社會科技單位的科研活動中,獲取最新生態林業項目研究信息,建立技術成果示范與檢驗機制,評估不同類型樹種的正確搭配方法,分析研究鹽堿地、沙土地、黑土地等各類型土壤中種植喬灌草等植物的可行性,盡早掌握更多生物治理措施與技術手段,根據環境治理要求,修復、重建森林生態系統?,F階段,林業部門應當在退耕還林、防護林體系建設、荒漠化防治等工作中,正確運用先進營林造林技術,推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進程。例如,在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中,工作人員可引入先進的衛星定位系統與遙感設備,建立森林生物檢測體系與保護機制,及時發現封閉林場中的外來人與火災、洪災等自然災害,及時加以處置,解決森林生長環境不穩定、缺乏可用探測科技等問題,淘汰過度依賴人工控制管理的落后工作方法,幫助天然林系統逐步恢復。

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中,工作人員可選擇經過培植的特殊經濟植物材料,如速生樹種等,使之發揮保持水土、維系土壤環境穩定的作用。在降雨量較少的西北地區,水資源較少,樹木成活率較低,林業人員可采用全新經營方式,使用專業機械工具挖建存水池,在苗木栽培環節中使用保水劑與地膜等方法,減少樹苗對水分的需求,營造可循環的穩定水環境,抗旱技術充分利用當地所有能利用的水資源,將降水和地表徑流就地攔蓄,充分發揮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證了林業工程的施工質量。

3.4 尋求合作、完善管理制度

各級林業部門應當明確技術發展趨勢,和國內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共同完成生態林業工程所需草種、樹種的培植與更新換代工作。盡早研發出生命力較強、生長周期短、可滿足市場需求的特殊品種,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根據具體條件進行自主創新,吸收國外先進同類研究成果,利用基因技術、水培技術等科技,大規模繁育培植良種。在西北荒漠地區組織小規模的鹽堿地、沙地造林實驗活動,從實驗數據中找出有價值信息,在后續階段三北防護林工程中使用符合實驗結果的樹種。

在管理制度層面,應當組建統一的協商控制機構,如林業工程管理小組等,使之負責某一區域內生態林業工程的資源調配、資金利用、原材料采購等工作,向有關部門發布命令并搜集項目信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牧措施等各種措施相互配套,農林水等部門相互配合,進行綜合治理與開發,創造更大綜合效益。管理人員應當將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和進行決策,在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同時,還要培養公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對項目建設過程做出詳細規劃,做好監督、檢查、驗收等各階段工作,及時發現林木成活率下降、土壤肥力不足等問題,有效調配資金與人力,避免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中斷現象。

4.結語

林業部門人員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根據生態學原理,在山地、沙漠化丘陵等地區,利用不同樹種與生命力較強的灌木,構建小型人工生態體系,合理利用林業種植資源,進行林地基礎建設活動,和其他部門攜手完成生態林業工程成果展覽、技術資源傳遞、林業產品交易等各項工作,在強化林業工程競爭力的同時,強化項目管理力度。技術人員可定期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核查,評估樹木長勢與土壤肥力變化,針對周邊環境中的地表徑流開展就地攔蓄,修建配套導水渠等水利服務設施,改善沙漠山地區域林業工程建設狀況,根據樹木生物學特性,采取整地并回填土壤等有效措施,以此提升林木穩定性與生長速度。林業部門還可給偏遠農村地區分撥更多資金與技術資源,鼓勵其調整林業工程建設規模,明確各級管理者的監管職責,提出明確技術標準,避免出現虛報與重復建設現象,及時完成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計劃。

猜你喜歡
林業部門林業生態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生態養生”娛晚年
《林業科技》征稿簡則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關于新時代環保背景下我國地方林業部門審計工作的思考
land produces
探析如何加強林業部門預算管理工作
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